- 第1節(jié) 第一章
-
——我為你做了這么多,你卻離我越來越遠。
案例一
一個六十多歲的阿姨,退休之后幫兒子帶孫子。兒子每天忙事業(yè),顧不上回家。阿姨把還在工作的老伴扔在家里,自己住到兒子家,做飯洗衣看孩子,每天忙個不停。雖然累,可看到兒子一家過得和和美美,她也心滿意足了。
可是當孫子上了幼兒園,老師每天都告狀,說孩子好動,習慣不好,不愛說話,不合群。奶奶聽了這些話總是不開心,就嚷著給孫子換幼兒園。兒媳總是被老師教訓,當然也不滿意,就跟先生嘀咕都是奶奶寵壞了孫子,才讓孩子有了這些毛病。先生自然要護著母親,說是太太平時不管孩子,都扔給老媽管,現(xiàn)在出了問題了,全怪在老媽身上也不合理。太太本來焦慮,現(xiàn)在又被先生訓,自然更不滿意,難免在言語中對老人不敬。老人家忍了多年的辛苦現(xiàn)在終于爆發(fā)了,她一邊哭一邊數(shù)落自己命苦,說兒子不孝沒能耐,讓自己像仆人一樣不被尊重,非常委屈。先生看到老媽難過,訓了太太。太太也一肚子委屈,說自己在家里沒地位,什么都是奶奶說了算,什么都不讓自己干,自己很可憐,F(xiàn)在孩子出了問題了,將來可怎么辦。太太委屈得跑回娘家訴苦。先生夾在婆媳之間,眼看著孩子在幼兒園里越來越多的問題,家里又亂成一團,自己更是一肚子委屈無處訴,到底如何是好?
案例二
李女士最近遇到了非常大的困擾。她的女兒剛剛考上大學,在南京讀書。雖然南京到家的快車只要幾個小時,可是李女士每天都難以入睡。她一方面放不下剛離家的女兒,一方面跟老公相處讓她非常痛苦。她總覺得老公不理解自己,結婚二十多年,老公好像從來都不懂自己的心思。過去因為照顧女兒,注意力都在女兒身上,矛盾還沒有激化,F(xiàn)在兩個人每天面對面地接觸,感受著老公對自己的冷落,感受著自己內(nèi)心的委屈每時每刻地增長,時時刻刻都像要爆發(fā)的火山。只要有一些刺激到她,就會發(fā)作很久。老公說她是更年期,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于是找了個出差機會到外地待了幾個月。李女士一個人在家,每天以淚洗面,日子好像難受得過不下去了。
閨密勸她去旅游,可是她回來以后還是難受。她去健身、美容,找人訴說,可是回到家里還是沒辦法理順情緒,用她自己的話來說,“真覺得自己跟有病似的,但就是控制不了,就是覺得自己倍可憐”。
李女士和老阿姨一家,都掉在委屈的情緒旋渦里了。委屈這種情緒雖然普遍地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但是人們很少細細地研究這種情緒到底是怎么來的,有什么意義和價值。現(xiàn)在就讓我們好好地進入這份情緒,解讀它。
委屈的情緒往往出現(xiàn)在小孩子身上。當父母沒有滿足小孩子的需要時,小孩子就會委屈,認為自己不夠好,自己沒有資格得到愛。如果帶著這種情緒長大,人就會在與他人互動時不知不覺感受到委屈的情緒。這份情緒一出現(xiàn),反映的就是心理上退到小孩子狀態(tài)的信號,其深層含義就是把自己放在低位,把對方投射成高高在上的父母,認為對方有操控自己的權力。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孩子才會覺得什么都是他該得到的,而且不管多少、什么時候要,父母都有責任滿足他。而心理成熟的人知道,滿足自己的需要是自己的責任,對方?jīng)]有責任給我什么,并且這里得不到的,我可以在別的地方得到。
與委屈相伴的深層狀態(tài)往往像是沒有成長的小孩子和受害者。沉浸在委屈中的人的心理話外音是“我抗拒長大,不愿意負責任”,與抱怨、指責、放棄、逃離等情緒狀態(tài)相伴隨。
委屈這種情緒特點非常鮮明,作用也非常突出。一旦發(fā)現(xiàn)有這種情緒,你就應該有所警惕,問一問自己:我現(xiàn)在幾歲?真的是小孩子嗎?對方是誰?他真是決定和控制我的父母嗎?假如有此一問,就是解決問題的先兆。讓自己回到成人的狀態(tài),放下對對方的期待就是成長,就可以承擔自己的生命責任!
沒有覺察到的委屈往往讓自己停留在受害的小孩子狀態(tài),感覺自己的人生被其他人控制,因此一邊抱怨、指責,一邊讓自己不承擔責任,不愿長大。在這種情緒狀態(tài)中的人有受害者傾向,總是把錯誤源頭指向別人,推卸責任。
有些父母教育小孩子時,是這樣引導的。孩子摔倒了,就打磕著孩子的地面說“都是你不好,碰了我們寶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會怪老師教得不好,學校環(huán)境不好。而身邊很多成年人,在抱怨領導、社會、同事、政府、家人時,總是“你們不好,只有我好”或者“你們不好,所以我不好”的思維模式。這個社會不乏評論家和怨婦,以這種方式生活的人,內(nèi)心是沒有充分成長的小孩子在主宰。這樣的父母,當然很難培養(yǎng)出充分成長成熟的孩子。所以案例中的阿姨全家和李女士都是被委屈控制,沒有充分成長的小孩子。一代代的學習和模仿,怎么能讓我們的孩子充分成長呢?
我們必須在委屈的情緒中學習和改變了!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