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第2節(jié) 第二章

15.“寧”者萬事小,“靜”處乾坤大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

——諸葛亮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曾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寧靜致遠(yuǎn)”一語即由此簡化而來,意思是心境寧靜,思慮可致深遠(yuǎn)。

寧靜致遠(yuǎn),此言甚確。人的思慮,只有在寧靜的心境中才得以展開、深入;人的思慮,只有在寧靜的心境中才能夠發(fā)揮最佳的功效。

北宋哲學(xué)家邵雍在《何處是仙鄉(xiāng)》一詩中寫下“靜處乾坤大”的詩句,說的是只要心境寧靜,就會感到世界曠達(dá)廣大。心境寧靜,思慮才能在高遠(yuǎn)的時空中翱翔,人們才能以深邃的眼界和宏大的氣魄來看待世事人生。在這方面,諸葛亮便是一個范例。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寫劉備初顧茅廬時,這樣描述臥龍岡諸葛亮的居處:“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廬中先生獨幽雅,閑來親自勤耕稼!比绱擞撵o清雅的環(huán)境,為諸葛亮提供了保持寧靜心境的客觀條件。而寧靜的心境,無疑有助于諸葛亮高瞻遠(yuǎn)矚,縱觀透析世事風(fēng)云,從而在未出茅廬之時,就已預(yù)見到天下的三分大勢。

寧靜的心境,可以使人的思慮全面、深刻、敏銳、細(xì)膩,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個人心智的潛能。

科學(xué)家們常常凝神苦思,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忘記了休息,甚至因精神高度專注鬧出過不少笑話。而正是這種高度專注的精神,才保證了科學(xué)家們擁有一片寧靜的心境,從而完成一個又一個新發(fā)現(xiàn)、新發(fā)明。

詩人、作家有時在夜間入睡時,寧靜的心境使他們的文思噴涌出靈感的火花。蘇聯(lián)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一次為了描繪一個孤獨的男子怎樣保護和疼愛他的情侶,花了兩天時間,絞盡腦汁,搜索枯腸,也沒找到恰當(dāng)?shù)脑~句。第三天夜晚睡覺時,馬雅可夫斯基仍在苦思,半夜時分,他忽然想到了如下詩句:

我將保護和疼愛

你的身體

就像一個在戰(zhàn)爭中

殘廢了的

對任何人都不需要了的兵士

愛護他唯一的一條腿!

這詩句,極好地表達(dá)了主人公對情侶的保護和疼愛之情。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另一方面,各種交往不斷增多,人際關(guān)系越來越復(fù)雜;一方面,科學(xué)飛速發(fā)展,技術(shù)、產(chǎn)品不斷更新。故而,一個人在工作中能否保持寧靜的心境,往往直接影響到工作的成效。有鑒于此,日本的一些公司專為職員開設(shè)了靜坐沉思室。以美能達(dá)照相機公司為例,每間靜坐沉思室僅設(shè)一桌一椅,公司職員在上班時間可隨意進入,獨自靜坐,避開人、事、電話等的干擾,以使自己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得以充分發(fā)揮。于是,許多有助于公司管理與生產(chǎn)的方案措施,便于靜坐者的頭腦中不斷萌生出來。

寧靜的心境,對解決社會生活中其他一些方面的問題,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

犯了過錯,如能清夜捫心自問,則可在寧靜的心境中認(rèn)真自責(zé)、反思,從而更好地認(rèn)識自我,完善自我。

遇到突然事件,保持沉著、冷靜,可使人猝然臨之心不驚,身處劇變神不慌,方寸不亂,以清醒的理智,做出迅速、準(zhǔn)確的反應(yīng)。

在待人接物時,寧靜的心境有助于我們保持謙虛和藹的態(tài)度,親切悅和的語氣,禮貌得體的舉止,從而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促進問題的順利解決。

平日,人們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往往不是馬上表態(tài)、下結(jié)論,而是說:“讓我靜下心來想一想。”看到別人遇事慌亂無措時,人們往往會勸他說:“先別著急,靜下心來,總會找到解決的辦法!边@說明,人們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應(yīng)用寧靜致遠(yuǎn)的道理,來解決問題和處理事情。

有時候,人們處理某事失誤后會說:“剛才我太不冷靜了,結(jié)果把事情辦糟了!碑(dāng)有人碰到問題沉不住氣時,人們會告誡說:“要冷靜,光著急只能壞事。”這說明,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意識到:心境不寧靜,解決問題和處理事情很可能要出偏差。

自古以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應(yīng)用寧靜致遠(yuǎn)這一道理,曾為政治、軍事、生產(chǎn)、科技、文化等無數(shù)活動增色添彩。今天,愿我們大家自覺、主動地將寧靜致遠(yuǎn)的道理,應(yīng)用于自己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這樣,我們將在各方面獲得更多、更好的成效。

讓我們把“寧靜致遠(yuǎn)”四個大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吧!

16.明大臣的“偽”與澳總理的“誠”

心體光明,暗室中發(fā)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發(fā)厲鬼。

——洪應(yīng)明

太陽是光明的,它普照大地,施惠于萬物;月亮是光明的,它皎潔明亮,光灑人間;白晝是光明的,它正氣浩然,朗朗乾坤;蠟燭是光明的,它燃盡自己,照亮別人。

做人,也應(yīng)當(dāng)是光明的。面如明鏡,心如清泉,行如駿馬,言如玉石,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古人說過:“人心貴乎光明凈潔。”心地光明,襟懷坦白,是高尚的思想品德。一個坦蕩的人,必然是一個淡泊私利的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一個忠誠老實的人。

對人,應(yīng)當(dāng)坦坦蕩蕩,不應(yīng)小肚雞腸。北宋時期的歐陽修,不但以文著稱于世,而且他那種捐棄前嫌、獎掖后進的坦蕩胸懷,更為后人稱頌。嘉佑五年(一零六零年),歐陽修升任樞密副使,次年又任參知政事,身居宰輔,手握重權(quán)。在他當(dāng)朝問政時,他不是用權(quán)力來排斥與己不同意見者,而是積極地獎掖后進,為國薦賢。有一次,英宗要他推薦三名可以擔(dān)任宰相的人,歐陽修同時推薦了呂公著、司馬光、王安石。這三個人不但不是歐陽修的至交好友,反而與他都有過前嫌,有的甚至竭力反對過他。如呂公著在慶歷年間曾力攻歐陽修,認(rèn)為他是范仲淹的同黨,為此,歐陽修被貶謫滁州。英宗即位時,曾圍繞濮王稱為皇伯還是皇父問題,朝廷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在這場爭論中,司馬光的觀點與歐陽修完全對立,王安石也闡述了自己不能茍同歐陽修的某些主張。盡管如此,歐陽修并不耿耿于懷,卻認(rèn)為他們確有宰相之才,于是一同舉薦。時人曾說歐陽修“于晦叔(呂公著)則忘其嫌,于濕公(司馬光)則忘其議論,于荊公(王安石)則忘其學(xué)術(shù),世服其能知人”。

對己,應(yīng)當(dāng)襟懷坦白,決不文過飾非。澳大利亞前總理鮑勃·霍克,有一次在電視發(fā)表演說,坦誠地講到了他過去的私生活,只見他聲音顫抖,雙眼閃著淚花。五十九歲的霍克說:“是的,我對妻子不忠,但那是短時間的、早年的事了!彼f:我與同庚妻子黑茲爾是在十七歲時相愛的,至今已是四十余年的夫妻了。他夸黑茲爾是一位很能諒解人和體貼人的賢惠妻子;艨舜伺e并未使他失掉面子,相反,卻贏得了贊揚。第二天,澳大利亞的許多報紙都以顯要版面發(fā)表了霍克的談話,用了醒目的通欄大標(biāo)題:《霍克承認(rèn)不忠行為時哭了!》、《霍克勇于承認(rèn)過失,舉動非凡,真是奇跡!》。

對事,要秉公而行,決不鼠竊狗偷。公元七十三年,班超為聯(lián)絡(luò)西域各國抗擊匈奴而出使西域。漢章帝初年,北匈奴卷土重來時,班超已在西域駐扎十余年,他奮力堅守,英勇反擊。衛(wèi)侯李邑奉命護送使者至于闐,見烽火連天,不敢西進。為掩蓋自己的膽怯,遂上書皇帝,言“西域立功不可成”,又詆毀班超“安樂外國,無內(nèi)顧心”。帝知班超忠心,令李邑受班超節(jié)度;而班超卻能大度為懷,秉公處事,不留李邑在西域,而將其遣返京師。班超光明正大,問心無愧,可以為人師表。

磊落者,真也,說真話,辦真事,實實在在,真真切切。虛假的東西,永遠(yuǎn)是卑微的,無力的,令人生厭的。“賊怕響聲鼠怕亮”,對待虛偽者,最好的辦法是用事實將其戳穿,讓他在陽光下無地自容。

然而,除偽亦非易事。明朝呂坤在《呻吟語》中說:“用三十年心力,除一個‘偽’字不得;蛟唬骸M尚實矣!嘣唬骸^偽者,豈必在言語間哉?實心為民,雜一念德我之心便是焦;實心為善,雜一念求知之心便是偽;道理上該做十分,只爭一毫未滿足便是偽;汲汲于向義,才有二三心便是偽;白晝所為皆善,而夢寐有非僻之干便是焦;心中有九分,外面做得恰像十分便是焦。此獨覺之偽也。余皆不能去,恐漸漬防閑,延惡于言行間耳!

當(dāng)然,呂坤所言,是從嚴(yán)要求,自慎其獨,表里如一,無分毫相悖,一般也是難以做到的。不過,一個人要真心求得光明磊落,朝這個方向努力就可以了。

17.衾影無慚,俯仰不愧

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

——《宋史·蔡元定傳》

做人光明磊落,坦坦蕩蕩,是中國古代追求的君子風(fēng)范,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孟子就發(fā)出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感天動地之聲。《宋史·蔡元定傳》也記載了“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的沁心入肺之音。

衾影無慚,指沒有做過虧心事,行為光明磊落。衾,指被子;影,指身影。清代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中說:“我們講理學(xué)的人,最講究的是‘慎獨’的功夫,總要能夠衾影無慚,屋漏不愧!边@是一個形象比喻的說法,其寓意是說,不做任何虧心事,什么時候都問心無愧。

那些心術(shù)不正、衾影抱愧的人,最怕的是陽光,最怕的是浩然正氣。《舊唐書·楊綰傳》記載著這樣的故事:唐太宗時,一向以“貞廉儉樸”著稱的楊綰升任宰相后,發(fā)生了一連串趣聞。御史中丞崔寬,馬上把號稱“當(dāng)時第一”奢華的自家別墅拆了;中書令郭子儀,立時將“座內(nèi)音樂減散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平日每出行一百余騎呼擁,“亦即日減損車騎唯留十騎而已”……這表明,崔寬等一些官員平日極盡奢侈,有負(fù)朝廷和百姓,心中有愧,因此,在“貞廉儉樸”的宰相上任后,慌亂不安,急忙掩飾自己的劣跡。由此可見,衾影無慚既是道德文明的要求,也是道德文明的威力。它對品格高尚者回報以心靈上的安寧坦然,對行為不端者則施以心靈上的審判鞭笞。

要衾影無慚,就要做到凈心、守神。人之初,性本善。在大千世界中要做到纖塵不染、衾影無慚,是相當(dāng)艱難的。但只要我們有這種追求,就能夠保住童心、善心、良心,就能夠處鬧市而心凈,修己安人而守神。這就要求我們守住自己心靈凈化的窗口,固守自己精神的家園。只要我們心安、神安,在繽紛世界中誘而不迷,鬧而不亂,就能從主觀上減少以至杜絕做出有愧于心的事情來。

要衾影無慚,就要做到無欺、無詐。在人的一生中,由于受到知識、條件等方面的限制,難免會犯錯誤、辦錯事。但是,只要我們無欺無瞞,知錯就改,仍不失為坦蕩君子,仍可問心無愧。衾影無慚的關(guān)鍵,在于免掉“欺詐”二字。欺與詐的本質(zhì)在于掩掉自己本已知曉的事實真相,從一己的私利出發(fā),以損人利己為目的,干出喪失良心的丑事。而心是不可欺、不可詐的。你欺詐了別人,你自己的心也要或早或遲、或快或慢地同你算賬,你安能衾影無慚?你怎能行之不虛、寢之泰然呢?唐代詩人駱賓王借螢火作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钡拇_,沒有抱愧、內(nèi)疚的事情,無論走到哪里心緒都是安然的。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美德,不斷加強道德修養(yǎng),努力使自己具備至誠、至真、至善的品德,做一個修身有素、衾影無慚的人。

衾影無慚,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道德高標(biāo)準(zhǔn):為人處世須嚴(yán)于自律,纖塵不染;立身行事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經(jīng)得起社會公德和社會良心的檢驗。步步走在路中央,不怕別人論短長。否則人們就會講:禿子不要說和尚,脫了帽子都一樣。

衾影無慚,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顯要標(biāo)志。它使行善求真之人心里安然,它對行惡之人施以審判。是衾影無慚還是衾影抱慚,總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者,其心境如皓月當(dāng)空、心花展放的靜謐之夜;惡者,其心境定是慘遭折磨、空曠陰森的牢獄。意欲何為?當(dāng)三思而后行。

中華民族的先人已經(jīng)深深體味到了衾影無慚對人類文明的含義和裨益。這是人類高貴的精神結(jié)晶。我們要把它承接下來,發(fā)揚光大,傳遞下去,使我們民族的每一位成員成為精神健全、心理康健、光明磊落、無愧于人的好公民。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guān)的政策法規(guī),嚴(yán)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