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第一章
-
世間萬物原來就是一個整體,雖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依然有相同的地方。只要彼此能容,在差異中容忍對方的存在,世間又哪來那些斗爭。
3個云游四方的和尚在山上一座破廟里相遇。“這廟為什么荒廢了?”不知是誰提出了問題。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薩不靈!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廟產(chǎn)不修!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
三人爭執(zhí)不下,最后決定留下來各盡所能,看看誰能重振廟宇。
于是第一個和尚禮佛念經(jīng),第二個和尚整理廟務,第三個和尚化緣講經(jīng)。沒多久,這座破廟香火漸盛,原來的廟宇也恢復了舊觀。
“都因我禮佛虔心,所以菩薩顯靈!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廟務周全!
“都因我四處化緣,所以香客眾多。”
三人日夜爭執(zhí)不休,誰也不愿理廟宇的事務了,于是剛興盛不久的廟宇又衰敗了。
這時,3個和尚終于明白了破廟原先荒廢就是因為和尚不和睦。
3個和尚因為不能和睦,各說各話,各自自以為是,最終還是分離,不能共榮。世上的事物千奇百怪,人與人之間也有著眾多的差異,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個性、價值觀等的差異,讓我們的相處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困難,無所謂希 望或者失望、信任或者背叛,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異、真誠相對,不必強求一致,或許反而彼此都能過得很好。正是因為差異性的存在,在客觀上便要求我們要做到“求同存異”,即尋找相互之間相同的地方的同時尊重相互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從而實現(xiàn)相互之間的合作。因此,要做到“求同存異”,“尊重”是基礎,而且還需要有耐心、能包涵、心胸開闊。
如果我們不懂得求同存異,那么,我們就很有可能在面臨差異與分歧的時候會不能通力協(xié)作,最終使雙方都受到巨大的傷害。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易經(jīng)》
有句話說得好:“出頭的椽子先爛!边@確實是客觀世界中不爭的事實。出頭椽子,總是比不出頭的椽子要承受更多的風吹雨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然也比別的椽子要腐敗得早。因此,人在風光盡顯之時,若能夠居安思危,用低調(diào)的盾甲保護自己。實在不失為明哲保身的一大秘訣。反之,若不懂得這樣做,那后果只能是將自己置于兇險的境地。
戰(zhàn)國時期,楚懷王寵妃鄭袖,才貌雙絕,工于心計。當時,魏王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贈給楚懷王一個大美人,人稱魏美人,嬌嫩柔美,眉目傳情,真乃絕頂佳麗,把個好色的楚懷王搞得神魂顛倒,白日尋歡,夜晚作樂。
智深謀遠的鄭袖,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她稍加思索,一計即上心頭。于是乎,她便拿出女人溫和、柔順的性情,既不同魏美人爭風吃醋,也不顯示一點不滿的情緒,而是像個知情達理的大姐姐,非常和善地對待魏美人,事事順著魏美人的性子,還在楚懷王面前贊美魏美人美麗。魏美人初到楚國時還有些害怕鄭袖,但是看到她一貫待自己很好,便沒了戒備之心。一日,魏美人親昵地告訴鄭袖:“姐姐,在異國他鄉(xiāng)遇到您這樣的好人,真是幸運哪!”“快別這么說!”鄭袖安慰魏美人道,“咱們是同侍一夫,本是骨肉相連的一家人,姐姐不疼愛妹妹,誰來疼愛呢?常言道:家和萬事興。我們姐妹和睦相處,才是國君的幸事,而且,妹妹能給夫君快樂,我也快樂!”
魏美人聞此言,感動得熱淚盈眶,說:“姐姐,以后請多多指教小妹怎樣使夫君快樂!”“好說好說,今后我們姐妹和睦相處,互通一氣,就不會出什么差池。”鄭袖和顏悅色地回答魏美人的話。
楚懷王見這對如花似玉的寵妃和睦相處,無限歡欣,慨嘆道:“世人都說女人天生是醋做的,看來也不盡然。我的鄭袖就不吃醋,她是真心愛我,她知道我喜歡魏美人,就主動替我照顧她、關心她,使她不思念故國,實在是賢內(nèi)助。
鄭袖見自己的計謀已起作用,暗自高興。一天魏美人來看鄭袖,鄭袖看似無意地告訴魏美人:“大王在我這兒說你非常稱他的心,只是嫌你的鼻子略尖了點兒!”“那可怎么辦呢?姐姐!”魏美人摸摸鼻子,求秘方似的。
“這也沒什么,”鄭袖若無其事地說,“你以后再見到大王時,輕輕地把鼻子捂一下不就行了嗎?”魏美人連稱鄭袖高明。
此后,魏美人每次見到楚懷王就把鼻子捂起來。楚王暗自驚奇,魏美人逢問必笑而不語。楚王便問鄭袖,鄭袖有意把話說個半截兒,含嗔帶笑,欲言又止。楚王一直追問,鄭袖便裝著不情愿的樣子,說道:“她說她受不了你身上的那種狐臭味!”
“什么!寡人乃一國之尊,她竟敢嫌棄寡人?真乃無理!”草菅人命、喜怒無常的楚王大怒,一掌擊在幾案上,喊道:“來人!快去把那賤貨的鼻子割下來!”魏美人的鼻子被割掉了,既丑陋,又嚇人,永遠被打入冷宮。鄭袖用計除去了她的情場對手,恢復了她在王宮獨自受寵的地位。
正所謂“顯眼的花草易招摧折”,自古才子遭嫉、美人招妒的事難道還少嗎?所以,一個人無論有怎樣傲人的資本,都盡量不要炫耀顯露。要知道,人性往往有陰暗的一面,張揚的同時,也是招惹麻煩的時刻。如若這時還不能及時醒 悟,用低調(diào)的策略保護自己,就是在將自己置身于兇險的旋渦急流當中,到時想抽身也難。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孔子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與君子和小人的相處之道:“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意思是說:與君子共事容易,卻難以討他的喜歡。不以正當?shù)姆绞饺ビ懰矚g,他是不喜歡的。等他用人的時候,卻能對人量才使用。與小人共事很困難,卻容易討他喜歡。即使不以正道去討好他,他也會很高興。但當他用人的時候,就對人求全責備。
那些行事光明磊落的人,你得罪了他,他也不會和你斤斤計較,更不會暗地里惡意中傷,而那些小人卻會睚眥必報,做那些偷偷摸摸的事害人。總之一句話,在生活中是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真正的智者,能夠分辨出君子與小人,并在與不同的人相處時,采用不同的相處方式。
徐文遠是名門之后,他幼年跟隨父親到了長安,那時候他們的生活十分困難,難以自給。他勤奮好學,通讀經(jīng)書,終有所成,后來官居隋朝的國子博士,越王楊侗還請他擔任祭酒一職。隋朝末年,洛陽一帶發(fā)生了饑荒,徐文遠只好外出打柴維持生計,湊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請進了自己的軍隊。李密曾是徐文遠的學生,他請徐文遠坐在上座,自己則率領手下兵士向他參拜行禮,請求他為自己效力。
徐文遠對李密說:“如果將軍你決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險之際輔佐皇室,那我雖然年邁,仍然希望能為你盡心盡力。但如果你要學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難的時刻,趁機篡位奪權,那我這個年邁體衰之人就不能幫你什么了。”
李密答謝說:“我敬聽您的教誨!
后來,李密戰(zhàn)敗,徐文遠歸屬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遠的學生,他見到徐文遠十分高興,賜給他錦衣玉食。徐文遠每次見到王世充,總要十分謙恭地對他行禮。有人問他:“聽說您對李密十分倨傲,但卻對王世充恭敬萬分,這是為什么呢?”
徐文遠回答說:“李密是個謙謙君子,所以像酈生對待劉邦那樣用狂傲的方式對待他,他也能夠接受;王世充卻是個陰險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會被他陷害殺死,所以我必須小心謹慎地與他相處。我針對不同的人而采取相應的對策,難道不應該如此嗎?”
等到王世充也歸順唐朝后,徐文遠又被任命為國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遠之所以能在隋唐之際的亂世保全自己,屢被重用,就是因為他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對之法,懂得靈活處世。
有人以水比喻君子,以油比喻小人,說道:“水味淡,其性潔,其色素,可以洗滌衣物,沸后加油不會濺出,頗似君子有包容之度;而油則味濃,其性滑,其色重,可以污染衣物,沸后加水必四濺,又頗似小人無包容之心!贝嗽捳f得精辟透徹。
君子坦蕩蕩,你可以拒絕他的要求,他不會掛懷。君子有缺點,你指出來,他感激不盡。與君子交朋友,可以袒露心扉,不用有戒心。對小人卻萬萬不可,與之相處,需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待小人要寬,防小人要嚴”。要禮而敬之,敬而遠之。 變通,走出人生困境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善垡,不可罔也。
——孔子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