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3節(jié) 第三章
  
  在某些特殊的場合下,曲說還可以用來作為隱晦批評的手段,間接地提出意見。《古今譚概》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官府的稅收很重,全國上下怨聲載道,但敢怒不敢言。當時,都城金陵連續(xù)幾年大旱,百姓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度日艱難。一次,南唐皇帝李煜視察國情時見到田地久旱無雨,便問道:“為什么外地都下了雨,而偏偏京城不下呢?”這時,群臣中走出一人,姓申名潮高,彎身施禮后答道:“雨不敢下到京城里來,因為它也怕被征稅。”李煜沉思半晌,然后微微含笑。不久,許多苛捐雜稅便被取消了。
  我們再來看一則現(xiàn)代故事:
  甄妮在大連演出時,對臺下觀眾說:“有一種運動,不知大連朋友是否喜歡,先舉起你的左手,再舉起你的右手,兩只手來回……”她一邊說一邊用手示范鼓掌的動作。沒等她說完,臺下便掌聲四起。一個演員,最喜歡的就是能聽到觀眾的掌聲,甄妮的表演還未開始,觀眾就為她熱烈鼓掌。她主要是用曲說,再配以形象化的動作,生動有趣,獲得了臺下觀眾的好感。
  言有盡而意無窮,會讓人在綿綿中體會到什么是樂趣。含蓄應答就是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使回答生動有趣,又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1947年初,美聯(lián)社記者羅德里克采訪毛澤東,當時正值胡宗南50萬大軍即將進攻延安。
  “毛先生,在目前,中國共產(chǎn)主義的前途看來的確令人擔憂,將來會怎樣呢?請你談一下。”羅德里一針見血地問道。毛澤東胸有成竹地笑著說:“兩年后,我邀請你到北京來探望我。”
  在那個關系到整個民族命運的關鍵時刻,毛澤東沒有直接回答自己對時局的看法,也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卻借用一句普通的邀請客人來訪的話語,暗示出自己的預見,顯示了一代偉人高瞻遠矚的遠大目光和對未來必勝的信念。
  同詞反解,抓住要點產(chǎn)生鮮明對比
  同詞不僅可以活解、異解,且可“反解”,對比鮮明,引人入勝。
  同詞反解幽默術就是對變化方式相同的詞或字根據(jù)情況需要作出與意義直接相反的解釋,以達到自我解脫、說服對方的幽默技巧。
  同詞反解與我們所熟悉的一語雙關有相同之處,它們的區(qū)別在于:一語雙關是用不同的意思來泛泛地引開話題,出人意料;同詞反解的特點在于針對同一字詞所作兩種解釋,在意義上針鋒相對,相互矛盾。可以說同詞反解幽默術是一語雙關術的一種特例。
  小伙子阿毛在路上遇到幾個月前給他主持結(jié)婚儀式的牧師。阿毛問牧師:“在舉行婚禮的時候,您不是代表上帝宣布,我和我妻子的一切煩惱都到頭了嗎?可是我現(xiàn)在正煩惱得很哪!”
  “對,我是這樣說過。”牧師不慌不忙地回答,“煩惱有開始的一頭,還有消失的一頭,當時我可沒說明你們是到了哪一頭。”按道理來說,結(jié)婚儀式上牧師講話充其量只是對一對新人的良好祝福而已,至于他們在婚后的生活中能否幸福如意,則直接取決于自己。夫妻關系處理得不如意,阿毛反過來質(zhì)問牧師,這無異于無理取鬧,苛求于人。牧師對此看在眼里,明在心里,卻沒有予以反唇相譏。
  他抓住小伙子詰問中“到頭”這個詞巧作解釋,駁倒對方。“到頭”這個詞兒可以作兩種意義完全相反的解釋,至于究竟采用何種解釋,則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牧師表示自己當初并沒有確定地宣布阿毛是苦盡甘來,言外之意很明顯,自己不能對阿毛婚后生活的不幸福承擔責任。其實這是用幽默的方式告訴對方一個人生道理:婚姻的幸福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把握,上帝和牧師是不能保證什么的。
  一位婦女正在醫(yī)院待產(chǎn)。
  劇烈的陣痛愈來愈頻繁了,這位婦女痛苦地對護士說:“小姐,最難過的時候是不是馬上就要過去了?”
  “親愛的,在你出院以后的18年,才是最難過的時候呢!”護士小姐回答說。
  這位婦女問話的本來意思是說自己的疼痛是不是會早些結(jié)束,顯然是想從護士小姐那里得到一些安慰。護士小姐不是按常規(guī)方式給予對方口頭上的鼓勵,因為,如果那樣做,倒很可能適得其反。她巧妙地抓住對方問話中的“難過”二字進行發(fā)揮,幫助對方減輕痛苦。“難過”一詞可作兩解:一是指人在肉體上的痛苦,比較具體;二是指較廣泛意義上包括精神痛苦、肉體痛苦在內(nèi)的復雜感受。在不同的場合下,二者各有其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就是用這種巧妙的同詞異解,護士小姐不僅道出了一個為人母者在撫育子女的長期過程中的含辛茹苦,另外也活躍了氣氛。
  同詞反解幽默術關鍵在于巧妙抓住詞與具體環(huán)境下的相關性,這樣才能自然得體,妙趣橫生!
  設下迷魂陣,巧布口才網(wǎng)
  故布疑陣幽默術,是指表面上采取某種行動,但暗地里卻轉(zhuǎn)移注意的目標,或者故意造成對方錯誤的印象,以便達到自己真實目的的幽默技巧。
  故布疑陣的幽默通常包括兩個因素:一是為了蒙騙對方而巧設的疑陣;二是對方對所布疑陣的盲從,建立在對你的判斷失誤的基礎上。
  故布疑陣不同于故弄玄虛。故弄玄虛是為了吊對方胃口,借以“捉弄”對方,或“吹捧”自己。故布疑陣則不同,它有自己的真實目的,只不過要達到這目的有些困難,需要通過布設疑陣來轉(zhuǎn)移對方的注意力,所以捉弄蒙騙對方是必不可少的。它只是一種手段,并不是目的。
  故布疑陣幽默術的關鍵是布設的“陣”要新穎、離奇、荒誕,以引起對方的驚異、疑惑和好奇,從而產(chǎn)生深究的欲望。待對方正為你設下的疑陣“忙活不停”時,你已悄悄轉(zhuǎn)向了自己的真實目的。所以,你所布設的疑陣只是一個幌子,是一顆掩護你靠近自己真實目的的“煙幕彈”。這顆彈釋放得是否巧妙,它的作用能否發(fā)揮,直接決定你幽默的成敗。
  故布疑陣幽默術所體現(xiàn)的幽默程度,取決于你布設的疑陣所表現(xiàn)的表面目的與掩藏在疑陣下的真實目的之間的錯合程度?慑e位,可交叉,甚至完全相反,錯合的方式及程度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可笑程度,或者說幽默的深度。
  我們還是先看一則例子。一天,一個旅行者騎馬趕路,碰巧天下大雨,他渾身淋得又濕又冷。后來,他終于來到了縣城的一家小客店。客店里擠滿了人,他無法接近火爐。這時,他把客店老板叫出來,說:“拿點魚去喂喂我的馬。”老板說:“馬并不吃魚呀!”旅行者說:“不要緊,按我告訴你的去做。”客店中人們聽到這奇怪的命令,都紛紛跑去看馬吃魚。這樣整個房間里只剩下旅行者一個人,他在火旁坐下取暖。當客店老板和那群人回來后,老板說:“你的馬不吃魚。”旅行者答道:“不要緊,把魚放在桌子上,等我把衣服烤干了,我自己來。”
  這位旅行者運用的就是故布疑陣幽默術。他先給大家一個“馬會吃魚”的新鮮事,設下疑陣,自然激起大家的好奇心,把眾人的注意力吸引過去。待眾人要看個究竟時,他卻悠然自得地坐在火爐旁烤起衣服來,實現(xiàn)著他的真實目的。最后當老板把魚拿回來時,這位旅行者還不忘繼續(xù)幽上一默:“(一會兒)我自己來。”他的疑陣布設得非常成功,一個荒誕的目的掩蓋了他真實的動機。正是這個荒誕的目的,引起了眾人的興趣,才為他實現(xiàn)自己的真實目的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增添了幾分幽默的情趣。
  旅行者的疑陣是比較巧妙的,下面這位農(nóng)夫的疑陣也毫不遜色,我們不妨再看看他是怎樣運用故布疑陣幽默術的。一個農(nóng)民被平白無故地抓進監(jiān)獄。一天,他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上說:“眼下就要種馬鈴薯了,我一個人翻不了這么多地。”農(nóng)民看了信,立即回信說:“你不要去挖地了,我埋了一罐金子在那里。”犯人的信件看守都要過目,這封信當然也不例外。幾天后,農(nóng)夫收到妻子的信,信上說:“兩天前,來了10來個人,把咱們農(nóng)場所有的地都翻了一遍。”農(nóng)夫笑了,立即給妻子回信:“你現(xiàn)在可以種馬鈴薯了。”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運用故布疑陣幽默術要注意不動聲色,明放暗收,千萬不可操之過急。若對方識破你的“伎倆”,你再想補救,就難上加難了。
  巧用同音異義詞,快樂表達妙不可言
  巧用同音異義詞,充滿調(diào)笑又常含隱喻,可發(fā)人雅興,令人捧腹。這是一種典型的戲弄調(diào)笑言辭。
  清代智辯家紀曉嵐和和珅當時分別擔任侍郎和尚書,有次兩人同席,和珅見一狗在桌下啃骨頭,問紀曉嵐:“是狼(侍郎)是狗?”
  紀曉嵐馬上回答:“垂尾是狼,上豎(尚書)是狗。”
  說實在的,兩人都在罵人,但都含而不露,謔而有度。特別是紀曉嵐,急中生智,巧用諧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令人稱快。
  無獨有偶,在狗啃骨頭上做文章的蘇東坡也有一絕。
  這天,蘇東坡與友人承天寺參寥泛舟赤壁,見一狗在河灘上啃骨頭,馬上靈機一動,說:“狗啃河上(和尚)骨。”
  參寥一聽,覺得話中有話,馬上回敬一句:“水流東坡詩(尸)。”
  兩人聽罷都哈哈大笑。因為,表面聽來,是吟詩寫實,頌揚風雅,實際是相互戲弄,相互嘲笑。
  當然,也可通過諧音構(gòu)成雙關產(chǎn)生幽默。
  清代末年,李鴻章有個遠房親戚,不學無術卻參加科舉考試。試卷到手,不能成文,焦急之余,想在試卷上寫上“我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之親戚”。他因不會寫“戚”字,竟寫成“我是李中堂之親妻”。主考官閱后,批道:“所以我不敢取(娶)。”由于主考官取考生的“取”與“娶”同音,就把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扯到了一起。也正是這同音異義的巧,讓人感到妙不可言。
  量體裁衣說話有竅門,一定要把握尺度
  量體裁衣幽默術,是指當遇到他人不正當?shù)囊蠡蛟戨y時,借用其思維模式或語言結(jié)構(gòu)上的
  有關特點去反駁對方。
  量體裁衣幽默術的特點在于明知謬誤卻不直接揭露,而是照貓畫虎,使對方哭笑不得。所以,該幽默術運用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對方論點的荒謬性,自己將這種荒謬作為一種前提接受下來,并推出新的結(jié)論,施之于對方,令其自作自受。
  一個吝嗇的公司老板叫秘書去為他買酒喝卻不給他錢。秘書為難道:“先生,沒有錢怎么買酒?”老板說:“用錢去買酒,這是誰都能辦得到的,但如果不花錢能買到酒,那才是有能力的人。”
  一會兒,秘書提著空瓶子回來了。老板十分惱火,責罵道:“你讓我喝什么?”秘書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先生,從有酒的瓶中喝到酒,這是誰都能辦得到的,但如果能從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呢!”
  買酒需要錢,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可是老板卻故意刁難秘書,給他難堪。但事實上,不用錢又想“買”到酒本身已說不通,更不用說它到底能否作為判斷一個人有能力的標準了。照常規(guī)的做法,很多人可能礙于情面,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自認倒霉,有些人則可能要跟老板講一番沒錢何以能買酒的道理。其實兩種方法都不如秘書所采用的那種方法來得明智機巧、詼諧有趣,這就是量體裁衣法。
  秘書依照對方的思維模式,即用某種絕不可能達到的要求可以考驗出一個人的“能耐”來,并將它與老板喝酒這件事結(jié)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結(jié)論,即:有酒喝酒不算有能耐,沒有酒而能喝酒才算真正有能耐。當然,這也是一個謬論,但由于它是根據(jù)老板本人的荒唐邏輯推理出來的,所以老板不能矢口否認。這樣就輪到老板難堪了!
  有一位享譽甚廣的作家出身于木匠家庭,但他對此并不隱諱。
  有次碰見一紈绔子弟,后者對他十分忌妒,高聲問道:“對不起,請問閣下的父親是不是木匠?”
  “是的。”作家回答。
  “那為什么沒把你培養(yǎng)成木匠?”
  作家略加思索,笑著問道:“對不起,那閣下的父親想必是位紳士了?”
  “是的!”對方高傲地回答。
  “那他怎么沒有把你培養(yǎng)成紳士呢?”
  按照紈绔子弟的邏輯,什么樣的父親就應該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兒子,這顯然是一個謬論。作家敏銳地抓住了他這個錯誤,卻不正面揭露,而是量體裁衣,如法炮制,使其碰一鼻子灰。
  一般說來,量體裁衣幽默術比一般幽默技巧更富論辯色彩,有時甚至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因而在使用過程中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若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同時,能緩和雙方的關系,就更符合幽默藝術的宗旨了。
  刻意使用錯別字,形成趣味口才
  錯字是指用錯的字,別字是指用混的字,使用者一般是知識貧乏或一時失誤。這些人如果堂而皇之打腫臉充胖子,使用起錯別字來臉不改色心不跳,反而儼然學者風范,勢必產(chǎn)生怪異,形成幽默。
  從前,有一個縣官不大識字。這天坐堂問案,師爺遞給他的條子上寫了三個人的姓名,一個是原告郁工來,一個是被告齊卞丟,一個是證人新釜。
  縣官看了郁工來的姓名,喊道:“都上來!”
  三人聽到“都上來”,急忙都跑到堂前聽審。
  縣官生氣地說:“我是喊原告,你們干什么一起上來?”接著,他看了齊卞丟的姓名,又喊:“齊下去!”
  三人聽叫“齊下去”,都急忙退到堂下。
  縣官更生氣了,說:“我喊被告,你們干嗎一齊下去?”
  師爺聽了,知道縣官讀了別字,但又不敢直說,因此故意說:“原告姓名,另有一種念法:叫郁工來,不叫‘都上來’;被告姓名,也另有一種說法,叫齊卞丟,不叫‘齊下去’。”
  縣官說:“那個證人的姓名,另一種念法叫什么呢?”
  師爺?shù)溃?ldquo;叫新釜”。
  縣官說:“我估計他另有一個念法,要不然,我就喊他‘親爹’了。”
  縣官斗大的字認不了幾筐,還故裝文雅,結(jié)果錯字迭出,產(chǎn)生笑話。
  在一家副食品店門口,服務員剛在牌子上寫完“現(xiàn)在另售”四字,旁邊一位顧客說:“同志,零售的‘零’,你寫的是別字。”服務員瞪了他一眼說:“得了吧,‘別’字還有個立刀旁兒呢!”服務員錯用文字不懂裝懂,令人好笑。
  正話反說與反話正說,體現(xiàn)口才機智
  朋友好久不見,突然見面,發(fā)現(xiàn)他長胖了,你可以這樣調(diào)侃:“你越來越膘了!”這帶點戲謔性的幽默似乎不太難,但如果換成正話反說:“啊!你怎么越來越苗條了!”這樣幽默的表達則會令你的朋友嗔怪地笑起來。
  從字面上講,這似乎荒誕不經(jīng),但從深層次上理解,它傳達出了另一層意思,雖不明言,卻了然于心。二者一對照,反差很強烈,諧趣就形成了。
  還有一種是反話正說,表面是肯定,實際是否定,形褒實貶,形成大起大落的語言變化,透示出詼諧之樂趣。
  這些方法被廣泛運用于相聲、小品之中。有一個名為《擠車的訣竅》的諷刺小品,正兒八經(jīng)地說著反語:
  朋友,你可知北京乘車之難?上下班乘車都成了一門學問。
  先說上車,車來時,上策為“搶位”——猶如球場上的搶點。精確計算位置,讓車門正好停在身邊,可先據(jù)要津之利。當然,必須頂住!此中訣竅是:上身傾向來車方向,穩(wěn)住下身,千萬莫被隨車來的人流沖走。中策則貼邊。外行才正對車門,弄得擁來晃去,上不了車,枉費心力。北京人不同于外地人,哈爾濱人上車是“能者為王”,上海人多少會顧及顏面,但動輒大呼小叫,使你無心戀戰(zhàn)。北京人想講點風格又想早點上車,但決不會在車門前上車。最好的辦法是貼住車廂,裝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一點一點地把“無根基”者拱開。只要一抓住車門,你就贏了。老北京都精于此道,所以售票員洗車,從來無需擦車門兩邊——那全是老北京的功勞。下策呢,可稱為“搭掛”。將足類嵌入車門(萬勿先進腦袋),而后緊靠車門,往里“鼓擁”,只要司機關不上車門,他就得讓你上車。
  這里反話正說,表面教人不守秩序,實際是諷刺不守秩序之士。由于這些以肯定語氣講的話明顯荒謬,因而才是可笑的。
  生活中,很多人善用此法諷刺丑惡,鞭撻罪行。宗福先的《于無聲處》中的一個角色在評價他不以為然的人物時說:“我告訴您了,根據(jù)報紙上的官方介紹,他是天底下頭等大好人,渾身上下毫無缺點,連肚臍眼也沒有。”
  反語一般運用于輕松活潑的場景,但在美國,人們甚至可以從那些嚴肅認真的交通指示牌上發(fā)現(xiàn)反語。在美國西海岸一條公路的急轉(zhuǎn)彎處,有一幅標語牌是這樣寫的:“如果您的汽車會游泳的話,請照直開,不必剎車。”提醒人們剎車卻反說成不必剎車,這則反語絕無諷刺嘲弄的意思,只是給人一個別具一格的警示。
  巧設頓歇說開心話,制造懸念賣關子
  平時我們所說的頓歇即停頓,是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頓歇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像下面一段文字:
  世上如果男人沒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這句話有兩種停頓方式:
  世上如果男人沒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世上如果男人沒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停頓不同,意義正好相反。
  幽默技法的頓歇,意思是停頓后反轉(zhuǎn),即故意把一句完整的話拆開,給人一個懸念,將其注意力引向某一方向,然后通過停頓,反轉(zhuǎn)出趣味來。最常見的例子是“司令員發(fā)槍”。
  某司令員對部下說:“一個人一桿槍——”戰(zhàn)士們歡呼雀躍,激動不已。
  “這是不可能的。”戰(zhàn)士們大為失望。
  “兩個人一桿槍——”戰(zhàn)士們鼓掌。
  “但這也是不可能的。”戰(zhàn)士們垂頭喪氣。
  “三個人一桿槍——”戰(zhàn)士們不抱什么希望。
  “這是可能的。”大家驚喜,畢竟有槍了。
  “但是木頭槍。”
  這里,司令員運用“滾雪球”的方式,采取停頓方法造成出乎意料的語意突轉(zhuǎn),趣味橫生。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用過這種方法。
  有次,會上發(fā)言,他說:“今天,我要講很長的——”全體與會者發(fā)出嘆息。
  他接著說:“大家是不歡迎的。”聽眾釋然,鼓掌。
  這里,發(fā)言者運用停頓有意設下圈套,讓人誤以為其發(fā)言很長,不料停頓之后意義突轉(zhuǎn),語意前后反差強烈,產(chǎn)生幽默效果。
  停頓法多用于相聲、小品等演出場合與生活中的逗笑場合。
  如相聲《海燕》中有一段:
  甲:她們都犧牲了——
  乙:?
  甲:一頓午飯。
  乙:嗨,你一塊兒說不行嗎?
  生活中可動用這種方法逗樂,如:
  “來了的和尚未來的工人都要努力學習”,在“尚”后停頓。
  平時,在表達幽默故事時,要停頓適時,述說平穩(wěn),加強語意落差,表達起伏跌宕,將笑聲推向極致。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