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本篇中,“隆乳,先隆一個”的故事,在面對一群女性聽眾時,可能就得避談;蛎鎸σ晃簧聿牟患训呐,就不必硬說,免得尷尬。
因為,幽默與刻薄,常常因聽者的心情與立場不同,而有不同反應(yīng)。
幽默,可以使人歡笑,但若使用不當,也會使人不悅。
因此,一個“幽默高手”在講述笑話時,應(yīng)顧及聽者的心情與尊嚴,避免過度的譏笑與嘲謔。否則自以為幽默的笑話,一不小心就擦槍走火,反而會冒犯他人,得不償失。所以,西方哲人說:“幽默是用來逗人發(fā)笑,而不是用來刺傷人心的!”
風(fēng)趣口才出爾反爾,減少人生煩惱
一般意義上的“出爾反爾”是指人做事或說話反復(fù)無常,不講信義或者自食其言。沒有人會樂于同一個以出爾反爾為能事的人推心相交,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但在幽默王國中則有所不同,有意思的是恰恰相反,幽默語言中的“出爾反爾”,非但不會遭到人們的冷眼,還能有助于我們化解矛盾,擺脫困境,增添生活的樂趣!出爾反爾幽默術(shù)就是當一個人說話、做事不慎,被他人抓住“辮子”時,馬上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否認,并找出其他借口來開脫的幽默技巧。
出爾反爾幽默術(shù)的特點在于面對自己所犯的差錯“勇于否認”,并巧找借口,造成幽默氛圍。這一點與我們所熟悉的將錯就錯、順水推舟等幽默技巧有所不同。
老劉有一次到一條小河邊釣魚,一個陌生人走到跟前問他:“怎么,你是在釣魚嗎,我的朋友?”
“是啊,釣了半天也不見一條魚。”老劉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一動不動。
“可你怎不問問我是什么人呢,我的朋友?我的職業(yè)是城管!你難道不曉得這兒是不準釣魚的嗎?”陌生人嚷了起來,并要罰老劉的款。
老劉不慌不忙地站起來,微笑著對那人說:“你不能罰我的款,你怎么不問我是誰?我是講故事的,像你有自己職業(yè)一樣,我的特長是虛構(gòu)故事。”
老劉違反規(guī)定在禁漁區(qū)釣魚,而且還鬼使神差地自己承認了,誰料對方“真人不露相”,一口咬定他應(yīng)受懲罰。在生活中我們也不乏類似經(jīng)歷,怎樣去應(yīng)付這令人大傷腦筋的事兒呢?許多人可能會立即低頭認錯,乖乖地將罰款交上,說好聽的都怕來不及呢,哪里還敢巧辯!另外一種人則可能會自恃有所依仗,跟對方硬對硬地計較一番。
平心而論,違章罰款雖然是天下通理,但上述兩種常規(guī)做法都不算是盡善盡美。我們看這位老劉是怎么出爾反爾、機智巧辯的。他顯然是利用了自己的特殊身份——講故事的,來巧做文章,否認了自己所說的是事實,因為“我的特長是虛構(gòu)故事”。這樣就等于推翻了自己的論述,從而使落在對方手中的把柄像空氣一樣不可捉摸,自己虎口脫險,對方痛失“口實”,讓人不禁要哈哈大笑一番!
出爾反爾幽默術(shù)往往還可以讓使用者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不僅文飾了自己的過失,同時以咄咄逼人之勢倒打一耙,叫對方一時反應(yīng)不過來,略思之后,才驚呼中計,然悔之晚矣!
小李走在街上,看見前面有個人很像他的朋友,上前重重拍了一下他的肩膀,才發(fā)現(xiàn)自己認錯了。
“對不起,我以為你是我的朋友老王。”小李不好意思地說。
“即使我是老王,你也不該拍得那么重呀!”那人摸著生疼的肩膀咕噥道。
“豈有此理,我重重地拍老王一下,跟你有什么相干呢!”小李不服氣地頂了回去。
小李因為誤會錯拍了對方,連忙道歉,這本身并無幽默之處,幽默之處就在于他巧借對方的一聲埋怨,出爾反爾,質(zhì)問對方,形成與常理的強烈反差。實際上,小李事先承認自己拍錯人了,但聽到對方的抱怨之后便轉(zhuǎn)口否認了這點,聲稱自己拍的是老王,而不是別人,這就是出爾反爾了。當然,小李的詭計在于概念上的轉(zhuǎn)換游戲,事實則是無法否認的。
小李的出爾反爾不僅不會引得對方生厭,反而會使這場誤會在一場歡笑中冰釋,幽默的力量真是神奇而偉大!
如果我們能將“出爾反爾”運用于幽默,并將幽默糅合于我們的生活,人生的苦惱不是會減少許多嗎?
運用遠近的聯(lián)想,體現(xiàn)幽默口才智慧
俄羅斯有一位著名的丑角叫杜羅夫。在一次演出的幕間休息時間,一個很傲慢的觀眾走到他的身邊,譏諷地問道:“丑角先生,觀眾對你非常歡迎吧?”
“還好。”
“要想在馬戲班中受到歡迎,丑角是不是必須具有一張愚蠢而又丑怪的臉蛋呢?”
“確實如此。”杜羅夫回答說,“如果我能生一張像先生您那樣的臉蛋的話,我準能拿到雙薪。”
這位傲慢觀眾的臉蛋,同杜羅夫能否拿雙薪,本是無絲毫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但幽默的杜羅夫卻巧妙地把它們牽扯在一起,產(chǎn)生強烈的幽默感,對這位傲慢的觀眾進行了諷刺。
一天,湯鋒的老板在圓桌會議上氣急敗壞地大叫:“這次促銷如果又泡湯了,我要把你們一個個扔進海里喂鯊魚……”這時,湯鋒衣冠楚楚地站起來,轉(zhuǎn)身欲走,老板更氣了:“你要去哪里?”原先要去洗手間的湯鋒即興改口說:“學(xué)游泳!”眾人大笑,緊張的氣氛馬上緩和下來,老板也笑了:“你這渾小子!你以為我真的忍心把你們?nèi)舆M海里……”湯鋒在使用聯(lián)想的風(fēng)趣幽默,并不是單一的,實際上他腦中進行了一系列快速的思維活動:假定真扔進海里——喂鯊魚要死——怕死——學(xué)游泳。也許是怕淹死,也許是怕被鯊魚吃掉,但學(xué)游泳對逃避這兩種危險肯定有用。他的這句話之所以能引得眾人大笑,頗具幽默味道,就在于他超常的聯(lián)想功夫。
利用遠近的聯(lián)想去風(fēng)趣幽默,是極富智慧的。
虛張聲勢,語言張弛
風(fēng)趣幽默的虛張聲勢,其實就是語言的張弛之道。
李先生的一位鄰居總熱心于打聽別人家發(fā)生的事。當她聽到李先生被推下樓而發(fā)出的響聲時,她來到李先生的門前敲了門。
“發(fā)生了什么事?”她問。
“我的上衣掉下樓梯了。”他答道。
“衣服掉下去會這么響嗎?”
“當然會的。”他解釋說,“如果我在上衣里面的話。”
許多人遭遇到李先生的情況一定會怒發(fā)沖冠,可他卻極為幽默地處理了這件尷尬事,從而解除了自己的狼狽相,保全了自己的形象。
有一個著名的笑話是講經(jīng)理考驗員工機智的。他的題目是:“假如你無意間把房間推開,看見女客一絲不掛地在沐浴,而她也看見你了,這時候你該怎么辦?”第一位答道:“說聲‘對不起’,就關(guān)門退出。”第二位答道:“說聲‘對不起,小姐’,就關(guān)門退出。”第三位答道:“說聲‘對不起,先生’,就關(guān)門退出。”
前兩位的回答都不幽默,唯獨第三位的回答很幽默。它妙就妙在假裝沒看清,故作癡呆,既保全了客人的面子,又使自己擺脫了尷尬。
《新民晚報》上曾登過一條“上菱”牌電冰箱的廣告,上面沒有配插圖,主要是兩行通欄大字:“只有一個問題上菱不能回答——什么是霜?”旁邊有幾行小字,對此做了解釋:“沒有冰箱的時候,為食品保鮮發(fā)愁;有了冰箱的時候,為冰箱除霜煩惱。霜,冰箱的大敵;霜,無謂地耗電。有了上菱,您將無憂無愁。”
這則廣告頗具幽默感,它以最醒目的兩行文字,虛張聲勢,令人產(chǎn)生錯覺,并因此而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名牌產(chǎn)品竟連一個極普通的問題都不能回答?在這種好奇心的驅(qū)動下讀完下面的解釋后,不免都會莞爾一笑,在設(shè)計者創(chuàng)造的幽默氛圍中,自然地接受了他的廣告宣傳和產(chǎn)品形象。
笑對人生是我們生活的信條,幽默的天性人人都具備,關(guān)鍵在于你是否善于發(fā)現(xiàn)。如:男女相愛,一見鐘情,可以說“正負電子碰撞產(chǎn)生了電火花”。某人提升較快,可以說“三級跳遠”、“撐竿跳高”、“坐直升飛機”。某人談對象較多,可以說是“有一個加強排”。兩人關(guān)系惡化,可說進入“冷戰(zhàn)時期”;不相往來,可以說“斷絕外交關(guān)系”;初步和解可說“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和好如初,可以說“完全恢復(fù)正常外交關(guān)系”等等。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每天都可碰出幽默的火花,生活從此也將是晴天麗日,你的社會形象也會越來越好,你的說話風(fēng)格也會越來越受人歡迎。
社交中妙用自嘲,有益于人際交往
在生活、工作中,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受到不合理的評價時,自己感到不平,但又不便直接說出,這時就可運用自嘲,以委婉暗示的方式,把內(nèi)心的郁悶、不快吐露出來。例如,有位家庭生活拮據(jù)的大齡青年,相過好幾個對象都吹了。當有人議論他眼界高、擇偶太挑剔時,他抱屈自嘲:“哇!你瞧瞧咱這德行,論人樣咱屬‘三等殘廢’,說家境咱屬‘第三世界’,我還敢挑?”顯然,這個青年在回答別人的誤會時,采用自嘲口吻,有意揭出自己的“丑陋”和“拮據(jù)”,借以巧妙地暗示出相親失敗的真正原因,從而達到了為自己“正名”的目的。這種說法,比直言不諱地表白自己,或直截了當?shù)伛g斥對方,顯得更委婉達意,巧妙得體。
在交際中,當對方有意無意地觸犯了你,把你置于尷尬的境地時,借助自嘲擺脫窘迫,是一種恰當?shù)倪x擇。若令人難堪的事實已經(jīng)發(fā)生,運用自嘲,能使你的自尊心通過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護,不至失去平衡,并且還能體現(xiàn)出說話者的氣度,有助于在交際中“得分”。
在與人交涉事務(wù),尤其是談判時,由于對方要價太高,企望太大,而使談判面臨擱淺時,運用自嘲,有時能收到以退為進的效果。
但凡具有幽默感的自嘲,往往是對自己缺陷的夸張和形象化,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坦誠品格,易于得到對方的信賴和好感。在社交中運用“自嘲”需注意以下原則:一是審時度勢,伺機而用,不能亂用。比如,對話答辯,座談討論等,就不宜使用自嘲,而應(yīng)直抒胸臆。二是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否則會使自嘲失去積極意義,有害于交往。自嘲的運用適可而止,不能一味放縱,喋喋不休。
開玩笑,忌不注意分寸場合
幽默是社會交往中的一種慣用手法,它可在你身處被動之時,發(fā)揮巨大的威力。
幽默的人一般都心懷善意,他們想做的只不過是要多給我們增加一份快樂而已。但無論如何,
幽默有傷人的可能,其界限是耐人尋味的。對開玩笑和詼諧,必須隨時記住會有傷人的可能性,要注意分寸和場合,否則過了界線,就會得不償失。
如女人開男人的玩笑,最要注意的,是自尊心的問題。自尊心是不容人刺傷的,所以若是要開玩笑,應(yīng)盡量開自己的玩笑!許多厲害的幽默,一定要指著自己來說!
萬一說了過分傷人的話,一定要誠心誠意地道歉,不能就此放任不管。
相反的,當自己被開了過分的玩笑時,一定要當做是開玩笑而已。如此一來,對方也不好意思。遇到這種事時,胸懷一定要寬大。
開玩笑是講究法則的。
玩笑應(yīng)有利于身心健康,增進團結(jié),摒棄低級趣味。按照中國人的習(xí)慣,正規(guī)場合一般不宜開玩笑。彼此不十分熟悉或生人熟人同時在場,不宜開過深的玩笑。
也就是要因人而異。對性格開朗、喜歡說笑的人,開些“國際玩笑”也無妨。而對性格內(nèi)向、少言寡語的人,一般不要過分地開玩笑。
俗話說,凡事有度,適度則益,過度則損。
因風(fēng)俗習(xí)慣或個人的生理缺陷等原因,人們對某些事或舉動會有所忌諱。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忌諱,所以,開玩笑時一定要小心避之。
當然,也有極少數(shù)人利用幽默的形式專講刻薄話,既傷人又傷己。他們專門打擊別人的自尊心,毫不在乎地講出對方所“耿耿于懷”的話。例如:有關(guān)別人的命運,他們所生長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guān)他們雙親在社會上的地位或者他們的職業(yè)等等。
這個世上本來就有很多不幸的人,一生下來就背負了身體上不利的條件。而更值得同情的是,他們之所以會變得如此,并非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因而,凡是有憐憫之心的人,都不應(yīng)該以他們身體上的缺陷為話題。事實上,這也是與人交往時,必須注意的一種禮節(jié)!
然而,仍有人會毫不介意地使用那種傷人的言詞,當著別人的面說那種傷人肺腑的話,這是非常不人道的。例如,有些人常常使用一些刻薄的言語:“貨底”、“嫁不出去的老處女”、“睜眼瞎子”、“拖油瓶”、“拖累人的廢物”、“壞胚子”等字眼。
假如你有心的話,不難察覺這些字眼是極為傷人的,是一些非常不人道而且殘酷的字眼。我們不妨設(shè)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被如此稱呼,心里將有何種感覺呢?這個問題實在有深思的必要。
委婉含蓄,勝過竹筒倒豆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都需要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有人不喜歡聽直來直去的話,特別是一些不高興或是別人忌諱的事。從背后或從其他角度委婉含蓄地把話說出來,聽者會覺得很受用,這樣會讓聽者思而得其意,而且越揣摩,似乎含義越深,因而也就越有吸收力和感染力。同樣的,與有矛盾或有意見的人說話,還會使矛盾在委婉之中自然而然地化去火力,既不激化矛盾,又能解決矛盾,使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和諧,使自己的說話形象更易于他人接受。
說話含蓄,是一種藝術(shù)。言有盡而意無窮,余意盡在不言中。把重要的該說的部分故意隱藏起來,或說得不顯露,卻又能讓人明白自己的意思,這就是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含蓄是說話的藝術(shù),因為它體現(xiàn)了說話者駕馭語言的技巧。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徑比一覽無余的大道更能令人愉快一些,“委婉含蓄”要比“竹筒倒豆子——一吐無余”要高明得多。
曲說,是指面對某件事情不便直接陳述自己的觀點,而是拐彎抹角地繞過主題,用婉約含蓄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既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又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使自己的說話形象顯得更高明。
不便直說的話往往是由說話的場合、說話者的身份、說話者的心理狀況等決定的。如在古代,臣子看到君王有過失,進諫時,就很注意說話的含蓄。因為君王十分講究保持至高無上的尊嚴,如果大臣有損“龍顏”,是要掉腦袋的。傳說漢武帝晚年時很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一天,他對侍臣東方朔說:“相書上說,一個人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長,命就越長。‘人中’長一寸,能活百歲。不知是真是假。”
東方朔聽了這話,知道皇上又在做長生不老夢了;噬弦姈|方朔似有譏諷之意,面有不悅之色,喝道:“你怎么敢笑話我?”
東方朔回答說:“我在笑彭祖的臉太難看了。”
漢武帝問:“你為什么笑彭祖呢?”
東方朔說:“據(jù)說彭祖活了800歲,如果真像皇上剛才說的,‘人中’就有8寸長,那么,他的臉不是有丈把長嗎?”
漢武帝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
東方朔是聰明的,他用笑彭祖的辦法來譏諷漢武帝的荒唐,頗有些指桑罵槐的味道。這種含蓄的批評,漢武帝卻是愉快地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