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導語
-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當我在產(chǎn)品世界浸淫越久,越感到這里面,有一個更龐大的世界。我越來越能體會,什么叫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又什么叫做“功夫在詩外”。
我知道,如果我像鴕鳥那樣把目光的焦點僅僅局限于所需要開發(fā)的產(chǎn)品內(nèi),那么我必定只能作為一個被潮流淘汰的奧特曼(outman)。
許多時候,我越是反復思索與產(chǎn)品開發(fā)相關(guān)的那些人、那些事,我越感到要從表面線索洞察本質(zhì)規(guī)律的重要性。這讓我想到了,產(chǎn)品經(jīng)理培養(yǎng)提升自己哲學素養(yǎng)的重要性。
那么,該如何做才能提升自己的哲學素養(yǎng)?有一天,在朋友推薦下,我花了一個月時間,認真讀了一遍柏拉圖的《理想國》,才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釋放感。
在《理想國》第七卷,柏拉圖用了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隱喻——“洞穴喻”:
一個地穴式地下室,有一條長長通道。這通道可通向外面,并有微弱陽光借著這通道進入洞中。
有一群囚徒,從小就生活在洞穴內(nèi),由于頭頸和腿腳都被綁著,行動不自由,故只能朝前看洞穴后壁。
在囚徒們背后上方,遠處燃著一火炬。這火炬與人中間有一隆起之路,又有一堵低墻。在此墻之后,向著火光之地,又有別人。他們手中拿著各樣假人假獸,把塔門高舉過墻,叫他們做各樣動作,時而交談,時而緘默。囚徒們只能看到投射在墻壁上的影像。他們只會將這些影像當做真實世界。
可如果此時有一個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來,可以轉(zhuǎn)頭環(huán)視,可以直接面對真實世界,那么即便他如何向同伴闡述所見也無法改變同伴把之前的幻象當做真實這一固有觀念。甚至假如有人把他從洞穴中帶出來,放到陽光下,他也會因陽光刺激而眼前金星亂蹦,以至什么都看不見。在他看來,看得見的真理,得到的不是幸福,只有痛苦。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