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當前位置:圖書頻道 > 綜合其他 >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論 > 第 13 章 1912\[德國\] 蓋哈特•豪普特曼(1862—1946)
第2節(jié) 章國鋒:從《日出之前》到《日落之前》下篇

  
  《織工們》上演后受到觀眾和批評界的高度贊揚,但也引起了統(tǒng)治當局的恐慌。1892年,柏林警察當局宣布禁止這部“煽動階級仇恨”的戲繼續(xù)上演。然而,一紙禁令并不能阻止《織工們》的廣泛流傳。1894年,由于此劇相繼在英、法等國上演,當局不得不取消對它的禁令。從此,《織工們》成為德國許多劇院經(jīng)常上演的劇目。
  
  1893年春,豪普特曼的新作《海貍皮大衣》問世。這部戲劇一反他以往劇作的題材與風格,以諷刺喜劇的形式寫成。這部豪普特曼稱之為“竊賊喜劇”的作品有兩條主線:一條圍繞沃爾夫大娘展開,寫她運用自己的機警和智慧相繼竊走為富不仁的財主克呂格爾的大量木柴和一件值錢的海貍皮大衣,并巧妙地騙過警察、密探,使事情不了了之;另一條線寫剛愎自用而又愚蠢無能的警察局長韋爾哈恩如何小題大做,誣陷持社會民主黨觀點的作家弗萊舍爾。前一條線帶有濃厚的喜劇幽默色彩,后一條線則充滿辛辣的諷刺。這出戲與萊辛的《明娜•封•巴恩海姆》、克萊斯特的《破甕記》一起,被戲劇史家稱為“德國的三大喜劇”,在德國長演不衰。
  
  然而,《海貍皮大衣》在柏林德意志劇院首演并未取得成功,以致劇院經(jīng)理不得不取消此后的演出。一些劇評家認為,《海貍皮大衣》是一部結(jié)構(gòu)不完整的作品,缺少一個懲惡揚善的結(jié)尾,劇中的“竊賊”并未受到懲罰,甚至沒有受到譴責,這與社會的道德準則是不相符的。過了幾年,豪普特曼的創(chuàng)作意圖才漸漸被人理解。1897年,此劇重新在德國和奧地利一些大劇院上演,引起了強烈反響,上座率迅速提高。到1902年,德意志劇院已連續(xù)演出一百場。此后,它又三次被改編成電影!逗X偲ご笠隆方K于成為豪普特曼最受歡迎、演出場次最多的戲劇之一。


  
  在傳統(tǒng)喜劇,如莫里哀的《慳吝人》和《偽君子》、克萊斯特的《破甕記》、果戈理的《欽差大臣》中,壞人最后都無一例外地受到懲罰,這使得作品往往帶有道德教化的色彩。豪普特曼的《海貍皮大衣》卻與此不同,劇中的“竊賊”沃爾夫大娘并不是批判的對象,而是受作者同情的人物。他賦予這個形象勤勞、能干、機智、幽默等品質(zhì),并通過她的口批判了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你只要有錢,能坐上馬車,就不會有人來問你,錢是從哪兒來的,即使是搶了窮人的,也沒人來過問!”在這出戲里,偷竊是沃爾夫大娘維護自己的生存權(quán)利、向社會的不公正抗議并進行報復的手段,因為那個社會是一個“強盜和騙子橫行的場所”,“人要活下去,就要變聰明點”。應(yīng)當說,她對十九世紀末威廉皇帝時代的德國社會的揭露是一針見血的。沃爾夫大娘被德國戲劇界稱為“德國戲劇中最有性格、最富特色的人物”,成為人民大眾喜愛的形象,是毫不奇怪的。
  
  二
  
  豪普特曼的前期作品盡管引起了激烈爭論,招致了嚴厲的批評,但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奠定了他在戲劇界的聲譽,而且使自然主義文學運動在德國取得了決定性的突破。然而,豪普特曼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順。在此后的十年里,無論在個人生活還是在思想上,他都遇到了嚴重的危機。這深深地困擾著他,使他陷入極度苦悶之中。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他與妻子瑪麗•蒂內(nèi)曼的關(guān)系日益惡化。雖然他一再努力試圖彌合兩人之間的裂痕,但最終不得不在1904年與她徹底決裂。此外,德國九十年代的現(xiàn)實也使他深感憂慮。在俾斯麥“鐵血政策”的推動下統(tǒng)一起來的德國,此時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對外推行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政策,對內(nèi)實行專制統(tǒng)治,殘酷鎮(zhèn)壓民主進步力量。工人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下層人民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豪普特曼對此十分不滿,但又深感無能為力。一方面,作為虔誠的基督教徒,消極遁世的思想在他心中逐漸占了上風;另一方面,作為藝術(shù)家,他又感到有責任和義務(wù)去表現(xiàn)時代的問題,揭露社會的弊端。這種矛盾心情在他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中反映得極其明顯。
  
  1893年,隨著《小漢娜升天記》問世,豪普特曼的戲劇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出現(xiàn)這一變化一方面有他個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由于當時在歐洲興起的新浪漫主義文學潮流對他的影響。對于這種變化,人們反應(yīng)不一。一些人指責他“拋棄了進步立場”,“陷入了消極的神秘主義”,另一些人則表示歡迎,認為他“終于認識到自然主義的有害傾向,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了”。從這一年到1906年,他連續(xù)寫了好幾部充滿童話和幻想色彩的戲劇,如《小漢娜升天記》(1893)、《沉鐘》(1896)、《可憐的海因里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這些作品或取材于德國民間傳說,或根據(jù)童話改編。劇評家大多認為,豪普特曼的這些作品體現(xiàn)了鮮明的新浪漫主義傾向。
  
  《小漢娜升天記》的副標題是“夢幻劇”,描寫生活在墮落和窮困環(huán)境中的小女孩漢娜•馬特恩不堪忍受虐待和生活的折磨而投水自盡,在幻覺中仿佛升入天堂,受到天父、圣母和天使們親切接待和愛撫而幸福地死去的故事。這部戲劇用詩體寫成,首演后公眾的褒貶不一。劇評家恩斯特•巴爾拉赫稱它為“最純粹、最奇妙、最真誠的德國詩歌”;著名作家福伊希特萬格認為,“自德國宮廷抒情詩沉寂以來,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如此熱愛兒童、滿懷激情、陽光般溫暖、鐘聲般清澈的詩句”。然而,此劇卻同時遭到另一些知名人物的嚴厲批評。梅林指責這出戲是“向剝削和壓迫階級諂媚的虛偽的神秘主義”,馮塔納和弗賴塔克也認為它是一部“令人沮喪的拙劣作品”。在他們看來,此劇十分明顯地流露出作者逃避現(xiàn)實、沉溺于基督教遁世思想的消極傾向。
  
  《沉鐘》與《小漢娜升天記》不同,1896年底在柏林德意志劇院上演后立即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這部“德國童話劇”在一個月之內(nèi)為劇院帶來了六萬馬克的收入,后來又被譯成法、英等文字在法國、英國和美國上演,同樣取得了“童話般成功”,并多次被改編成歌劇。
  
  《沉鐘》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鑄鐘匠海因利希為鄉(xiāng)村教堂鑄造了一口聲音洪亮的大鐘,但在運往教堂的途中不幸滾下山坡,沉入深深的湖底。海因利希也因此受傷而瀕臨死亡。美麗的水妖勞滕德萊救了他,并重新賦予他青春和力量;謴土擞職夂托判牡暮R蚶凵狭怂⒅匦麻_始工作,打算鑄造一個更大、更神奇的杰作,勝過世界上所有的鐘。然而,此時鄉(xiāng)村牧師卻帶領(lǐng)村民們找到海因利希,指責他被妖魔迷住了眼睛,忘記了自己的家庭和職責。海因利希執(zhí)迷不悟,拒絕回到村里。海因利希的妻子瑪格達因此而投水自盡,手碰到水底的沉鐘。沉鐘發(fā)出洪亮的響聲,使海因利希突然醒悟。他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凡人,無法擺脫塵世的羈絆,完全獻身于藝術(shù)。最后,他回到村里,在渴望和憂愁中郁悶而死。
  
  《沉鐘》明顯地流露了豪普特曼這一時期的內(nèi)心矛盾和痛苦:他渴望將全部身心投入藝術(shù)創(chuàng)作,獲得藝術(shù)的自由,但又無法擺脫個人生活糾紛的困擾和對德國現(xiàn)狀的憂慮;他的宗教信仰要求他逃避現(xiàn)實的矛盾和沖突,但藝術(shù)家的責任感又召喚他投身于爭取民主、維護人的生存權(quán)利和尊嚴的斗爭,用他的筆表現(xiàn)那個時代的暗淡和人民的苦難。
  
  豪普特曼這一時期的劇作在藝術(shù)上有以下特點:首先,所有作品都取材于宗教傳說、童話和民間神話,因而帶有濃重的神秘和夢幻色彩。劇中充滿奇特的想象和神妙的意境,人間、天國和地府的景象相互交織,變幻不定,天使、上帝、妖魔、鬼怪頻繁出現(xiàn)。這一切組成一幅幅光怪陸離、絢麗多彩的畫面,使作品具有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情調(diào)。


  
  其次,作者比較注重結(jié)構(gòu)的完整和表現(xiàn)形式的完美。這些劇作大多以詩體寫成,在藝術(shù)上達到了較高的水準。豪普特曼的前期作品,如《織工們》和《海貍皮大衣》,常常由于結(jié)構(gòu)的不完整和藝術(shù)上的粗糙,受到批評家的非難,但這一時期的戲劇則恰恰相反,雖然思想內(nèi)容遭到尖銳的批評,在藝術(shù)形式和技巧上卻獲得相當高的評價。
  
  此外,這些戲劇一反豪普特曼過去喜歡使用方言的習慣(他的早期作品使用的都是西里西亞和柏林等地的方言),均用規(guī)范的德語寫成。
  
  三
  
  1906年后,豪普特曼開始擺脫新浪漫主義文學潮流的影響,由家庭糾紛和宗教信仰引起的沮喪、消沉的情緒也基本得到克服。從1907年直到他逝世,他一共寫了十八部戲劇、三部小說和一些詩歌、散文。他這一時期的劇作有的以歷史事件和人物為題材,有的根據(jù)《荷馬史詩》和莎士比亞、歌德的某些作品的主題創(chuàng)作而成,也有的緊密結(jié)合德國現(xiàn)實,描寫和揭露社會的矛盾與弊病。然而,這些作品大部分未能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只有《群鼠》(1911)、《奧德修斯之弓》(1914)和《日落之前》(1932)取得了較大成功。某些批評家把豪普特曼后期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作品,尤其是《群鼠》和《日落之前》劃入現(xiàn)實主義范疇,無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群鼠》是豪普特曼影響最大、最為出色的戲劇,也是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主要作品。它兩次被搬上銀幕,并各有三次被改編成廣播劇和電視劇,在國內(nèi)外廣為流傳。通過發(fā)生在柏林一幢破舊公寓里的一場悲劇,這部戲劇真實地反映了本世紀初德國社會的狀況,描寫了下層人民的悲慘處境。劇中的主人公約恩太太,丈夫長年在遙遠的漢堡當泥瓦匠,她本人也為了生活替人打掃衛(wèi)生。在貧困和孤獨中,她拿出僅有的一點積蓄,“買下”了當女傭的波蘭姑娘鮑麗娜剛剛出世的私生子,希望能給她的生活增添一點樂趣。然而,強烈的母愛使鮑麗娜無法割舍自己的親生兒子。當她試圖要回孩子時,約恩太太指使自己的弟弟殺死了
  
  她。事情終于敗露,約恩太太在絕望中被迫跳樓自殺。
  
  《群鼠》1911年初在柏林首演后,并未引起公眾的特別注意,當年僅演出三十二場。然而,德國社會的發(fā)展很快證明了它的巨大現(xiàn)實意義。次年,它就在戲劇界和觀眾中產(chǎn)生了強烈反響,成為一些大劇院的保留劇目,并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上演,為作者贏得了國際性聲譽。1913年,德國當時最重要的劇評雜志《戲劇舞臺》的創(chuàng)始人弗利德里希•雅各布森在一篇評論中寫道:“我們最初為什么沒有注意到《群鼠》?今天活著的人,除了豪普特曼,還有誰能以這樣銳利的目光、這樣的心、這樣的勇氣寫出這樣深刻的作品?老鼠的牙齒已經(jīng)把德國這幢大廈的基礎(chǔ)啃空了,而我們直到今天才理解,他所描繪的情景并非出自臆想,而是來自他對我們這個社會的問題的深刻認識。”
  
  的確,在這部劇作中,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極大的勇氣對病入膏肓的德意志帝國的狀況作了無情的診斷,揭示了它的腐朽本質(zhì)。這個貌似強大的中歐帝國已經(jīng)陷入內(nèi)外交困的境地:對外,與歐洲各大國的關(guān)系急劇惡化,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迫在眉睫;在國內(nèi),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反對專制、爭取民主的斗爭和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這樣一個社會的基礎(chǔ)早已腐爛、動搖了。作者通過劇中人泥瓦匠約恩之口指出:“這兒的一切都已經(jīng)腐爛,一切都被蛀蟲蛀空,被老鼠啃光了!一切都在搖晃,每時每刻都可能徹底倒塌!”劇中,豪普特曼抨擊了德國軍國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的政策,并通過哈森羅伊特這個形象尖銳地諷刺了為這種政策辯護的陳詞濫調(diào)。這個俾斯麥的忠實崇拜者聲稱,“誰不擁護俾斯麥,誰就沒有一顆德意志人的心”,指責反對德國內(nèi)外政策的人“正在毀掉新近才統(tǒng)一起來的偉大的德意志帝國”,“騙走了我們辛辛苦苦得來的成果”。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泥瓦匠約恩的駁斥:“所有的工人都不喜歡俾斯麥!”“誰也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上前線當炮灰。”這些話反映了德國人民的心聲。
  
  《群鼠》還真實地描繪了柏林社會底層人民的凄涼處境,表達了對他們的深切同情。劇中描寫的那幢破舊公寓的居民都是些失業(yè)者、妓女、木匠、生癆病的女裁縫、掃街婦、煙廠女工等。他們在饑餓線上掙扎,“穿得破破爛爛,邋邋遢遢,成天打架,吵嘴,嘆氣,挨餓,像牛馬一樣干活,可還是填不飽肚子”,除了生活的煎熬,還必須忍受密探的監(jiān)視和警察的欺凌,他們的孩子由于饑餓和疾病,大多未成年便夭折。

  
  作者通過幾個“墮落”的女人——克諾伯太太、女傭鮑麗娜和施皮塔的姐姐(未出場)——的命運,揭露了社會道德的虛偽和神職人員的冷酷、兇狠。這些遭到社會迫害的被遺棄的女人,有的在絕望中自殺,有的淪為妓女,有的流落街頭,找不到工作和住所。劇中神學院學生施皮塔憤怒地譴責了這個罪惡的社會對她們的摧殘:“這些基督徒,這些上帝的牧羊人,就是這樣對侍他們所謂的迷途的羔羊的!啊,上帝,你的訓諭完全被顛倒了,你的教誨被篡改了,完全走向了反面!”“這些受到九十九個所謂正直的人譴責的可憐的墮落者和罪人,承受了罪惡的世界全部壓力的被遺棄者及其控訴,應(yīng)當活在我們心里!這些被欺凌、被踐踏的女人所受到的屈辱是這個世界上所有冷酷無情和虛偽的道德說教所無法掩蓋的!”
  
  《群鼠》在藝術(shù)上也是豪普特曼最成功的戲劇之一。這部作品結(jié)構(gòu)嚴謹,情節(jié)由兩條平行的線索構(gòu)成,除了主線描寫因爭奪一個嬰兒而發(fā)生的悲劇,還有一條次要的線索寫大學生施皮塔與落魄的演員哈森羅伊特的女兒瓦爾布爾迦的愛情糾葛,以及施皮塔與哈森羅伊特在戲劇觀和對德國現(xiàn)狀的看法上的分歧與爭論。兩條線索交替展開,前者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后者蘊含著諷刺和幽默的意味。作者把此劇稱為“柏林的悲喜劇”是恰如其分的。

  
  這部作品含有明顯的象征成分,因而有人將它歸入象征主義戲劇的行列。首先,作者將它定名為《群鼠》是意味深長的,目的在于暗示,統(tǒng)治階級及其幫兇像一群大大小小的老鼠,不僅竊走了德國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將他們推入苦難的深淵,而且摧毀了德意志民族生存的基礎(chǔ),帶來種種無法克服的社會弊病,使德國陷入嚴重的危機。其次,劇中籠罩著一層令人窒息的陰沉、壓抑的氣氛,像噩夢一樣震撼著觀眾的心靈。它所描繪的暗淡情景正是本世紀初整個病態(tài)的德國社會的縮影;而劇中那幢頹敗的公寓建筑則象征著德意志帝國這棟表面上如此輝煌的大廈內(nèi)部早已腐朽不堪,基礎(chǔ)已經(jīng)動搖,在即將來臨的暴風雨中必然徹底倒塌。
  
  如果說,豪普特曼以《日出之前》開始了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并且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聲譽,那么,他所寫的最后一部較為成功的戲劇則是《日落之前》。這兩部劇作不僅標題遙相呼應(yīng),而且題材也完全相同,寫的都是愛情和婚姻悲劇。然而,兩者又有明顯的不同,《日出之前》帶有鮮明的自然主義色彩,描寫了環(huán)境和遺傳因素如何決定人的命運,并毀滅了一對相愛的年輕人;而四十三年之后問世的《日落之前》則是一部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敘述了一位七十歲的老人與一個出身卑賤的年輕女子的不幸的愛情,揭露了社會道德觀念的褊狹以及人的自私、貪婪和狠毒。

  
  《日落之前》的故事情節(jié)是:年邁、富有的商業(yè)樞密顧問和出版家克勞森愛上了年輕的園丁姑娘茵肯,并準備同她結(jié)婚。但他的兒子、女兒和女婿早已覬覦他的大筆財產(chǎn),因而以維護道德為借口極力阻撓,破壞老人與茵肯的婚姻。當克勞森一氣之下打算同茵肯移居瑞士時,他們又聯(lián)合起來串通法院,宣布克勞森精神失常,剝奪了他的全部財產(chǎn),并將他置于法院的醫(yī)療監(jiān)護之下。失去了自由、財產(chǎn)和愛情的老人最后在憤怒與絕望之中服毒自殺。
  
  戲劇史家認為,《日落之前》與豪普特曼個人婚姻生活中的一段經(jīng)歷有密切聯(lián)系,暗示他與第一個妻子瑪麗•蒂內(nèi)曼的決裂,以及與瑪格蕾特•馬沙爾克的愛情關(guān)系,劇中的主人公克勞森便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日落之前》于1932年2月16日在柏林德意志劇院首演,便獲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由于納粹上臺后對德國文化的摧殘,此劇遭禁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這部沉寂了十幾年的戲劇才得以重新上演。
  
  《日落之前》標志著一個偉大的戲劇家創(chuàng)作生涯的結(jié)束。在他逝世前,豪普特曼雖然又寫了幾部戲劇,但均未產(chǎn)生廣泛影響,都無聲無息地被后人遺忘。與此同時,這部戲劇也象征著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1933年希特勒上臺幾天后,豪普特曼在一則日記中寫道:“我有一種日落之前的感覺,這個劇本正是在這種感覺中寫成的……一個時代結(jié)束了,從此,精神將沉入茫茫黑夜。”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guān)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