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林洪亮:完美的史詩風格下篇
-
顯克維奇通過不同的場面,淋漓盡致地揭示了尼祿的殘忍性格。他不僅殺死了他認為是危險的各屆皇帝的后代,甚至連扶持他上臺的生身母親也被他下令害死,他的異父兄弟被他鴆害,他的結(jié)發(fā)妻子先被切開血管、后被蒸汽悶死。他處決了所有對他不滿的人或者他認為是不滿的人?植阑\罩著整個朝野,禁衛(wèi)軍出現(xiàn)在哪里,哪里的人就要罹難。廷臣們個個膽戰(zhàn)心驚,惶惶不可終日。到了后期,尼祿的殘忍竟使羅馬城里送殯的行列天天不斷。而他的殘忍,在迫害基督教方面達到了最高峰。他親自籌劃,安排了種種慘絕人寰的酷刑:除了讓野獸撕咬、釘上十字架、施行火刑柱等大規(guī)模的屠殺外,還親自設(shè)計了不少別出心裁的酷刑——用表演神話題材和羅馬古代史實的場面,來處死基督教徒。在這里,尼祿的殘忍到了無以復(fù)加的程度。作者通過這些描寫,把尼祿這個暴君的殘忍性格暴露無遺了。
然而尼祿的殘忍,不像別的許多暴君那樣,出于粗暴性烈、膽大敢為,而是由于怯懦。這個靠權(quán)詐上臺的皇帝,生怕自己也被別人用權(quán)詐推翻,所以他要把一切他認為對他的帝位和威勢構(gòu)成危害的人物都除掉,但他又不敢直接去殺死他們,而常常是尋找借口。他的借故殺人就是他的怯懦的表現(xiàn)。由于怯懦,他對元老大臣和皇親國戚都充滿猜忌,這種猜忌又加深了他和元老大臣之間的矛盾,矛盾的加深又使他的猜忌更重,這種惡性循環(huán)使尼祿后來成了猜疑狂、屠殺狂,成了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對于人民群眾更是如此,他把人民群眾視如螻蟻,高興殺誰就殺誰。但他又非常害怕人民群眾,害怕人民不支持他、不信任他,害怕人民起來反抗他。整個大火這一段,既表現(xiàn)了他的殘忍,又十分突出地反映了他害怕人民群眾的一面。在對待彼特羅紐斯的態(tài)度上,也反映出尼祿的怯懦。他既想借重彼特羅紐斯的學(xué)識、風度,又嫉妒他的才華、情趣,因此他既想把他除掉,又怕把他處死。尼祿不同意提格里努斯把彼特羅紐斯當做基督教徒來處死,就是這種怯懦的表現(xiàn),因為尼祿害怕這時殺害這位深受民眾愛戴的廷臣,會得到適得其反的后果,只好尋找別的借口。即使到了最后他覺得彼特羅紐斯已經(jīng)無用,要處死他時,尼祿也不敢在羅馬處決他,深恐彼特羅紐斯一旦不服從命令起來反抗時,會得到人民的響應(yīng)。怯懦和殘忍,在尼祿身上相輔相成,構(gòu)成了他那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復(fù)雜性格。
尼祿性格中的第三個因素便是他的虛榮。他想成為天下無雙的詩人,成為與阿波羅并駕齊驅(qū)的藝術(shù)之神。這個平庸無能、粗鄙不堪的君主,卻自命不凡,認為自己的才能出眾。他渴望得到觀眾的贊揚、鼓掌和喝彩。為了這些,他不惜用巨款去賞賜那些組織來的或者專為賞賜而來的觀眾,甚至舉行盛大的宴會來招待他們。他還為了自己在希臘表演所獲得的“勝利”,舉行了一次像愷撒那樣的盛大凱旋儀式。他為了寫好他的《特洛伊之歌》,使他的名字能眾口交贊、流傳千古,秘密下令放火燒毀羅馬,使他能觀賞到大火的壯觀景象,以便他在歌頌“特洛伊城”的毀滅時有真情實感,好讓他的詩歌超過荷馬的史詩。顯克維奇描寫尼祿為了寫詩而去放火燒毀羅馬,不一定是史實,但卻很能表現(xiàn)他為了虛榮不惜犯下滔天罪行。后來,他的虛榮達到了瘋狂的程度,當高盧總督起兵反叛、情勢十分危險時,他還在醉心于他的演出和觀眾的喝彩。直到大難臨頭,他不是為自己失去權(quán)勢而惋惜,而是悲嘆他“這個藝術(shù)家”的離開人世。
顯克維奇緊緊抓住尼祿性格中的這三個主要方面,去進行刻畫,使尼祿這個形象顯得豐滿鮮明,既具有暴君所共有的兇暴殘忍、驕奢淫逸的共性,又有尼祿這個人物的獨特的個性。
四
小說所反映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早期基督教活動。不少波蘭國內(nèi)外的評論家曾稱它為“基督教史詩”,顯克維奇也自稱它為“真正的基督教史詩”?梢娀浇袒顒釉谶@部小說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小說首先突出了基督教所提倡的平等友愛關(guān)系,用以同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和奴隸的不平等關(guān)系相對照,顯示出了早期基督教的革命性。恩格斯曾經(jīng)指出:“在早期的歷史里,有些值得注意的與現(xiàn)代工人運動相同之點;浇毯秃笳咭粯樱彩潜粔浩日叩倪\動,它最初是奴隸和被釋放的奴隸、窮人和無權(quán)者、被羅馬征服或驅(qū)散的人們的宗教。”而《你往何處去》中的基督教徒,也正好體現(xiàn)了這種階級特性,他們大多是低微的勞動群眾,是被壓迫者。他們之間不分民族、國別和出身,都是平等相待、友愛相助?墒窃诠帕_馬社會中,等級和種族的觀念森嚴,只有貴族才享有特權(quán)。外國人受到歧視,奴隸成了百般欺凌的對象,根本不把他們當人看待。所以,基督教的這種平等友愛關(guān)系,實際上就是人民反對強權(quán)政治,反對羅馬暴政的一種斗爭方式,而基督教遭到羅馬統(tǒng)治階級的仇視和鎮(zhèn)壓,把他們視為人類之敵,污蔑他們是殺人放毒的奸徒,也就毫不奇怪了。這也從反面證明了早期基督教的正義性和革命性,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你往何處去》看成是一部描寫宗教的小說,不能片面地去理解“基督教史詩”的含義。
不可否認,顯克維奇在小說中把早期基督教理想化了。作者從多方面去表現(xiàn)基督徒們的高尚道德,首先強調(diào)了基督徒的靈魂美。他們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愿意為別人的幸福而犧牲自己。他們清淡寡欲,對愛情堅貞不二,和羅馬貴族的淫逸放蕩、尋歡作樂形成鮮明的對比。其次,小說還突出了基督徒們?yōu)橹矣谧约旱男叛,面對暴虐和迫害而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莉吉亞為了自己的信仰,甘愿過清貧的生活;浇掏絺冊“仁愛”“寬恕”的思想影響下不可能采用武力去反抗尼祿的專政,但是他們面對尼祿的殘酷迫害,則表現(xiàn)出了毫不屈服的氣概。無論是披上獸皮被野獸吞噬,還是被處以磔刑或被綁上火刑柱燒死,他們都表現(xiàn)出同仇敵愾、視死如歸的精神。
應(yīng)該指出的是,顯克維奇這種把基督教理想化的傾向,正是反映了他自己的愿望和思想觀點。顯克維奇生活在亡國后的波蘭,深深感受到沙俄、普魯士和奧國對波蘭的殖民統(tǒng)治和民族壓迫,同時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的關(guān)系也深惡痛絕,因而把目光轉(zhuǎn)向早期基督教的理想化了的關(guān)系上。借此來揭露外國統(tǒng)治者對波蘭人民的迫害,希望波蘭人民能像早期基督教徒那樣表現(xiàn)出一種寧死不屈的精神,同時也期望著波蘭能建立一個平等、友愛、公正的社會。
五
《你往何處去》的藝術(shù)成就,尤其表現(xiàn)在對羅馬奴隸社會風貌的再現(xiàn)上。許多批評家指出過,《你往何處去》雖是一部“基督教史詩”,但它對基督教社會的描寫遠不如對羅馬異教社會的描寫那么生動和豐富多彩。在人物形象方面,基督教中的人物大多被刻畫得性格單調(diào),缺乏鮮明的個性,而羅馬異教社會中的人物則是多姿多態(tài),各具獨特的個性,無論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尼祿、提格里努斯、波貝亞,還是虛構(gòu)的人物如維尼茲尤斯、尤妮絲等,都被刻畫得生動逼真、惟妙惟肖。尤其是彼特羅紐斯和基朗這兩個形象的刻畫,更是顯示出了顯克維奇的功力。
彼特羅紐斯是個歷史人物,是古羅馬的一位詩人,他的《特里馬爾奇奧的宴會》在羅馬文學(xué)史上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在作者筆下,彼特羅紐斯是作為古希臘羅馬文化的代表而出現(xiàn)的。他風度瀟灑、情趣高雅、才思敏捷、學(xué)識淵博,被尊為“風雅裁判官”。他的身上融合了許多矛盾的因素,他是個享樂主義者,又是個懷疑派,他輕視勞動人民,但又往往替他們說話。他年輕時曾擔任過比提尼亞的總督,政績卓著,后來雖然成了尼祿的寵臣,但并不權(quán)欲熏心。他和其他廷臣一樣恣意享樂,縱情美色,參與尼祿的罪惡活動,但他并沒有失去區(qū)分善惡是非的能力,也就是說,他沒有他們那樣墮落,因而敢于批評尼祿、敢于說公道話。在和變化無常的尼祿相處中,多次憑著他那過人的才智,化險為夷。他那豐富的學(xué)識和高雅的藝術(shù)鑒賞力,使最不愿聽別人意見的尼祿,也常常求教于他。作為享樂主義者的彼特羅紐斯,有自己的生活原則:要快快活活地生活,也要高高興興地去死。因此他反對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認為基督教主張以德報怨是毫無意義的,也是不值得的,他更不贊成基督教那種寄希望于死后的觀點,而是著眼于現(xiàn)世,認為人生在世,就應(yīng)該盡情地享受生活的樂趣。因此他公開聲稱:基督教“不是我的宗教”。顯克維奇從多方面多層次去刻畫這個人物,使彼特羅紐斯的形象顯得特別生動、豐滿。實際上,顯克維奇在刻畫他的時候灌注了自己的激情和心血,體現(xiàn)了他自己的處世哲學(xué)和處世原則。有的教會評論家批評作者說:“每個讀者都會感覺到,顯克維奇雖然表面上贊同保羅,可是在感情上卻和彼特羅紐斯更接近。”有的批評家甚至認為,彼特羅紐斯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或至少是體現(xiàn)了他的某些思想傾向。
基朗也是一個刻畫得相當出色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凝集著人類的種種丑惡的天性;什⒉蝗狈Σ胖,甚至相當機敏,也很幽默詼諧。他的知識豐富,因而自稱是個哲學(xué)家。但他實際上是個特務(wù)、告密者、搶劫犯、膽小鬼、叛賣者。他善于見風使舵,溜須拍馬,而且嫉妒成性,報復(fù)心強。小說一開始,他自稱從希臘來到羅馬,可他在途中就勾結(jié)了強人,把與他為伴的格勞烏斯醫(yī)生殺傷,還騙賣了他的妻女。后來他幫助維尼茲尤斯尋找莉吉亞,不擇手段地打入基督教徒內(nèi)部,終于找到了莉吉亞的下落。羅馬大火后,他迎合尼祿嫁禍于人的需要,便充當了一個告密者、誣陷者,誣告基督教徒是羅馬的縱火犯,致使無數(shù)的基督教徒慘遭酷刑和殺害。他也因此而成了尼祿的寵臣。他像許多得勢小人一樣,一旦身居高位,便趾高氣揚,目空一切,連彼特羅紐斯也不放在眼里了。只有當他目睹了那些慘絕人寰的場面之后,這個膽小鬼的心靈才受到震撼,才有所悔恨,公開說出了縱火犯就是尼祿的真情。他最后的皈依基督教,雖然使人覺得匆忙倉促了一些,但基朗這個人物還是真實可信的,而且刻畫得相當成功。
六
不少評論家指出,《你往何處去》獲得如此巨大的聲譽,除了它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外,還應(yīng)歸功于它的藝術(shù)魅力和藝術(shù)成就。的確,這部小說在再現(xiàn)歷史真實,情節(jié)和場面的生動描寫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歷史小說與歷史的關(guān)系十分微妙,既不同于歷史,又受到歷史的制約。歷史小說必須借助于虛構(gòu),沒有虛構(gòu)就難以展開故事情節(jié),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但是這種虛構(gòu)又不能脫離歷史的具體背景,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動也必須符合所寫時代的氣氛和風俗習(xí)慣,才能使小說具有歷史的真實感,也才能真正豐富讀者的歷史知識,給人以啟迪和美的享受。
《你往何處去》所描寫的是公元一世紀五六十年代羅馬帝國的歷史事件。雖然它和作者所處的時代相距十分遙遠,然而顯克維奇一生對古希臘羅馬著作十分喜愛,經(jīng)常閱讀拉丁文的各種著作,還曾多次到羅馬進行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顯克維奇在談到小說的寫作起因時說過:“多年來我在入睡之前有閱讀古代拉丁文歷史著作的習(xí)慣,我這樣做不僅是出于我對歷史的喜愛(歷史是我永遠感興趣的),也是因為我不想忘記我學(xué)的拉丁文。這種習(xí)慣使得我毫無困難地閱讀用拉丁文寫作的詩人和作家的作品,同時也激起了我對古代社會的強烈興趣。”
“七年以前,我最后一次在羅馬居留時,曾手里拿著塔西佗(羅馬著名歷史學(xué)家)的著作,游覽了城市和郊區(qū)。我敢大膽地說,這種醞釀當時就已經(jīng)在我的身上成熟了,只要找到觸發(fā)點就夠了!赌阃翁幦ァ返念}詞、彼得小教堂的情景、阿爾班山、三眼井,當我找到這些時,一切便迎刃而解了。回到華沙后,我開始了歷史研究,它更激起了我對正在構(gòu)思的這部作品越來越強烈的喜愛。”
正是這種細心的考察和潛心的研究,才使顯克維奇能在自己的作品中非常逼真地再現(xiàn)了古羅馬社會的生活,出色地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氣氛和人們的情感。作者不僅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作了有據(jù)可依的真實的描繪,就是對細節(jié)也非常注意。每條街道、每座府邸,甚至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的種種生活習(xí)慣,都寫得和歷史的真實情況十分接近。波蘭著名評論家吉林斯基寫道:“在整個世界文學(xué)中,還沒有哪一部作品像《你往何處去》那樣反映了古羅馬社會。作品中的一切都是符合事實的。”
《你往何處去》的第二大特色是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生動,跌宕起伏。就拿維尼茲尤斯和莉吉亞的愛情故事來說,就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從維尼茲尤斯的一見鐘情到最后的美滿姻緣,中間經(jīng)歷了多少的苦痛不安和驚險的場面,整個故事不斷出現(xiàn)戲劇性的高潮,緊緊吸引著讀者,使讀者欲罷不能。顯克維奇是個描寫大場面的能手。尼祿出巡安提烏姆的一場就寫得場面宏偉,氣勢壯觀。而羅馬大火和對基督教徒的迫害,則更顯示出了作者的功力,受到了各國評論家的高度評價。
強烈的感情色彩是小說的另一特點。感情或情感是文學(xué)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沒有感情就沒有文學(xué)的內(nèi)在感染力。文學(xué)作品就是要激起讀者的感情波瀾,進而使讀者產(chǎn)生激動和共鳴。顯克維奇總是在自己作品中傾注強烈的感情,或愛、或恨、或喜、或怒,或同情或憎惡,都有著強烈的表現(xiàn)。在讀《你往何處去》的時候,我們會為維尼茲尤斯和莉吉亞的真摯愛情而激動,會對基督教徒的慘遭殺戮而義憤填膺,會對尼祿的狂虐暴政而憤憤難平。
總之,顯克維奇的創(chuàng)作成就,正如瑞典皇家學(xué)院常務(wù)秘書魏爾生在頒發(fā)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授獎詞中所說:“他的成就顯得巍峨高大、又浩瀚廣闊,同時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得高尚和善于克制。他的史詩風格更是達到了藝術(shù)上絕對完美的地步。他那種有著強烈的總體效果和帶著相對獨立性插曲的史詩風格,還由于它那樸素而引人注目的隱喻而別具一格。”顯克維奇正是由于這種魏峨而又廣博的藝術(shù)成就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這一榮譽的。
在顯克維奇獲得這一殊榮的過程中,《你往何處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部小說一出現(xiàn),便立即轟動了整個歐美世界,各國爭相翻譯這部作品,當時就被譯成了30多種文字。英語譯本一年內(nèi)在美國和英國共售出了80萬冊。在1901年柏林的波蘭文學(xué)史專家布魯克涅爾估計說,“單是在這兩個國家就已經(jīng)售出了200萬冊。”因此,可以說,在十九世紀末出版的文學(xué)作品中,《你往何處去》是唯一的一部在短短數(shù)年之內(nèi)印數(shù)超過數(shù)百萬冊的小說。
《你往何處去》不僅被譯成幾十種文字,而且還被多次改編成話劇、歌劇和電影。僅在顯克維奇生前被改編成話劇劇本就有十多種,先后在波蘭、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捷克和奧國的劇院上演過。改編的歌劇也有五、六種。1913年,意大利、法國分別將小說搬上了銀幕。四十年代末期,美國好萊塢又將它拍攝成電影,許多著名演員參加了該片的拍攝工作。七十年代,意大利又把它改編成十四集的電視系列片。八十多年來,《你往何處去》一直在世界上廣泛流傳,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