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花樹皆知友
-
杜甫在草堂的日子,不感覺寂寞,有田園天籟,有純樸鄉(xiāng)鄰,有詩書相伴,還有一批默默無言、寵辱不驚、飽含情趣的朋友。這些朋友,是草堂四周的花樹。這些花樹,都是杜甫親手栽種,杜甫為它們澆水鋤草,觀察欣賞它們成長的姿態(tài)。
草堂的宅園之中,有桃樹、松樹、榿樹、柏樹、柳樹、榆樹、棕樹、梧桐、楸樹、桂樹,還有梅、李、橘、橙、梨、枇杷、丁香、麗春和梔子;池塘里,有蓮、荷、菱。杜甫日日遇見它們,綠葉遮蔭,翠枝拂袖,絲絲縷縷的花香如無形纖手,在杜甫身畔揮動,撫摸著他的身心。
水岸畔,有幾棵花樹,讓杜甫看得滿心喜歡,觀賞它們,如觀賞佳人。一株丁香,一株梔子,花萼文雅,清香襲人,映照著清澈的江波。杜甫忍不住寫詩贊美它們:
丁香體柔弱,亂結(jié)枝猶墊。
細(xì)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
深栽小齋后,庶近幽人占。
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
——《江頭四詠·丁香》
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
于身色有用,與道氣傷和。
紅取風(fēng)霜實,青看雨露柯。
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
——《江頭四詠·梔子》
杜甫初建草堂時,曾在門前的院子里種了四棵松樹。不管春夏秋冬,這四棵松樹總是一片青翠,展示著生命的活力。杜甫流寓知州時,心里也牽掛著它們:“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纏。霜骨不堪長,永為鄰里憐。”(《寄題江外草堂》)在離開一年多之后重返草堂,發(fā)現(xiàn)這四棵松樹盡管無人照料,卻仍然活著,而且枝繁葉茂,長高了許多,不由悲喜交集,生出無窮感慨,遂作《四松》:
四松初移時,大抵三尺強(qiáng)。
別來忽三載,離立如人長。
會看根不拔,莫計枝凋傷。
幽色幸秀發(fā),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籬,本亦有堤防。
終然掁撥損,得吝千葉黃。
敢為故林主,黎庶猶未康。
避賊今始?xì)w,春草滿空堂。
覽物嘆衰謝,及茲慰凄涼。
清風(fēng)為我起,灑面若微霜。
足為送老姿,聊待偃蓋張。
我生無根蒂,配爾亦茫茫。
有情且賦詩,事跡可兩忘。
勿矜千載后,慘澹蟠穹蒼。
詩中的松樹,是杜甫可以推心置腹的知友,詩人將心中的憂苦和惆悵,低聲向久別的松樹傾訴,松樹的回應(yīng),是清風(fēng)拂袖,翠枝迎面。面對無言的松樹,杜甫感覺是面對有情有意的老友。
松樹的鄰居,是桃樹。桃樹有五棵,種在園子的另一側(cè)。從柴門外面進(jìn)草堂,總能先看到它們。桃樹雖不高大,也沒有遮天綠蔭,但卻給杜甫的生活帶來很多生活的樂趣。春天開花,門前一片紅云爛漫;夏日結(jié)實,枝頭萬千碩果累累。杜甫躲避戰(zhàn)亂離開草堂一年多,這五棵桃樹無人照料,但仍在開花結(jié)實。杜甫重回草堂時,桃樹已過了花期,他發(fā)現(xiàn)五棵桃樹枝丫橫生,樹蔭竟然遮蔽了通向草堂的小路?吹教覙,杜甫仿佛和久違的老友重逢,寫了七律《題桃樹》:
小徑升堂舊不斜,五株桃樹亦從遮。
高秋總喂貧人實,來歲還舒滿眼花。
簾戶每宜通乳燕,兒童莫信打慈鴉。
寡妻群盜非今日,天下車書正一家。
草堂中最多的還是竹子,杜甫自稱“有竹一頃余”,他親手栽種的綿竹,已經(jīng)生長得蓬蓬勃勃,一片葳蕤,道路邊,籬墻畔,竹枝搖曳,翠葉青青。杜甫詩中有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yīng)須斬萬竿”,所以在世人眼里,杜甫討厭竹子。其實,杜甫愛竹,除了這兩句,他的所有詠竹篇都是褒揚(yáng)之詞,譬如:“嗜酒愛風(fēng)竹,卜居必林泉”,“杖藜還客拜,愛竹遺兒書”,“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讀這些詩句,哪里有半點厭竹的影子?杜甫在同時期寫的五言律詩《嚴(yán)鄭公宅同詠竹》,是一首竹的贊歌,其涵義,和“惡竹應(yīng)須斬萬竿”意思恰好相反: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fēng)吹細(xì)細(xì)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以如此欣喜的心情,細(xì)膩地描繪對竹的喜好,在唐詩中也是很突出的。其中“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兩句,正好是對“惡竹應(yīng)須斬萬竿”的否定。如此憐竹愛竹,怎么可能又在詩中聲稱要“斬萬竿”呢?其實也不費解。杜甫要斬的,是“惡竹”。什么是惡竹?當(dāng)然不會是杜甫由衷贊美的青青新竹。我理解,這惡竹,應(yīng)是那些雜亂叢生,遮擋了看風(fēng)景視線的野竹,是那些已經(jīng)衰老枯黃、沒有了美感的遲暮老竹。這樣的竹子,留也無益,不如砍去,讓更多的新竹嫩竹破土而出。用“新松”對“惡竹”,其實是作詩時對仗的需要,更妥帖的對仗,其實應(yīng)該是用“新竹”來對“惡竹”。我這么說,也許會被人笑,但是讀了杜甫那些對竹充滿欣賞和憐愛的詩句后,生出這樣的想法,也很自然。其實,杜甫的眼中,有“惡竹”,也有“惡樹”,那些雜亂生長、病相畢露、破壞了園中風(fēng)景的的雜木,便是“惡樹”。杜甫常常拿著斧子,一路砍伐修整,并寫詩記錄,謂之《惡樹》:
獨繞虛齋徑,常持小斧柯。
幽陰成頗雜,惡木剪還多。
枸杞因吾有,雞棲奈汝何。
方知不材者,生長漫婆娑。
千百年來,杜甫草堂一直被竹蔭籠罩著,這應(yīng)是草堂的真實景象,也符合杜甫的本意。
杜甫的樹友之中,感情最深摯的,也許要數(shù)一棵楠樹。這是一棵樹齡兩百年的古樹,不在杜甫的宅院之中,生長在離草堂不遠(yuǎn)的江邊。楠樹的樹干高大挺拔,樹冠如青云摩天,很遠(yuǎn)就可以看見,是這里一個醒目的地標(biāo)。杜甫選址建草堂,和這棵楠樹也有關(guān)系,他喜歡這棵楠木,覺得與這樣的美樹為鄰,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杜甫經(jīng)常從楠樹身邊走過,有時會坐在它的綠蔭下休息。有一次杜甫在鄰居家喝醉了酒,回草堂路上,躺在楠樹下睡著了,一覺醒來,林濤入耳,綠蔭滿眼,醉意頓消。剛搬進(jìn)草堂時,他就以《高楠》為題,為這棵楠木寫了一首五律:
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
近根開藥圃,接葉制茅亭。
落景陰猶合,微風(fēng)韻可聽。
尋常絕醉困,臥此片時醒。
天有不測風(fēng)云,樹也有旦夕禍福。夏日的一天,雷聲隆隆,風(fēng)雨大作,天地萬物仿佛都被狂風(fēng)撼動了根基,飄搖不定。杜甫站在草堂里望著窗外,狂風(fēng)暴雨中,天地混沌,林木翻卷,大有世界末日的景象。大風(fēng)終于逐漸平息,雨也停了。杜甫走出草堂,眼簾中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宅園里花樹枝葉凌亂,遠(yuǎn)處,楠木的身影竟消失了。杜甫走出柴門,來到江畔,只見楠樹已橫倒在路邊,斷枝敗葉散落一地,狂風(fēng)竟將巨大的楠木連根拔起,折斷的根枝根須在風(fēng)中顫指天空……眼前的慘象,讓他瞠目結(jié)舌,那種感覺,如同一個好朋友突然被人謀殺。粗壯挺拔的樹干,倒伏在凌亂的灌木和樹葉中,楠木斷枝殘根上的那些水珠,在杜甫眼里,都是淚珠和血珠;氐讲萏茫鸥﹄y抑心中的悲傷,揮筆寫成《楠樹為風(fēng)雨所拔嘆》:
倚江楠樹草堂前,故老相傳二百年。
誅茅卜居總為此,五月仿佛聞寒蟬。
東南飄風(fēng)動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氣。
干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
滄波老樹性所愛,浦上童童一青蓋。
野客頻留懼雪霜,行人不過聽竽籟。
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臆。
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
在風(fēng)雨中倒下的楠木,對杜甫的打擊之大讓人很難想象。“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楠樹倒下,讓杜甫無心寫詩,草堂的美景,也從此失色。詩人寫得有點夸張,但那種心情是真實的。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