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第二章
-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召開。江澤民在大會報告中明確提出:“實踐的發(fā)展和認識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江澤民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26頁。
十四大報告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 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并給企業(yè)以壓力和動力, 實現優(yōu)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yōu)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xié)調。同時也要看到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對 經濟的宏觀調控。要大力發(fā)展全國的統(tǒng)一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的作用,并依據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運用好經濟政策、經濟法規(guī)、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導市 場健康發(fā)展。
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還首次揭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結構上, 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fā)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愿實行多種形式的 聯合經營。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和其他企業(yè)都進入市場,通過平等競爭發(fā)揮國有企業(yè)的主導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 率與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jié)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宏觀調控上,我們社會主義國 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fā)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江澤民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 月第1版,第227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改革目標的確立,是把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轉化為體制和機制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大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標志著我國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MZ(3H〗(三)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構筑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MZ)〗
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仍需將這一目標具體化。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 干問題的決定》,回顧、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和實踐,參照世界實行市場經濟國家的成功經驗和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 原則和要求具體化、系統(tǒng)化,提出了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五大支柱”:一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 有企業(yè)經營機制,建立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yè)制度。二是建立全國統(tǒng)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xiāng)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 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三是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四是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 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鼓勵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通過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五是建立多層次的 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xiāng)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
為了保證經濟體制改革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中央還反復強調,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必須認真抓好幾個相互聯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是要轉換國有 企業(yè),特別是大中型企業(yè)的經營機制,把企業(yè)推向市場,增強它們的活力,提高它們的素質,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發(fā) 揮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關鍵所在。二是要加快市場體系的培育,大力發(fā)展商品市場特別是生產資料市場,形成全國統(tǒng)一的開放的市場體系,加強市場制度和法規(guī)建設, 加快價格改革步伐,建立起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機制。三是要深化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統(tǒng)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理順國家與企業(yè)、 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積極建立起待業(yè)、養(yǎng)老、醫(y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四是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實行政企分開,調動企業(yè)的積極性,同時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 的經濟管理權限,充分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框架的提出,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fā)展,是對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實現理論向現實轉變的具體步 驟。這個基本框架的提出,為解決新體制建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應付各種復雜情況,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原則,對推進改革,保證新經濟體制順利建立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行動綱領。
由于目標明確,這一階段改革實踐的重要特點是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注重制度建設和體制創(chuàng)新。從1994年開始,財政、稅收、金融、外貿、外匯、計劃、 投資、價格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相繼取得重大突破。如財稅體制改革包干制,實行分稅制;金融體制初步實現政策性金融與商業(yè)性金融的分離,實施人民幣匯率并軌。 從1998年開始,不失時機地推進了國有企業(yè)的改革與脫困工作,進行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zhàn)略性調整,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市場體系包括商品市場 和各類生產要素市場的建設均取得重大進展,整頓和規(guī)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基本確立起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適應市 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對政府機構進行重大改革;對外開放從沿海、沿邊、沿江擴展到內陸,基本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以加入世 貿組織為標志,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傮w看,經過這一階段的改革實踐,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明顯,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MZ(2H〗二、實施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MZ)〗
黨的建設理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黨的建設理 論,并把建設一個新型政黨的任務稱之為“偉大的工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以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在許 多方面豐富和發(fā)展了毛澤東黨建理論,黨的建設理論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 導集體,牢記鄧小平的囑托,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從黨的十四大到黨的十五大這五年,是明確提出“新的偉大的工程”并取得豐碩成果的五年。在由中共中央文 獻研究室編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三冊中,收錄了從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到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前夕的 170篇重要文獻,其中涉及黨的建設的就有49篇,占總篇目的29%。這一時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互動發(fā)展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 時期。
〖MZ(3H〗(一)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總目標和總任務的提出〖MZ)〗
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在我們黨。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和壯大,沒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 大成就,沒有國家和人民光明遠大的前途。我們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戰(zhàn)爭時期轉到和平建設,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每前進一步都取決于黨的素 質和水平,取決于黨對國內外形勢的認識和駕馭。
黨的建設歷來是同黨的中心任務和所處環(huán)境緊密結合在一起的。1939年,毛澤東根據當時的形勢任務和黨的狀況,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提出,要 “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他豪邁地稱之為“偉大的工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 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建立無產階級政 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并成功地實施了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在激烈的革命斗爭和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我們黨日益發(fā)展壯大,成為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 主義政黨,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接著又在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并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使中國的面貌發(fā)生 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根據馬克思主義黨建原理和我們黨面臨的新的實際,把黨的建設同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中心任務和所 處環(huán)境緊密結合在一起。早在1983年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中,鄧小平就曾明確提出,要“把我們黨建設成為有戰(zhàn)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全國 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9頁。。在這里,鄧小平把黨的建 設同黨的中心任務和政治路線聯系起來,同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聯系起來,既同“文革”時期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建黨方針劃清了界限,又同新形勢下出現的 企圖改變黨的性質、否定黨的領導的錯誤思潮劃清了界限,也同不研究新情況新問題、習慣于墨守陳規(guī)的思想觀念劃清了界限。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