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第三章
-
成為軍人,也意味著危險。父親曾多次說,一生中曾五次大難不死。
1911年,中國大革命。
這一年,父親的生活非常平靜,站崗、學英文和算術(shù)、看報紙、讀雜書、撿字紙……
21歲的父親渾然不知當時社會醞釀的急劇變革。從16歲開始,他一直在安慶、揚州過著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
辛亥革命的消息傳來后,揚州與中國其他的城市一樣,摧枯拉朽,一個王朝毫不費勁地就成為了歷史。父親曾回憶說:“某一天晚上,揚州也燃起了光復的火焰。諸事很順利地進行,沒有什么阻礙,沒有發(fā)生事故,我非常興奮,參加了熱烈的游行。”①
接下來,父親在撿字紙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改變他人生方向的消息:上海已經(jīng)響應革命了。在揚州的街頭巷尾,人人在談?wù)摴鈴停粫r間“人心思漢”,革命軍受到熱烈的擁護。
父親覺得留在揚州站崗,根本就不是辦法了,他看到報紙的消息和他自己的抱負一結(jié)合,決定去上海。
他離開揚州來到上海,根本就沒想重操警察舊職,而是去投軍。此時,上海正在組織學生軍,準備參加北伐。本來,父親可以參加上海的警察隊伍,但是警察的滋味已經(jīng)嘗過了,他不想當了。
那時,父親在上海街頭看見一群群的學生軍挺著胸脯、英姿勃發(fā)地走過去,羨慕不已。學生軍,顧名思義,全部是由學生組成的,與一般的部隊三教九流雜處顯然不同。父親也覺得,如果能參加這樣的軍隊,應該是件興奮的事情。他雖然沒有進過文學堂,但是在揚州學習過英文、算術(shù),又是個私塾出身的學生。經(jīng)過一番遴選,父親如愿以償。他回憶起自己當時的心情時說,這次投軍達到他所期望的目標。而對于入學生軍以后的表現(xiàn),父親也說他很受一般官長的器重,被認為是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領(lǐng)導南京臨時政府,上海學生軍奉命調(diào)往南京進行改編。陸軍部將各地來南京的學生軍混合編為陸軍部入伍生團,父親被編入第一營。
父親晚年回憶說:“(當時)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打仗,就是北伐,打死了是光榮的;如果不死,希望可進陸軍學校,將來當一名正式軍人。”
但是,父親打仗拼一死的決心讓他陷入了矛盾之中,主要是他想起祖父母遭受的苦難和對他的養(yǎng)育之恩,一想到這心里就徒生悲痛。有時候,他在寫家信時邊寫邊哭,信也寫得很長,簡直就是“以淚代墨”了。
這不是父親悲傷的全部。
一個偶然的意外,差點讓父親被開除了。
還是在入伍生團。有一次,父親與一些同學在操場上學踢足球,被一個同學用釘鞋踢破了腿,出血、化膿,課也不能上,操也上不了,父親好生著急。
這樣的學生讓人覺得累贅,連部曾經(jīng)開會,鑒于張治中久未上操,主張開除了。幸虧他的表現(xiàn)別人看在眼里,有幾個排長不主張開除。晚年,他的腿不好,還時時感嘆說:“這一條爛腿,險些誤了我的前途。”
一直持續(xù)五六個月,父親的腿傷才好。這時,“南北和議”告成,南京臨時政府取消,入伍生團準備編入陸軍軍官學校,調(diào)入保定。當這批學生從南京來到保定后,入伍生團并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一事遭到了抵制,合并沒能實現(xiàn)。
1912年冬季,由保定南下,南京入伍生團被送到武昌南湖,父親來到武昌第二預備學校入學,學校的前身是前清陸軍第二中學。這個武昌起義的炮火連聲處,在南北議和聲中,此刻已經(jīng)歸于平靜。而武昌南湖,此刻正在傳出父親背誦德文的聲音。
若干年后的1926年底至1927年,36歲的父親在這所軍校的舊址上辦學兵團,他將校舍翻新、配置了發(fā)動機,決定要“重興南湖”。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