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2節(jié) 繼往開來

程朱理學認為天理是散布于萬事萬物之中的超驗之理,唯有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待格盡世間萬事萬物之后,才能將其歸納總結(jié)出來,并將之用于我們的學理建構(gòu)和立志修身。理是先于氣而存在的,是超驗的,是外在于人的,具有普遍性而不具備個體性。人只有在外在實踐中感知并認識理的內(nèi)涵,并以此為標尺自覺地將理作為自身思想和言行的規(guī)范與制約。這種由外向內(nèi)的理論旨趣和修身途徑,始終沒有一個終極標準作為恒定標尺,也沒有將理內(nèi)化為人的自覺意識的現(xiàn)實路徑,因此,心與理如何合一,甚至是否能合一就成了解不開的難題。

在陸九淵看來,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方法過于“支離破碎”,仔細辨來很難說不是“歧出和假借”,支離而空洞,是“道問學”,于身心性命無關(guān),難以有效引導人的思想觀念以及規(guī)約人的道德踐履,更不是成圣成賢的根本之道。他認為人們的心和理都是天賦的且永恒不變的,仁義禮智信是人的天性,不是外鑠而來的。修身為學的目的就在于窮此理,盡此心。人難免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靈,理就不明,必須通過師友講學,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復心的本然。修養(yǎng)功夫在于求諸內(nèi),存心養(yǎng)心。具體方法是切己體察﹐求其放心﹐明義利之辨。自稱這種方法為“簡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用陸九淵的原話來說就是:“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內(nèi)事是己分內(nèi)事,己分內(nèi)事是宇宙內(nèi)事”。一言以蔽之,陸九淵認為成圣之學是內(nèi)在的體悟和修持,是人格的踐履和完成,其路徑乃是由內(nèi)而外,終點則是達到與天地合德、同萬物一體的境界。這一觀點,這也是后來王陽明“人人皆可成堯舜”的原初由來。

王陽明認同陸九淵之說,更欲矯正程朱之枉。王陽明說,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求之于心而非,雖其言出于孔子,也不敢以之為是;求之于心而是,雖其言出于庸常,也不敢以之為非。在揚棄陸九淵之說的基礎上,王陽明發(fā)前人之所未見,認為心不僅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宰,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據(jù),衡量是非的標準。天地間萬事萬物,細到綱常倫理、言行舉止,大則成敗興衰,皆不出于我心。安身之本、成功之基只不過是以實踐的工夫明覺本心,而心安自足。

綜而言之,陽明心學的理論體系,就是以“良知”為基礎,以“知行合一”之說闡釋和界定良知,并由“致良知”之論來明確以道德踐履達至圣人之境。具體說來,“我此良知二字,實千古圣圣相傳一點滴骨血也”。正如王陽明此話所言,他的學術(shù)宗旨以及心學的理論旨趣,可以用“良知”二字概括之,時人請他講學,問除了良知之說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講,他回答道:“除卻良知,還有什么說得!薄傲贾笔顷柮餍膶W的源起,更是其基石與核心。“知行合一”之說則是對“良知”的進一步解釋與發(fā)展,最終與“致良知”聯(lián)系起來!爸迸c“行”是儒家理論體系中一對重要范疇,知行問題即是道德知識與道德實踐的關(guān)系。在王陽明看來,知與行的關(guān)系就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痹谕蹶柮鬟@里,在本質(zhì)意義上來看,“知”與“行”二者是合一的,但這種合一并不是說兩者指涉的對象是同一的,而是強調(diào)知與行的規(guī)定是相互包含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辯證統(tǒng)一關(guān)系。最后,陽明的所有思想及學說,都以集其大成的“致良知”統(tǒng)而攝之,心學理論體系在此得以融會貫通而渾然一體,一如王陽明所言:“良知明白,隨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練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我這個話頭,自滁州到今,亦較過幾番,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醫(yī)經(jīng)折膚,方能察人病理。”

心學體系的理論建構(gòu)過程,也是王陽明自身身體力行實踐過程。在理論體系成型之前,王陽明不斷求學問道,不間斷地修身悟道,在提出“致良知”宗旨后,他不停歇地在所到之地傳道授業(yè),進一步確認了致良知宗旨為圣門之傳,更在自己的為官生涯中將心學運用得得心應手,立下了不世功業(yè)。在廣西平亂的最后生涯,他寫信諄諄教導兒子強調(diào)自己的全部所思所學:“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

可以說,“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終極價值指向。所有的啟蒙與解放潛能,都零星地散布、蘊涵于這座豐裕的心學富礦之中。

良知即是天理

心學的基本命題是“心即理”,用王陽明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在王陽明看來,宇宙的本原是天理,這個天理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而非超然凌駕于人之外的玄虛。因此,心便是宇宙的本原,是天下之大本,有心則“天地以位,萬物以育”。

“心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天地萬物都不過是心的發(fā)用流行而已,心無外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心是萬物的造化,而良知就是人的本心,王陽明把良知看成每個人天生所賦的“心之本體”,他在《答陸原靜書》中認為:“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贝颂帲蹶柮鲝娬{(diào)良知是人人與生俱來、共同擁有的“恒照”狀態(tài)與能力。言下之意,作為人的個體存在,無論處在什么狀態(tài)、什么時刻,良知這個天賦而永恒存在的狀態(tài)與能力,是不受任何外在侵擾所干預的,這種本然的良知在圣不增,在凡不減。對于良知的認識,王陽明認為其即是本心,也將其直接等同于天理。這在王陽明闡釋《孟子》提出的“心之官即思”時有著直接的表述:“良知是天理之靈昭明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發(fā)用。若是良知發(fā)用之思,即所思莫非天理矣。”既然人人都有良知本心,那為什么有的人處世為人狼心狗肺,看似完全泯滅了良知呢?王陽明在《寄諸弟(戊寅)》及《與陸清伯書》中對此的回答是:“本心之明,皎如白日,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薄胺踩酥疄椴簧普,雖至于逆理亂常之極,其本心之良知,亦未有不自知者!庇行┤藷o視道德準則,或是違法亂紀,這并不是他們沒有良知。與常人一樣,他們也有天賦的良知本性,對于自己的行為,他們也知道是違背自身良知本性的。

總而言之,昭彰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存在著,只要把“思”的“發(fā)用”掌握好,所思所想的就是天理,如果做了違背天理或是擾亂綱常的事情,也只是一時私欲蒙蔽了良知而非自身沒有良知。只要認得良知本心,遵從其發(fā)出的道德律令為人處世,便可以成為圣賢。反之,如果對其置之不理,迷迷糊糊地任私欲蒙蔽本心,則基本為人的準則也會淪喪,滑向墮落的深淵。

陽明心學,包涵并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人不但能夠認識客觀世界,而且能夠憑借著這種認識支配和利用客觀規(guī)律為自己服務,改造外在的客觀世界。在這個意義上,一方面王陽明關(guān)于“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的說法中,“意”可以說是對良知本心的認識,“物”則是根據(jù)這種既有認識所從事實踐活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事物。另一方面,王陽明之說,是讓人堅信良知本心不是外來的,如果是外來且是偶然性的,忽明忽暗或是時而存在時而不存在,良知就喪失了本體地位和主體內(nèi)涵?偠灾,在陽明心學之中,良知本心既是一個宇宙本體,也是一個認識主體,這充分肯定了人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以及人的認識對于實踐活動的指導作用,將人的主觀能動性抬升至其應有的地位。因此可以說,良知即是天理的命題,是對人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充分肯定。這種對于人的主體精神和主觀能動作用的高揚,是對人之為人的價值、人的地位的發(fā)現(xiàn)、肯定和贊賞。

另外,就作為個體的人來說,王陽明對于良知本心的理解,一方面把人皆可以成為圣賢的理想現(xiàn)實化、可能化,另一方面則將天理道統(tǒng)內(nèi)化于人心,使其成為本性使然而非外在強制,從而賦予個人以一種可以實現(xiàn)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和必然實現(xiàn)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guān)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