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第三章
-
智取浰頭賊首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七日至三月八日期間,王陽明率軍趕赴廣東龍川縣,一舉蕩平浰頭匪患。之后,王陽明又掃平了九連山匪寇。同年四月二十日,王陽明上奏《浰頭捷音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一),奏報此次平定浰頭匪患的詳細經過。
湖廣、江西、廣東、福建諸匪中,最強悍、最狡猾的莫過于浰頭之賊。征剿浰頭匪患,可謂困難重重。王陽明不但擅用兵法,更長于攻心,因此能一舉蕩平浰頭匪巢。王陽明不僅是偉大的儒學家,同時也是杰出的軍事家!稕祟^捷音疏》詳細記錄了此役的經過。據此可知,王陽明不愧是一位思維縝密、謀略過人的軍事家。
在此疏文中,王陽明詳細匯報了各路官軍剿匪的情況,同時還列出掃平匪巢的日期,各路將領的官銜、姓名,匪巢位置及匪首、主要匪眾的姓名,斬殺及俘虜?shù)馁\匪人數(shù),繳獲戰(zhàn)利品的種類,燒毀敵軍倉庫、房屋的數(shù)量。并且,王陽明還詳述了智斗浰頭匪首池仲容的經過。在此,以《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為參考,介紹一下王陽明平定浰頭匪患的具體過程。
正德十二年二月初七,江西省贛州府信豐縣官員上報,龍南縣匪首黃秀魁糾合廣東匪首池仲容等人,意欲偷襲信豐縣。今見賊人攻城不退,請求王陽明發(fā)兵救援。
王陽明收到此公文后,隨即委派經歷(負責出納、謄寫公文)王祚、縣丞舒富領兵前去助戰(zhàn)。官軍雖斬獲四名賊匪,但報效義士楊習舉被賊人殺害,同時王祚被擒。于是,王陽明親率大軍趕赴信豐縣,他先招安所擒之賊,再命他們返回匪巢,設法救出王祚。對于此役中的失職官員,王陽明命他們據實回稟剿匪不利之緣由,并上奏朝廷。
當時,浰頭匪首除池仲容外,還有池仲寧、池仲安、高允賢、李全等,他們各自盤踞一方。近年來,浰頭賊匪愈發(fā)猖獗,僭稱王號,偽設官職。并且,賊人還屢次進攻廣東省翁源、龍川、始興,江西省龍南、信豐、安遠、會昌等縣,殺害官軍、焚燒村寨、虐殺村民,致使百姓居無寧日。朝廷曾多次調狼達土軍助剿浰頭賊匪,皆無功而返。
王陽明所制定的戰(zhàn)略部署是先攻橫水,次攻桶岡,最后與廣東軍會師,徐圖浰頭。正合兵法所云:“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蓖蹶柮髡J為,南贛賊匪多分布于南安橫水、桶岡等地,該地區(qū)與湖郴(湖廣省郴州)接壤。當?shù)刭\匪雖人數(shù)眾多,但勢力過于分散,他們僅能憑借天險來抵抗官軍。而浰頭匪巢多靠近閩廣地區(qū),此地賊匪狡猾且較集中,匪巢間互有結盟,能做到守望相助。
正德十二年九月,王陽明計劃進兵橫水,因唯恐浰頭賊匪乘機作亂,于是發(fā)布告諭予以安撫。他派遣報效生員(負責軍務之人,生員為各府、州、縣學堂的學生)黃表、義民周祥等人前去發(fā)布告諭文,同時賞給賊匪金銀、布匹等物。如此一來,眾賊人多被王陽明之舉感動,各山寨頭領黃金巢、劉遜、劉粗眉、溫仲秀等人皆表示愿意歸降朝廷。
然而,唯獨大匪首池仲容對此不屑一顧,他憤然對眾人道:“我等做賊已非一年,官府來招亦非一次,此亦何足為憑!待黃金巢等到官后,果無他說,我等遣人出投亦未為晚!
王陽明認為,官軍不可分頭征剿浰頭和橫水、桶岡的匪患,應該切斷賊匪間的聯(lián)系,使之不敢妄自出兵。其后不久,浰頭匪首黃金巢來投王陽明。王陽明赦免了他們的罪行,并加以好言安撫。黃金巢等人皆表示,愿協(xié)助王陽明剿匪。于是,王陽明命黃金巢率領五百余兵勇,趕赴橫水剿匪。
正德十二年十月,王陽明一舉蕩平橫水匪巢。池仲容聽聞此消息,驚恐不已,擔心王陽明接下來就會領兵攻打浰頭。于是,他召集寨主池仲寧、高飛甲等人商議對策。最后決定,先派其弟池仲安率兩百老弱殘兵歸降王陽明,并假意愿助官軍剿匪。但池匪的真正意圖是探聽虛實,尋機里應外合,消滅官軍。
王陽明早已看破池仲容的詭計,表面上卻不動聲色。待官軍征剿桶岡之時,王陽明故意命池仲安繞遠路堵截殘匪,同時命官軍加強內部戒備,使池仲安等無機可乘。對外,王陽明又故意寬待池仲安等人,使其放松警惕。
同時,王陽明暗自派人分頭尋找深受浰頭賊匪禍害的百姓,將他們帶到軍營,共商討賊之事。約十天后,有數(shù)十名百姓相繼來到軍營。王陽明向他們詢問如何才能掃平浰頭匪寇,眾人言道:“此賊狡詐兇悍,非比他賊,其出劫行剽,皆有深謀,人不能測。自知惡極罪大,國法難容,故其所以捍拒之備,亦極險譎。前此兩經夾剿,皆狼兵二三萬,竟亦不能大捷。后雖敗遁,所殺傷亦略相當。
“近年以來,奸謀愈熟,惡焰益熾。官府無可奈何,每以調狼兵恐之。彼輒謾曰:‘狼兵易與耳?v調他來,也須半年。我縱避他,只消一月!湟庵^狼兵之來不能速,其留不能久也,是以益無忌憚。今已僭號設官,奸計逆謀,尤非昔比。必欲除之,非大調狼兵,事恐難濟!
王陽明認為,兵無常勢,應因敵變化而制勝,F(xiàn)今,浰頭賊匪狃于常理,他們認為朝廷必先調狼達土兵才敢出戰(zhàn)。正因如此,官軍無須調動狼達土兵,亦可取勝。于是,王陽明制訂了周密的作戰(zhàn)計劃,他先讓百姓各自返回,待官軍發(fā)動進攻時,請他們立刻占領關口以拒賊。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王陽明一舉剿滅桶岡匪患。池仲容得知此事,更加驚恐,隨即進一步加強了戰(zhàn)備。不久之后,王陽明派使者前往浰頭,并將牛馬、酒肉等物賜予各寨主,以探聽賊匪動向。見此,池仲容等人詐稱龍川縣游俠盧珂、鄭志高、陳英等人要掩襲浰頭,故而加強了防備,并非要抵抗官軍。(盧、鄭、陳三人為歸降朝廷的龍川新民,有部下三千余人。)池仲容囂張跋扈,遠近百姓皆敢怒不敢言,僅有此三人敢與之抗衡,所以池仲容對他們深惡痛絕。
王陽明佯裝相信池仲容所言,對盧珂、鄭志高、陳英等派兵襲擊浰頭一事表現(xiàn)得異常氣憤。但他又暗地里派發(fā)檄文給龍川新民,告知池仲容誣陷盧、鄭、陳等人一事。同時,池仲容也派使者來到王陽明的軍營,王陽明故意表示,盧、鄭等人將襲擊浰頭匪巢一事確屬事實,官府欲派兵征剿此賊,因要途經浰頭,所以你們要伐木開道以待官軍。
池仲容聞此,又喜又懼。喜的是,王陽明已誤信盧、鄭、陳等人的罪行;懼的是,王陽明若在途經浰頭之時突攻浰頭,其后果不堪設想。于是,池仲容再次派遣使者來答謝王陽明,聲稱不愿勞煩官軍,自己會帶人全力防范盧、鄭、陳等人的襲擊。
十二月十五日,王陽明回兵南康(隸屬江西省南安府),盧珂、鄭志高、陳英等人聞訊趕到王陽明處,揭發(fā)池仲容等人的罪行。盧、鄭、陳等人言道:“池仲容等僭號設官,今已點集兵眾,號召遠近各巢賊首,授以‘總兵’、‘都督’等偽官,等候三省夾攻之兵一至,即同時并舉,行其不軌之謀。及以偽授盧珂等官爵‘金龍霸王’印信文書一紙黏狀來首!
王陽明事先已派人查知此事,聽聞盧珂等人之言,故意怒斥道:“以為爾等擅兵仇殺投招之人,罪已當死。今又造此不根之言,乘機誣陷。且池仲容等方遣其弟領兵報效,誠心向化,安得有此。”
隨后,王陽明命人將盧、鄭、陳等人捆起來,聽候發(fā)落。原池仲容的部下見此情景,有些不安?吹酵蹶柮饕獙⒈R珂等人斬首,眾人又暗自高興,紛紛叩拜王陽明,高呼“大人圣明”。然后,這些人又控訴起盧珂等人的罪行。王陽明一面假意命人書寫狀紙,一面將盧珂等人投入監(jiān)獄,以候處斬。盧珂等人被關入牢房,人人身披重枷,王陽明悄悄派人告訴他們“陽怒之意,欲以誘致仲容諸賊”。同時,王陽明命盧、鄭、陳等先派人回龍川縣集結兵勇,待盧珂等人返回之時,即刻出兵剿匪。
王陽明派生員黃表、聽選官(負責選拔官吏)雷濟前去游說池仲容,勸其不要再對官府生疑。同時,黃、雷二人還暗中收買池匪親信,使其勸說池匪主動歸降朝廷。
十二月二十日,王陽明帶兵返回贛州,遂下令全城大擺宴席以犒賞三軍。其文曰:“今南安賊巢皆已掃蕩,而浰頭新民又皆誠心歸化,地方自此可以無虞。民久勞苦,亦宜暫休為樂!
隨后,王陽明解散軍隊,使其回鄉(xiāng)務農,似有不再征兵之勢。同時,王陽明命池仲安帶兵返回浰頭,以助其兄防守關隘。王陽明對池仲安道:“盧珂等雖已系于此,恐其黨致怨,或掩爾不虞!
池仲安回到浰頭后,將此事告知池仲容,眾人皆歡欣不已,逐漸放松了警惕。
之后,王陽明又派指揮余恩、赍歷前去犒勞,提醒他們勿要松懈,以防盧珂余黨攻山。聞此,眾人大喜,黃表、雷濟又對池仲容言道:“今官府所以安輯勞來爾等甚厚,何不親往一謝!況盧珂等日夜哀訴反狀,乞官府試拘爾等,若拘而不至者,即可以證反狀之實。今若不待拘而往,因面訴珂等罪惡,官府必益信爾無他,而謂珂等為詐,殺之必矣。”
那些被官府收買的池匪親信也極力贊成此事,于是,池仲容應允,并對眾人言道:“若要伸,先用屈。贛州(借指王陽明)伎倆,亦須親往勘破!
眾人商議決定,由池仲容率領四十余人趕往贛州。
王陽明得知池仲容已上路,便秘密派人前往各府縣加強軍備,以接應大軍行動。同時,王陽明又派千戶孟俊先趕往龍川,幫助盧珂、鄭志高、陳英等集結軍隊,佯裝途經浰頭之勢,借以威嚇對方。為使孟俊順利通過浰頭,王陽明以拘捕盧珂等黨羽為名,另下一道軍令。浰頭賊匪見孟俊帶兵到此,便詢問此行目的。于是,孟俊拿出王陽明軍令以示眾人,眾匪見此皆倒身下拜,并爭相護送孟俊出境。孟俊抵達龍川后,立刻開始對盧珂的軍隊進行整頓、擴充。浰頭賊匪聞之,皆以為官府要拘捕盧珂余黨,遂徹底放心。
閏十二月二十三日,池仲容等人到達贛州,見各營官兵已被解散,街市中張燈結彩,百姓聽戲取樂。由此,他更加深信王陽明不會發(fā)兵。池仲容為探查盧珂等人近況而暗自買通獄卒,見盧珂等人身披重枷,大喜。隨后,池仲容派人返回浰頭匪巢告知屬下:“乃今吾事始得萬全矣!”
見此,王陽明連夜釋放盧珂、鄭志高、陳英等人,命他們速返龍川掌兵。然后,王陽明又命人每日殺羊宰牛,犒賞池仲容一行人,借以拖延歸期。
正德十三年正月初三,盧珂等人返回龍川。王陽明得知所需兵勇也已大致募齊,于是在中庭設宴,并在四周埋伏眾多甲士,待池仲容一行入席后,便將其悉數(shù)擒獲。隨后,王陽明拿出盧珂所書狀紙,列數(shù)匪眾的罪行。眾人聞此,皆認罪伏法。
教化當?shù)匕傩?
王陽明平定南贛諸匪后,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發(fā)布《告諭》(《王文成公全書》卷十六)以教化當?shù)匕傩。王陽明指示,南安、贛州兩府要以“十家牌法”為單位,將此告諭文書派發(fā)給各戶百姓。同時,當?shù)毓俑梢赃x拔有識之士或素有威望之人協(xié)助官府教化百姓。
此告諭文指出,匪亂平定之后,應嚴防民風再次流于頹靡。同時,王陽明還詳述了日常行事應遵照的具體規(guī)范:
民居喪不得用鼓樂。
為佛事,竭貲分帛,費財于無用之地,而儉于至親之身,投之水火,亦獨何心!
病者宜求醫(yī)藥,不得聽信邪術,專事巫禱。
嫁娶之家,豐儉稱貲,不得計論聘財妝奩,不得大會賓客、酒食連朝。
親戚隨時相問,惟貴誠心實禮,不得徒師虛文,為送節(jié)等名目,奢靡相尚。
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賽會,百千成群。
凡此皆靡費無益。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鄰互相糾察。容隱不舉正者,十家均罪。
王陽明下令,若有人違反此規(guī)定,不僅要懲戒百姓,還要追究官員教化不利之罪。因此,此告諭文最后寫道:“至于孝親敬長、守身奉法、講信修睦、息訟罷爭之類,已嘗屢有告示,懇切開諭。爾民其聽吾誨爾,益敦毋。
為能有效教化民眾,王陽明于同年告諭南贛下轄各縣百姓,督促建立社學(地方官奉朝廷詔令在鄉(xiāng)村設立的“教童蒙始學”的學校)。王陽明認為,端正民風應先從孩童抓起。
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詔創(chuàng)建社學。詔文寫道:“昔成周之世,家有塾,黨有庠,故民無不知學,是以教化行而風俗美。今京師及郡縣皆有學,而鄉(xiāng)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社學,延師儒以教民間子弟,庶可導民善俗也!
朱元璋認為,各地鄉(xiāng)村皆應建立學校,招收十三至十九歲的孩童入學。后來,清朝政府沿用了該項制度。
王陽明所處的時代,很多地方已經廢除了社學。為了重振社學,王陽明投入了大量心血。他聘請名師,教授學童詩歌、禮儀。此后,很多孩童在街上遇見官員皆會合手施禮。當?shù)匕傩帐艽擞绊,人人禮讓謙和,吟詩誦歌之聲不絕于耳,社會風氣大有改觀。
正德十三年四月,王陽明特作《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簡稱《訓蒙大意》,《傳習錄》中卷)贈予社學教師劉伯頌等人。文中,王陽明介紹了一套自己總結出來的兒童教育方法。
劉伯頌其人,生平不詳。日本學者佐藤一齋先生認為,他并不是王陽明的弟子,很可能是來南贛向王陽明求教的一名學者。王陽明在《訓蒙大意》中,總結出兒童教育應遵循的主旨,詳細論述了初等教育的理論方法。此后,王陽明又作《教約》,對授課方法、輔導要領、課程安排等內容都做了詳盡闡述。
現(xiàn)將《訓蒙大意》全文附上,以備讀者研讀:
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后世記誦辭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yǎng)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fā)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時務,此皆末俗庸鄙之見,烏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從《訓蒙大意》第一段內容可知,王陽明與其他儒者一樣,同為傳統(tǒng)主義者,信奉先賢之言,并認為,教育就是要傳授做人的道理,即人倫綱常。王陽明認為,后世為師者多拘泥于記誦辭章,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人倫教育才是兒童啟蒙教育的重中之重。王陽明指出,很多沽名釣譽之輩憑借詩文來博取聲名,如此功利式的教育十分令人擔憂。
在這一段中,王陽明提出,歌詩、習禮、讀書是授課的主要內容。其中,王陽明尤為重視歌詩。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歌詠詩文為不合時宜之舉。對此,王陽明持批判態(tài)度,他認為,此種見解既狹隘又世俗,這些人并未深刻理解古代先賢的教育思想。王陽明極為重視歌詩、習禮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他甚至認為,此二事比讀書更為重要。
《訓蒙大意》的第二段寫道: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fā)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fā)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號呼嘯于詠歌,宣其幽抑結滯于音節(jié)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蕩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于禮義而不苦其難,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蓋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由上文可知,王陽明在兒童教育方面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教育兒童不能采取強制措施,而應該遵從兒童喜愛嬉戲、害怕拘束的天性,通過鼓勵、引導使他們自然而然地建立起道德觀念。正所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而強制教育則好似“冰風冷雨”,十分不利于兒童身心成長。同時,培養(yǎng)兒童的道德觀念,也不能急于求成。在《訓蒙大意》首段中,王陽明提出“涵養(yǎng)”一詞,應予以重視!昂B(yǎng)”原意是指將米浸入水中,使其自然膨脹后再供人食用。王陽明認為歌詩、習禮、讀書等事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兒童的“涵養(yǎng)”。對此,王陽明認為:
一、引導兒童背詩、唱歌,不僅能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還可以使他們在跳躍、吟唱中排解內心的不快,有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
二、引導兒童學習禮儀,不僅能端正他們的儀表,還能增強體質。起坐行禮會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并起到舒筋壯骨之效。
三、引導兒童讀書,不僅能幫助他們吸收知識,還可以豐富他們的心靈。并且,抑揚頓挫的大聲朗讀能激發(fā)兒童的信心。
王陽明認為,以上三點均要以引導的方式來進行。如此,才能使兒童慢慢建立起好學的習慣,不致產生逆反心理。不知不覺中,兒童的頑劣性情自然得到改善,他們逐步學會了基本的社會禮儀。最重要的是,促使他們自然而然地步入中和之道,這才是先賢們實施教育的真正目的。
王陽明提出,讀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也是為了陶冶情操。教育兒童應做到因勢利導,使他們逐步掌握道德標準,遵從社會規(guī)范。
孔子說過“興詩、立禮、成樂”(《論語·泰伯篇》)。也就是說,詩歌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禮儀可以樹立社會道德規(guī)范,音樂可以完善人們的修養(yǎng)。
后世有儒者認為,提倡禮教會束縛人們的思想。但由孔子之言可知,禮是人性的,而不是非人性的。儒學認為,禮樂為教育之根本,禮與樂是密不可分的。偏廢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孔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篇》)
總之,王陽明認為,教育兒童的基本準則是順應兒童的性情,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樹立起道德觀念。
《訓蒙大意》第三段內容如下:
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yǎng)之以善。鞭撻繩縛,若持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俗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于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
王陽明介紹了當前兒童教育的現(xiàn)狀,其言辭雖略有夸大,但上述情況也確實存在。當時,兒童教育中存在諸多問題,教育的目的僅局限于灌輸知識、提高智力,教育手段單一、嚴苛。對此,王陽明持反對態(tài)度。他認為,此種教育方式會使學生害怕上學、敬畏老師。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變得謊話連篇,甚至道德觀念也會被扭曲。
所以,王陽明在《訓蒙大意》的最后一段寫道:“凡吾所以教,其意實在于此?謺r俗不察,視以為迂,且吾亦將去,故特叮嚀以告。爾諸教讀,其務體吾意,永以為訓。毋輒因時俗之言,改廢其繩墨,庶成‘蒙以養(yǎng)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如上,王陽明對兒童教育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述。
另外,王陽明在《教約》(《傳習錄》中卷)中還介紹了老師和學生應遵循的守則,即兒童教育的具體方針。首段這樣寫道:
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凊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jié),得無放蕩,未能謹飾否?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諸童子務要名以實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教讀復隨時就事,曲加誨諭開發(fā)。然后各退就席肄業(yè)。
由上文可知,老師在上課前必須認真核查學生對各項禮儀的掌握情況!墩撜Z·學而篇》有云:“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笨鬃诱J為,修養(yǎng)德行要比學知識更為重要。王陽明也認為,在兒童教育中融入道德修養(yǎng)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jié)調。毋躁而急,毋蕩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平和矣。每學量童生多寡,分為四班,每日輪一班歌《詩》,其余皆就席,斂容肅聽。每五日則總四班遞歌于本學。每朔望,集各學會歌于書院。
在第二段中,王陽明介紹了教授學生朗誦詩歌的具體方法。
凡習禮,須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jié),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久則體貌習熟,德性堅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詩。每間一日,則輪一班習禮。其余皆就席,斂容肅觀。習禮之日,免其課仿。每十日則總四班遞習于本學。每朔望,則集各學會習于書院。
在第三段中,王陽明又介紹了教授學生禮儀的具體方法。
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繹反覆,抑揚其音節(jié),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日開矣。
在第四段中,王陽明介紹了教授學生讀書的方法。他認為,應根據學生的資質來安排每日的學習量,寧可少些,也不要過多。這樣可避免學生產生厭煩心理,使他們更容易掌握學習內容。同時,王陽明還闡述了朗讀在修養(yǎng)心性方面的積極作用。末尾一段對前三段內容進行了總結。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凡習禮歌《詩》之數(shù),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則知所施矣。雖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
此段闡明了《教約》的主旨。王陽明認為,教師應每天檢查兒童的操守品行。讀書作文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歌詩習禮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老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樂趣,這樣一來他們自然會步入正道。
最后,王陽明還指出,要提高兒童教育的水平,就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作用。教育兒童不可采取強制措施,必須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這也是王陽明反復強調的。他認為,兒童教育的重點就在于幫助學生樹立道德觀念,提高道德水平。
死里逃生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五日,王陽明受領了鎮(zhèn)壓福州三衛(wèi)叛軍的敕命,前往福建的官衙。九日,王陽明率軍離開贛州,沿著贛江北上,由于水路不暢,于十五日抵達了豐城縣(隸屬江西省南昌府)的黃土腦。豐城縣距離寧王盤踞的南昌府城僅有一百二十里。
此時,王陽明接到豐城知縣顧佖以及沿途的地方總甲(地方民兵組織首領)的報告,得知寧王突然叛亂,如果繼續(xù)北上的話,會很危險。
在叛亂中,巡撫、都御史孫燧和按察副使許逵1遇害,巡撫府、三司(都布按三司:都為掌管軍事的都指揮使司,布為掌管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按為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和府縣的大小官員,凡有不從寧王命者,盡皆遭到逮捕,各衛(wèi)門的印信也全被沒收,倉庫中的物品被劫掠一空。寧王大言不慚,說要率領強大的水軍沿長江而下攻占南京,另一方面則分兵北上,令世人異常震驚。
據《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所載,王陽明于六月九日離開贛州,火速北上。因為六月十三日寧王大壽,王陽明本當出面慶賀,可是當他行至吉安府時,突然想起自己忘帶官印,便派中軍官返回贛州去取,所以就遲緩了幾天,未能趕去給寧王賀壽。如果當時王陽明也前去賀壽了的話,那么或許他也將會遭遇和孫燧、許逵一樣的不幸。
對于此事,東正堂也感嘆道:陽明先生殆免危機一發(fā)之難,不僅脫險,未遭孫燧、許逵同樣之虐殺,且即刻率軍返吉安,倡舉義兵,遂成擒宸濠之功,此亦先生之高運,不外天意未欲亡明朝之故。(《王文成公全書論考》卷十五《年譜二》)
然而,此時王陽明麾下的軍士,只有疲弱士卒百余名而已,所以不敢輕舉妄動。若馳奔贛州興舉義兵的話,距離又太遠。因此,王陽明打算先返回吉安府,希望能在吉安制定戰(zhàn)略部署,暫且牽制寧王?墒遣磺赡巷L勁吹,舟行無以南歸。對于當時的狀況,《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中記載道:
先生命取辨香,親至船頭,焚香望北再拜曰:“皇天若哀憫生靈,許王守仁匡扶社稷,愿即反風。若天心助逆,生民合遭涂炭。守仁愿先溺水中,不望余生矣!毖耘c淚下,從者俱感動。祝罷南風漸息,須臾檣桿上小旗飄揚,已轉北風。
也就是說,王陽明當時對天祈禱,使得上天刮起了讓他可沿贛江南下到吉安府的北風。
之前雖然也曾提到過王陽明對天祈禱之事,但在這里還是同樣再記錄一下其要旨。比方說,在從蠻地龍場的流謫中解放出來,任吉安府廬陵縣知縣的正德五年(1510年),恰逢縣城內發(fā)生大火、燒毀千余戶人家之時,王陽明也曾對天祈禱,而后風向改變,鎮(zhèn)住了大火。
在此之前,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陽明三十二歲時,也曾應受旱災之苦的浙江省紹興府佟太守之邀,寫下祈雨祭文,于會稽山向天祈禱。在當時回復太守的書信(《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中,王陽明說:“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此外,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王陽明為平定漳州賊寇,屯駐于福建省汀州府的上杭時,當?shù)匕傩找惨蚝禐亩锌嗖豢。見此,王陽明為民祈雨,大雨連降三日,百姓欣喜若狂。后來,百姓出面向上杭官員請愿,希望將王陽明祈雨的都察院行臺大堂取名“時雨堂”。王陽明也作《喜雨》三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在第二首中,王陽明生動地描寫了百姓歡欣喜悅的模樣,吟道:“山田旱久兼逢雨,野老歡騰且縱歌。”
然而,在豐城贛江上的這次對天祈禱,卻讓王陽明印象最為深刻。在第二年所作的《豐城阻風》一詩中,以及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駕崩,王陽明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后,憑吊宸濠之亂的舊戰(zhàn)場時所吟《重登黃土腦》一詩(皆出于《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中,都有一句:“此地曾經拜北風”,足見王陽明對此事的印象之深。
簡而言之,正如大西晴隆所指出的,我們不能忽視王陽明同時也是一位“禱師”。
據《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盡管當時王陽明聲淚俱下,好不容易求得了北風,但船夫卻說太陽已經下山,不愿再出船。聽聞此言,陽明大怒,欲拔出佩劍斬殺船夫。但眾多隨員皆勸阻王陽明,說切不可動怒殺人,只可割下其耳。
船行大約二十里,太陽下山。王陽明見船只過大,航速遲緩,便悄悄命令隨員去召集漁船。其后,王陽明在隨員龍光、雷濟的陪同下,微服轉乘漁船,而將自己的衣冠和隨員蕭禹等人一同留在了大船上。
王陽明轉乘漁船之事,還有一段傳說。據撰寫跋文的門人錢德洪記載,在收錄王陽明寫給其父龍山公,急報宸濠之變的書信《上海日翁書》(《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六)時,錢德洪從當時的隨員龍光口中打聽到,當王陽明看到自己的夫人諸氏和幼子正憲還留在大船上時,心生猶豫。
當時諸夫人提起長劍,說道:“公速去,毋為妾母子憂。脫有急,吾恃此以自衛(wèi)爾!”以此激勵陽明。如此場面,讓人不由得深感諸夫人之賢德。
這段換乘漁船的傳說,記錄在隨后將會提到的《征宸濠反間遺事》(《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八)中。與夫人諸氏道別之后,趁著漁船還未起航,王陽明問:“準備好了沒?沒有忘記什么吧?”
隨員龍光和雷濟回答道:“全都齊了!
王陽明笑道:“不是還有一樣嗎?”
兩人互相看看,不知到底忘了何物。王陽明指著大船舳前的羅蓋說:“沒有那個東西的話,即便到了地方,又拿什么來證明我們的身份呢?”說完,王陽明便讓人拆下羅蓋,放到了漁船上。
當一行人到達吉安府時,府城中已經聽聞寧王叛亂的消息,全城戒嚴,城門緊閉。隨員見狀,便高高舉起羅蓋,城內之人大喜,打開城門,將王陽明一行迎進了城。看到此情此景,隨員們心生敬佩,明白即便身處危難之中,王陽明依舊游刃有余。
此外,據《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所載,得知王陽明為了鎮(zhèn)壓福州叛軍行至贛江,寧王尋思,若能將身負經世濟民之才的王陽明拉入帳下,大業(yè)何愁不成。于是,令內侍官喻才率快船數(shù)十艘,追趕陽明。追兵趕到豐城縣黃土腦,發(fā)現(xiàn)大船,擒住蕭禹詰問。蕭禹答道:“王都爺已去久矣。拿我何益!
不得已,喻才只好取走王陽明的衣冠向寧王復命。一條大魚就此逃逸了。
避過了寧王的追兵,轉乘漁船不久,王陽明便抵達臨江府。知府戴德孺即刻出迎,領至府城中隆重款待,并懇請王陽明做好出征的準備。
王陽明說道:“臨江大江(贛江)之濱,與省城相近,且居道路之沖,不可居也!
戴德孺問道:“聞寧王兵勢甚盛,何以御之?”
王陽明回答道:“濠出上策,乘其方銳之氣,出其不意直趨京師,則宗社危矣。若出中策,則徑攻南京,大江南北亦被其害。但據江西省城,則勤王之師四集,魚游釜中,不死何為。此下策矣!
戴德孺又問:“以老大人明見度之當出何策?”
王陽明答道:“寧王未經戰(zhàn)陣中情必怯。若偽為兵部恣文發(fā)兵攻南昌,彼必居守,不敢遠出。旬日之間王師四集,破之必矣。”
一句話,揭露了此戰(zhàn)的基本戰(zhàn)略。
戴德孺邀請王陽明換乘其他船只,卻遭到了王陽明的拒絕。之后,王陽明繼續(xù)乘坐漁船沿贛江南下,不久便抵達了新淦縣。
平日便悉心操練兵馬的知縣李美出城迎接王陽明一行,邀請王陽明于縣城逗留。王陽明沒有同意,說道:“汝意甚善。然彈丸之地,不堪用武!
離開新淦時,王陽明換乘了李美準備的大船,前往吉安府。就這樣,王陽明逃過了宸濠之難,于六月十八日安然抵達了吉安府。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