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優(yōu)良品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
日前,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幕:一位年輕的父親帶著四五歲的孩子在公園里邊欣賞美麗的風景,邊拍下快樂的鏡頭。孩子把吃剩下的蘋果核交給父親,父親從口袋中掏出一只塑料袋,把蘋果核放入袋中,并用手指勾著,繼續(xù)他們愉快的游玩。在一只垃圾箱前,父親把塑料袋交給孩子,孩子乖巧懂事地放進了垃圾箱。我敬佩這位父親,我也為孩子感到慶幸,因為我相信,這孩子將會在父親的教導下學會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在我們的社會正大步向文明邁進的過程中,各種陋習也同時發(fā)生,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到處可見,闖紅燈、跨欄桿比比皆是,上海地鐵大逃票則讓人觸目驚心,還有在公共場合吸煙等不文明現(xiàn)象時時存在,這對父子的舉止,無疑是人流中的一道亮麗溫馨的風景。
文明習慣要從小養(yǎng)起,從個人做起,許多人在憎恨不文明時自己卻在做不應該做的事,在教育孩子時,自己不能以身作則,對自己的寬容和放縱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早在一九一九年,魯迅就寫過一篇《我們怎樣做父親》的文章,該文從德孝、仁愛、責任、言行等方面教我們?nèi)绾巫龊眉议L。文中寫道:“對于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力思想?yún)s大可切實核減,以準備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边@就是要家長們知道如何培養(yǎng)孩子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將要承擔的責任。文中還寫道:“倘若現(xiàn)在父母并沒有將什么精神上體質(zhì)上的缺點交給子女,又不遇意外的事,子女便當然健康,總算已經(jīng)達到了繼續(xù)生命的目的。但父母的責任還沒有完,因為生命雖然繼續(xù)了,卻是停頓不得,所以還須教這新生命去發(fā)展……這樣,便是父母對于子女,應該健全地產(chǎn)生,盡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時隔近百年,這番話對當今的家長仍然有很深的啟示。魯迅說:“總而言之,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擋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事實上我們現(xiàn)在并不缺少教育孩子的理論和經(jīng)驗,可就是做不好這方面的事情,于是就會產(chǎn)生困惑和不知所措。有一條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怎么做的同時,我們是怎樣做的?使孩子成才關鍵是加強品德教育,否則,學習成績再好,也不一定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人,優(yōu)良的品德才是一生最大的財富。
家長們不妨再讀讀魯迅這篇文章,也許就能更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了。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