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終生的教育
-
很多人對于接受教育有一種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在大學畢業(yè),或者碩士、博士畢業(yè)以后,就不再需要任何形式的學習。而這種觀點所導致的結果是,一旦學校教育結束,這些人的精神就像電腦死機一樣,完全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過去在學生時代,多少還會受到文化的熏染,會談理想,談精神層面的追求。但一旦離開校園環(huán)境,他們就不再對生活提問,認為要追問人生意義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變得只相信生活最表面的物質,只會考慮和追求物質生活。這樣的結果將是,內在的精神越來越空虛無助,自己會活得越來越痛苦。
通過學校的教育,我們能夠基本掌握某項專業(yè)技能知識,能夠對歷史地理、科學人文有大致的了解,并且自己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發(fā)展。但學校的教育不可能為我們提供人生中所有問題的答案,尤其是一些非常重要的、關及心靈的問題。無論一個人能否真誠地面對心靈的需求,其實它都在自己的內心真實存在著。無可否認,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幸福、安全、平和等美好的感受,而這些其實都是精神層面的感受,而非身體或物質。因此所有的追求最終其實都是因為心靈的渴求,都是精神層面的問題需要一個答案。
就如同我們在畢業(yè)以后參加工作,如此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得到實際的運用和鞏固,我們的精神也同樣需要在畢業(yè)后繼續(xù)通過一種精神的“工作”來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也即,精神世界是真實有作用的,并且對于每個人都至關重要,精神世界需要繼續(xù)受到關注,它的力量需要被實踐,它的疑問需要被解答。否則,就如同畢業(yè)之后不從事專業(yè)相關的工作,學過的專業(yè)知識不用于實踐,就會慢慢被荒廢。如果一旦畢業(yè),精神就完全被空置下來,毫無寄托,精神上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那么不論外在物質條件如何,這樣的人內在精神世界依舊會荒蕪貧瘠,心靈依舊會無所依憑,他的生活會非常痛苦。
那么,如何讓精神找到方向與寄托,如何解決精神上的問題?還是只有通過繼續(xù)接受教育,精神的教育。
根據(jù)教育的內容與心靈的相關程度,我們可以把教育分成世間知識的教育和精神教育。前者依靠學?梢酝瓿桑笳弑仨氁揽孔约,要依靠自己始終不放棄對生活意義的追尋,不放棄對精神世界的信任和探索。學校教育對于后者的作用在于,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其思辨、觀察能力都較強,因此更有能力去探尋心靈的答案,去繼續(xù)完成需要貫穿一生的精神教育。如果一個具備良好文化基礎的人,卻完全放棄精神上的學習,那是非?上У摹
什么才是我們應當終生堅持的精神教育?這可以是慈善,是佛法。比如慈善。慈善其實不在于行動的偉大壯烈,它的簡單只關乎自心,它就是一份對于其他生命無私純凈的關愛之心。所以,當真正參與慈善,我們的心會因由愛的付出而得到愛的回應,心靈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自然得到解決。而佛法,更是完全針對我們的心。不僅是解決心靈的一些明顯的問題,甚至如何抵達心的圓滿,佛法都為我們提供了完整的可實踐的方法。
人需要學習,在學校接受世間知識的教育以及持續(xù)的精神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教育,才能讓我們了解很多知識,明白很多道理,教育能給我們很多問題的答案,讓我們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就世間知識的教育而言,依靠它,我們才能完成世間的工作。比如,對醫(yī)學的學習可以讓一個人成為醫(yī)生,具有為病人診斷、治療的能力。比如,對修車技能的學習,可以讓一個人非常熟悉車輛,知道一個出故障的車究竟存在什么問題,應該如何解決。而就和世間的事情需要知識一樣,我們的精神同樣非常需要知識,這包括愛的知識、佛法的知識。這就是精神教育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它教會我們解決精神層面的問題,讓我們在經歷沮喪、痛苦等不良情緒時,有能力自我開解,自己給自己答案。比如,佛法教育,能讓我們認識自己的煩惱,以及自己的心上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更讓我們知道應該采取什么方式來解決煩惱,改變自己。
總之,是否在良好的學校教育之后繼續(xù)精神的教育,對于我們能否生活得幸福十分關鍵。畢竟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我們的精神都需要一個寄托,心靈都需要滋養(yǎng)。是在畢業(yè)之后就放棄精神層面的提問和學習,還是終生堅持對精神世界的建造和完善,并真正以行動去實踐那些美好的理論,相信每個人都會得出自己的結論。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