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前言
-
前 言
說起書法,很多人會問,書法到底是什么?我認為,書法是一門關(guān)于漢字書寫的學問。
首先,我來談一談關(guān)于漢字書寫的問題。我覺得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jié)晶。漢文就是把字集中起來表達文義,就是把這些結(jié)晶組合起來形成的串珠,而書寫有它獨特的意義,它是在這一串一串的串珠外面加上的一層光環(huán)。在人們的交流中,語言是原始的,我們可以用語言的聲音直接交流,傳達意義,既方便又真實。但是,聲音也有它的局限,就是受時間的持續(xù)性和空間的聽覺感受的限制,所以聲音不能保留下來。社會在發(fā)展,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用科學的手段把聲音錄制下來讓它長久保存,也可以遠距離地傳播出去。在古代時因為沒有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shù)手段,聲音沒有辦法保留,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便創(chuàng)造了到今天我們依然使用的漢字,把語言形象地記載了下來,讓相隔很長時間之后的人能夠看到這個形象,理解它的意義。
在這一點上,我們感謝我們的祖先,他們用描摹事物形體的辦法來交流思想,最后又用書寫的辦法形成了漢字。我們的漢字以形為主,經(jīng)過演繹發(fā)展,經(jīng)過歷史上多次磨合后,從古代的甲骨、大篆、小篆、隸書到楷書、行書,使它們變得越來越貼近生活,使用起來也越來越方便。我們的祖先很了不起地創(chuàng)造了漢字漢文,我們的漢文在記錄語言上是那么的簡練,我們現(xiàn)在讀的古文,不是當時人們語言的記錄,而是人們語言的一種加工后的濃縮。
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自然而然地就需要用文字把時代的進程記錄下來。除了表達方便,而且還得讓它們美觀,于是,中國古時就興起了書寫的藝術(shù)。書寫的痕跡是書的作品,怎么樣能寫得好是書寫的理論。從古到今遺留下來的書畫上可以看出,書寫這門藝術(shù)已經(jīng)是一門很完備很深厚的學問,我們把這門學問籠統(tǒng)地稱為“書法”。最開始,這個“寫”字和 “畫”字意思是一樣的。過去我們要想表達一個意思、一個概念、一個判斷,比如說,為了表達“一頭!钡囊馑,又不方便真牽一頭牛到這兒來,于是古代人就想了個辦法,用畫的辦法把牛的意思表現(xiàn)出來,這種辦法也就是將事物的一種形狀、一個形象寫在人面前,大家就可以看明白了。
這種用形意來表達我們的意思,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chǎn)和生活的過程中摸索出來的成果。當然,這一步步地轉(zhuǎn)化字體,最后轉(zhuǎn)化成今天的樣子,是經(jīng)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的,F(xiàn)在,大家都認可都接受這種方法,這種方法也變成一種藝術(shù)手法。
我覺得我的書法寫得不夠好,有很多藝術(shù)家、書法家可以把書法運用得很有生機,這是他們了不起的一面。把一個字寫出來,把一段文字寫出來,而且要寫得有美感。我們都喜歡美的事物,都喜歡時時刻刻生活在一個美好的環(huán)境中。所以說,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而藝術(shù)能幫助人達到這個目的。
那么,藝術(shù)是什么?有一位我的山東老鄉(xiāng)——藝術(shù)家李苦禪先生說過:“我想起這個藝術(shù)是什么,搞了一輩子還不是很清楚,好好地琢磨才懂得,藝術(shù)就是造謠言!睘槭裁此囆g(shù)是造謠言呢?因為藝術(shù)都是假的,但卻是以假為真、以假求真。觀眾明明知道是假的,卻愿意去看它,愿意去相信它。我想了想覺得他說得太有道理了。畫一幅山水畫,不是真山不是真水;畫朵花,不是真花,不是真草,但它卻可以和鮮花媲美;畫個人,畫個女同志,很美。人們就想,見到的人有的眼美,有的嘴美,有的鼻子美,他把它們畫在一塊兒就出現(xiàn)了一個真正的美人,這是藝術(shù)的手法。藝術(shù)的手法就是把真的用假的表現(xiàn)出來,而勝過真的美,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大家看得很高興。逐漸地,在人們的思想里面,真的、假的在藝術(shù)問題上不是犯錯誤,而是非常好玩,成了大家可以生活得更幸福的一種做法。比方說,我們看一幅畫畫得很好看,便說:“你畫的畫多好!和真的似的!笔裁唇泻卯嫞孟裾娴牟攀呛卯。“哎呀!你看這個山水多漂亮啊,和畫一樣!”真的要像假的好看,假的要像真的好看。到底是誰真,到底是誰好看、誰不好看,兩頭互相說得有理,這就是真實與藝術(shù)之間的巧妙結(jié)合。
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了字,創(chuàng)造了文,創(chuàng)造了書法這樣的藝術(shù),就成了生活中一直伴隨著我們發(fā)展的一整套藝術(shù)。而且這門藝術(shù)經(jīng)過了歷史的考驗和篩選,許多好的內(nèi)容被肯定下來,也有一些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拋棄,這就是自然的淘汰。中華歷史的長河給我們明明白白擺開了全部遺產(chǎn)中的優(yōu)秀遺產(chǎn),供我們選擇。我們在歷史上選定一條,哪個不好,哪個好,是共同認定的美。我們對美的理解有過許多變化,有過許多理解上的不同。但是,從總的方面講,沒有原則上的不同,先民們在先秦時代認為美的到今天我們也認為美,并且一直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的傳統(tǒng)。
我還想再說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學習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孔夫子的《論語》里面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在歷史上就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解釋。一直流傳的是“學而時習”的“習”當練習講,意思是說學了之后要經(jīng)常練習它,就是高興的。如果我們運用到今天,學習后經(jīng)常練習就會高興了嗎?當然我不是一個好學生,一練習就不高興,我不用功。我一年級學了 “2+3=5”,到二年級還要練習“2+3=5”,上高中還是“2+3=5”,上大學快畢業(yè)了還是“2+3=5”,這種學問是多無聊呀。如果真當練習講,就應(yīng)該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所以這個“習”字最好不當練習講,不然講不通。我們常講一句話,這個人很了不起,他游泳特別厲害,所以說這個人慣習水性,這個“習”是說他很精通水性,很會游泳!傲暋碑敗熬敝v,當“會”講就很好了!皩W而時習之”就是學會了之后更要精通,用句俗話說就是說,什么東西一學就會。“不亦說乎?”這句話講得清楚,誰都能接受。
按上面的意思,是不是說誰年齡大誰寫的字就好?事實上當然不是這樣,有的人從小就寫得一手好字,而有的人天生寫的字就很難看,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開始的字寫得不好,后來經(jīng)過練習寫得非常漂亮,當然這是經(jīng)過苦練得來的。其實不光書法是這樣,學其他功課也是這樣。我算過一筆賬,學的時間越少學會的越多越好;學的時間越長學會的越多,這也不賠;但學的時間越多學會得越少這就大大賠本了。為什么古代人說舉一反三?為什么有聞一知十?大概人們的能力是可以達到聞一知十、舉一反三的。所以說,我們在練習書法的時候,如果哪一天得法了,就很快會了,很快就能寫好了。古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是隨著學習進度很自然地寫字,自然而然地字也寫好了。也許我們已經(jīng)好多年沒考慮過這問題,因此覺得再學也學不好了,其實事實不是這樣子的。如果大家想學好,也就花個一兩個月的時間;學一兩年,就很了不起了。這就需要得法,不得法就不行。
我還想說一個問題,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書寫已經(jīng)跟我們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我常說書法作品,是一種有意義、有形象、有顏色、有趣味、有感情的傳播符號,它只是沒有聲音而已。我們走到任何地方,它都在那展現(xiàn)著,告訴我們這是哪里,我們每天在干什么。一張課程表上有文字,它告訴我們什么時間上什么課;一個店有門面,店面上的文字告訴我們這個店的名字和經(jīng)營的范圍;一個家庭里掛一副對聯(lián),也在告訴我們應(yīng)當追求什么。我想說,我們的生活中是不可能沒有文字的,只要有文字就應(yīng)該說有書寫問題存在。時代在進步,以前有印刷術(shù),現(xiàn)在又有了電腦,可以不寫字了,一印刷一敲打就可以有字出來,,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書寫它可以使我們的字發(fā)揮出它應(yīng)有的光彩,所以我曾說過這樣四句話: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采、切時如需。
有人說,電腦、碑刻也能有文以載道的功能啊,那為什么還有各種書法呢?還要寫字呢?我們說書寫使我們的“文以載道”的“文”能夠煥發(fā)出更好的光彩。像音樂一樣,有了聲音,有了節(jié)奏,有了旋律;像舞蹈一樣有了許多形象,更感人,更有力量,這是我們的漢文一個特有的特點,所以我說,除了“作字行文,文以載道”,還應(yīng)該“以書煥采”,煥發(fā)它們的光彩,并要“切時如需”,一定要追隨著時代,為時代服務(wù),這就是我們搞書法的目的。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我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在教學生時,也這樣要求學生。這樣一來,我們的文化才能變得更豐滿。
應(yīng)廣大讀者要求,我將這四句話梳理成文。我也很樂意和書友交流自己的心得,因此將自己多年的學書心得,以一本書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本書共四章:第一章為“作字行文”,分為兩篇:“作字篇”是講書法的學習方法問題,“行文篇”是講關(guān)于書法文化的問題;第二章“文以載道”,講的是書法、文章如何載道、傳道的問題;第三章“以書煥采”,講的是書法美學問題;第四章是“切時如需”,講的是書法與當今社會、時代的關(guān)系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