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第一章
-
21.窮人的財富與富人的智慧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边@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對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概括。古時,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就紂王用的象牙筷子一事的分析和推斷,發(fā)人深省。箕子認為,紂王用的象牙筷子跟泥碗是不能相配的,一定要使用犀角美玉制成的杯碗;使用象牙筷子、玉制杯碗,必然不肯食用粗劣的食物,那就要用杯碗盛上豹胎這類精美高級的食物;食用精美高級的食物,必然不能穿著粗布衣服住在茅草棚下面,那就一定要換上一套高貴的衣服,住上豪華宮殿。紂王的行為印證了箕子的預言。五年以后,紂王修造酒池肉林,狂飲作樂,而且設置炮烙的酷刑,殘害忠正的臣子。就這樣,隨著紂王的暴虐昏庸、揮霍無度,商王朝很快滅亡了。
腐蝕,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好端端的一塊鐵,日曬雨淋,要不了多久,光澤漸消;再過些時候,表面就出現(xiàn)大小不一的銹斑;時日漸移,腐蝕漸深,經(jīng)年累月,整整一塊鐵就變成了一堆銹疙瘩。
人要拒腐就要從儉。一位革命者在《殉道者的記述》中寫道:我毫不稀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愿居住在簡陋潮濕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軟的鋼絲床,寧愿睡在豬欄狗窠似的住所!不稀罕閑逸,寧愿一天做十六個鐘點的苦工!不稀罕富裕,寧愿困窮!不怕饑餓,不怕寒冷,不怕危險,不怕困難。一切難以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這些都不能絲毫動搖我的決心,相反的,能更加磨煉我的意志!
不稀罕,表現(xiàn)了人類先進分子拒腐蝕于千里之外的氣概是多么豪邁!
在人類的歷史上,成就偉大事業(yè)的,往往不是那些富貴之家的寵兒,而是那些飽受磨難的苦孩子。
有人統(tǒng)計,從公元六百年到一九六零年,有一千二百四十三名科學家、發(fā)明家做出過一千九百一十一項重大科學發(fā)明和科學發(fā)現(xiàn),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曾經(jīng)歷過各種各樣的逆境、貧窮、磨難和不幸。但正是他們,踏平了人生坎坷,最后在事業(yè)上獲得了成功。
人類社會的全部活動內(nèi)容可大體分為兩部分,即生產(chǎn)活動和消費活動。生產(chǎn)活動固然是維持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重要部分,但人們要生存,要進行人力、物力的再生產(chǎn),就必須消費。人們對物質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的滿足,都是通過消費實現(xiàn)的。
提倡克勤克儉、艱苦奮斗,千方百計節(jié)約人力、物力、財力,不是為別的,是為了早日實現(xiàn)祖國的現(xiàn)代化,是為了進一步發(fā)揚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的美德。
勤儉是大志的表現(xiàn)。
一般說來,人們對節(jié)儉兩個字的解釋,似乎是“省錢的方法”。一般人往往把節(jié)儉與吝嗇看作一對雙生子,這真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其實節(jié)儉的含義是:當用則用,當省則;換句話說,是用得適當。吝嗇的含義卻是:當用的不用,不該節(jié)省的也節(jié)省。
節(jié)儉貴于黃金。
金玉非寶,節(jié)儉乃寶。
節(jié)約是窮人的財富,富人的智慧。
我們父輩、祖輩的節(jié)儉,盡管雜有歷史的舊跡,卻都是克己奉人的,并不要求他人節(jié)儉而滿足自己的奢侈。正是這種傳統(tǒng),才使一個窮困的國家得以維持,漸漸走向富足。
據(jù)一些知名的美籍華人說,中國人具備一種美國人所缺少的精神和紀律。因此,尼克松總統(tǒng)當年宣布新經(jīng)濟政策時,要求美國人民做出自我犧牲,厲行自持,克勤克儉。在中國,這種精神理所當然地被人們作為社會的基本信條來奉行。而青年人似應從小打好這個基礎,有道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少年貧,不算貧;老來貧,貧死人。千萬不可在青年時代便染上奢侈鋪張的惡習。
22.不合道義,一飯不受;無違節(jié)操,天下可取
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過。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見利思義”,這句話最早出于《論語·憲問》。多少年來,“利”與“義”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有人認為,在孔孟的儒家理論中,“利”與“義”是對立著的,取“利”則不講“義”,講“義”則不要“利”。其實,“利”與“義”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互相影響,存在于一個事物之中。當物質利益得到時,并不意味著道義上的喪失,當?shù)懒x上達到完美境界時,并不是利益上必然受損。但是,我們這里要說的是,當“利”與“義”發(fā)生矛盾的時候,應該采取什么態(tài)度。
與“見利思義”截然相反的是“見利忘義”!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姓f:“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边@句話雖然是對人們行為帶有偏見的解釋——它忽視了“義”在人們心目中應有的地位與生活中正義可以戰(zhàn)勝邪惡的現(xiàn)實,但它也道出了見利忘義和保利棄義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現(xiàn)象!睹献印じ孀由稀氛f:“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就是說,求生存是我所希望的,求仁義也是我所希望的,當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時候,那么我就寧可舍去生命而爭取道義上的完美。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在生死面前,大義凜然,慷慨就義,他們連生命都置之度外了,更何談從中取利呢?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見義勇為的人,在別人為難之時或危險之際,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犧牲,維護正義,他們并不曾想得到什么利益與好處,所以他們的英勇行為是舍個人之利,求人生之大義。
孟子說:“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過!辈缓系懒x的,即使一簞飯也不能接受;合乎道義的事,像舜繼承堯的天下那也不算過分。要把義擺在首位,決不見利忘義,更不能唯利是圖,“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古時候,有個叫列子的人,家里很窮。一天,鄭國宰相給他送去糧食,列子說什么也不肯接受。他妻子埋怨說,只聽說跟有道德、有才學的人能過上好日子,可我們跟著你餓得皮包骨了,宰相讓人送來糧食你又不要,難道你連妻子兒女的性命都不要了嗎?列子說,宰相并不是真正愛惜我,只不過聽人說我是賢人,他給我糧食是為了落一個愛惜賢才的好名聲。如果有一天別人說我的壞話,他照樣可以聽別人的話來加罪于我,所以我不能接受。列子寧可清貧度日,也要維護自身的名譽、維護道義。
對于物質上的索取要講究義,那么對待榮譽是不是可以不講義了呢?楚昭王被伍子胥打垮,出逃在外,屠羊店的老板屠羊說也跟著出逃。昭王復國后,封賞隨同逃難的人,屠羊說卻不接受賞賜。他說大王亡國失位我沒有過錯,大王復位我又沒有功勞,這賞賜我不能接受。楚昭王一聽十分感動,要讓他出任三公。屠羊說講,三公職位比我殺羊為生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可我不能圖榮華富貴而壞了自己的名聲。三公之職不可謂不高,他不動心;昭王的封賞不可謂不厚,他不予理睬,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義重于一切。屠羊說要用自己的勞動獲得應有的報酬,這樣才心安理得。我們現(xiàn)在提倡要做于社會、于人民有益的事情,只有根除利己主義,克服“保利棄義”惡習,才能以義為重,見利思義,從而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每個人都有物質欲望,在講義的同時,不能忽視利的正當所取,否則只能流于空談。只有利中見義,義中得利,以利見義,利義共存,才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北宋時期,在與黨項族毗鄰的邊境上有一清澗城,時常遭鄰敵騷擾,守城大將種世衡便獎勵官吏與老百姓練習射箭,以增強防御能力,鄰敵再也不敢侵犯。宋史上是這樣記述的:種世衡曾督促吏民練習射箭,有過失的,射中就可釋其罪,有請求辦事者,也以能否射中來定奪。這樣“人人自勵,皆精于射”。如果種世衡不采取這種辦法,只是一味地向老百姓講大道理,動員人們練習射箭,是不會獲得成功的。這就在于他把增強保家衛(wèi)國的防御能力與群眾的物質利益結合在了一起,讓百姓得到了實惠,又提高了射箭技術。射箭本身是衛(wèi)國人的一種本領,而學習本領又能得到實惠,這樣百姓的積極性才能充分調動起來,種世衡讓百姓獲利的同時又實現(xiàn)了“義”的境界。
23.世無凈土有凈心,纖塵無染蓮花白
世人崇尚蓮花品,纖毫不染凈俗塵。
——自題
“采微善,絕纖惡,矜細行,防微蔽。”這是歷朝歷代品德高尚、事業(yè)成功的人的寶貴經(jīng)驗,也是一些人悖此而身敗名裂的慘痛教訓。這里講的纖、微、細都是一個意思,即細微、細小之意。纖塵不染,就是一點灰塵都不沾染,拒絕任何腐朽東西對自身的侵蝕!按勾竺谌f世者必先行之于纖微之事。”漢代陸賈這句話已被無數(shù)事實所證明。深受海峽兩岸中華兒女敬仰的孫中山先生,不僅將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獻給了革命事業(yè),而且經(jīng)他之手無數(shù)次接受的華僑捐獻的大量經(jīng)費,亦分文不沾。他身肩重擔,日夜操勞,生活上卻很儉樸,有時竟陷入身無分文、衣食難保的窘境。孫先生逝世后,遺產(chǎn)只有一些日常穿用的衣物、兩千余冊書籍和一所華僑捐資購置的住宅。
老百姓最喜愛廉政勤政的公仆。我曾寫了一首歌頌孔繁森的《公仆贊》歌詞。第一句就是“老百姓在呼喚你呀孔繁森”。為什么呼喚他呢?因為他是個纖塵不染的好公仆,他身上凝聚著民族魂。在歌詞中有這樣幾句詞:
心清如明月,高潔似白云。
胸懷真善美,兩袖不染塵。
孔繁森生前任拉薩市副市長、阿里地委書記等職時,曾悄悄地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資花在群眾的身上。為了撫養(yǎng)兩個藏族孩子,他三次賣血,并叮囑護士要替他保密?追鄙蚬陈毢螅藗儼l(fā)現(xiàn)其全部錢款只有八元六角。
在改革開放生機勃勃的大潮中,在五花八門的誘惑面前,要自覺地做到:穩(wěn)住自己的心,定住自己的神,見利思義,纖塵不染。
要做到纖塵不染,就需“勿謂小而弗戒,勿謂微而不防”(《勸忍百箴·忽之忍》),要常以自省,不時拂塵,正如一首佛偈詩所云: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纖塵不染,是指一個人不要染上損人利己、損公肥私、貪污腐化等不講仁義道德、不遵紀守法的丑陋習氣,而那種個人應得之利、應享之益非但不屬此列,而且應當?shù)玫奖Wo。早在北宋年間,大文學家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就講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苯裉煸偌毱反苏Z,仍覺得很有味道,甚至可以說,這句話也是對纖塵不染的一種解釋。
纖塵不染是一種品德修養(yǎng)的高標準、高境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誰也難免受到一時一事塵俗的浸染,但只要對點點滴滴的塵埃“時時勤拂拭”,就能做到“心如明鏡臺”。
我曾寫過一首詠荷詩《妙香》,愿以此詩作為本文的結語:
妙香清遠遐邇聞,
皎皎素心見純真。
世人崇尚蓮花品,
纖毫不染凈俗塵。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