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第四章
-
在廣東一帶,舊時賭博的風氣濃厚,因此在民間特別忌諱“輸”
字。因廣東方言“絲”與“輸”的讀音一樣,所以把“絲瓜”改稱作“勝瓜”。又由于“干”犯了“輸?shù)酶筛蓛魞簟钡募芍M,所以便把“干”
改為“潤”,“潤”意為時時潤色之意,顯得有油水,因此是發(fā)財?shù)南笳。于是當(shù)厝司桶选柏i肝”說成了“豬潤”,“雞肝”被叫做了“雞潤”,“豆腐干”被說成了“豆?jié)櫋薄?
在四川一帶,舊時忌諱說“舌”字,因為“舌”同音“蝕本”、“蝕財”的“蝕”字。為此,即把“豬舌”稱作“豬招財”,“牛舌”稱為“牛招財”了。
在江浙一帶,逢年過節(jié),要書寫“招財進寶”和“和氣生財”等字符,貼在門首。因為“財”字的偏旁“貝”字同音“違背”的“背”
字,擔心因此而“背運”、“失財”,所以就把“財”的偏旁“貝”字有意寫成“見”字。以為這樣一來,便可處處時時見財,大吉大利了。
在春節(jié)期間,家家戶戶要祭財神。民間專門有串胡同賣財神畫像的。財神畫像忌諱買賣,要說“送”、“請”。串胡同的,帶著很多財神畫像,挨門喊:“送財神爺來了!逼胀ㄈ思荫R上出來,到門口回話:“好好,來,我們家請一張。”如不想買的,也不許說“不要”,更不許攆送財神的,只說“已經有了”。不然,財神爺會生氣的。假如財神果真不來了,這家就會破財?shù)摹?
忌說褻瀆詞語由于人們有道德觀念和榮辱觀念存在,一些帶有褻瀆意義的詞語也成為語言禁忌的一個組成。
忌諱說有關性行為以及性器官的詞語。人們一般認為涉及到性行為和性器官的詞語是一種褻瀆語。通常所謂“有教養(yǎng)的”或者“老實本分的”人都羞于開口。
在非得說到性器官時,要用“那個”、“下部”、“陰部”等來替代。
談到性行為時,也要用“辦事”、“房事”、“同床”、“夫妻生活”、‘男女關系”、“偷雞摸狗”、“尋花問柳”等含蓄詞語來代替,有的甚至只是用“個人行為比較開放”來表示。
甚至連與生殖部位有關的“拉屎”、“撒尿”、“月經”等也都列在忌諱之列,人們把“拉屎撒尿”叫做“大便小便”、“解手”、“方便方便”;把“月經”叫做“例假”、“好事兒”、“大姨媽”、“好朋友”等。
在罵人的時候,常用生殖器或性行為來羞辱對方,說明人們認為這一類詞語具有詛咒力,能夠毀壞仇人的靈魂或者肉體。
在很多地區(qū)以“蛋”來罵人,因為“蛋”指睪丸,是男性生殖器的一個組成,因而它有冒犯人、詛咒人的作用。
在山東一帶喜稱“二哥”,忌稱“大哥”,傳說是與“武松”的故事有關。武松排行老二,長得高大健壯,因在景陽岡上打死一只猛虎而被民間叫做“打虎英雄”;武松的哥哥武老大卻長得矮小丑陋。但僅僅是這些還不完全形成忌稱“大哥”的禁忌,主要的恐怕還在于武老大的媳婦和西門慶勾搭成奸這一方面。人們忌稱“大哥”事實上是怕他像武老大一樣,成為一個“妻子和人亂搞”的人。這種人,民間又叫做“王八”、“烏龜”。從元代之后,開始用龜來羞辱娼妓之夫或妻子外淫之夫。據(jù)說是因為龜不能性交,F(xiàn)在這種忌諱仍然盛行,若罵人為“龜兒子”、“王八”,其必大光其火。
忌說“醋”。把“醋”作為忌諱,也與性行為有關系,因為俗常把情場上愛嫉妒的人說成是“愛吃醋”的。實際上,不但不正當?shù)男孕袨闀纬赡撤N語言上的禁忌,就是正常的性行為也會形成某種語言上的禁忌。例如:民間嫁女不說“嫁”而要說“出門”或“成人”;女人懷孕、生孩子不說懷孕、生孩子,而說“有了”、“添喜”等。這些都是盡量避免引起性行為聯(lián)想的一種含蓄詞語,而含蓄詞語的基礎仍然是禁忌。
除了以上與性器官、性行為有關的這些語言禁忌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帶有冒犯性質的語言禁忌。例如: “狗”、“驢”、“!钡刃箢惓31荒脕碇淞R人,因而平時便忌諱在人前提起這些動物,特別不能與人相提并論,不然,會傷害別人,引起矛盾糾紛。與和尚、道士說話,更忌諱說出“驢”和“!弊,因為和尚最忌被罵“禿驢”,道士最忌被罵“牛鼻子”。
生理有缺陷的人也諱忌別人當面嘲笑他的缺陷。嘲笑人的缺陷是對人不尊敬的褻瀆行為。例如:當著禿頭的人忌言禿,當著跛腿的人忌言瘸等。民間往往都喜少惡老。如:湖南一帶,不論老幼都以“芽里”相稱,哪怕七八十歲的老人也不例外;若稱其為“老人家”,則要不高興的。
類似此種禁忌也是有許多,各地不一,數(shù)不勝數(shù)?偨Y起來,凡屬于對人不尊重、輕慢待人的褻瀆話語通常都是有所忌諱的。
尋醫(yī)問藥禁忌生病絕對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再因為自己不慎的言行使這痛苦增加,那真是更加不幸了。因此人們在生病以后會有很多禁忌也就不言而喻了。
忌說看病在舊時,人們如果在去看病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忌諱講去看病或是請醫(yī)生看病,而要說成是“看醫(yī)生”。把看病說得仿佛是要探親訪友一樣簡單。這不僅是從思想上告訴自己,生病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兒,也是為了避免邪氣上身。因為在民間人們認為如果在外面說自己患病,就會被鬼祟聽去,并趁虛而人,使病人染上“邪氣”,會讓病情更加嚴重。
忌結伴看病忌諱結伴去醫(yī)院或診所,覺得這樣會使病人病情加重或沾染上其他疾病。其實病人本身體內抵抗力弱,如果再患有傳染病的,確實會不利于治療,所以說這樣的忌諱還是有科學性的。
忌說買藥在民間買藥的時候最忌諱說“買藥”,因為人們覺得買東西往往都是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是出于喜歡而購買的。唯獨這“藥”,雖然是需要花錢去買,卻并不是出于本心,沒人愿意生病,買藥也屬于無奈。由于人們沒法對病痛表示“憎恨”,于是就把矛頭轉移到了“藥”的頭上,借此表示對生病的討厭,以及圖個吉利,希望將來不再生病。所以人們在買藥的時候不叫買藥,而是說“抓藥”或者說“撮藥”。
忌買藥砍價在買藥的時候也忌諱討價還價。因為正所謂藥到病除,買藥就等于買健康,如果買藥的時候討價還價就等于跟自己的健康討價還價,這是特別不吉利的。
忌藥方反疊在山東一帶,還忌諱買藥的時候藥方反疊著去買藥,人們覺得這樣藥會與病反,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忌提藥包上門中醫(yī)不似西醫(yī)那樣幾個小藥片就可以藥到病除,而是一抓就抓一大堆草藥。賣草藥的地方在顧客來買草藥的時候,往往是按劑量或者療程給顧客包好,這藥包也是很有講求的。舊時民問在抓藥后,一般要提著藥包直接回家,而忌諱到處亂走,特別忌諱提著藥包串門。這是因為人們一般認為藥包和藥品是疾病的象征,如果有人提著藥包上門,主人就會認為是疾病上門的預兆,是特別不吉利的。如果必須在這期間到別人家中去,藥包一定要懸掛在門外,不能帶入門檻。
忌藥包放在鍋臺上把藥包提回家中,也不能隨處亂放。忌諱將藥包徑直放到鍋臺、窗臺或者灶臺上。最忌諱將藥包放在灶臺上,俗語是“藥不上灶”。這是因為人們通常認為灶臺是飯菜出鍋的地方,人只有吃飽了肚子才能保證健康。如果將藥包放在灶臺上,那就表示這家的病人吃藥就跟吃飯一樣稀松平常,那這家的病人還會有個好啊?!這當然是不吉利的。所以哪怕要在火上熬藥,人們也極少把藥包放在灶臺上。
忌服端過門檻的藥為了服用藥物以后能產生較好的效果,除了按時服藥外,為了保證療效,在民間還通常要在語言和行為上有一些禁忌。
在有些地區(qū)忌諱將熬好的湯藥端過門檻。人們覺得將藥拿過門檻,藥就會被“門神”嗅過,被“門神”嗅過的藥的藥力就會變得無效甚至與原來的效果相反,不僅不會治病,還有可能使病人的病情加重。
忌用樟木煎藥煎藥的柴千萬不可用樟樹,因“樟”與“張”諧音,這樣會使八仙張果老動怒,而使藥物失去效力。煎藥時,煎碎了藥罐,病人不出幾天即可痊愈。服了藥之后,奉藥之人要說:“避避疾,過別方!边@樣祈禱病人可早日康復。
忌說喝藥還有一些地方在喝藥時忌諱說喝藥,而是把喝藥叫做“喝茶”。比如:在江西一帶將喝藥說成是“喝好茶”,而在湖北和河南信陽一帶則把喝藥說成“喝細茶”。這是人們從語言上對疾病的一種忌諱,從而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
忌用鍋蓋蓋藥鍋在浙江、江西等地,熬藥的時候是不可以將鍋蓋蓋在熬藥的藥鍋上的,而用包藥的藥包紙蒙在鍋上來代替鍋蓋。其具體方法是:將藥包紙浸過水后,蒙在鍋口,用火煎熬。等藥包紙干透之后,就覺得藥也已經熟了,能夠服用,忌諱在紙沒有干的情況下就打開。這樣的習俗還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濕紙蒙在鍋口,可使藥味不會隨著蒸汽而外散,從而保證藥力的持久。
忌亂倒藥渣熬藥后的藥渣,不能倒在自己家里,也不能任意亂倒,更不能倒在別人家門口,而是要倒在路上。人們覺得藥渣和病人之間有一種神秘的聯(lián)系,它影響著病人的健康狀況。如倒在家里,就會覺得疾病仍然留在家中,病人不會痊愈;如果隨便亂倒,如倒在垃圾堆或是廁所里,就會冒犯藥神,病人也難以康復。如果倒在別人家門口,就會被認為是詛咒別人生病,免不了招致一頓臭罵。
將藥渣倒在路上,為的是讓千人踩萬人踏,讓大家的福運把病人的倒霉運踩走了,踢飛了,預示著病也就此根除了。就相當于一人有病眾人相幫,患者的病也就會好得很快。這樣做還有一個益處就是將藥渣倒在大路上,來往的行人都可以看到用了什么藥,識貨的行家一眼就可以看出用藥是否對癥,起到讓眾人一起監(jiān)督醫(yī)生用藥的效果。
忌藥渣在家中過年在過年的時候,藥渣必須倒掉。最忌諱把藥留在家中過年,特別是在除夕這天,人們往往要檢查一下家中是否有還沒倒掉的藥渣,一定不能把藥渣留到新年,否則就認為在新的一年中會不斷有人得病。
忌還藥罐借來的藥罐不能還,要一直存放在自己家中等別人用時來討回。送藥罐子被認為是詛咒別人患病。
出行旅游禁忌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百日難”。所以,離家的人們常常是戀戀不舍、依依惜別,送別的人也會在此時說些“一路平安”之類的吉利話。再加上過去由于出門在外有許多的不便,山高路遠、盜匪橫行,在旅行方面有一些禁忌俗信便也就順理成章了。
忌方向不對舊時人們出門時,有出門前測算方向的俗信。據(jù)說在商朝的時候,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每回出外打仗的時候,武丁都會為她占卜。即便在現(xiàn)在民間也有俗語說“老不上北,少不上南”、“老不入川,少不游廣”、“老勿走新疆,少勿走蘇杭”。
忌時間不對出門不但要忌方向,而且還忌時間,出行時必須選吉日才可出發(fā)。
舊時人們出行時要翻翻黃歷、測日子,然后擇吉日上路。首先須避開的是“月忌日”,夏歷每月初五、十四、廿三日為月忌日,這幾天是無論如何都不能作為出行日的。逢七的日子不能出行,逢八不能回家,在民間有“七不出門,八不回家”或者“七不往,八不歸”的諺語。這里的七和八是逢七、逢八的意思,也就是凡初七、十七、二十七日忌出行,凡初八、十八、二十八忌回家。農歷的十三這一天不能出遠門,中國人雖然不似外國人忌諱“十三”這個數(shù)字,可是對“十三”的好感也不是很強,因為“十三”跟“失散”同音。
民間還有前文曾提到過的“羊公忌”(一說“楊公忌”),亦是專門避忌出行的日子。羊公忌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這些日子都是禁忌離家出門的。
出行時不僅忌日,還有忌月的。民間有諺語說:“六月、臘月出門,神仙也遭難。”大概是指六月、臘月大暑大寒,氣候惡劣,出門遭罪而言的。
出行的日子選好了并非萬事大吉,還要選好這一天出行的時間。人們通常都會選擇一天的上午或者凌晨。在出行前全家人要坐在一起吃一頓餞行飯,這些飯食通常都是些雞蛋、餅之類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比較耐饑餓。有的家庭比較講究,會為出行的人特意擺宴席餞行,并請來親朋好友祝福一路平安。古代詩人更是附庸風雅,為親友送行的時候會寫詩相送!跋埋R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這是唐朝詩人王維寫給友人的送別詩,詩詞中表現(xiàn)了作者對友人的無限關懷之情。
忌出遠門不拜神人們出遠門時,要做好一切準備。俗話說,“在家不敬月,出門招風雪!彼猿鲩T前要拜路神、天神、日月神,祈禱這些神仙大發(fā)慈悲保佑自己一路平安。
忌出遠門前有不吉之事出門前禁忌與家人吵嘴,不然,出遠門心不安。出門前還忌諱吃飯的時候噎住或者折斷筷子,如果吃飯時噎住了,或者折斷了筷子,便認為是不吉利的征兆,通常會中止外出。如果打碎了碗更是不得了,平常都忌諱打碎了碗,如果在出門前打碎了更是忌諱了。人們覺得這是不祥之兆,出門辦事不吉利,經商會虧本,甚至路上會遇到搶劫或其他意外災害。碗突然碎時,往往會因此而改變行期,避免遭到不幸。如事情緊急非辦不可時,也要祭祀祖宗再三跪拜,祈求祖宗保佑平安。
忌出遠門走夜路出行的時候,最好在白天趕路,不要走夜路。俗語“愛走夜路,總要撞鬼”。這上邊所謂的“鬼”,不僅是人們想象中的“鬼魂”。這里所謂的撞鬼,不是受鬼的驚擾,就是受強賊的搶劫。這兩者不管是什么,都會使行者受到損失,總歸是危險的。若總是在白天趕路,就強多了,因為白天這“二鬼”都不敢出來。一旦非走夜路不可時,聽見有人叫喊,不要輕易應聲。如果找不到人,就是有妖怪在作怪了。民間認為如果你在無意識中答應了就連吐三口吐沫以求化解。
出門在外,諸事都要小心。俗語“出門觀天色,進門觀成色”,旨在告訴人們不輕易和生人交談,以免壞人摸清底細,造成不測。日出出行,黃昏住宿,關緊門戶,以防意外;最怕的是歇在“黑店”或上了“賊船”;睡覺要睡床當中,不要睡山墻根,以防賊人偷,吃飯忌隨便吃陌生人的東西、抽陌生人的煙,防止被蒙汗藥藥翻或食物中毒。男子出門要十分注意控制自己,忌拈花惹草。忌貪占他人便宜,小心上當受騙。諺曰“有錢難買回頭望”,出店時,要核對行李,以免遺落。俗語說“出門三輩低”,出門人要百般忍讓,忌爭強好勝,吵嘴斗毆。忌錢財外露,夸口炫耀,“褲襠里藏錢,襪筒里別珍”,至今沿襲。
忌行路時遇殯葬在行路的時候,忌諱遇上殯葬,人們覺得這也是不吉利的。如果真的碰上的話可以將衣服或者帽子脫下以后拍打幾下,人們稱為“散霉氣”,這樣就可以化解了。盡管如此,也有不忌碰見殯葬之事,如經常在外邊跑東跑西的買賣人,就說這是件喜事,因見著棺材為遇財(材),棺材里邊裝的有死人更好,稱之為“財(材)不空”。但這些跑生意的人行路中忌諱遇見兔子,說見了兔子住不下腳,還得跑,生意失敗。
忌途中待人無禮在出行路上還要待人格外有禮貌,這樣不會吃虧的。如果呆頭呆腦的,不懂禮貌,出門在外是要受苦的。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個士兵騎馬趕路,快到黃昏還沒有找到客棧,正著急時,突然見前面來了一位老農,他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這里離客棧還有多遠?老人回答:“五里!”士兵策馬奔了十多里路仍不見人煙!拔謇!五里!”他猛然醒悟過來:“‘五里’不是‘無禮’的諧音嗎?”于是他調轉馬頭趕回來,親熱地叫了一聲:“老大爺,這里離客棧……”
話還沒說完,老人就說:“你已經錯過客棧了,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由此可以看出,出門在外,問路時必須有禮貌。要先行禮,后問話;尊敬對方,語氣謙虛,忌諱說話粗聲粗氣,指手畫腳;遇尊長,要施禮讓路;遇年齡相當者,應先打招呼,禮讓先行。如途中行人眾多,生人不必拘禮,熟人要打招呼,忌視而不見,不要被人視為高傲自大,目中無人。
擇人套托禁忌誰都不可能獨立地生活,每個人都需要與外界交流,每個人都需要與人溝通,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幫忙的時候。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與人交往是必須的,人們只有通過交流,才能使信息得以傳播;人們通過溝通才能使思想的火花得到碰撞;人們通過交往也不斷地歸納與人交往的種種經驗和教訓。
中國人是樂意與人交往的,但出于世俗的偏見和自身利害的考慮,對于所交往的人又是有所選擇的,是遵守一些禁忌習俗的。
忌與環(huán)人來往在民間,與人交往對對方的道德品質是有規(guī)定的。民間所說的壞人,是有其風俗的、文化的、倫理的較為固定的尺度的。平常說來,有淫亂、偷盜、賭博、酗酒、吸毒、斗毆、凌弱、妒忌、不孝、貪婪等不好行為的人都列入壞人之列,在民間是禁忌與其來往的。
之所以禁忌與壞人往來,是因為人們認為客觀環(huán)境是人變壞的一個重要因素,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學下神”,所以必須要與好人交往,不與壞人交往。民間的“寧跟紅臉人打一架,不跟黃臉人說句話”,“黃眼綠睛,莫談交情”一類的說法,雖然不見得是科學的,但反映著民間愿結好友、忌交惡人的美好愿望。
忌與有疾病的人交往避忌、隔離原本就是禁忌的一個主要方式。如果知道某種事物是有危害的,就一定要切斷與它們的聯(lián)系。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一方有災病,那么,其他無病的人都有可能對他造成威脅,或者,反過來說,他也可能對別人造成威脅。因此,在民間,病人需要停止或者盡量減少社會活動,以免造成相互問危害。
思與和尚、尼姑交往俗話說: “前門不進尼姑,后門不進和尚。”“會交朋友,交些鐵匠、木匠;不會交朋友,交些道士、和尚!逼渲屑扔斜芟拥囊馑,也有恐招來禍端的擔心。
忌與易發(fā)生曖昧關系人來往另外,人們?yōu)榱吮婷魇欠,對于一些特別人也有禁忌!澳信谑懿挥H”、“男女有別”、“男女不同席”、“阿姨勿上姊夫門”、“寡婦門前是非多”,這是擔心別人懷疑男女間有不正當?shù)男袨榘l(fā)生,以忌諱與這些愛發(fā)生暖昧關系的人交往。為避猜忌,人與人的來往也會有所選擇,俗話說“貧不串親,富不串鄰”,因為“貧串親易遭白眼,富串鄰易誣奸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J、子不搖麻糖籃,閨女不看瓜菜園”都是怕人猜疑自己的行為動機不純的。
待客禁忌俗話說:“有理不打上門的客!奔热蝗思业阶约杭依镞厑砹,就表明人家看重自己。如果待客不周的話,被街坊鄰居、親戚朋友知道了以后會被人笑話、蔑視的。所以中國人在招待客人方面有諸多禁忌。
忌招待冷淡失禮客人進門后,要主動上前打招呼、讓坐,忌不言不語,不搭理客人,或者只顧站著說話不讓客人坐下。
客人坐下后,忌抹桌子、掃地;忌光口說請客人喝茶,實則并不泡茶,或者說了半天話后,才沏茶待客。這些都有“逐客”之嫌疑,是對客人不尊敬、不歡迎的表示。如果是比較尊貴的客人,除了捧茶、遞煙外,還要以酒飯相招待。
招待客人,通常是“淺茶、滿酒、整盒煙”。遞煙、酒、茶時,都要雙手,忌單手。另外在給客人倒茶的時候,忌諱用茶壺嘴朝著客人。
用煙袋敬客,遞煙時要擦凈煙嘴,裝好煙絲。要主動給客人點煙。點煙時忌用一根火柴連點三支煙。如需借火時,應將煙嘴(煙蒂)向客人遞上,忌以煙頭直遞對方。酒以敬客多飲為榮,忌自飲不敬客。
忌與家眷共餐宴客時一般禁忌子女上桌共餐,特別忌媳婦、女兒。
忌菜為單數(shù)、無酒待客通常菜忌單數(shù),喜用雙數(shù),取意“好事成雙”。待客忌無酒。佤族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shù)”的說法。
做客禁忌忌午后拜訪舊時人們習慣于午前專門拜訪,若午后日夕前往或趁他事之便兼往則顯得不夠尊敬,是謂“殘步”。特別對尊貴人家,須尤其忌避。
忌快馬停門前在哈薩克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游牧民族的人們之間交往多騎馬。如去他人家中做客,忌諱快馬到人家門口下馬,因為只有報喪或傳遞不吉祥的消息時才如此。來訪者騎馬至寨門必須下馬而行,禁忌騎馬人寨。不然,是對主人的輕視,會觸犯主人的。
忌對主人的家畜動粗到塔吉克族家中做客,忌諱騎馬穿越羊群,也不能接近主人的羊圈或用腳踢羊。不然,會被覺得是對人不敬,是欺主行為。漢族及其他一些民族有養(yǎng)狗護院的風俗,來訪者不得隨意打主人家的狗,否則,認為是“打狗欺主”。 t忌進門前不與主人打招呼進入人家的房屋時,應先敲門,得到主人許可后再進人。一般是輕敲三下。如主人家門大開,也要先招呼一聲,室內有人搭話時再進入。
否則,沒有禮貌,犯忌諱。俗話說:“不蹈無人之室,不入無人之門。”
到主人家后,客人要主動跟主人打招呼。中原一帶,客人到主家后,忌諱東瞧西看,亂翻亂找。民間有“客不觀倉”、“客不觀灶”之說。在德宏傣族中,來訪者欲進村寨,須對空鳴槍一響,告知主人。若村寨內主人也鳴槍一響,就是表明歡迎,來訪者可進村寨。不然,私自闖進村寨是犯忌諱的。
總就坐不隨俗到景頗族家中做客,忌諱在房內久立不坐,應按一定的位置坐下。
如果有人告辭出去,其他客人忌搶坐其位置;到佤族家中做客,需先弄清哪里為婦女之座位,若誤坐了婦女的木墩之上,則是犯忌諱的,主人會覺得這是對其進行侮辱;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家中做客,應跪坐或盤腿而坐,禁忌直伸雙腿,腳底板朝人,尤忌脫掉鞋子。
忌先于主人動筷在宴席上,客人要尊重主人,忌諱先于主人飲食。俗說,“主不動,客不吃。”
忌飯后付錢飯后付錢的作法有與主人關系疏遠之意,漢族及其他一些民族有類似風俗。
禮尚往來禁忌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總會有一些禮尚往來,以增進彼此交情,不過這其中也有一些禁忌。
忌送還原禮漢族古來就有送禮的習俗?腿说皆L時,必帶見面禮,即所謂“執(zhí)贄”;卦L時,也應送還客人之所執(zhí)。但回拜時是禁忌將原物送還的,只有在拒絕收受對方饋贈時才這樣辦理。
忌送寓意不吉之禮按大理白族地區(qū)的禮俗,送禮時禮品的數(shù)目必帶“六”字。如送禮錢,若是一百六十幾元,主人會很樂于接受;若送五百元,主人反而會以為不吉利而拒收。
漢族在歲時節(jié)日期間送禮時,還愛以禮品討口彩,如在禮物上加萬年青柏或太平錢等,以求吉祥。否則,會被人視為不祥?梢,送禮的意義重要的還不在于禮物本身的價值貴賤方面,而是表達了一種祝福、吉祥的心愿。俗話說的好,“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佤族日常生活中禁忌以辣椒、雞蛋作為饋贈物,因為舊時佤族部落間交戰(zhàn)常以送給雙方辣椒來表示開戰(zhàn),復仇則先送給對方雞蛋。
臺灣民間饋贈,忌送手巾。俗說“送巾,斷根”,這是因為1日時喪家常于喪事辦完后送手巾給吊喪者,意在于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來往。
又忌以扇贈人。扇子,夏天用完之后,就無使用價值,常被棄,所以有“送扇,無相見”的說法,也會引起絕交的猜想。還忌送人剪刀、雨傘、甜果、粽子等,其意也是剪刀會有“一刀兩斷”的不吉之意;雨傘的“傘”字則與“散”字同音,恐引起對方的誤會;甜果、粽子是喪家做的食物,若以此物贈人,怕人家疑心自己是暗指人家為喪。
借東西禁忌忌讓人中間轉手民間借還錢物,忌諱有人中間轉手,最好是借貸雙方當面交接明白。民間有“隔手不支物,隔枝不打鳥”的說法。
忌向無交情之人借物平常沒有什么交情,或者沒有什么糾葛,忌諱拿或吃人家的東西。
因為“吃人的口軟,拿人家的手軟”,將來自己還是要吃虧上當?shù)摹?
忌拖欠借人家的東西,在使用后要及時地交還,忌諱拖欠。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快借快還,再借不難”。如果無力償還,禁忌借貸。
年齡大了,也忌借貸。俗有“六十不借債”一說,意恐年紀大了來不及償還。
忌借別人需用之物這件東西如果別人也需要時,忌諱向別人借用。俗話說:“夏不借扇,冬不借火!
忌婚喪日借物鄂溫克族在人死去的周年日上(忌日),忌諱向別人借用東西。不然,會遭人埋怨、不滿。漢族等許多民族,舉行紅白喜事借用人家的東西,用后歸還時都要“封錢”,以求吉利,避免兇災。
家人交往之間禁忌中國人在與人交往時重視禮法,這種禮法不只是對于外人,對家人.也是這樣要求,不能破壞了規(guī)矩,亂了輩分。舊時,民間家規(guī)很嚴。俗語為,家有家長,族有族規(guī)。
忌參與主事一家之內,必須有一個人當家做主。俗語有“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忌諱“一百口人亂當家”、“十八口子亂當家”。一般當家做主的都是家里年長輩尊的男人,俗稱“當家的”、“掌柜的”;幫助家長料理家務的家庭主婦,叫“內當家的”、“內掌柜的”。
忌不敬老通常父母健在的時候,忌子女掌管家務,正所謂“父在堂,子不能專”。不但“父在子不得自專,父在子不得留名”、“父在沒子財”,甚至有的忌父子同桌、同席,不然,以為“沒大沒小”,與禽獸無異。這種禁忌在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如:在彝族,父子禁同凳同床坐;在朝鮮族,則嚴禁晚輩在長輩面前抽煙,抽煙必須避開長輩;在景頗族,忌在父母面前留長發(fā),留胡須,不準在長輩面前開玩笑、做怪樣。滿族、鄂溫克族等也有相似習俗。
嚴格禁止辱罵老人,認為罵老人一定會折陽壽的。俗話說:“抬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老年人!睗h族俗以為“叛父母,褻神明,則雷霆下?lián)糁。在民間廣泛存在虔誠敬祀祖先神靈的習俗,沒有哪家敢怠慢自己的祖先神靈,不然就會被認為不孝。在河南開封一帶,舊時有為使父母病愈而自刑“上錐”的風俗。所謂“上錐”就是拿錐子去刺穿胳膊的肌肉,在刺的時候忌嚷疼痛,如果喊的話就被認為是不孝。
以前子女的婚事大都是由父母代辦,子女忌自己做主。而最不孝的算是無子嗣?鬃釉疲骸安恍⒂腥,無后為大。”
忌亂倫宗族中尤其忌諱亂倫,因而有許多禁約章法!爸袊褡澹粋人在其倫類中,有其前后左右上下之關系。此即所謂五品、三綱、六親、六紀、九族等關系是也”。這個倫秩不可變動混亂,民間以亂倫為深忌。
忌公媳靠近,應遠避。民間咒語“扒灰”,即是指公媳間發(fā)生不正當性關系的。漢族有“公公不搭媳婦肩”、“公公背兒媳,出力不落好”的俗話;山東等地老公公還禁忌到兒媳婦房里去。
在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公媳禁忌。彝族忌諱公公與媳婦說話;苗族、白族等還忌諱媳婦與公婆一桌吃飯;柯爾克孜族忌媳婦的臀部朝著長輩,因而媳婦從屋里出來時,禁忌轉身,只能退著出去;哈薩克族婦女忌在長輩跟前走過,要在背后走過;傣族女人若要在長輩男子面前走過時,一定要彎下腰走;侗族婦女忌長輩男子在樓下時上樓。
總內部紛每在家族中還忌諱內部鬧糾紛,正如所謂“忌諱骨肉分爭”。俗話說:
“斗氣不養(yǎng)家,養(yǎng)家不斗氣。”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為家庭和睦考慮,因為“和氣生財”。如果整天鬧矛盾,爭爭吵吵,是會遭到家運衰敗的報應的。
以前子女的婚事大都是由父母代辦,子女忌自己做主。而最不孝的算是無子嗣。孔子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忌亂倫宗族中尤其忌諱亂倫,因而有許多禁約章法!爸袊褡澹粋人在其倫類中,有其前后左右上下之關系。此即所謂五品、三綱、六親、六紀、九族等關系是也”。這個倫秩不可變動混亂,民間以亂倫為深忌。
忌公媳靠近,應遠避。民間咒語“扒灰”,即是指公媳間發(fā)生不正當性關系的。漢族有“公公不搭媳婦肩”、“公公背兒媳,出力不落好”的俗話;山東等地老公公還禁忌到兒媳婦房里去。
在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公媳禁忌。彝族忌諱公公與媳婦說話;苗族、白族等還忌諱媳婦與公婆一桌吃飯;柯爾克孜族忌媳婦的臀部朝著長輩,因而媳婦從屋里出來時,禁忌轉身,只能退著出去;哈薩克族婦女忌在長輩跟前走過,要在背后走過;傣族女人若要在長輩男子面前走過時,一定要彎下腰走;侗族婦女忌長輩男子在樓下時上樓。
總內部紛每在家族中還忌諱內部鬧糾紛,正如所謂“忌諱骨肉分爭”。俗話說:
“斗氣不養(yǎng)家,養(yǎng)家不斗氣!泵總家庭成員都要為家庭和睦考慮,因為“和氣生財”。如果整天鬧矛盾,爭爭吵吵,是會遭到家運衰敗的報應的。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