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在北京“尋寶”
-
華北,位于中國版圖的北部,很早之前就是我國古代文明的中心,厚重的歷史、淳樸的民風、美麗的自然風光,使得華北成為近年來旅游者熱選的目的地之一。華北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都相當不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又加上北京、天津這兩顆明珠在奧運期間大放異彩,逐漸發(fā)展成為了國際化大都市,整個華北在它們的光華之下,變得更加美麗動人。
且不說內蒙古廣袤的草原上,牛羊遍地、美酒飄香;燕趙大地上隨處可尋的歷史遺跡,磁州窯紋路秀美,古色古香;也不說山西的澄泥硯細如童膚,墨香韻長,諸多古城讓人置身其中恍如夢回千年;天津的租界區(qū)異域風情迷人優(yōu)雅,小吃、曲藝堪稱雙絕;單說在古都北京,故宮的雍容華貴,頤和園內亭臺秀雅,處處都洋溢著東方氣質,讓游人流連。北京做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格局猶如棋盤一樣宏偉整齊,氣派非凡,自古以來北京人就比較講究禮數(shù),相當具有尊賢禮讓的風范,也許是承八旗子弟余風之沐浴,加之官文化的熏染,慣以居高臨下之姿態(tài)看人,正所謂“居高故睥睨世界,縱橫捭闔”,善于打哈哈的北京人被我們親昵的稱為“京油子”,而北京最大的魅力卻是其無比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吸引著南來北往之客,越來越多的文化名人扎堆于此,賦予這座城市愈發(fā)濃厚的文化氣息。
除了感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觀看美麗的景致之外,在整個華北兜上一圈你更會搜羅到各地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特產寶物,我猜你一定還惦念著給家中的親友帶些旅游紀念品,讓他們也一起來感受華北獨特的魅力吧?那就讓我們一起去把華北各地的特產寶物搜個夠吧!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元、明、清三代王朝的故都,近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賦予這座城市雍容、典雅的氣質,而北京又是一座迅速發(fā)展著的國際都會,在這里,傳統(tǒng)與時尚碰撞著、融合著,為這座古老又美麗的城市注入了無窮的魅力與活力。
北京的特產寶物有著非常濃重的傳統(tǒng)色彩,例如那些流光溢彩的景泰藍、素雅厚重的北京雕漆、具有強烈宮廷色彩的北京宮燈……處處裝點著這個城市的名片,像北京料器、北京絹花等也是所有來到北京的游客愛不釋手的絕好寶物。
景泰藍
這景泰藍,可是老北京工藝品中的四大名旦之魁首,它歷史悠久、造型典雅、色彩鮮艷,非常招人喜愛,以前更是宮廷御用的寶器,如今的故宮里還珍藏著許多景泰藍珍品呢!由于景泰藍的釉彩主要以孔雀藍和寶石藍為主,所以才得了景泰藍這個名字,現(xiàn)如今各種顏色都已經能夠燒制而成,但是仍然沿用了最初的名字,原因是景泰藍已經成了工藝名稱。景泰藍還有個名字,叫做“銅胎掐絲琺瑯”,這是一種以紫銅為胎,銅線掐花,中間充入琺瑯釉,經燒制而成的高檔工藝品。
景泰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在明朝的時候,景泰藍更是受到皇帝的熱烈喜愛,從此這種寶器盛行開來,關于這景泰藍的由來,還有一個民間傳說,話說在元代的時候,有一天皇宮里突然起了大火,把很多奇珍異寶都燒毀了,皇帝大怒,下令撿斂受損寶物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了一件讓他愛不釋手但又想不起出處的寶貝,后來他就下令讓城中的工匠們依著這個瓶子的樣兒重做一個,這可難壞了城中那些能工巧匠,他們誰也想不出這個瓶子是怎么來的,后來有一天,有個德高望重的老工匠做了一個夢,夢里仙女指點他用白芨水粘住金絲和瓶體,在那金絲掐制的團花錦簇里充進彩釉,入八卦爐里燒制之后,像琢玉一般精心磨制,這樣做出的彩瓶真如天上的寶瓶一般,這個寶瓶當時進獻到宮里,立刻得到了皇宮貴族的喜愛,也因此,景泰藍還得了個名字——“奇寶燒”。
歷數(shù)幾個朝代的景泰藍,要數(shù)明代時制作的瓷器品質最好,在這一時期其主要采用紫銅胎制作而成,從器物的外觀上來看胎體較為厚重,因此其造型上也多以仿古的比較多見,而且這一時期的仿青銅所用的彩釉一般都采用的是天然礦物質料,其色彩紅的就像寶石紅,綠的就像松石綠,看起來深沉又逼真,那時的器皿上的絲掐得也比較粗,鍍金部分一般金水涂的也比較厚,另外在彩釉上會有許多的砂眼,上面還落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字樣,字樣在底款、邊款上均有體現(xiàn)。到了清代,景泰藍的鍛造工藝與明代相比略有提高,釉的色彩方面更加的鮮艷,而且釉體上不會存在砂眼,花紋的圖案也比較多樣化,文飾方面沒有明代的顯得生動,鍍金部分金水也沒有明代的厚,但是顏色明顯要比明代的漂亮些。再就是中華民國時期的景泰藍了,這一時期的景泰藍總體水平上來看沒有前代的好,整體胎體都偏薄,色彩鮮艷但是卻不凝重,做工也很粗糙,在這一時期唯有“老天利”和“德興成”制作的景泰藍做工尚且細致質量稍好一些,造型方面也基本上仿照古銅器,再不然就是仿造乾隆時的精品。
作為工藝品的景泰藍,其主要的制造方法就是用各種顏色的琺瑯質在銅器的表面涂上花紋,再在花紋的周圍嵌上銅絲或金銀絲,然后使用高溫燒制而成,現(xiàn)如今,經過明清時代的不斷改良與發(fā)展,再加上新中國的能工巧匠,景泰藍不僅顏色上更加的斑斕多彩,形體制造上也有了不少的創(chuàng)新。
現(xiàn)如今景泰藍主要被作為陳設品拜訪,不再是一些實用的器具,由于景泰藍造型各異,紋飾品種也很多,成為精美華貴的藝術品,受到越來越多工藝品收藏愛好者的一致追捧,景泰藍現(xiàn)在早已成為國際友人之間或者親朋好友禮尚往來的珍貴禮品。
雕漆
北京雕漆,又叫剔紅,這可是北京一寶,它不同于其他漆器,而是在漆胎上大量涂漆,有時甚至會涂上幾百層漆,厚度可達15—25毫米,然后再用刻刀在漆上雕刻,故得名“雕漆”,北京雕漆造型素雅厚重,紋絡精美、色澤光潔,并且耐潮抗熱、不易變質,是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
說到雕漆,那真是歷史悠久,從唐代就有了剔紅工藝,后來在宋元兩代得到發(fā)展,而在明清兩朝則大大興盛起來,這一提起北京雕漆的興盛,咱就不得不說到乾隆皇帝,這位帝王非常喜愛雕漆制品,因此在乾隆一朝,雕漆生產空前繁榮,北京雕漆制品的品種跟著豐富起來,不只是制作雕漆家具,瓶瓶罐罐之類的擺件也多了起來,雕漆的圖案變得復雜多樣,有侍女、鳥獸、佛陀、古典故事人物等,雕漆的表面也常會鑲嵌玉石、陶瓷等進行裝飾,這樣制成的雕漆制品華美而莊重,非常惹人喜愛。
北京的雕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雕漆,其工藝主要是在公元14世紀日趨成熟的,可以說歷史相當悠久了,雕漆主要用銅為胎燒制而成,在口邊還會有鍍金鑲嵌,在胎上經常會采用紅、綠、黃等顏色的漆進行涂刷,涂上近百層后,等漆完全陰干,開始進行下一步的雕刻,在雕刻方式上又將其分為了浮雕與鏤雕等;另外一種就是金漆鑲嵌,其主要是采用彩漆進行勾金、螺鈿進行鑲嵌、金銀平脫、刻灰和磨漆畫等。雕漆的制作工藝很復雜,大體分為設計、制胎、涂漆、畫樣、雕刻、磨光等共計十多道工序,其中的雕刻工序是整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現(xiàn)在的雕刻手法有平雕、浮雕、鏤空雕等,刀工要求層次分明,刀法利落,紋路均勻,只有這樣雕出的雕漆制品才可堪與自由揮灑的繪畫作品比肩,而漆色也從原來單一的紅色發(fā)展為黃、白、茶紅等多種底色。
雕漆制品既古樸沉穩(wěn)又渾身珠光寶氣,有種皇家的氣概,帶有濃厚的北京味兒,堪稱一種絕佳的工藝精品,如今的北京雕漆因古樸的氣質和個性十足的圖案,深受工藝品愛好者的追捧。
北京戴月軒毛筆
北京戴月軒毛筆,是老北京一種很有名的毛筆,當時有一位叫做戴月軒的人,其憑借著高超的制筆手藝,在北京琉璃廠一帶開了一家筆店,戴月軒制作的筆技藝精湛,凡是經過戴月軒精湛技藝整修過的筆都賣得特別的好,書寫者都稱他制作的筆與其他的筆使用后的效果大有不同,由于反響不錯,從此筆店制作的毛筆就開始在筆桿上印上了“戴月軒”三個字進行出售,逐漸的戴月軒毛筆開始名聞遐邇,聲震四方,而筆匠戴月軒的名字也為眾人所知。
戴月軒名斌,號月軒,他本人來自“湖筆”的故鄉(xiāng)浙江湖州,在幼年的時候戴月軒前往北京,當時主要在北京琉璃廠東口的一家賀蓮青湖筆店當學徒工,由于他勤奮刻苦,在學徒的時候就善于觀察學習,于是僅短短幾年工夫就掌握了制筆的訣竅,其還沒有出師就已經小有名氣了,戴月軒的毛筆選取的是湖筆進行再加工的,浙江天興縣的善璉鎮(zhèn)主要生產湖筆,由于在歷史上善璉鎮(zhèn)屬于湖州管轄范圍,所以出產的毛筆被稱做“湖筆”,湖筆的風格既齊全,品種又相當之多,規(guī)格多至250多個,在1916年的時候,戴月軒與幾個制筆的伙伴一起,共同開設了一家正宗的“戴月軒”筆店,店內主要經營自己制造的戴月軒毛筆,這些毛筆主要采用從浙江湖州等地購進的湖筆的半成品,經過筆匠們的精修與整理以后再行出售,辨別毛筆的優(yōu)劣主要看毛尖上那段透亮的部分,這部分被稱做“穎”,最初拿來的湖筆就已經經過了70多道工序才完成的,而且每道工序的要求都非常的嚴格,戴月軒在湖筆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造后,品質變得更為精良,其使用起來的特點為:提起來不散、鋪下去不軟、筆鋒較為尖銳、剛與柔兩者兼?zhèn),戴月軒毛筆主要的特征就是:尖、齊、圓、健,這四個字形成了此筆的“四德”著稱于當時。
戴月軒的毛筆有好幾種,有羊毫筆,采用山羊毛制作,這類毛筆性柔軟;而紫毫筆采用野兔毛制作性硬。焕呛凉P采用黃狼毛制做性中常,另外還有羊紫狼毫筆,主要采用羊毛、兔毛、狼毛等混合一起制作而成,還有用貂毫、雞毛等制成的一些毛筆,各種毛筆具有不同的功能與用途,另外,還有一些采取特殊工藝制作而成的精品,比較的珍貴少見,像烏木鑲頭,采用玉桿或者玉頂,再配上錦盒進行細致的包裝,顯得更加的古色古香,文人墨客、畫家學士們對戴月軒毛筆無比的喜愛,大家?guī)缀跞耸忠还P。
如今在北京琉璃廠,“戴月軒湖筆徽墨店”可是這條街上獨一家用人名作店名的老字號筆店,這家筆店主要以制作和銷售湖筆為原型加以改造的戴月軒毛筆,筆店原名是“戴月軒筆墨莊”,后來被改做“戴月軒筆鋪”,店門口懸掛的匾額據說是由徐世昌提筆所書,據悉,老字號“戴月軒湖筆徽墨店”傳到現(xiàn)在,已經是第6代了。由于戴月軒毛筆的品種非常的繁多而且都各具特色,深得文人及收藏者的喜愛,非常的珍貴,直到現(xiàn)在,有很多書畫家的筆筒中都收藏有戴月軒的毛筆。
北京絹花
北京絹花古代的時候曾被稱做“頭飾花”,老北京人也稱其為“京花兒”。
絹花主要起源于唐代,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傳說,唐玄宗李隆基的愛妃楊貴妃,左鬢角上有一塊傷疤,于是她每天晨起的時候都會讓下人們采摘鮮花戴在鬢角上遮擋,可是在冬天的時候,鮮花都已經凋謝了,為了討好貴妃,宮里一位心靈手巧的侍女就用綾、綢作成了一些假花送給了貴妃,再到后來,這種宮里流傳出來的“頭飾花”傳到了民間,人們爭先模仿,一度非常的盛行,逐漸的這種“頭飾花”就發(fā)展成為別具一格的手工藝品,人們稱它為“絹花”。絹花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朝有位著名的畫家叫做周仿,他繪制的《簪花仕女圖》,畫面上形象地展現(xiàn)了當時婦女戴娟花的一派景象。
北京盛產的絹花據說主要始于明代時期,在清代的時候,絹花已經盛行開來,據說清宮內府御用工場里面專門設下了許多的作坊,被稱作“花兒作”,主要就是承造各種各樣的絹花供宴會或飾戴用途,各色的綾、綢、絹、紙、通草等都被用作素材備用,這一時期有位著名的民間藝人劉亨元,他制作的“花兒劉”絹花相當?shù)挠忻麣狻?00多年前的時候,花市大街這里可是繁華似錦的一派景象,制花作坊隨處可見,制花的名師高手全都云集于此,《燕京歲時記》有記載曰:“崇文門外迄東,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謂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非時花也,花有通草、綾絹、綽枝、摔頭之類,頗能混真!⿴熋洗褐,兒女多剪彩花或草蟲之類插首,日鬧嚷嚷,即古所謂‘鬧裝’也,是即綾絹花之濫觴!敝谱鞅本┙伝ㄋ捎玫牟牧现饕歉呒壖兘z,制成的絹花主要分為絹枝花和絹盆花兩種,其中絹枝花的花色種類比較繁多,形態(tài)萬千,幾乎找不到重樣的。制作成的絹花栩栩如生,有的艷若朝霞,有的嫵媚俏麗,有的清雅飄逸,枝枝爭奇斗艷,傲立枝頭,看著一朵朵爭奇斗艷的絹花,恍若真的就像是置身花海之中,仿佛陣陣香氣正縈繞在空氣之中。北京絹花主要以其優(yōu)美的造型,精細的做工,悅目的色澤為主要特色,由于其看起來協(xié)調又柔潤,形象也非常的逼真,得以名揚海內外,清代的時候,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北京著名藝人制作的絹花曾經榮獲大獎。
到了近代,北京絹花的品種由原先僅有的幾十種早已發(fā)展到了8000余種,主要包括戲劇花、花纖、花籃及盆景等,如今在北京崇文門外的花市大街,就是當時盛行的“京花兒”生產與銷售的處所,一直以來,北京絹花都受到人們的無比喜愛,馳名海內外。
北京宮燈
宮燈是舊時主要被帝王之家用作宮廷照明的一種工具,北京木制的宮燈藝術主要憑借其造型華美,被用作生活裝飾使用,在異彩紛呈的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由于宮燈其多彩的視覺欣賞性及可以用來照明這種實用性,使得它占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北京的宮燈非常注重細節(jié),這種木雕工藝品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青睞,從外形上來看,有的很像花籃,有的則宛若四角或六角的亭子,細節(jié)之處更是體現(xiàn)在精雕細琢的木質燈架上,燈架上鏤空的花紋甚是精巧細膩,北京宮燈主要用做環(huán)境布置上使用,具有濃郁的獨特東方魅力,是我國傳統(tǒng)的工藝品之一。作為北京傳統(tǒng)的一種工藝品,“宮燈”不僅能夠起到照明的作用,還能夠點綴周圍環(huán)境的氣氛,特別是在節(jié)日里,到處張燈結彩,各種五顏六色懸掛起來的宮燈往往能夠增添一派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傳統(tǒng)的六方宮燈由于構造上有六個對稱的面因此得名,而它的造型與結構主要是從明清兩代時期流傳下來的,并且具有一定的規(guī)格。
北京宮燈最初始于明代永樂年間,當時明永樂皇帝將皇室遷至北京,于是就把全國各地所有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都征集到了京城,他們專門給皇宮里制作各種燈具,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各種樣式的宮燈,而此時朝廷內開始大量的使用這些款式各異的木質宮燈,宮燈的發(fā)展在這一時期最為鼎盛,大量的生產使得這種傳統(tǒng)的工藝得到了不斷的提升。清朝末年的時候,宮燈的制作技藝逐漸沿襲至民間,“文盛齋”就是這一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家燈籠鋪。在1915年的時候,“文盛齋燈畫扇莊”就憑著自己制作的宮燈工藝品,榮獲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金牌和獎狀。遺憾的是,在隨后幾年,由于連年戰(zhàn)事不斷,這一行業(yè)也一直處于衰敗的狀態(tài),直到解放后,黨和政府對宮燈重新重視起來,北京的宮燈行業(yè)才得以重獲新生。
解放后的那段時期,北京宮燈行業(yè)的民間藝人先后組織起來,成立了北京美術紅燈廠、宮燈木刻廠等,這些宮燈制作的藝人依靠群體的智慧與力量不斷地開發(fā)各種新產品,宮燈的品種由此不斷的增加,這些產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六方宮燈”,它有六個對稱面,分為二層上寬下窄,上層的六根短立柱頭上通常會雕刻有龍頭、鳳頭等進行裝飾,下層的六根長立柱的外側通常會有鏤空花牙起修飾作用,在上下層六柱之間會分別鑲上一塊畫屏,繪制的都是一些吉祥如意、福壽延年、龍鳳呈祥等喜慶圖案,宮廷色彩非常的濃厚;另一類是“花燈”,其主要是從六方宮燈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用料上主要以紅木、紫檀木、花梨木、楠木等貴重木材為主,制作上需要雕刻技藝非常全面才可以,品種包括四種:吊燈、壁燈、臺燈與戳燈,這些燈個個華貴典雅,一度暢銷海內外等市場,每逢民間的元宵燈節(jié),到處是張燈結彩的熱鬧景象。此外,北京還生產一種宮燈叫做“絹畫燈”,這類宮燈帶有非常強烈的宮廷色彩。
北京宮燈的制作工藝非常精細,首先從選材上說,宮燈的框架大多都選取一些較為貴重的木料像紅木、紫檀木、花梨木等加工而成,然后再加以玻璃絲紗絹等進行彩繪裝飾,制成的宮燈看起來既華貴又典雅,采用金色的云朵及流蘇襯托的紅紗燈是最常見的一種宮燈,帶給人一種端莊華麗之感,其制作工藝高超,并且可以裝飾照明之用,每當良辰吉日,人們總是喜愛華燈高懸,一派歡樂吉慶的氣氛,這些都賦予了宮燈一定的價值內涵。在制作工藝上,北京宮燈的制作較為復雜,前前后后差不多要經過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些像大塊的木料有時可能需要借助機械進行加工,但其他工序基本上都是依靠手工制作完成的,另外,考量一件宮燈作品的工藝價值,有一點非常的重要,那就是要看在制作宮燈時,燈架與燈扇間的鉚合連接點是否精雕細琢,這是宮燈制作很關鍵的一點。
北京宮燈在過去主要都是給宮廷使用的,慢慢就成了一種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工藝品流傳至今,北京燈市口以前每年都會舉辦燈市,到處張燈結彩,甚是熱鬧,只是曾經盛極一時的宮燈,到了今天面臨的是后繼乏人的尷尬境地,原因是如今掌握宮燈高超技藝的技師年齡都有些偏大了,而且很少有人愿意學習這門技藝,使得這門手藝面臨著失傳的窘境。
北京料器
料器,在古代的時候被稱為“琉璃”或“玻璃”,它是一種特種工藝美術品,主要是沿襲中國傳統(tǒng)玻璃工藝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其主要采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硅酸鹽及其他金屬氧化物等作為原材料,經過高溫熔化之后進行加工而成。北京料器品種有很多,像各類傳統(tǒng)的首飾、日用生活裝飾品,以及花鳥、水果、人物雕刻等,在國內外深得好評。料器的材料大多都是從山東淄博等地選取的玻璃料條進行再加工制成,通常經過低溫加熱使其慢慢熔化變軟,再制成一些擺件或是一些兒童玩具等,由于北京一開始并沒有燒制玻璃料的行業(yè),所以料器理應算是北京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種手工藝制品。
最初的時候,料器是始于元代,明代至清代逐漸發(fā)展起來,這當中最具特色的要算鼻煙壺了,清乾隆年間,北京料器之鼻煙壺非常有名,那一時期涌現(xiàn)了許多專門制作鼻煙壺的商鋪。到了清末,鼻煙壺的制作工藝有了一些變化,工匠開始在其內部進行彩繪,繪畫的內容像山水人物、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圖畫,于是此時的料器又被稱作“內畫壺”。料器的生產在明清時期非常的盛行,當時北京與山東博山生產的料器非常有名,山東以仿制玉石、瑪瑙、珊瑚等料器名揚四方,特別是料器雕刻制作得非常精美,很多還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公元1696年,也就是清康熙年間,北京建成了第一家“琉璃廠”,廠子的規(guī)模很大,主要生產料器,特別是專業(yè)生產朝廷內部使用的料器。各個時期制作料器的用料也有不同,清代時,料器大多選取博山料進行加工;中華民國以后料器開始選用洋行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而太平洋戰(zhàn)爭后,制作料器的藝人們才開始逐漸采取化料進行成批量的生產料器成品。
北京料器工藝品到現(xiàn)在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很早以前,匠人在干活的時候,經常要使用油燈(那時的油燈采用食用植物油或者燈芯草油燈),有人發(fā)現(xiàn)當把火苗變成橫向燃燒的時候,燈火會燃燒得非常的旺,于是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做活的時候嘴里會同時叼一個細玻璃管,一邊從側面對著火苗吹氣,一邊加溫燒烤料棍,因此料器藝人還獲得了一個“吹料活兒的”綽號,到了19世紀20年代末的時候,這種方式被改成用氣筒子打氣,只是這種方式的缺點就是太浪費植物油,加之生產環(huán)境條件也較差。1965年,北京一家新的料器廠大樓建成了,生產料器的方式也重新改進,主要采取煤氣噴燈的方法,這種方式甚至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制作料器的工藝有點像捏糖人的技法,主要靠的是匠人對于物體形態(tài)的適度把握,另外其制作配方也很重要,總體上來講,料器和琉璃、玻璃的原材料沒有什么區(qū)別,都采用的是硅酸鹽或者其他的一些金屬氧化物,只不過對于不同的作品,其中所添加的金屬氧化物是完全不一樣的,有的會放入一些像金、銀等成分的貴金屬,北京料器廠有一位叫做陳德海的匠人,他制作料器的手藝堪稱一絕,他曾經制造過“唐三彩”與“青銅器”之類的造型,鮮活逼真的造型加上形象逼真的質感,看過的人無不驚嘆不已,這些都是料器制作的精品,據說有種被稱為“古月軒”的料器,是內畫料器中的珍品,由于沒有人知曉其當時制作所采用的配方及具體的加工工藝,現(xiàn)今沒有人能夠制造出同類的料器來,這些早期料器行業(yè)的精品已經開始慢慢的被大家所遺忘。
北京料器這種五光十色的器具,以其精良的制作工藝常常讓人嘆為觀止,有一些仿玉的制品,甚至經常能夠以假亂真,工藝水平完全可以用精美絕倫來形容,北京料器是從做假貨(仿石頭)開始起家的,經過藝人常年累月的經驗積累,加之采用了一些現(xiàn)代的科技手段,增加了顏色的種類,減少了其炸損和返堿情形的發(fā)生,現(xiàn)如今的料器已經能夠做到很輕松地就可以仿制出一些高檔的各類玉器和寶石,這也使得料器的制作成了一門較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受到了國內外收藏界的推崇。
北京織毯
北京手工織毯,在舊時主要是專供皇宮御用的精品物件,曾經受到古代宮廷名流們的喜愛,所以又被稱作“宮毯”,這種織毯的制作工藝甚是考究,圖案對稱工整且復雜多變,許是其與生俱來的皇室氣息使然,令北京織毯顯得甚為端莊嚴謹,詮釋出宮廷藝術的一種特殊魅力。這種帶有濃厚宮廷色彩的北京織毯,更是讓無數(shù)的西方人迷戀不已,在他們眼中北京織毯仿佛代表著杰出的東方藝術。
北京的手工織毯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有關資料顯示,從元代開始北京先后出現(xiàn)一些織造民間宮毯的作坊,到了清咸豐時期,西藏的許多織毯工匠們也紛紛進駐京城,手工織毯在這一時期迅速的興盛繁榮起來,達官顯貴們更是視自家府邸之上能夠鋪上這樣的宮毯為一種榮耀。到了清朝后期,北京織毯的樣式不斷地更新,織毯工匠們?yōu)榱藵M足官宦之家、生意人及文人雅士的需求,花了不少的心思織造出各種新品,各種民間作坊百家爭鳴,更新的地毯樣式層出不窮,以往傳統(tǒng)的那種格律體模式逐漸被打破,整個毯面的構圖變得更加的多元化起來;在色彩方面,這一時期的織毯看起來更為光鮮,原因是早期的植物性染料已經開始被進口染料所取締,這段時期的織毯被稱作“彩花式地毯”,普通人的家中也已逐漸盛行起鋪毯之風了。
手工織毯這項工藝流傳至今,真正純熟的掌握著這門手藝的要算京城的康玉生大師了,據康玉生大師回憶,年輕時他曾在北京西城的一些民間作坊當過學徒,那時候北京手工織毯生意非常的紅火,到處都是民間毯坊,盛行的不得了,當時一些叫得上名號的店鋪非常多,像震東商行、聚順成、萬盛永等。那時北京織毯業(yè)被分為三大流派東門、西門和吉門,東門較擅長于編制三至五分厚的活手工織毯,編織織毯以紋樣豐富為主;吉門的風格與東門基本無二。西門分布在如今的北京南城,最擅長的就是編織一些二分厚的薄活手工織毯,主要以仿舊款式為主。提到仿舊,要在這里提一下,事實上就是把織好的地毯浸泡在一種摻雜了槐樹花熬制而成的綠湯里進行浸泡一下即可,雖然簡單但外行的人根本無法知曉其中的門道?涤裆髱熜睦镆恢庇幸粋愿望未能完成,就是制造出—副金毯作為北京宮毯的至尊瑰寶,大師家住北京安貞西里,從2000年退休后,他在家中就架起了一張手工織毯的木梁,依然每天堅持練習編織織毯,正可謂藝不離手。
北京織毯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大步驟,前期主要是準備過程,主要包括對織毯的毛料進行整理,還要做好紡紗、染紗的準備工作,并要繪制出織毯的圖案。在制作之前設計好圖樣、繪制出織毯的花樣,是北京織毯制作的重中之重,因為這一步決定北京織毯的美觀性;編織毯子的過程像上經、拴絞、打底、結扣、過緯、剪荒毛、下機等缺了哪一處環(huán)節(jié)也不行,織毯人員按照圖樣使用經緯線交叉進行一根根的編織,從點到線,從線到面,一點一點進行編織,經過這些程序以后毯子成型;后期整理主要的工作就是平毯、洗毯與修剪。如此一步步下來,一幅舒適精美的北京織毯始算大功告成。北京織毯的品種非常多,像地毯、壁毯、臥毯等,其所采用的絲線原材料主要以羊毛、絲線為主,經過一幀幀的手工編制非常的堅實,毯面觸感柔軟,圖案更是多姿多彩,有京式的圖案、花鳥式的圖案、民族式的圖案及古紋式的圖案等,由于北京織毯豐富的藝術內涵和純手工編織的因素,一直都是價格不菲。近些年還出現(xiàn)了一些織毯,完美的將中國畫與西洋畫之精髓相融合,締造出了中西合璧韻味的現(xiàn)代北京織毯。
制作獨特的北京織毯不僅樣式精美,還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因此而經久不衰,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其圖案新穎、質量上乘的優(yōu)點深深地吸引著南來北往的游客,作為中國藝術品之中的翹楚,遠銷世界各地。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