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節(jié) 不要主觀臆測
-
在一家出版社的選題討論會上,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
編輯們列出了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選題,分別為——
正在參加成人教育以攻讀第二學位的編輯A,選題是“怎樣寫畢業(yè)論文”;
女兒正在上幼兒園的編輯B,選題是“學齡兒童教育叢書”;
酷愛圍棋的編輯C,選題為“聶衛(wèi)平棋路分析”;
……
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現(xiàn)象呢?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個傾向,當他們不知道別人的情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時,就常常認為別人也具有與他們相同的特性;蛘哒f,當人需要判斷他人時,往往會將自己的特性歸屬到他人身上,想象其他人的特性也和自己一樣。
比如:自己喜歡唱卡拉OK,就認為別人也喜歡唱卡拉OK;自己自我感覺很好,就以為別人也認為自己很出色;自己喜歡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自己等等。
心理學家們把這種現(xiàn)象叫做“投射效應”,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編輯們所列的選題顯然受到了“投射效應”的影響:自己參加成人教育,就認為成人教育重要;自己的女兒在上幼兒園,就認為兒童教育重要;自己喜歡圍棋,就認為圍棋重要……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這樣,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當成是別人認為重要的東西。
一般來說,投射效應主要在以下兩種情況下發(fā)生:
一是在對方的年齡、職業(yè)、社會地位、身份、性別等與自己相同的時候。人們總是相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認為同一個群體的人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因此,在認識和評價與自己同屬一個群體的人的時候,往往不是實事求是地根據(jù)自己的觀察所得到的信息來判斷,而是想當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別人身上。例如一個人喜歡吃肉,就以為別人也愛吃肉;一個人喜歡看球賽,就以為別人也和他一樣是個球迷。
另外,人們總是喜歡評價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總是習慣于與這些人進行比較。但是,在比較的過程中,人們又不希望自己總是落敗,處于不利之地,而投射效應在此正好起了一個保護作用,把自己的特點投射到別人身上,那么別人就和自己一樣,沒什么區(qū)別,自己不好,別人也好不了。
二是當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時候,為了尋求心理平衡,會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特性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這些惡習或觀念。通常情況下,人們更喜歡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強得多的人身上。這樣一來,心里的不安就會大減。例如,某位學生不愛學習,遭到了老師的指責,他不但不聽從教誨,反而想:那些明星大腕小時候學習也不好,照樣取得了成功,與他們相比,我現(xiàn)在不愛學習又何妨?
投射效應的弊端是很大的。將自己的心思強加于他人,一方面無助于客觀看問題,也無助于客觀去認識一個人。比如,對朋友真心付出,以為朋友也會如同自己一樣,結果反而受傷最深。另一方面,無助于問題的解決。比如和領導發(fā)生了矛盾,以為領導一定也像自己這樣氣憤并且無法做出原諒的行為,于是放棄了溝通和解釋,做出了讓自己后悔的事情。
因此,為了避免投射效應可能出現(xiàn)的缺點,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琢磨、去思考
人的生活目標各有不同(如生存和安全、自尊與成就感、他人的尊重和贊賞等),需求與滿足的目標也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別人和自己一樣,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多角度、全方位地琢磨、思考,深入到對方的內心世界。正如羅伯特·伯恩所說:“要想知道別人的鞋子合不合腳,你就得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上幾公里。”
比如,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有時候會感到對方似乎不像以前那么熱情,或者沒精打采。通常我們會懷疑對方是不是對自己有什么意見。與其一竿子打死,不如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他可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或者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而心情不好。這樣,你就不會有先前那樣糟糕的想法了。
假如你正在做營銷工作,營銷目標是富人,那么你就應當努力揣摩富人的消費心理;如果你的目標是普通老百姓,那么你就應當努力琢磨老百姓的消費習慣。這樣,你的銷售工作才能做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
假如你是公司的一名中層,想和上司更好地溝通,那么你可以暗中了解上司的喜好,從而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如果你想和下屬融洽相處,那就經(jīng)常找他們談話,了解他們的需要。這樣,你就是一個既被上司賞識又被下屬尊敬的人。
2. 以真誠溝通代替猜疑和假想
因為投射效應,人們很容易進行猜疑和假想。比如你看到一個人長得一副賊眉鼠眼的樣子,就斷定他不是一個好人,其實未必,說不定他恰恰是個好人呢。
再比如,你正在跟某人談論一件你最近碰到的趣事,但是他卻毫無表情。你很生氣,覺得他很不給面子。其實也未必,說不定他正沉浸在你的話語中呢。
既然猜疑和假想大多是靠不住的,那么我們應如何去深入了解一個人或一件事情呢?
辦法很簡單,卻常常被人們所忽略,那就是:多多溝通!
在生氣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這個人不可理喻”,其實不是這個人不可理喻,而是我們做得不夠,我們沒有耐心去理解他的行為、他的想法。我們只是以自己的主觀判斷來下結論,結果當然就是錯誤的。
我們應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與對方好好進行一番溝通。想想看,當你真正了解了對方的內心所想,你還會說出“這個人不可理喻”的話嗎?
有一個詞語這幾年一直非常流行,那就是“代溝”。說的是父母與子女,長輩與晚輩之間出現(xiàn)的不可逾越的溝壑——做父母的以傳統(tǒng)的思想來看待子女;而子女呢,覺得自己就應該這么做,父母那一套早過時了。于是,父母不理解子女,子女也不理解父母,代溝就這樣產(chǎn)生了。
其實,父母和子女都犯了同樣的錯,就是不深入到對方的內心世界,只是以自己的想法來界定對方的行為。事實上,父母應該做的,就是丟開自己的傳統(tǒng)觀念,與孩子平起平坐,敞開心扉,面對面交流。當你真正摸索清孩子的想法時,你就不會覺得孩子的行為不可理喻了。
作為子女的也是如此。如果你總是抱著“父母就是老古董,怎么和他們理論也沒意義”的想法,那么你與父母之間的鴻溝永遠也跨越不了。父母也曾年輕過,你所經(jīng)歷的,他們同樣走過。因此,不妨與父母來一次深入交談,或許你們的關系會出現(xiàn)轉機。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