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3節(jié) 第三章

“規(guī)定即否定”表面上看起來是個自相矛盾的命題,表達“贊同”的肯定和表達“不贊同”的否定怎么能說的是一個意思呢。然而這確實是法國近代哲學家斯賓諾莎的名言,而表達同類思想的哲學家不在少數(shù)。

斯賓諾莎的這個命題所提示的是這樣一個道理:對于具有無限性的東西來說,在本質上對它的每一種確定,都必然意味著對其無限性的限制,因而意味著否定。斯賓諾莎曾經(jīng)把無限性比做一個圓環(huán)。圓既無起點也無終點,因而在質上是無限的(盡管它在量上是有限的)。而其他任何一種開放區(qū)間的線段,則無論在量上可以延展多么長,但在質上總是受到起點和終點的規(guī)定,因而是有限的。比如上帝的概念就是不能被規(guī)定的,因為任何規(guī)定就是對上帝這個概念的限制。

老子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個命題,與斯賓諾莎的“規(guī)定即否定”這個命題具有相似的涵義。老子認為:道本身無起點亦無終點,“繩繩兮不可名”,是不可規(guī)定的無限實體。但另一方面,老子又認為:道也不是棲身于宇宙之外的一個超越物,它存在于宇宙中,存在于事物中。在這個意義上,“道”與西方哲學中的“上帝”的觀念很是接近,是不能被規(guī)定的。

然而頗為有意思的是:相似的道理到了佛家那里便換了種說法,禪宗宣稱: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如《般若心經(jīng)》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边有段頗有禪機的對話為證:

道光禪師有一次問大珠慧海禪師道:“禪師,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 道光:“既然無心可用,無道可修,為什么每天要聚眾勸人參禪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哪有什么地方可以聚眾?”

道光:“事實上你每天聚眾論道,難道這不是說法度眾?”

大珠:“請你不要冤枉我,我連話都不會說,如何論道?我連一個人也沒有看到,你怎可說我度眾呢?”

道光:“禪師,您這可打妄語了!

大珠:“老僧連舌頭都沒有,又如何妄語?”

道光:“難道器世間,有情世間,你和我的存在,還有參禪說法的事實,都是假的嗎?”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終于言下大悟。

對于所有東西的否定才是對其的肯定。說到真理,有時要從肯定上去認識,但有時也可從否定上去認識。如《般若心經(jīng)》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從肯定中認識人生和世間的!栋闳粜慕(jīng)》又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边@就是從否定中認識人生和世間的。大珠慧海禪師否定一切,不是妄語,因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老子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女皇武則天封為太上老君。老子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聰明而又神秘的哲人。相傳其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典型表述便是“反者道之動”。

通行本《老子》第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币馑际钦f,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是“道”運動的規(guī)律,而柔弱則是“道”的作用。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諸如長短、高下、美丑、難易、有無、前后、禍福、剛柔、損益、強弱、大小、生死、智愚、勝敗、巧拙、輕重、進退、攻守、榮辱等一系列矛盾,認為這些矛盾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須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轉化的規(guī)律,概括為“反者道之動”。

關于此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塞翁失馬了。

戰(zhàn)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yǎng)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里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墒沁^了沒幾天,丟的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倒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么福氣,也許惹出什么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tài)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fā)現(xiàn)帶回來的那匹馬身長蹄大,嘶鳴嘹亮,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么,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么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zhàn)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老子“反者道之動”的命題對中國哲學中辯證思想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啟迪了《易傳》《淮南子》等書作者和韓非、揚雄、張載、程頤、王夫之等人的辯證法思想。通常所說的“物極必反”,就是對“反者道之動”思想的通俗表述。

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

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

——(德)馬克思

歐氏幾何的創(chuàng)始人歐幾里得是蘇格拉底最早的學生之一,后來創(chuàng)建了麥加拉學派。據(jù)說,他有很多有名的論辯,其中最著名的是“谷堆辯”和“禿頭辯”,后來被許多哲學家如列寧、黑格爾引用。

“谷堆辯”是說:一顆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上一顆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顆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顆又都不能形成谷堆,所以,不管加多少谷粒都不會形成谷堆。

“禿頭辯”是說:掉一根頭發(fā)不能成為禿頂,再掉一根也不能成為禿頂,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頭發(fā)又都不能形成禿頂,所以,不管掉多少頭發(fā)都不能稱為禿頭。

歐幾里得不懂得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所以才會提出上面的論證。按照辯證法,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質和一定的量,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體。質是一個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是因為每個事物各自具有獨特的質。量是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規(guī)模、速度、程度以及構成事物的各部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規(guī)定性。同一類事物之所以不盡相同,就是因為它們在量上不同。量變到一定程度便會引起質變,下面這則阿拉伯故事就體現(xiàn)了這個道理:

一個主人有一匹老駱駝,它一天到晚任勞任怨地干活,有一次主人想看看這個老駱駝到底還能拉多少貨物,于是不斷地加、不斷地加,但是老駱駝還是沒有倒下,最后主人想是不是已經(jīng)到了極限呢,于是輕輕地加了一根稻草在它背上,沒想到就是這一根稻草使老駱駝轟然倒下。

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呈現(xiàn)為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tài)。世界上任何變化,都是從量變開始的,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換句話說,量變是質變的準備,質變是量變的結果。所以,一粒谷子不會形成谷堆,但谷粒積累到一定數(shù)量,就成為谷堆;掉一根頭發(fā)不會變成禿頂,然而頭發(fā)掉到一定程度,就成為了禿頂,最后一根稻草便能壓死一頭駱駝。

哲學是反映世界之鏡

邏輯是世界的一面鏡子。

——(奧地利)維特根斯坦

差勁的小說家只會講故事,但優(yōu)秀的小說家卻能將故事展現(xiàn)給我們看。小說如人生,當情感展現(xiàn)出來,才能最好地發(fā)揮它的威力,單純的敘述會使它失去價值。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年輕時便認為,思想家企圖尋求的一切真理,無論是理智上的或道德上的,都適用于上述原則。哲學是反映世界之鏡,不是來清晰地說明世界。他相信,世界和人類思想的本質都無法被言說,而只能加以呈現(xiàn)。20世紀初期,哲學家將哲學問題重新歸納為語言問題,而早在100年前,康德便明白,唯有先理解感覺器官,以及以感覺器官作為媒介的思維過程,才有可能理解世界。

維特根斯坦則更進一步,認為既然一切理解均需透過語言,那么研究語言即 能掌握世界最精確的樣貌。1920年,也就是《邏輯哲學論》出版的前兩年,維特根斯坦歸隱到阿爾卑斯山當小學老師,當時他才3l歲,不過他認為75頁的《邏輯哲學論》已經(jīng)把哲學問題統(tǒng)統(tǒng)解決了。9年后,維特根斯坦回到劍橋,又重新開始解決這些哲學問題。

在東部前線服役時,維特根斯坦聽說有個法庭案件,當庭展示了一條街道的模型,用來說明導致車禍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他由此獲得靈感,認為語言字詞的功能便如同模型里的玩具車和玩偶一般,被組織起來構建一幅現(xiàn)實世界的景象。他接著又主張,一切表述系統(tǒng),必定是以此類比喻方式加以運作。雖然語言里使用的字詞和其所指涉的對象并不相似,只是大家一致同意用來代表特定對象的任意符號,然而,當我們比較語句里字詞與實際事物間的關系時,相似性就出現(xiàn)了。敘述與事實的關系,就像是比例尺地圖與其所代表的實際地域的關系。雖然地圖理所當然比實際地域小得多,但重點在于,地圖上所標示的地點間的距離,模擬了實際世界中對應物之間的距離。

維特根斯坦又繼續(xù)推論,語句的結構或形式必須和世界的現(xiàn)實事物所顯露的事實相同,語言才能發(fā)揮功能,世界所包含的各類結構必須反映在我們用來談論這些結構的語言的結構中。正如復雜的事實可以拆解成更小的部分一樣,語言也可以分解成更簡單的元素。名詞代表世界上的簡單事物,而名詞在語句中的結合方式,則代表名詞所指涉的對應事物彼此之間的關系。事物間存在著空間關系,而字詞間則存在著邏輯關系。當我們說“那只貓在墊子上”時,會知道是“那只”貓在“那張”墊子上,我們理解了這一陳述,就確認了語言與實在間的共同結構。這好比用尺或透明格網(wǎng)把說的話與世界量一量,看看彼此是否相符,如果是的話,說的話便是真的。

真實世界里的事物彼此間相互聯(lián)系,本身并非額外的獨立事物。貓坐在墊子上時,存在的有貓、墊子,以及貓和墊子的關系,但并沒有第三件稱為“貓正坐在墊子上”這樣的事物。同樣的,語句中字詞間的邏輯關系并非額外的字詞,而是僅展現(xiàn)于所談論之事物的結構中。了解這點相當重要,因為這意味著語言和其所描述的世界之間的關系,本身無法在語言中加以陳述。世界上有一樣東西是圖所無法描述的,那就是圖本身,它無法借由自我描述來說明自己是幅圖。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潛能的實現(xiàn)是結果。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你也許會感到可笑,這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爭論,怎么會是一個哲學問題呢?實際上,關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的爭論,在哲學和科學等許多領域都已經(jīng)持續(xù)了千百年。不同的人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