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享受
-
如果我是一位醫(yī)生,對那些把自己的工作看得很重要的病人,我開的藥方將是:休假!
——羅素《幸福之路》
老聃曾經(jīng)說過,他“游心于物之初”乃是“至美至樂”。一個真正得道的人,他會靜靜體味生活各處難言的真善美。一個人,如果能夠忘記各種欲念是非,在善念、美麗的面前及時行樂,而不是只顧匆匆趕路,那么他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快樂。
有這樣一個故事:
父子倆一起耕作一片土地。一年一次,他們會把糧食、蔬菜裝滿那老舊的牛車,運到附近的鎮(zhèn)上去賣。但父子倆相似的地方并不多。老人家認(rèn)為凡事不必著急,年輕人則性子急躁、野心勃勃。
這天清晨,他們又一次裝上貨到鎮(zhèn)上去賣。兒子用棍子不停地催趕牛車,要牲口走快些。
“放輕松點,兒子,”老人說,“這樣你會活得久一些。”
可兒子堅持要走快一些,以便賣個好價錢。
快到中午的時候,他們來到一間小屋前面,父親說要去和屋里的叔叔打招呼。兒子繼續(xù)催促父親趕路,但父親堅持要和好久不見的弟弟聊一會兒。
又一次上路了,兒子認(rèn)為應(yīng)該走左邊近一些的路,但父親卻認(rèn)為應(yīng)該走右邊有漂亮風(fēng)景的路。
就這樣,他們走上了右邊的路,兒子卻對路邊的牧草地、野花和清澈河流視而不見。最終,他們沒能在傍晚前趕到集市,只好在一個漂亮的大花園里過夜。父親睡得鼾聲四起,兒子卻毫無睡意,只想著趕快趕路。
在路上,父親又不惜浪費時間幫助一位農(nóng)民將陷入溝中的牛車?yán)鰜怼_@一切,都使兒子氣憤異常。他一直認(rèn)為父親對看日落、聞花香比賺錢更有興趣,但父親總對他說:“放輕松些,你可以活得更久一些!
到了下午,他們才走到俯視城鎮(zhèn)的山上。站在那里,看了好長一段時間。倆人都不發(fā)一言。
終于,年輕人把手搭在老人肩膀上說:“爸,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他把牛車掉頭,離開了原來的地方。
我們就和這個青年一樣,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斷地奔跑,奔著下一個目標(biāo)不斷地奮進,我們的生活被忙碌,以及被一個又一個的目標(biāo)所占滿,心里、眼里也只剩下這個目標(biāo),當(dāng)我們回頭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生命的過程實際上是很美妙的。
人們之所以總是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麻煩,是因為人們總是生活在過去或者未來,而往往被我們所忽視或者并不予以理會的則是我們生活的“當(dāng)下”。一個真正懂得“活在當(dāng)下”的人便能“快樂來臨的時候就享受快樂,痛苦來臨的時候就迎著痛苦”,在黑暗與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離,以坦然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
豪放派是中國宋詞風(fēng)格流派之一,大體是創(chuàng)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豪放派詞人經(jīng)過時代的洗禮,更多的是反映當(dāng)時大的社會環(huán)境,從他們的詞當(dāng)中體會出一種不拘一格、豪放的性情,從紛爭的時代中能有此感受更是一種順其自然,活在當(dāng)下的人生態(tài)度。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fù)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薄肚f子·內(nèi)篇·大宗師第六》中的這段話意思是,不忘記自己從哪兒來,也不尋求自己往哪兒去,承受什么際遇都?xì)g歡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損害大道,也不用人為的因素去幫助自然。
這就叫“真人”,這就是人生活著的價值。一切的作為,不去追究最初的動機是什么,也不要追求結(jié)果怎么樣。一個人如果忘記了無始無終的時空觀念,對現(xiàn)有的生命悠然而受之,天冷了就穿衣服,天熱了就脫衣服,受而喜之,才能順其自然,活在當(dāng)下。當(dāng)下的很多人,失去了信仰的基石,以至于很早就忘記了人在社會中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他們的心靈變得很空虛,所以只能用各種各樣的欲望來代替。他們每天都在匆匆趕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像蒼蠅一樣奔波不息。其實,生活的美一直在你的周圍,如果你能改變自己的想法,珍視自己的內(nèi)心,修身養(yǎng)性,把生活當(dāng)做一門藝術(shù)來對待。
生命是悲哀的,但是人不能因為生命的短暫和悲哀而陷入虛無,如何使短暫的、悲哀的生命有意義,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個人,在短暫的人生路上,隨時消遣,享受內(nèi)心的愉悅,就能把生活演繹得絢爛而多彩。
生活原本就很簡單,柴米油鹽是其主旋律,殊不知就在這無比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也包含著家人對你深深的愛,你的親人會時常嘮叨你吃飯穿衣等方面的問題,這也是一種愛的表達(dá)方式,很久了,你是不是因為生活而忙得焦頭爛額,偶爾會頂上幾句?也許你覺得這一切都司空見慣,很長時間里這樣的生活讓你不再用心珍惜這平淡無奇的愛,大多數(shù)的人,都會忽視平常生活中小小的愛,一旦失去,卻追悔莫及。
在陌生的他鄉(xiāng)異地,你遭遇了讓你手足無措的尷尬,一個安靜溫和的人替你及時解圍。事畢,你滿含感激道聲“謝謝”,他卻友善地說了句“不用”便匆匆離去。幫人卻不記得失,只把它當(dāng)做自己的舉手之勞,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情,這淡淡的,卻也是人間的愛。
平淡也是一種福,簡簡單單地生活,簡簡單單地去發(fā)覺點滴間存在的小小的愛。愛就像山坡上靜吐芬芳的野花,沒有圍墻,也不需要門票,只要有一顆清凈的心和一雙未被遮住的眼睛,就能看到。
《夕陽簫鼓》以柔婉的旋律、安寧的情調(diào),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當(dāng)那暮鼓送走夕陽,簫音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駕起輕舟,在平靜的春江上漫游,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櫓添聲。樂曲通過委婉質(zhì)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jié)奏,巧妙細(xì)膩的配器,絲絲人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xiāng)的風(fēng)姿異態(tài)。全曲就像一幅工筆精細(xì)、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人們沉醉于對靜謐流淌的春江及其兩旁景象的遐想之中,正是這份寧靜,讓人們的心靈得以沉淀,感悟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妙。
富有的農(nóng)夫在巡視谷倉時,不慎將一只名貴的手表遺失在谷倉里,他在偌大的谷倉內(nèi)遍尋不獲,便定下賞金,要農(nóng)場里的小孩到谷倉幫忙,誰能找到手表,給他50美元。
眾小孩在重賞之下,無不賣力地四處翻找,但是谷倉內(nèi)盡是成堆的谷粒,以及散置的大批稻草,要在這當(dāng)中找尋小小的一只手表,實在是大海撈針。
小孩們忙到太陽下山仍無所獲,一個接著一個放棄了50美元的誘惑,回家吃飯去了。只有一個貧窮的小孩,在眾人離開之后,仍不死心地努力找著那只手表,希望能在天黑之前找到它,換得那筆巨額賞金。
谷倉中慢慢變得漆黑,小孩雖然害怕,仍不愿放棄,不停摸索著,突然他發(fā)現(xiàn)靜下來之后,出現(xiàn)一個奇特的聲音。
那聲音“滴答”、“滴答”不停響著,小孩停下所有動作,谷倉內(nèi)更安靜了,滴答聲顯得更加清晰。小孩循著聲音,終于在漆黑的谷倉中找到那只名貴手表。
寂靜讓這個貧窮的小孩找到了那只名貴的手表,獲得了他渴望的賞金。對于貧窮的他來說,那筆賞金就是他那一階段的夢想,那一階段的生活中的幸福。得到了心中渴望的金錢,夢想成真,快樂自然由心底散發(fā)。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碧拼娙送蹙S在《鳥鳴澗》一詩中開篇就以桂花的自開自落來營造夜晚的安謐寧靜。萬籟俱靜的夜晚,整座山林寂寥無聲,只有桂花在自開自落。直到皎潔的月光乍現(xiàn),至烏云的背后露出潔白的臉來,卻似乎驚動了棲息樹上的鳥兒,一聲迭過一聲地嗚叫著飛過山澗,回蕩在春天的靜謐山谷中……若無一顆清明澄凈的心,怎能體會到這般寧靜的美?
行色匆匆的人們,丟失了一顆清明澄凈的心,自然是欣賞不到它的清幽靜雅的。
古人說:“如何三萬六千日,不放心身靜片時?”保持心靈平靜,便能以慈悲、開放的心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并以從容、寬廣的態(tài)度,看待所生存的世界。在靜謐的秋夜里,你不妨就著皎潔的月光,在夜色里逶迤而行,靜靜聆聽花兒的自開自落,靜靜聆聽你靈魂深處的心聲。
滾滾紅塵中,靜謐之心難求。身陷欲望泥潭的人們,品味著生活的緊張與焦灼,卻難以擺脫這痛苦的泥潭,反而越掙扎越身陷其中。此時,持一顆靜謐之心,品悟生活的寧靜,得以窺見靈魂深處的欲求,快樂遂成永恒。
生活需要簡單來沉淀。跳出忙碌的圈子,丟掉過高的期望,走進自己的內(nèi)心,認(rèn)真地體驗生活、享受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原本就是簡單而富有樂趣的。簡單生活不是忙碌的生活,也不是貧乏的生活,它只是一種不讓自己迷失的方法,你可以因此拋棄那些紛繁而無意義的生活,全身心投入你的生活,體驗生命的激情和至高境界。
你是否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自己莫名其妙地陷入一種不安之中,而找不出合理的理由。面對生活,我們的內(nèi)心會發(fā)出微弱的呼喚,只有躲開外在的嘈雜喧鬧,靜靜聆聽并聽從它,你才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否則,你將在匆忙喧鬧的生活中迷失,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一位專欄作家曾這樣描述過一個美國普通上班族的一天:
7點鈴聲響起,開始起床忙碌:洗澡,穿職業(yè)套裝——有些是西裝、裙裝,另一些是大套服,醫(yī)務(wù)人員穿白色的,建筑工人穿牛仔和法蘭絨T恤。吃早餐(如果有時間的話)。抓起水杯和工作包(或者餐盒),跳進汽車,接受每天被稱為“高峰時間”的懲罰。
從上午9點到下午5點工作……裝得忙忙碌碌,掩飾錯誤,微笑著接受不現(xiàn)實的最后期限。當(dāng)“重組”或“裁員”的斧子(或者直接炒魷魚)落在別人頭上時,自己長長地松了一口氣?钙痤~外增加的工作,不斷看表,思想上和你內(nèi)心的良知斗爭,行動上卻和你的老板保持一致。再次微笑。
下午5點整,坐進車?yán)铮旭傇诨丶业母咚俟飞。與配偶、孩子或室友友好相處。吃飯,看電視。
8小時天賜的大腦空白。
文章中描寫那種機械無趣的生活離我們并不遙遠(yuǎn)。我們和美國普通勞動者一樣,每天都在一片大腦空白中忙碌著,置身于一件件做不完的瑣事和想不到盡頭的雜念中,整天忙忙碌碌,絲毫體驗不到生活的樂趣,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拋開一切,讓自己閑一段,這樣,你就會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和樂趣。
拋開一切事情,什么也不干,一旦養(yǎng)成了習(xí)慣,你的生活將得到很大改善,把你從混亂無章的感覺中解救出來,讓頭腦得到徹底凈化。
要想過一種簡單的生活,改變自己過高的期望是很重要的。富裕奢華的生活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且并不能相應(yīng)地給人帶來幸福。如果我們降低對物質(zhì)的需求,改變這種奢華的生活目標(biāo),我們將節(jié)省更多的時間充實自己。輕閑的生活將讓人更加自信果敢,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提高生活質(zhì)量。幸福、快樂、輕松是簡單生活追求的目標(biāo),這樣的生活更能讓人認(rèn)識到生命的真諦所在。
陶淵明原是晉朝大司馬陶侃的曾孫。他一生仕途不達(dá),曾做過五次官,最后一次在家鄉(xiāng)附近當(dāng)了一個小縣令。他在任大概一百多天時,有名督郵前來視察,旁人提醒他“應(yīng)束帶是之”,還要送些厚禮。陶淵明一聽心里不高興,督郵算個什么人物?乃鄉(xiāng)里小兒。我怎能為五斗米折腰呢?這樣,他就找了個理由辭去縣令,回鄉(xiāng)歸隱,回歸自然了。
返鄉(xiāng)后,陶淵明過著耕讀的生活,生活雖然并不富裕,但精神上自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舟搖之以輕蕩,風(fēng)飄之而吹衣”,他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以后,他寫下了《桃花源記》等著名詩篇,表達(dá)了他的理想。
自然可以開啟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久居鬧市,心久系官場,人實際上活得很累。榮華富貴、名聲贊譽都是表面的東西,月明風(fēng)清時,人立于月下,就會突然覺得自己生活得很可笑、荒唐。整日費盡心思與人爭斗,為官職而不恥說那些不愿說的話,何必要這樣難為自己?
此時,放下來,走出去,到自然的懷抱中沐浴春風(fēng),攀登高山,放歌曠野,你會舒服許多。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劑。
人活著要順應(yīng)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有時候,過于倚重外物與環(huán)境只會讓你充滿煩惱,得不到快樂的往往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心靈就像一輪秋月掛于高天,清輝彌漫,皎潔晶瑩,如果你總是牽絆于世俗的聲色名利,你的心空就會充滿濃厚的烏云,那輪心靈的明月就會越來越暗淡,直至無光。因此,一個現(xiàn)代人,如果能多接近自然,就能清除心靈的烏云,那輪心月就會煥發(fā)出本屬于它的明麗,生命也會在心月的清輝中常駐常新。
席慕容說:“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駳g,是一群人的孤單!
弘一法師遠(yuǎn)離了世俗的孤單,選擇了一個人的狂歡。他獨自在佛法中尋得了內(nèi)心的寧靜,這份寧靜,使他曾經(jīng)寂寞如雪的內(nèi)心綻放出芬芳的蓮花,荒涼如沙漠的靈魂注入一股甘泉。
他孤單,但并不寂寞,他感到的只是清凈。這份清凈,使他能聽到落葉的聲音,明白時光的絮語。有的人認(rèn)為清靜是一種難耐的寂寞,他卻覺得清凈是難能可貴的。所以,他修成了佛。
心若清凈,凡事簡單。如此,才能盡享生命的清閑之福。暇滿之身就是健康有閑,現(xiàn)今世界上的人有清閑不肯享受,有好身體,也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閑暇滿,自己反而悲哀起來。這類人內(nèi)心是喧囂的,所以,他不知道清凈的感覺,不懂清閑的滋味。內(nèi)心清凈的人能享受到清凈帶來的愉悅,讓清靜主宰你的心,便可擁有一種簡單快樂的生活。
唐朝時,有一位懶瓚禪師隱居在南岳衡山的一個山洞中,他曾寫下一首詩,表達(dá)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fù)何憂?
這首詩傳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心想,這首詩寫得如此灑脫,作者一定也是一位灑脫飄逸的人物吧,應(yīng)該見一見!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請懶瓚禪師。
大臣拿著圣旨東尋西問,總算找到了懶瓚禪師所住的巖洞。見到懶贊禪師時,正好瞧見禪師在洞中生火做飯。大臣便在洞口大聲說道:“圣旨駕到,趕快下跪接旨!”洞中的懶瓚禪師,卻裝聾作啞地毫不理睬。
大臣探頭一瞧,只見懶瓚禪師以牛糞生火,爐上燒的是地瓜,火愈燒愈熾,整個洞中煙霧彌漫,熏得懶瓚禪師鼻涕縱橫,眼淚直流。大臣忍不住說:“看你臟的!你的鼻涕流下來了,趕緊擦一擦吧!”
懶瓚禪師頭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沒工夫為俗人擦鼻涕呢!”
懶瓚禪師邊說著邊拿起炙熱的地瓜往嘴里送,并連聲贊道:“好吃,好吃!”
大臣湊近一看,驚得目瞪口呆,懶瓚禪師吃的東西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樣的石頭!懶瓚禪師順手撿了兩塊遞給大臣,并說:“請趁熱吃吧!世事都是由心生的,所有東西都來源于知識。貧富貴賤,生熟軟硬,你在心里把它看做一樣不就行了嗎?”
大臣看不慣禪師這些奇異的舉動,也聽不懂那些深奧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趕回朝廷,添油加醋地把懶瓚禪師的古怪和骯臟稟告皇帝。德宗聽后并不生氣,反而贊嘆地說道:“我們國內(nèi)能有這樣的禪師,真是我們大家的福氣!”
懶瓚禪師是真正達(dá)到佛的境界的人!他的眼中沒有富貴貧賤,沒有生熟軟硬,萬物在他心里都是一樣的,他的心是真正清凈的,是沒有分別的。
一個想得太多的人,心靈如同投進石子的湖面,波紋帶走了原來的平靜。循爾為之沒有關(guān)系,若常常如此,心湖沒有靜止的時候,那他的人生真是極其可悲了。達(dá)到佛境的人生,是內(nèi)心清凈的人生,不會想太多,亦不會要求太多,就像母體中的嬰兒,處于一種無可無不可的快樂無憂的境界。
一個人的大清凈,不是寂靜無聲、死氣沉沉,而是看透繁華后的狂歡喜。當(dāng)落英成泥,漫天的白雪便是最美的景色;當(dāng)?shù)毓喜辉,周圍的石頭也能在心中散發(fā)出地瓜的香甜。一心清凈,即使是冰天雪地、萬物沉眠,心里的蓮花也能處處開遍。
學(xué)會適時休息,在忙中偶然偷得半日閑,于身心都大有裨益。放慢腳步,其實是一個養(yǎng)精蓄銳的過程。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