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3節(jié) 第三章

 

  就學習動機而言,當代大學生學習就是為了找工作。關于學習的動機,著名學者鄧曉芒老師說過,“學習不為什么,學習就是為了學習”。20世紀70年代,鄧老師在考上研究生前,是在長沙做搬運工的,車來了就把麻袋往下卸、往上搬,但在車走后,他就會拿出黑格爾的書來看。當時有人譏笑他:“你一個做苦力的,流血流汗的,看書有什么用?”他說:“我讀書不為什么,讀書就是為了讀書,讀書使我充實,讓我快樂。”他不曾讀過一天的大學,在高考制度改革之后直接考上了研究生。那個年代本身也沒有考大學一說,所以說讀書也不是為了振興中華,讀書的意義在于它本身,也就是說,讀書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當然了,將讀書的動機設定為找工作也不錯,或是為了光宗耀祖,這也對,為了將來能賺大錢、娶美女、嫁帥哥,這也無可厚非。因為我們不能對讀書的動機做道德的評判,我認為讀書的目的只要不是犯罪、去反人類、去干壞事,那就可以了。另一個方面,讀書也是需要有動機的,因為你沒有了動機,也就沒有動力了,你就不知道為什么而讀書。這其實也涉及大家所說的學習的目標和規(guī)劃。
  專業(yè)和非專業(yè)的學習,這還是要看個人的,看你對你的專業(yè)有沒有興趣,或你對什么專業(yè)很有興趣,你對將來的就業(yè)問題考慮到了什么程度。有可能你花在非專業(yè)上的時間會很長,因為你有興趣嘛。有的同學對自己的專業(yè)很感興趣,比如學化學的他很喜歡做實驗,很喜歡調試劑,但是有些人一到化學樓就起雞皮疙瘩,他聞到藥品的味道就想吐。并不是一個人生下來就搞醫(yī)學,就搞政治,就注定了要學軟件、學化學。所以說在專業(yè)的選擇上,存在著極大的偶然性。拿我來說,尚老師我生下來就要在武大哲學系學習嗎?我當時第一志愿報的是西南政法學院刑偵系呵!我當時幻想著可以騎摩托車,邊騎車邊打槍,可以炫車技啊,我當時覺得這個專業(yè)肯定很過癮。但后來沒想到我的數(shù)學老師把我的志愿改了,當時我在山區(qū),離學校很遠,往縣城集中志愿的時候,老師大致地翻了一下,他在印象中聽說過武漢大學很好,他就給我改成了武漢大學。后來我問他我在武大學什么呢?他說哲學系是招生目錄的第一個,就寫了哲學系,后面還有很多系,他連看都沒看,就給我填了哲學系。(大笑)
  后來我就被哲學系錄取了。那我就應該學哲學嗎?為什么不能是刑偵呢?這里有人生的一種偶然性,人生的不可測性,人生的叵測性。你說這個同學就該學護理嗎?誰該學什么,誰不該學什么,這是不可測量的,人生都有偶然性。那么我們怎么去面對這種偶然性?我們的專業(yè)可能是我們不感興趣的,那我們應該怎么辦?
  用歷史的眼光看,專業(yè)學習很可能只是你人生的一種經(jīng)歷,是對你思維的一種訓練,是你人生的一個歷程。專業(yè)的學習和人生走向的聯(lián)系是相對的,并不是絕對的。比如說你是個醫(yī)生,但你找對象的時候找了一個外國人,找到了一個澳大利亞或是委內瑞拉的,他把你帶到了他們那個地方去,他們家開了一個店,是磨咖啡的。你愛他愛得很深,那你就跟他去澳大利亞或委內瑞拉磨咖啡了,醫(yī)學就荒廢了。這種情況是有的,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在北京學音樂的,最后在餐廳里端盤子,在地鐵站拉小提琴,這樣的事例多得很。我們的專業(yè)課,是追求思維操練的過程,是一種方法的熏陶,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關于學習和上課,首先學生的鑒定能力很重要,要看這個學生識不識貨。從高中走過來,我們應該還是有經(jīng)驗的,只有思想才能發(fā)現(xiàn)思想,只有善良才能感動善良。要想發(fā)現(xiàn)思想,必須要有起始的思想作為支撐,你有了一定的鑒別力后就會去選擇,選擇后你就會吸取到你想要的營養(yǎng),你就會更有鑒別力。有的同學為什么會迷茫很長一段時間呢?因為他沒有起碼的鑒別力,他不知道一門課的好壞,他不知道一個老師是好老師還是壞老師,他聽了幾堂課后還是聽不出來,他花費的時間很長。有的同學一聽就知道這個老師不適合我,他講得很差,其中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另外有一些課,是必須要去的,老師要點名,但你可以人去了,心不去;你可以肉體在那里,靈魂在其他地方;你可以看別的書,可以走神,可以想別的事,“人在曹營心在漢”嘛。你的思想在漫游,老師管得著嗎?思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總的來說,這也不是一個問題,上“垃圾課”的時候,你可以思考一本有價值的書上面的問題,你的思想可以很豐富。
  關于大家頭疼的英語學習,這個很厲害,我也沒辦法,我一直倡導取消英語四六級考試。新東方的董事長俞敏洪,他也說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應該取消的,他不擔心取消四六級后他們新東方就沒生意了,他說四六級考試很邪惡,浪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學生們買了很多的書,大學里很多的時間都耗在英語上了,而英語學習的效果可能是很差的。他說我們有專門的外語學校,培養(yǎng)專門的外語人才,可以學專業(yè)英語,其他的大學生稍微學一下英語就可以了,沒必要過分的投入。
  學英語沒有錯,但是考研究生、評職稱什么的,拿這個來說事兒就不應該了,這是非常壞的搞法,這是一刀切。大學的研究生考試英語要60分,如果你只有59分就被干掉了。但這個學生可能是個天才啊,可能他的專業(yè)成績很好啊。還有更嚴重的,如果你英語四級過不了,連畢業(yè)證都拿不到,拿不到畢業(yè)證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很難找到老婆。(大笑)失去了一門外語,你失去了整個人生!
  另外我們講到了社會實踐和思想交流的問題。社會實踐怎么去實踐?實踐什么?思想怎么去交流?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還可以延伸一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shù),閱人無數(shù)不如名師指點。的確是這樣,我們學習、思考、實踐,這些要匹配起來。我把社會實踐理解為一個人要接地氣,因為人畢竟是社會的人,我們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我們是生活在社會的場域中,要接觸各種各樣的人,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你去實習,會遇到社會中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有流氓混混,當然也有正人君子。由復雜人群構成的這個社會,我們應該去接觸一下,最起碼我們應該了解這些,了解當今中國社會,是由哪些人構成的,是個什么狀況,我將來進入社會會碰到什么問題,我萬一遇到了這樣的人,我該怎么辦。身為社會的人,我們怎么可能做到像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很高雅呢?你完全不去接觸這個社會,不去把脈它,不去研判它,將來肯定會遇到問題,因為以簡單對復雜,以純正對邪惡,你對付不了;有些人、有些事,你一時接受不了,你可能會出現(xiàn)幻覺,可能會很憂郁,甚至出現(xiàn)絕望自殺的念頭。所以我們必須有社會感和經(jīng)驗感。
  現(xiàn)在大學老師在課堂上好好講課的,是憑良心,憑人格,憑做人的底線。絕大多數(shù)老師的心思全用在科研上了。因為教學是軟的,科研是白紙黑字擺在那里的。教學搞得好,用什么證明呢?誰說你講得好?這個是可以爭論的。尚老師講得好,王老師說我比尚老師講得還好。學生為什么說這個老師好呢?有可能他給學生的分高,他拉攏學生。
  老師的教學問題,是現(xiàn)行教育評價體制扭曲的問題。說起來教學、科研并重,可事實上是科研無限的重,教學無比的輕!現(xiàn)在是數(shù)量學術(以發(fā)表論文的篇數(shù)論英雄)、計劃學術、論文學術和課題崇拜!這是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
  還有就是為什么會有學術腐敗呢?除了道德因素外,嚴酷的考核制度在逼老師,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F(xiàn)在的大學一年考核一次,你想啊,學數(shù)論的人怎么能一年發(fā)表一篇或多篇論文呢?這就像一個人沒有懷孕,卻逼她生孩子。怎么生得出來?她肯定會搞個假嬰兒了,她拿個枕頭墊一下,然后換個什么東西撐起來,假裝成懷孕的樣子。
  整個大學是功利的、浮躁的,它把排名的各項指標看得很重。這樣層層量化的指標,就會分解然后強加在老師的身上。所以老師沒辦法。因為考核不及格會扣工資,會扣崗位津貼,就是這么殘酷!一個老師,若三年沒發(fā)表論文,就會被轉崗,不許當老師,被調到學校其他什么崗位,甚至被迫辭職。對老師如此殘酷的評價體系,他們會有自由的時間、淡定的心情去教書育人嗎?怎么會心平氣和地跟同學探討學術并耐心回答學生所提的問題?
  我能體會到許多老師對教學工作的糾結和厭倦,走入教室,看到學生、看到黑板時的那種痛苦而又煩躁的內心世界。因為他在實驗室或者家里搞幾篇論文,弄個課題,就什么都有了。所以,大家完全可以從現(xiàn)在大學老師的真實處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體會你們所說的問題的根本所在,老師對教學不感興趣,對學生不耐心,上課念PPT也就不難理解了。
  《毛澤東選集》一到五卷,《鄧小平理論》一到三卷,《江澤民文選》,這些同學們都可以去看一下。認真閱讀這些文本,而不是光聽老師怎么說。馬列毛鄧江、科學發(fā)展觀,只要認真研讀研判,我覺得是可以學到很多好東西的。只是現(xiàn)在許多老師沒有能力或者沒有用認真的態(tài)度把它們講好;也有些老師,由于“左”的或者極“左”的世界觀作祟,把大學的政治課糟蹋了。我認為只有講不好課的老師,沒有講不好的課。
  提到人生規(guī)劃,從理論上講有規(guī)劃的人生肯定比沒有規(guī)劃的好,這個毋庸置疑。但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并不知道自己應該有怎樣的規(guī)劃,不知道如何規(guī)劃,甚至很難想到規(guī)劃。還有一個規(guī)劃的落實問題。有的人總是帶著許多的書啊,想著什么時候去看,但結果他不一定就會去看。所以這里面還有一個實現(xiàn)規(guī)劃的問題。如果說人生是完全可以規(guī)劃的,那青年就不會是迷茫的。青春都不迷茫了,那世界上還有迷茫的人嗎?所以我認為規(guī)劃是很好的,但同時也是很有限的。一定要看到規(guī)劃的有限性和模糊性,有時規(guī)劃得越詳細,結果卻越荒謬。有個大致的規(guī)劃,還要看在實現(xiàn)規(guī)劃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產(chǎn)生哪些變數(shù)。比如,我大一時規(guī)劃是這樣的,但在大二實現(xiàn)不了,可能在大三又變了。一個人有無規(guī)劃,規(guī)劃得詳細還是模糊,這些都不起決定作用,問題是我要走正道,我要上進。我認為一個人只要上進,只要走正道就行了。因為這樣的話,你是在不斷地成長,你在閱讀,你在思考,這樣就好。這是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哪怕你每天沒規(guī)劃,但你覺得沒有讀書很空虛,沒有思考很難過,沒有和有思想的人打交道很遺憾。如果你是這樣的,你是接受教育的,你是謙卑的,你是低調的,你是不斷吸納知識的,那你就能成才。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有規(guī)劃,不見得誰一開始就有清晰的規(guī)劃。因為你不知道將要走向哪里,也不知道要從事什么工作,更不知道是否對將要從事的工作感興趣,這個工作能不能賺錢,能不能養(yǎng)家糊口,這些你都不知道。在很多你不可知的情況下,如何規(guī)劃?所以我說勵志教育不能一直講規(guī)劃,大家都是邊迷茫,邊探索,在否定中找到正確的過程,在這以后才有了規(guī)劃。我是這樣理解人生規(guī)劃的。
  同時,也有人會說,管他什么規(guī)劃啊,別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不是很好嗎?只要大家都干的事情肯定沒錯。大家考研究生,我就考研究生,大家考博士,我就考博士,這樣肯定吃不了虧。這個也對,從功利的角度,從不吃虧的角度。但這樣想成大器就很難。喬布斯、比爾•蓋茨年輕時有人生規(guī)劃嗎?他們讀大學的時候有規(guī)劃嗎?有規(guī)劃他們會輟學?我認為他們也許是一時沖動,或因為興趣所致。喬布斯能想出“蘋果”,比爾•蓋茨能想到要創(chuàng)立微軟,他們肯定是先嘗試,逐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直到不能自已,一步步深入地去做,才有了今天的成績。所以人生應該有規(guī)劃,但也不能規(guī)劃崇拜,就是這個意思。
  社會對考試確實看得很重,保研也要看你的平均分是多少。但這是一個非常懶惰的辦法。它太簡單了,就是一個數(shù)學問題。一加一除,好了,你就是研究生。實際上我們也沒有對班上的每個同學進行實際的考察,到底能不能搞學問,將來能不能做論文,這些我們都沒有考察。我們只是看他的成績。看成績來保研這是大學的惰政,是老師對學生評價的懶惰。但是你不看成績還能看什么呢?面對面考察是模糊的,我考察你,覺得你不錯,有人會說我跟你有關系。保研按照成績來區(qū)分人,我覺得有一點還是公平的,雖然我成績不如你,我沒能保研,但是大學生的成績不是人生最終的答卷。我一直在說,真正競爭的舞臺還沒有到來。真正競爭的舞臺是社會啊,進入了社會,你能做事,你能獨當一面,你事業(yè)做得很好,這才是真本領。真正的成績,從你的協(xié)調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情商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顯現(xiàn)出來。到了那個時候,你到了一個公司,經(jīng)理叫你寫一個策劃,或者去談判,你說不會。即便成績表上的平均分是95,那個經(jīng)理肯定會扇你一巴掌,叫你滾一邊去。所以大家不要把這個階段性的成績看得太重要。我覺得護理專業(yè)有非常好的成長空間,因為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護理是個大問題。如果護理學得好的話,會有很好的發(fā)展。實際上沒有護理,老年人在晚年不會有尊嚴的生活。到了2020年,我國人口有25%是老年人,大家都不學護理怎么行?護理是一個多么莊重的職業(yè)!學護理的應該有個好的未來。護理絕不是簡單的打個針,洗個腳。
  我覺得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長人的見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了一些經(jīng)歷后,他的境界就會提高。一個人的境界是和見識成正比的,境界高的人就不會一根筋,就不會一條道走到黑,他的智慧含量就會高一些。他看問題的視野也就開闊了。
  現(xiàn)在,有同學對大學生活不知所措,我覺得要分兩種。一種是正常的不知所措,大家都很迷茫,我覺得人都是迷茫的,階段性的迷茫都會有。我們?yōu)槭裁匆畹嚼蠈W到老?因為老年人也有他的迷茫啊。人生的問題是永恒的,怎么活著,怎么幸福,怎么追求真善美。就是說有些迷茫是正常的迷茫,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另一種是不正常的不知所措,那些糾結的迷茫是不該有的,完全是自己太混亂造成的。比如,現(xiàn)在有的學生,東搞一下,西搞一下;一會這樣弄,一會那樣弄;一會去考公務員,一會去考研,一會又奔走出國……結果是什么也沒弄到,什么也沒搞成。
  當然了,我們這個社會也給大學生強加了很多的東西,就業(yè)壓力就是一個。怎么去應對壓力,我覺得也需要有人去指點。
  學習地點的選擇,按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或者說這是一個假問題,不是一個真問題。一個人要學習的話,在寢室,還是在圖書館,在自習室、在車上,還是在路上,我覺得這不是個問題。我記得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那時候食堂沒有桌子,學生們排隊買飯,大家手里都拿著外語單詞在背啊。那時候條件差,教室沒什么像樣的書桌,就是那種“拐拐椅”,大家隨手拿來坐下就看書學習。所以,一個人的學習,地點的選擇并不重要。可奇怪的是,現(xiàn)在有的學生一直在糾結,在哪里學習好呢?是去教室,還是去星巴克或者雨果咖啡?把所謂的好地點看作是學習的必要條件,這是不對的。實際上,只要能找個安靜的地方,能夠靜下來,能夠專注,那就是學習的好地方。
  思想是自己對一些問題獨到的判斷。我覺得大學生應該有思想。在大學里怎么尋找思想、發(fā)現(xiàn)思想是個大問題。大學里不管學什么專業(yè),沒有思想肯定是有問題的。因為沒有思想就沒有獨立的見解。一個人有了思想就有了靈魂,有了魂魄。大學生應該尋找思想的發(fā)源地,不斷地發(fā)現(xiàn)思想,被思想所感動,對思想有敬畏感。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