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文學院,大一,女生,18歲
B:新聞與傳播學院,大二,女生,19歲
C:醫(yī)學院,大五,女生,23歲
D: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大三(成人教育),女生,22歲
T:尚重生教授
A:我覺得為什么而學習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非常低端的,但是我承認這個問題比較實際,因為學習可以為找工作創(chuàng)造條件。比如說我想從事一個職業(yè),那么我會在網上搜索這個工作需要什么樣的技能、經歷,然后根據需求來確定我的學習目標。再淺顯一點說,從小的方面說,學習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和以后的找工作,大一點來說就是為了長見識。
B: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目的染上了功利色彩。我的一個同學是化學競賽自主招生提前錄取的學生,對化學比較感興趣,今年也剛剛從遙感信息工程學院轉到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他交轉專業(yè)申請表的時候,教學秘書說“你為什么要轉到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去,那里就業(yè)多差,將來你怎么就業(yè)。”他們學院有16個人打算轉專業(yè),有13個人想轉到經管院,問他們大部分人想轉到經管院的原因是什么,結果并不是所有人對經濟都特別喜歡或特別了解,他們只是為了好就業(yè)、高收入,或高的出國率。所以像他那樣轉專業(yè)卻不到經管院的,就被公認為“奇葩”。
我是廣告專業(yè)的,我們總是問老師“四年時間這么短,我們拿什么跟受過專業(yè)訓練的人比”?老師就總是用“大學的學習是培養(yǎng)你的專業(yè)素養(yǎng),讓你首先知道這個行業(yè)是做什么的,能夠很快地上手”來回答我們。另外,通過大學這個平臺,我們還要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時不時地將所學知識拿到實踐中驗證。
。茫捍蠹叶疾徽J同大學的考試制度,就是考前劃重點、一周內突破,我們不能否認這類現象的存在,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了別人背后的付出。就拿我個人來說,我不喜歡每天上課,但是課前課后我會很用功地學習老師給的資料,周六周日大家出去玩,我也會一個人在圖書館里鞏固知識。所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還是對的,只是我們有時看不到別人背后的付出。
D:我先自我介紹一下吧,因為我的身份比較特殊,我是來自繼續(xù)教育學院的自考本科生,今天來參加大家的對談。首先我想跟大家說你可以輕視我的學歷,但是請你們尊重我所傳播的思想,這點很重要。
如今許多大學生自身定位不準確,這其實說明了大家學習目標的混亂。比如,現在考證熱風靡大學,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盲區(qū),很多人不自知、不自我掂量,也不自量力,他們人云亦云,為一些不需要的證件浪費了很多時間。我通常是在網上查看職位所需的技能,然后定向地考證件。大三上學期我參加了“人力資源管理師”資格考試,接受培訓時我才發(fā)現:考證熱它不熱,無非是通過這個手段激發(fā)你多看一些書,多了解一些專業(yè)知識。大一、大二的時候,我有去星巴克面試過,面試第三輪的時候經理跟我說,“你不熱我都熱了”,因為我對他的問題對答如流。這主要還是因為復習時,我對所有面試的相關問題都掌握得一清二楚,他的提問都是在我計劃范圍之內的。
T:在某種意義上,只要一個人在學習,為什么目的而學習、學習的動機如何,實際上很多樣、很復雜,也不太容易考量和評判,但它不是最重要的。為了考試而學習,也沒什么錯;為了考證、找工作而學習,看起來很功利,實際上也是可以的;為了提高自己的素質,獲得進入社會以及改造社會的資質,聽上去很高尚,這也是可以的。甚至一個人的學習,既可以為了考試、為了考證、為了找好工作、為了高工資,與此同時也可以為了改造社會、改造這個國家,這也是可以兼顧的。但是,90后大學生到底為什么而學習,客觀上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應該知道。當然,事實上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
也就是說,不一定非要把學習的目的和動因,弄得那么宏大和高尚,大學生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才逐漸明白為什么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