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3節(jié) 創(chuàng)造機會,謀定后動助你樹立威信

 

  商鞅,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人,公孫氏,人稱衛(wèi)鞅或公孫鞅。后封于商,今人稱之為商鞅。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在秦執(zhí)政約二十年,秦國大治,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為后來秦國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chǔ)。他所倡導的改革,還推動了整個社會由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quán)制轉(zhuǎn)型。后世有人說:“百年猶得秦政法”,可見商鞅變法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立木取信”,商鞅變法的立威策劃
  商鞅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社會劇烈變革期。周室衰微,諸侯互相攻伐,整個社會正由奴隸制社會向新興封建制轉(zhuǎn)變。而商鞅,就是這亂世當中的弄潮兒。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喜歡鉆研法制,曾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求賢令,躊躇滿志的商鞅得訊后立即前往投奔。當時的秦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都比其他諸侯國落后,魏國還從秦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商鞅分析局勢,向秦孝公進說“強國之術(shù)”,秦孝公頗為動心,拜商鞅為左庶長,力求變革圖強。
  商鞅得到孝公支持后,立即起草了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quán),獎勵軍功,實行編戶制和連坐法,重農(nóng)抑商等。這些改革會大大削弱舊貴族勢力,商鞅擔心貴族不買賬,更擔心百姓不信任他,不支持他,使法令變成無用的空頭條文。
  商鞅這些擔心并不是杞人憂天。在先秦時代,官府行為沒有嚴格的條理規(guī)范,常常是長官個人意志,因此官府政令隨意變更,朝令夕改,百姓無所適從,也大大降低了官府的威信。商鞅要想百姓相信新法,要貴族遵從變法,就必須讓百姓和舊貴族看到官府的決心和毅力,樹立言而有信、說一不二的權(quán)威。只有這樣,新法才能真正得以推行。
  于是,商鞅在法令發(fā)出之前,就做出了“南門立木”這一經(jīng)典策劃。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百姓圍著這根木頭議論紛紛,都認為是“左庶長”商鞅在和大家開玩笑,不知這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大家都看熱鬧,卻無人敢上前。于是,商鞅把賞金提到五十兩,圍觀的人更加吃驚,扛根木頭就給五十兩賞金?這根本不合情理。不過,還是有人抵不住這誘惑挺身而出,一口氣把木頭扛到北門。結(jié)果,商鞅踐行允諾,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金,分文不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轟動了整個秦國,百姓點頭稱道:“咱們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通過“南門立木”,商鞅成功在百姓中樹立起威信,讓全國百姓知道他凡令必遵行。緊接著,他就把起草好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原本對官府一心狐疑的百姓立即相信了新法,就連那些被觸犯利益的舊貴族也不得不依令行事。
  就這樣,商鞅變法得以順利施行。
  取信之謀,做比說更有效
  商鞅在變法之前先立威取信,這是十分明智的做法。歷史上,很多人都明白此做法的必要性,但真正實施起來與商鞅卻是天差地別。
  商鞅之后一百多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揭開了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的序幕。但陳勝、吳廣建立的張楚政權(quán)只存在了六個月,其失敗原因,司馬遷曾做過總結(jié),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樹立起威信,最終導致眾叛親離。
  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初,打著被殺的太子扶蘇和舊楚名將項燕的旗號,許諾“茍富貴、勿相忘”,使得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一路勢如破竹,大有占領(lǐng)天下之勢?墒,陳勝很快就耐不住誘惑,急于自立為“張楚王”,派手下干將伐秦攻城,又不封他們?yōu)閷④姟1娢鋵⑽某疾环,陳勝便大怒,欲誅其家室。凡此種種,令陳勝威信一敗涂地,屬下不再信服和親近陳勝,內(nèi)亂嚴重損耗了起義軍的實力。這時,陳勝又允諾錦衣玉食、高官厚祿,卻沒有下屬相信他,起義軍瞬間分崩離析。
  陳勝的確不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他以為稱王稱帝就可樹立威信,別人就可任他擺布,殊不知做了皇帝的人并不一定是最有威信的人。如果沒有威信,帝王大權(quán)也是徒有其名,根本無法駕馭群臣。如果陳勝能夠在起義之初就樹立起威信之名,踐行“茍富貴,勿相忘”的承諾,秦以后的歷史或許也將改寫。
  相比之下,商鞅的取信之謀總能恰到好處,看似輕描淡寫,卻是暗藏心機。他不會對眾人進行言之無物的說教,不會沒完沒了地訓斥他人,而是以實際行動來取信于民。
  商鞅在“南門立木”之后,也有過立威之舉。當時,新法推行一年,官府收到許多對新法的投訴。就在這時,太子觸犯了法律,商鞅立即捉住時機,制造了另一起“立威”策劃。商鞅認為,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于貴族階層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但太子的老師必須代之受刑。于是,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被處刑,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則被刺字,以示懲戒。
  從這以后,秦國下至百姓上至貴族,再沒有人敢質(zhì)疑新法。10年以后,秦國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各方面都趕上或超過了東方六國,一躍而為頭等強國。就連曾霸占秦土地的魏國,也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給秦國,秦國日漸強盛,為后來統(tǒng)一六國打下了堅持的基礎(chǔ)。
  “取信”,職場成功的必需法則
  從商鞅立木取信來看,領(lǐng)導者要樹立威信,做比說更有效。那么,應(yīng)該怎樣做呢?最高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典型事件來鎮(zhèn)服眾人。典型事件的取材可參考商鞅的南門里木,即賞小取信。因為人們都認為,大成績大事業(yè)得到回報是理所應(yīng)該的,領(lǐng)導者獎勵大成績大貢獻,本身就順理成章。若能從小事入手,對小事表現(xiàn)出足夠的重視,也可以樹立起個人威信。
  不過,現(xiàn)如今賞小取信要注意變通,不要將其僵硬化。有些管理者為了樹立威信,常在下屬完成一項工作時,隨便決定給予其物質(zhì)獎勵或精神獎勵。長此以往,會給下屬這樣一種印象:你辦成了這件事,我就答應(yīng)你那一件事。隨便允諾的獎勵,是一種“我說了算”的獎勵方式。這種建筑在個人意志上的威信,只是一種虛假的威信。賞小取信要有度,依據(jù)一個典型事件作出適當舉措即可,不可將其常態(tài)化。
  除了賞小取信,“殺雞儆猴”也是很好的取信方法,如商鞅在“南門立木”之后,嚴厲處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自古以來,很多成功的政治家、企業(yè)家都曾使用過這一招立威。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官要想有所作為,總得拿人開刀,否則令不行、禁不止,什么事情都無法開展。如某市新上任的市委書記,剛到任不久便撤掉一個縣的副局長,只因其在開會時打瞌睡。開會打瞌睡固然不對,但因此丟掉烏紗帽,就有點過于嚴苛了。但此舉卻大大樹立了新領(lǐng)導的威風,日后工作開展也變得順利起來。
  這里提醒大家,“殺雞儆猴”要選準對象,對方必須是有些分量的人。如果新官上任當天就把保潔員訓斥哭了,根本起不到樹立威信的作用,相反只能讓大家嘲笑。只有處罰有足夠分量的對象,才能有成效。
  總的來說,大局布定先別著急“出兵”,應(yīng)先通過一些計謀、方法為自己造勢,樹立起誠信、威信的形象。謀定后動,樹立權(quán)威,是一種運用腦力的理性行為,是對未來采取的行為做決定的準備過程。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各種元素,獲得最為理想的效果。這就是歷史牛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權(quán)術(shù)。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guān)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