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1節(jié) 第一章

 

  有一件小事,我一回想起來便感動不已。
  一天早晨,中國人民大學一位女教授走進了我們的辦公室。女教授已經(jīng) 70多歲了,依然精神矍鑠,她一邊與我們打招呼一邊把自己的灰色提包放在了椅子旁邊的地上。我們一位年輕的科研人員一見,立即幫她把灰色提包拿起來放在桌子上。沒想到,女教授驚叫起來:“不可以這樣做!”見我們的表情有些詫異,她微笑著解釋說:“桌子是用來辦公的或者吃飯喝茶的,而提包東放西放不干凈,不可
  以放到別人桌子上,最多可以放在椅子上。”
  說真心話,這個微小的細節(jié)給我的震撼勝過電閃雷鳴,這不就是時時處處替別人著想的好習慣嗎?我們這些科研人員怎么就毫無這方面的意識?剎那間的沖突讓我看清了習慣的差異就是文明的差異,就是人格的差異。
  培養(yǎng)良好習慣需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即好行為的結果使人快樂,壞行為的結果使人痛苦。良性循環(huán)養(yǎng)成好習慣,惡性循環(huán)養(yǎng)成壞習慣。巴甫洛夫是經(jīng)典條件反射學說的創(chuàng)立者,他認為,所有學習得來的行為,
  “只不過是一長串的條件反射”,其獲得、保持和消失是由這些定律和法則來控制的。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是說小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會像人的天性一樣自然、堅固,甚至就變成了你的天性,以至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創(chuàng)造的奇跡,都源于小的時候形成的習慣。
  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顯然是父母的天職。然而,偉大的思想家盧梭卻提醒我們:人是應當服從法則的,但最重要的法則是,能夠在有所需要的時候可以毫無危險地打破法則。難度在于,養(yǎng)成習慣而不束縛于習慣,保持心靈的自由。
  近日,青島一位小學校長來訪,告訴我他們堅持兩年抓細節(jié)培養(yǎng)好習慣,效果良好令人欣慰。兒童教育離不開細節(jié)的指導,但需要注意習慣養(yǎng)成絕不僅僅是行為訓練,必須堅持以培養(yǎng)健康人格為導向的習慣養(yǎng)成。比如,引導孩子禮貌待人,不是只要求微笑和問好,而需要建立尊重他人的觀念,培養(yǎng)人格化習慣。
  培養(yǎng)好習慣需要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撒切爾夫人從小牢記父親的要求是:“永遠坐第一排。”哪怕是坐公交車,聽講座也要坐在第一排,父親以此來培養(yǎng)她的積極氣質。1979年 5月,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女首相時說:
  “我的一切成就都歸功于我父親羅伯茨先生對我的教育培養(yǎng)。”
  兒童的習慣培養(yǎng)需要明確規(guī)范的細節(jié),而不能只要求“一定好好的”。比如,書寫姿勢的第一要領是八個字,即頭正、背直、腳平、臂開;第二要領是“三個一”,即頭離書本要一尺,胸離桌子要一拳,手離筆尖要一寸。有些父母把皮筋綁在一寸的位置上,強化了孩子的理解,便于比照練習。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那么,教育的高超藝術就是讓人養(yǎng)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對習慣研究最為深入的教育家當數(shù)烏申斯基。他認為:“良好的習慣就像是一種有效的道德資本,你可以終身享受其利息,而不良的習慣則像是一筆償還不清的債務,甚至可能讓人破產(chǎn)。”
  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反射行為,行為的習慣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習慣,哪里就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工作。神經(jīng)體不僅可以有天賦的反射,而且在活動的影響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這個意思是說,行為的習慣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強,習慣是刺激與反應的穩(wěn)固鏈接。這也說明,經(jīng)過培養(yǎng),人可以形成新的習慣、新的反射。
  養(yǎng)成好習慣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長達 90天的漫長過程靠什么才能堅持下來呢?吳剴教授認為,對兒童來說,關鍵的因素是主體體驗。就是說要孩子自己體驗到,按照好的習慣做就成功就快樂,按照壞的習慣做就失敗就痛苦。顯然,父母和老師的鼓勵與引導對提高孩子的認識特別重要。
  究竟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如何矯正壞習慣?我總結的基本方法是加減法,即培養(yǎng)好習慣用加法,矯正壞習慣用減法。加減法也是正強化和負強化的方法,即你希望孩子養(yǎng)成什么樣的好習慣,就鼓勵他相關行為多多出現(xiàn);你希望孩子矯正什么樣的壞習慣,就鼓勵他控制和減少相關行為。
  什么是習慣
  當前我國的德育屢屢因“實效性低”而受人詬病。早在2004年,我就提出了一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難題:“德育為何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水?”我曾與兒童心理學博士趙霞合寫過同題論文在《中國教育報》發(fā)表,直到現(xiàn)在我仍在努力探討如何解決這一頑疾。
  德育,簡而言之,是培養(yǎng)人品德的教育。品德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整體結構,從其所涉及的心理過程來看,道德的發(fā)展一般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個方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情”“意”“行”四要素。一般來說,德育的具體實施可以以任一要素為起點。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整個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小學兒童道德行為習慣的發(fā)展水平呈“馬鞍”形,低年級和高年級較高,中年級較低。低年級兒童的道德行為處于一種依附性很強的“父母和教師的權威”階段,其行為具有不穩(wěn)定性;隨著兒童獨立性和自覺性的發(fā)展,中年級兒童可能因破壞了原有的道德行為習慣而導致行為習慣水平下降;到了高年級以后,兒童的道德行為開始具有一定的自覺性和穩(wěn)定性。
  一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最終必然落實到優(yōu)良的外在行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標準,不是看其偶然出現(xiàn)的行為,更不是聽其口若懸河的演講,而是看其是否養(yǎng)成了良好的道德習慣。從這個意義上說,德育的目的,簡單地說,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但在我國德育的傳統(tǒng)中,我們比較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的灌輸和教育,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德育的考核也重在考查學生對道德知識的掌握。這種將德育學科化、知識化、課程化的做法,雖然在某些方面說明了對德育工作的重視,但從德育本身的特點看,這一形式卻很難實現(xiàn)德育的真正目標。長此以往,在某些學生的意識里,道德似乎成了一門知識,靠死記硬背和高談闊論便可以得到高分數(shù),而實際的道德行為與他們的道德認識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這就是知行脫節(jié),知行不一的嚴重現(xiàn)象。
  于是,我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德育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水——水的沸點是100℃,可我們的德育往往在50℃左右就停了下來。例如,當孩子認清一個道理并開始做好事了或者開始守紀律了,人們就以為德育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教育已經(jīng)成功了。事實上,這絕不是德育的最終目的,而只能算是前50℃的教育。它絕不應該成為教育的終點,而應該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教育過程和契機。抓住孩子偶然出現(xiàn)的道德行為,將其反復訓練養(yǎng)成道德行為習慣,才是德育的真正目標,是德育的后50℃。
  2001年至2010年,我曾連續(xù)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和“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即“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關系的研究”和“少年兒童自我管理習慣培養(yǎng)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我主張,教育的核心是學會做人,培養(yǎng)一個真正的人,即重在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人格,而實現(xiàn)這一目標特別需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習慣。如果我們依然不重視習慣養(yǎng)成,德育可能仍會是一壺燒不開的水。
  當然,習慣養(yǎng)成并不是簡單的事。讓孩子培養(yǎng)什么樣的習慣?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這些問題的解答首先要涉及習慣與人格兩個重要概念,涉及許多復雜的理論與實踐的問題。
  1.習慣是忘不掉的
  《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習慣”一詞:“習慣就是在長時期里逐漸養(yǎng)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
  心理學的解釋是:“習慣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wěn)固鏈接。”
  從完整的定義來說,“習慣”一詞其實涵蓋了個體和社會群體兩方面的內容。心理學研究者更關注個體層面的習慣,主要是指人們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執(zhí)行或完成某些動作或固定活動模式的需要和傾向,也可以稱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一種穩(wěn)定的聯(lián)結,包括自然的反應傾向、自動化的動作和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
  由此,人的行為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在外在要求下的被動反應,是一種完全由意志驅動的行為;第二個層面是內化的主動行為,但它的發(fā)起和維持需要意志努力;第三個層面是自動化的行為,很少需要個人的意志努力,甚至是人們無意識覺知、自然觸發(fā)和維持的行為。
  習慣正是屬于第三個層面的行為方式,它不但是一個人無須意志執(zhí)行的自動化的行為,而且還會在相應的情境中反復出現(xiàn)相對穩(wěn)定。習慣有可能是有意練習養(yǎng)成的結果,也有可能是無意的多次重復的結果。反復的行為強化和對某些行為的模仿都可能形成一定的習慣。
  當然,習慣并非一成不變,人既能在某些情況下自覺地養(yǎng)成某些好的習慣,也可以有意識地改變某些不良習慣。習慣往往是后天環(huán)境塑造的結果,人們往往為了規(guī)避外界的消極刺激(逃避懲罰),為了獲得積極刺激(尋求獎勵),也可能是通過社會學習模仿他人行為而形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定義來闡述: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說,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wěn)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我們每個人身上可能有很多好習慣,也可能有些壞習慣。
  在巴黎,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請問您是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平靜地說:“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非常驚訝,又問:
  “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么呢?”
  老人耐心地回答說: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段對話是耐人尋味的。從幼兒園學到的基礎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可見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這說明從小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在兒童時期,特別在幼兒園和小學期間是養(yǎng)成一個人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最佳時期。
  有一個女孩子叫董伊伊(化名),小學畢業(yè)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牌中學——東直門中學。她到學校以后,各方面表現(xiàn)很出色,很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歡,大家推薦她當了班干部。
  有一天老師正忙著批改作業(yè),還要準備發(fā)給學生父母們的信,就跟董伊伊說:“你到我的辦公室去,打開我的抽屜,然后拿出我的圖章來。咱們把這些信蓋上章好嗎?”董伊伊去了卻沒有拿回章來。老師奇怪地問:“怎么回事?”董伊伊說:“我去了一趟,發(fā)現(xiàn)辦公室里沒有人。”老師說:“沒有人,你打開我的抽屜把章拿出來就是了。”董伊伊說:“老師,我覺得如果老師不在的時候,打開老師的抽屜是不好的。”老師馬上就明白了,特別理解和感動。
  其實,這是一個習慣,一般在主人不在的情況下,不能打開主人的抽屜、翻動主人的書包。這個女孩子為什么能夠有這樣的好習慣呢?
  這可能得益于她小學時所受到的教育。董伊伊是北京府學小學的畢業(yè)生。府學小學非常重視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我們習慣研究的子課題學校。學校曾經(jīng)教給孩子不能亂翻別人的東西,動別人的東西一定要經(jīng)過主人的許可。所以說,小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基礎教育很不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非常欠火候。
  愛因斯坦說:“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科學大師的話說得多么睿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就是說一個人碰到事情的時候,不可能說“等我想想我受過哪些教育,老師怎么說的,我想想……”那肯定不行,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質。什么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
  2.如何判斷兒童是否具有健康人格
  什么是人格呢?請先看2010年1月6日的兩則新聞報道:
  據(jù)《新聞晨報》報道,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PCP-PCCW國際特訓班面向中國選拔優(yōu)秀高中生赴美學習。招生面試中,一位賓大教授問一位奧數(shù)獲獎選手:“你讀書讀得這么好,是為了什么?”這位學生回答說:“是為了掙錢。”教授又問:“掙錢是為了什么?”他答:“為了周游世界。”教授問:“除了周游世界還想干什么?”“還可以買房子。”……最后,美國教授將這位奧數(shù)佼佼者淘汰了,原因是:“沒有回報社會之心,我們希望培養(yǎng)的是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袁蘇妹,人稱“三嫂”,她沒有上過大學,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學會寫5個字,卻被香港大學授予“榮譽院士”。袁蘇妹這位港大“杰出人士”,她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只是44年如一日地為學生做飯、掃地。她被港大許多學生感念:學生學習到深夜,她會為學生預留晚餐;學生有人生病,她會主動送藥、煲粥;學生遇到煩惱,會去找袁蘇妹傾心交談……就是這么普通的事,袁蘇妹做了40多年。港大認為這是對學校做出的“獨特貢獻”。在頒獎臺上,這位82歲的普通老太太被稱為“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大學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學之寶”。
  同一天的兩則新聞報道都是指向教育的,卻反映出兩種教育兩種結果甚至預示著兩種命運。什么是教育?說到底教育就是一種導向,是各種教育活動中最本質的追求,也是對人影響最為深刻的價值觀的鮮明體現(xiàn)。香港大學授予只會寫5個字的普通女工袁蘇妹“榮譽院士”的稱號,就是倡導一種精誠服務精神,而這正是學會做人的根本,是每一個學生乃至每一個人都需要具備的品質。這涉及的核心因素就是人格。
  可見,人格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感受到的現(xiàn)象。比如,一個孩子樂觀自信、不怕失敗、活躍而有創(chuàng)造力,人們會說:“這個孩子具有健康的人格。”若一個孩子缺乏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動攻擊別人,人們會說:“這個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礙。”
  簡單地說,每個人的行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這些特征的總和就是人格。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環(huán)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行為遺傳學的研究證明,遺傳對人格(總體上)的影響占50 %左右。但是,人格發(fā)展也受個體的生活史以及社會歷史條件的重要影響。
  那么,在外界經(jīng)驗或個體的生活史中,有哪些重要因素影響孩子的人格發(fā)展呢?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個性心理學》一書中,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高玉祥列舉了家庭、學校和生活實踐(包括人際關系和職業(yè))三個因素。在兒童成長的全部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一直起著重要作用。這一論點已經(jīng)得到了許多心理學實驗研究的支持。因此,我們非常關注現(xiàn)代教育制度和家庭教育方式能否使兒童具有健康人格。
  判斷兒童是否具有健康人格,在我與卜衛(wèi)研究員共同主編的《獨生子女教育啟示錄》(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書中,我們建議參考如下問題:
 、 兒童能否專注于學習活動?
 、 兒童是否感到對所學的東西有一種勝任感?
 、 兒童是否是學習活動中的活躍的參與者?
 、 兒童是否有自由感,是否有獲得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的機會?
 、 兒童能否根據(jù)自己的成熟程度在一定范圍內決定自己的生活?
 、 兒童是否能夠締造適合自己的有意義的生活?
 、 兒童是否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
 、 兒童是否對新的經(jīng)驗有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
  這些方面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兒童的人格。我們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表述現(xiàn)代社會中兒童所應具有的健康人格,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孩子至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 能比較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外部世界。
  ● 開放的,對所承擔的學習和其他活動有勝任感。
  ● 充分發(fā)揮潛能的,對父母、朋友有顯示愛的能力。
  ● 有安全感。
  ● 喜歡創(chuàng)造。
  ● 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
  ● 有自由感。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