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節(jié) 處世為人要有自己的立場
-
面對派系斗爭,需要靈活巧妙地應對。從理論上說,在與互相存有矛盾的人相處時,采取中立的態(tài)度是可取的。但“中立”不是“騎墻”,F(xiàn)實生活中,那些兩面倒的人被稱為“騎墻派”。騎墻派就是墻頭草,沒有自己的主意,誰勢大就倒向誰。騎墻派向來因它的無立場而遭人反感,今天站在這一邊,明天又走向了那一邊,這時雙方都會視你為敵人,而當他們發(fā)現(xiàn)你并非敵人時也不會原諒你而會選擇鄙視你。
鬼谷子說:“合于彼而離于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意思是,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這一方的利益。凡是計謀不可能同時忠于兩個對立的君主,必然要違背某一方的意愿。身在職場,無法保持中立時就要作出明確的選擇,妄想兩邊討好的人很可能左右都落空。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鳥類和獸類之間爆發(fā)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
蝙蝠很狡猾,一開始并不急于站隊,它持觀望態(tài)度。眼看禽類要戰(zhàn)勝了,于是蝙蝠決定加入它們。“看看,我也是有翅膀的,跟你們是同類。”蝙蝠說。飛禽接納了它,讓它幫著一起作戰(zhàn)對付獸類。
然而戰(zhàn)爭出現(xiàn)了逆轉(zhuǎn),獸類眼看就要取得勝利。蝙蝠臨陣叛逃過去,說:“我之前作錯了選擇?纯,我也有牙齒,早應該加入獸類的。我現(xiàn)在過來幫你們!”獸類這時候正需要力量,于是欣然答應。
沒過多久,飛禽又占了上風。于是蝙蝠急忙再投過去,禽類卻覺得它不可靠,不接受它再加入。后來鳥獸雙方經(jīng)過談判,在最后時刻和解了。于是,蝙蝠飛到鳥群里,想和大家一起慶賀,可是所有的鳥都不理它。蝙蝠只好飛到獸群里,可要不是它跑得快,那些野獸早把它撕成碎片了。蝙蝠白天不敢出來了,就只能在黑夜出來活動。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蝙蝠的行為等于是做了“騎墻群”,因為它既“推脫”了鳥兒,又“推脫”了獸,但結果怎么樣呢?結果是悲慘的,不但沒人理,還險些被撕成了碎片。這恰恰反映了:人們并不給“騎墻群”留下足夠的生存機會。
“騎墻群”在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時,老想著討好、遷就身邊人,這樣會活得沒有自我,活得太累。既想討好每一個人,又想不得罪每一個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討好每一個人,容易吃力不討好。
慣于“騎墻”的人,目的是誰也不得罪;但誰也不得罪,到最后很有可能就是得罪了每一個人。這樣的人或許可以討好一時,但不可能愚弄長久,末了終會為人唾棄。人們大都不喜歡“兩面派”,不喜歡模棱兩可的語言。人間自有公道,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在站隊問題上,一定要有明確而清醒的認識與選擇。
某研究所的大部分人員都是集中由兩所大學畢業(yè)的。以北方某大學的校友形成的一派是所長派,另一派是由南方某學院校友所聚成的副所長派。兩派勢力此消彼長,內(nèi)耗十分激烈。
賈濤從北方某學院畢業(yè)后便進入了此研究所工作,他自然成為所長派的拉攏對象,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賈濤選擇站在所長這一派。
一天,他偶然得知副所長派中有他的一位親戚小秦,并且兩人見了面。在飯桌上,小秦向賈濤透露了一條重要消息:他們懷疑所長有“腐敗行為”,準備向上級反映,揭發(fā)他的“罪行”。交談間,小秦希望賈濤能暗中搜集一些“相關證據(jù)”,并承諾會給他相應的好處。
思忖片刻后,賈濤嚴詞拒絕了對方的要求。
后來,此事很快傳到了所長耳中,他認為賈濤為人忠誠,值得重用,不久就提升了他的職務。
要想長久立足,必須對形勢有正確的判斷,并有自己的一定之規(guī),過于投機和反復改變,都會遭人唾棄,影響最后的成功。對一個人來說,方向和抉擇至關重要。選擇的對錯,決定日后的生存狀況。選準人,立場鮮明、始終如一地對待,才能贏得長久的友誼與信任。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