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節(jié) 守口不密,禍患自起
-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言多必失,禍從口出。”一個人總是滔滔不絕地說話,說得多了,言語中就自然而然地會暴露出許多問題。例如你對事物的態(tài)度,你對他人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會從言語中流露出來,被他人所了解、閑傳,容易造成誤解、隔閡,進(jìn)而形成仇恨。
鬼谷子認(rèn)為,嘴巴是用來吃飯的,而不是用來亂講話的,因為言多必失。他告誡我們:“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諱忌也。”意思是:古人有這樣的說法:“口可以用來吃飯,但不能用它亂講話,因為說話容易犯忌諱。”所以,每個人都應(yīng)管好自己的嘴,防止說話時把不好口風(fēng),結(jié)果給自己帶來災(zāi)禍。
隋朝名將賀敦立有大功,他因為對朝廷賞賜不公心懷不滿,便口出怨言,結(jié)果被權(quán)臣宇文護(hù)逼令自殺,臨死時,他叫來兒子賀若弼說:“我因口舌而死,你不能不記!”接著用錐子將賀若弼的舌頭刺出血來,以此告誡兒子慎言少說。
賀若弼開始還能記住,經(jīng)常以“遇事三緘其口”來提醒自己,可隨著他功勞日大,地位日高,便把父親的告誡忘到腦后去了。同父親一樣,他也因?qū)Τ⒎夤俨粷M而大發(fā)牢騷,被免去了官職;他不接受教訓(xùn),反而怨言更多,于是被逮捕下獄,繼而被處以死刑,重蹈了父親的覆轍。
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如果經(jīng)常對身邊的人和事評頭論足,容易惹怒領(lǐng)導(dǎo)或同事,從而埋下災(zāi)禍的導(dǎo)火線。做人如果常在眾人之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隨意嘲笑他人,都不是一種好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如果不能及早糾正革除,總有一天,會自食苦果。
有“未來總理”之稱的37歲政治家約翰•布洛戈登,因為在酒會上的失態(tài)舉動,被迫宣布辭職,自毀大好前程。此前,布洛戈登被澳大利亞各方看好,認(rèn)為他最有可能成為澳大利亞未來的總理。
布洛戈登之所以痛失良機,是因為沒能“管好自己的嘴”。他在參加本國的一次酒會時,不小心喝多了,不勝酒力的他立即丑態(tài)百出:先是跟幾個金發(fā)女郎亂調(diào)情,然后笑稱巴爾的馬來西亞裔妻子海倫娜是“郵購新娘”(是指透過婚姻中介挑選男性,并借此出嫁的女性。這是一個帶有貶義的用語,具有冒犯性)。巴爾對布洛戈登的言辭十分不滿:“我沒法接受他的道歉,因為他的話給我的妻子造成了非常大的精神傷害。”實際上,海倫娜17歲時從馬來西亞到澳大利亞求學(xué),畢業(yè)于悉尼大學(xué),后來成為成功的生意人,并且在澳大利亞政界聲譽頗佳。
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強烈譴責(zé)布洛戈登的言論:“那樣說真是大錯特錯了。我跟海倫娜熟悉,她是一個非常大方熱情的人,那樣的言論怎么也不應(yīng)該說。”
后來,布洛戈登在當(dāng)天匆忙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神情尷尬地表示,他對自己的失言表示道歉,這也意味著他失去了成為澳大利亞總理的機會。
身在職場,要盡量少說話,不加注意就有可能自毀前程。職場上,我們每天和客戶、同事、領(lǐng)導(dǎo)之間難免有話要說。說什么、怎么說,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都應(yīng)該有講究。很多時候,有些人吃虧就是因為沒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即使十句話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贊你,可你如果說錯一句話就會立刻受到指責(zé)。所以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寧可保持沉默,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話不能隨便說。鬼谷子指出,外交辭令有五種:病言、怨言、憂言、怒言、喜言。所謂病言,就是由于氣力不足而說的話;所謂憂言,就是由于內(nèi)心煩悶而說的話;所謂怒言,就是由于心懷不滿而說的話;所謂喜言,就是由于放松而說的沒有重點的話。以上五種言辭只有把握好才能使用,只有必需時才能使用。
少說,并不是讓我們不說,而是讓我們說該說的話,恰如其分地說話,絕不可胡說、亂說?鬃釉凇墩撜Z》里說:“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三緘其口。”身在職場,如果你不能夠確定自己要說的話對人、對事是否有益無害或者利多害少,那就不如不說。在工作中,我們應(yīng)該多做少說,踏實做人。
也許有人會說,少說多做豈不是吃虧了嗎?其實不然,少說多做,正是聰明人的表現(xiàn)。如果能夠真正做到少說多做,那你一定會收獲更多。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