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隨性而往,人間處處是凈土
-
生活中,人們應當順其自然,不盲目地欣羨別人,不無由地哀憐自己,不留戀過去,不幻想未來。畢竟浮生中,一切都終成空,若能洗凈內(nèi)心的所有污濁,從而隨性而往,人間便處處都是凈土。對于世俗中煩惱處,人要耐得下;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意氣憤怒處,要降得下。愚癡生嗔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邊風。長短家家有,炎涼處處同,是非無實相,轉(zhuǎn)眼竟成空。
人生最美好的過程,不是能遇到多少人,見過多美的風景,而是走著走著,在一個未知的際遇下,突然重新認識了自己。在隨性而往的行走里,為的不是逃避,不是艷遇,不是放松心情,更不是炫耀,而是洗一洗身體和靈魂,給自己換一種新的眼光,甚至一種生活方式,給生命多增加一種可能性的叉枝。
從前古巷里住了一家信奉佛教的人。這家主人每日叫自己的小兒子穿過長長的古巷,到十里外的禪院給一位名叫一燈的禪師送去十只煎餅。每次,小兒子走得氣喘吁吁地到達后,禪師總是笑著摸摸他的頭,還給他一個煎餅,對他說:“我送你一只煎餅,將來對你大有裨益。”
少不更事的小兒子從來就不理解這句話。日久天長,漸漸長大的他產(chǎn)生了疑問。終于有一次,他忍不住回話道:“一燈大師,明明是我給你的煎餅,為何你要還我呢?”
一燈大師笑了笑:“是你拿來的,還給你有錯嗎?”小兒子想想也有道理,悟性甚高的他知道里頭大有玄機,于是不準備回去了,留在禪院,請求一燈大師為其剃度。
出家以后,小兒子詢問一燈大師何謂佛法。
一燈大師微笑著說:“這幾年,我一直都在傳授你心法要訣呢。”
小兒子詫異地問:“這也是我長久以來未能弄懂的道理,還請師父指點一二。”
一燈大師意味深長地說:“你來的時候,若是給我端茶,我便接著,若是給我送餅,我也接受。你若向我致意,我也為你點頭。能領會的話,當下即明白,否則南轅北轍啊。”
小兒子低下了頭,沒有說話。不久之后,又問:“如何保持?”
一燈大師回答:“隨緣放曠,任性逍遙,平凡而已。”
有時候,禁錮我們的,不是環(huán)境設下的牢籠,也不是他人施予的壓力,而是我們自己:看不開塵緣聚散,看不開諸事成敗,把自己局限在狹隘的空間里;忘不了過往的愛恨情仇,忘不了繁雜的是非恩怨,把自己塵封在暗黑的記憶里;放不下身外千般煩憂,放不下心頭萬般糾結(jié),結(jié)果,在無端中迷失了自我,拾得執(zhí)念而已。要把心里的空間留出來,不要讓怨氣塞得滿滿當當;牢騷滿腹容易氣粗腸斷,怒氣沖天就會心痛肝傷。
愚者,把自己當觀眾,總在別人故事里旅行,成為生命的匆匆過客;弱者,把自己當配角,認為自己微乎其微,生活在別人的陰影里;強者,把自己當主角,努力演出,演繹出人生精彩篇章;智者,把自己當編導,人生態(tài)勢由自己操控,人生故事由自己編排,縱情山水,放浪形骸。河水慢慢流,白云輕輕飄,身心體自在,何處不悠然。吾心需恬淡,萬事皆隨緣,閑鳥空中過,不執(zhí)不留痕。
當一個人說累的時候,或許是心累了,或許是人累了,便很想去安靜,試著除去一天的浮躁,找一塊安靜的凈土,給心靈暫且放一個假,來靜靜地聆聽一些凈化心靈的語錄。你生命的前半輩子或許屬于別人,活在別人的認為里。那把后半輩子還給自己,去追隨內(nèi)在的聲音吧!
一顆躁動的心,無論幽居于深山,還是隱沒在古剎,都無法安靜下來。人的心不應是招搖的枝條,而應是靜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為塵世的一切所蠱惑,只追求自身的簡單和豐富。唯有旅行中,一顆心慢慢沉靜下來。浮躁世界紅塵滾滾,唯愿內(nèi)心清風朗月。
有些人,有些事,我們不能強求,也強求不來,不妨隨心隨性,順其自然。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評價:表情: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