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5節(jié) 唐僧只是一位僧人嗎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不遠萬里,西行求經,在印度廣泛游歷請教,接觸了當時印度最具聲望的學者,并將當時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學說帶回中國;貒,他在西安創(chuàng)立了法相唯識宗,也叫慈恩宗,廣泛傳播佛教真經。由于玄奘對佛學的貢獻實在太大,他受到了唐朝皇室特別的尊崇和禮遇。同時,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中國和印度的佛教史上,甚至在印度的古代歷史上,玄奘都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印度不少學者就說過,沒有玄奘的記載,重建印度古代史是不可能的;甚至,有的印度學者說,印度歷史欠玄奘的債,是怎么估計都不過分的。事實上,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確實成了重建古代印度歷史,進行考古發(fā)掘的“指導手冊”。
  
  玄奘是古代歷史上一個重要而偉大的人物,可是,離開我們一千多年的他,和我們今天的時代又有什么關系呢?玄奘能夠為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提供什么樣的啟示呢?
  
  第一,可以很明確地說,玄奘身上最寶貴的精神乃是為了追求真理,面對各種挑戰(zhàn)絕不退縮,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為代價。玄奘是個虔誠的高僧,在他的心里,佛法當然是至高無上的真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似乎沒有必要去加以什么說明,更沒有必要為玄奘做什么辯解。我比較贊成馮友蘭先生提出的“抽象繼承法”,也就是說對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價值,應該超脫于它的具體環(huán)境,而重在繼承其精神。玄奘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不惜偷渡出境(這一點在今天當然沒有必要了),經受了諸多嚴酷的考驗,幾乎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西游記》里講,玄奘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這固然是小說家之言,但也未必就不是真實歷史的一種折射或者反映。我想,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必須具備的。


  
  第二,倘若我們仔細觀察玄奘在印度的留學生涯,我們就會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玄奘不僅是一個佛教徒,而且還是一個虔誠的彌勒信徒,他到印度就是為了追尋心目中至高的經典,據說是彌勒菩薩口授的《瑜伽師地論》。在印度,玄奘不僅找到了這部經典,還找到了再理想不過的老師——當時佛教世界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寺主、大乘有宗的最高權威戒賢法師。以我們對宗教信徒的普遍的理解,玄奘應該滿足于此了,不會旁及其他學說了。可是,歷史事實卻正與此相反。玄奘并沒有滿足于學習《瑜伽師地論》,也沒有滿足于跟從最高權威戒賢法師學習,甚至也沒有滿足于本來就已經可以提供多種知識學說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環(huán)境,而是在印度廣為游歷訪學。因此,玄奘的學問絕不局限于瑜伽行派,而是涉及了當時印度的大量學派和學說。實際上,玄奘一路走來,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我們可以說,玄奘的西行求法之路,本身就是一條學習之路、探索之路。玄奘充分展現(xiàn)了專精而不封閉,開放而有所守的學習態(tài)度。對于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來講,是特別不容易的。
  
  第三,玄奘是完全可以有機會有條件停留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天堂圣地印度的,這是沒有什么疑問的。但是,玄奘還是選擇了回國。也許,大家會說,玄奘既然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終究會有一種“回向”的意識。將學得的佛學知識“回向”還沒有機會了解的人們,乃是一個高僧的分內之事。這樣說,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是,大家別忘了,玄奘也可以選擇在印度進行這種“回向”。此外,還有許多國家請求玄奘駐留弘法。最重要的一點是,玄奘當年是違反禁令,偷越國境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回國以后是否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墒牵瑥臍v史事實來看,他顯然根本就沒有考慮這一點,而是在機緣合適的時候,馬上起程回國。實際上,他是無法預料回到國內后等待他的會是什么的。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真正偉大的人物總是國際性的,但是,同時又必須是民族性的,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很難簡單地說明白的。對此玄奘無疑做到了一種近乎完美的統(tǒng)一。
  
  第四,玄奘學有大成,又確實和當時的帝王唐太宗特別有緣。從歷史的記載看,唐太宗也確實希望玄奘能夠還俗,出任官職。然而,玄奘拒絕了。很明顯,玄奘的心愿是“單身行道”,根本就沒有將自己歷經千辛萬苦求來的學問,當作世俗之門的敲門磚,或者“貨與帝王家”。這一點,就使得玄奘和中國文化中的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判然分開了。玄奘看重知識的獨立性,看重知識的本身價值,不認為知識是某種交換的工具。他不僅沒有出任任何世俗的官職,而且也沒有以一代高僧的身份地位出任過僧界的重要高級職務,只擔任了慈恩寺的方丈。這一點是很特別的,也是當時和后來的人們不好理解的!段饔斡洝肪褪抢樱锩嬷v唐太宗請玄奘還俗被拒絕,就封了玄奘“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這樣的官職是杜撰的,但是也正反映了一般人的心態(tài)。在具體的問題上,玄奘也堅持自己的看法,有時候甚至會毫不理會皇帝的建議和意見。我們從歷史記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玄奘一回國就受到了未必在自己意料之中的熱烈的歡迎,而從一開始,玄奘就有意識地避開一切熱鬧的場面,孤寂自守。這樣做當然有回避妒忌、繞開矛盾的考慮,也是玄奘謙虛自抑的優(yōu)秀品性的反映,但是,更主要的是,玄奘自始至終就抱定了“單身行道”的信念,從來就沒有改變過。這是玄奘身上特別的閃光點。


  
  第五,玄奘是一位僧人,但是,絕對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只顧自己修行的僧人。他有超常的組織能力、教育能力,總而言之,玄奘是一個很有實際能力的人。我們都知道,玄奘是人類歷史上頂尖的翻譯大家,他的翻譯開創(chuàng)了中國翻譯史的新時代,在佛經翻譯史上更是“新譯”的開山祖師。玄奘翻譯的數量之大、難度之高、權威之堅、流傳之廣,罕見其匹。這樣的工作,當然不可能是由玄奘一個人獨力完成的,必須有某種組織機構的保障。玄奘就是一個出色的組織者,他將以前就已經存在的“譯場”加以改造完善,將分工更加細化,更加明確化。譯場里的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分工,也有不同的責任,而彼此之間又是一個相互配合的有機互動的結構。集體合作翻譯,在今天當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但是,如此詳盡的分工和結構,卻只有玄奘做到了。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玄奘并不簡單地滿足于自己成就巨大的翻譯工作,還從中總結出了一整套的翻譯理論,這就是翻譯學史上著名的“無不翻”。在今天,這套理論依然具有相當的指導作用。
  
  玄奘和時代精神本身就是一個大課題,值得花大力氣去探索、去研究,這自然不是像上面那樣看似簡單明了地概括出幾點就可以交代的。我在今天講的,只能是我個人非常粗淺的一點思考和想法,希望能夠多少發(fā)揮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當前,“玄奘精神”、“重走玄奘路”已經成了流行的時代話語,可是,這里面究竟有多么豐富的內涵和精神財富,恐怕還有待于進一步地研究和發(fā)掘。
  
  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嗎》里有一段話,永遠不會過時,我愿意用它來和大家共勉: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毫無疑問,今天正是需要脊梁的時代!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