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5節(jié)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與地是不講仁愛的,它們將萬物視如草芥——草扎的祭祀用的狗,任其生滅存毀。大人物——有道行的人也是不講仁愛的,他們視老百姓如草芥——草扎的狗,任其生死存毀。
  
  天地之間,不就像個橐籥(音駝月)——羊皮風箱袋嗎?空無一物卻不會窮竭,越是操作,它出來的風就越多。
  
  話說多了反而容易理屈詞窮,不如保守一點,保持一個恰當的度。
  
  我不知道老子是怎么樣寫下第五章的開頭兩句話的。我每每讀到這里,都受震動,心怦怦然。我感到的是何等的冷酷!天地不仁!圣人不仁!這更像是竇娥喊冤的戲詞啊:
  
  卻為何天地清濁你不辨?
  
  卻為何人世黑白顛倒顛?
  
  問蒼天為什么縱惡欺善,
  
  問大地為什么橫遭奇冤,
  
  地啊地,不分好歹你何為地!
  


  天哪天,錯勘愚賢你枉為天!
  
  不仁是一個很重的貶詞啊,不是嗎?我們如果講誰“為富不仁”,不是像在批斗惡霸地主黃世仁嗎?
  
  然而老子說的是一個真理,至少是一部分真理。天地不仁,這是對的,至少是有相當的真理性的。這是許多人許多年來不敢正視的事實。老子最明白,仁愛的另一面是厭棄、嫌惡,無仁愛也就無厭棄、無嫌惡、無偏向、無感情。對于天地,不要太自作多情了吧。如同王小波的名言,不要瞎浪漫了吧。天地生成了萬物,培育了萬物,造就了萬物,愉悅著萬物,振奮著萬物,也毀滅著萬物,試煉著萬物,折磨著萬物。天地為萬物準備了盛宴也準備了毒酒,準備了慶典也準備了喪儀,準備了轟轟烈烈也準備了冷冷清清,準備了天公地道也準備了沉冤海底,準備了善良感動也準備了野蠻殘忍。天地的多情其實是無情的表現,是可能多情也可能無情、可能親愛也可能惡劣的表現。多情反被無情惱,不要再對著蒼天闊地哭天抹淚、自作多情了吧。
  
  其實類似的思考并非從老子始,《論語》里就講了孔夫子的話:“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還有《詩經•大雅•文王》說:“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禮記•哀公問》說:“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說:“天不言,使人發(fā)其意;弗為,使人行其中。”所有這些話,意在說明天并非有意志有愛憎有目的地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但是老子最徹底。他的一句天地不仁,給了你一個透心涼!于是,你看透了:天地壓根兒不管你人間的愛心啊、人道啊、憐憫啊、苦難啊、救贖啊……這么多難分難解的事兒。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這是兩枚大殺傷力炸彈,多少中產、小資、白領、妙齡、詩意的玫瑰色軟趴趴(讀pi。┮幌嗲樵赶估寺氖澜绫凰Ю!
  
  再說圣人不仁呢,就更復雜、更敏感了。
  
  第一層意思,圣人是有道行的人,他掌握的遵循的是大道,是無為而治不言而教的道行。他不需要婆婆媽媽、婦人之仁,更不會在仁的名義下去干擾、去妨礙對于真理的認知,去干擾百姓的正常的自然而然的生活。圣人無為而無不為,不言而自教。他的不仁是最大的仁,無情是最大的情: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百姓的生活幸福自在。
  
  第二層意思,孔夫子辛辛苦苦地講仁,是不是講出了一大堆矯揉造作、假仁假義、條條框框、競相標榜、互相責備、勞民傷財、口焦舌燥呢?還不如少說假大空話,多讓老百姓自自然然地過日子呢。
  
  第三層意思,圣人是大人物,大人物做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事,而不是我愛你、我同情你、我心疼你、我是你親兄弟姐妹等的感情用事。圣人辦大事的過程中,不是不知道要付出代價,不是不知道要奮斗就有犧牲,死人的事情常常發(fā)生,但是如果因此就心慈手軟、纏纏綿綿,該出手時不出手,還算什么圣人?只能算是廢物。圣人的不仁,方是大仁:這就是不仁者大仁也的解釋。
  
  第四層意思,老百姓不能指望天地的憐憫、圣人的憐憫,不能嗷嗷待哺望穿雙眼地指望得到仁愛得到賞賜得到溫馨得到援手。老百姓要做好一切準備,艱難困苦,忍辱負重,好自為之,自己幫助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自己發(fā)展自己。
  
  不靠天地,不靠圣人,這就是解放自身的開始。
  
  老子的許多言語是教人柔弱(至少是表面上)而不是教人剛強的。然而,經過天地與圣人兩個“不仁”的殺戮與洗禮,你客觀上會變得成熟些、堅強些。
  
  認真讀《老子》的人,雖然未必因了老子而堅強雄壯,卻也不會因了老子而柔弱到哪里去。原因在此。
  
  天地不仁與圣人不仁,這兩句話是相當殘酷的。然而通觀老子,他并不兇惡,講起戰(zhàn)爭兵法,他頗有仁義之心。那么對他的“殘酷”,我稱之為智慧的殘酷。這與人性惡中的殘酷不是一回事。
  
  老子個人未曾做過什么殘酷的事,但是他看穿了人性中的丑惡,看穿了仁義道德的無力,看穿了多言只能數窮,不管你講出多少花朵云霞。他還看出了百姓的沒有力量,圣人的沒有可能過于仁慈,天地的不聞不問,仁愛有些時候的無濟于事。他看出了如黑格爾所說,你想進這間房子,結果只能是進那間不同的房子。他看出了許多美善的幻想都僅僅是一相情愿。他的智慧有可能沖擊了善良,沖擊了(對于天地與圣人的)信念,破壞了溫馨浪漫。他看出了許多人對于美善的愿望,恰恰在推動著他們做一些緣木求魚、南轅北轍、徒勞無功、適得其反的蠢事。他看出了多少人把蠢事當做大事、好事、聰明的事、非做不可的事,得意揚揚、熱火朝天地做著。他明明知道自取滅亡的人常常自以為是背起了十字架;異想天開的人自以為是在扭轉乾坤;好勇斗狠的人自以為是在垂范千古。想著一步登天的人只能是滾入泥沼,也就是如西洋哲學家所講的:由于某種走入天堂的愿望,而把自己推進地獄。
  
  智慧對于百姓,有時是殘酷的。魯迅的許多文字中表達過這種殘酷感:
  
  ……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為長蛇,口有毒牙。不以嚙人,自嚙其身,終以殞顛……
  
 。ǔ鲎浴兑安•墓碣文》)
  
  我們知道了一個說法,叫做智慧的痛苦,我們現在又體會到了智慧的嚴峻與殘酷。
  
  真理有時候是嚴峻和帶幾分冷酷的。我們可以再舉一個更震動的例子:革命導師強調暴力革命的不可避免,這并不是因為導師本人的暴力傾向。導師本人并沒有嗜暴施暴的記錄,他只是把帶有苦味兒的真理告訴人眾。明明見到了不仁、見到了暴力、見到了愚蠢,是告訴人們這是不仁這是暴力這是愚蠢才算得上仁慈呢,還是隱瞞這一切,用美麗的童謠與兒歌的虛擬,代替對于世界的觀察與思考才算仁慈呢?
  
  仁與不仁,全在一心。
  
  有時候貌似不仁實為大仁,但是也要警惕以此為理由而公然否定一切的仁愛、愛心。作為世界觀,仁是不夠用的。作為人際關系倫理關系例如中國人講的五倫,當然沒有愛心不成。

  
  當然,老子的結論與魯迅與革命導師根本不同,他的結論要消極得多,他的結論對于自強不息的積極有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補充;對于急性病、浮躁與唯意志論,對于假大空與夸夸其談,則是一個必要的矯治;對于一個社會一個人的人生全部,卻遠不夠用。
  
  這樣的假定根本不存在:我只讀過《老子》一本書,只寫過《關于老子的手下》這一本書;蛘呤亲x者只可能讀這樣一本書。所有關于只有一本書或只讀這一本書的設想,從而引起的擔憂、反感、辯駁的沖動,都是無的放矢。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值得討論。此前,老子一直講的是道,這一處講到了天地,大道比天地抽象也籠統(tǒng)得多。天地,是道的硬件,我想是這樣。天地是硬件,才要強調它的非意志非仁愛性,它的生活性,它的自然性。老子的道有兩方面的含義,從硬件上說是自然,是天地,是惚恍與混沌;從軟件上說是道理,是法則,是規(guī)律,是程序,是定義,是本質與概念之神、概念之王。同時,二者都意味著無限大,都具有想象性、模糊性、似或性。
  
  這里還有一個大問題,芻狗的含義重心何在?臺灣友人、老子研究專家陳鼓應教授,將之解釋為令萬物自生自長。這太溫柔了,這顯然是陳老師的仁厚慈祥之心投射到了老子身上與書上。竊以為,芻狗的核心意義是它們的毀滅或被毀滅的結局。萬物都存在著生、起、壞、滅,最后是滅。百姓的個體,最后也是死亡,是壞滅。中國少有哲學家如此鄭重而又無情(即不仁)地討論毀滅的問題。


  
  然而,毀滅或壞滅,存在于時時刻刻,每分每秒。它與生成,與生命、生起,永遠緊密相連。沒有生命就不會有毀滅,反過來說,沒有壞滅也就無所謂生命。如果你的存在只有永生、只有萬壽無疆一種狀態(tài)而沒有死亡的結局,那么你的生又有什么比照、證明、彰顯與意義呢?沒有人死,哪兒來的人生?永生者,活了一萬年和沒有活過一天有什么區(qū)別?一歲與百萬歲有什么區(qū)別?幸福與不幸又有什么區(qū)別?
  
  我始終佩服印度教的教義:宇宙中有三位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梵天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始祖,是創(chuàng)造之神;毗濕奴是宇宙的維持者,是保護之神,并能創(chuàng)造和降伏魔鬼;濕婆是毀滅之神,有說是第三位的主神,也有說祂(她)才是最大最重要的主神。祂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征,變化莫測。這最后的描述頗有些幽默,卻原來幽默也是通向真理的一個路徑,哪怕是排在最后的一個小路曲徑,所以說“曲徑通幽”。幽,是幽深,是幽雅,是幽暗,是幽靈也是幽默。完全沒有幽默感的人表現了自身的心智不全、人格不完全,當然不能很好地去接受真理、發(fā)現真理、解悟真理。
  
  生成與毀滅,生起與壞滅,都是天地與圣人的應有之義,都是大道的體現。萬物可以成為芻狗,人眾(百姓中的一個個個體)可以成為芻狗,不必哭天搶地。而大道永存,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使我們在被潑了一通冷水之后感到了安慰與澄明、從容與踏實。
  
  把天地比喻成橐籥,別開生面。這是形象思維,也是生拉硬拽。老子驚異于風箱中嘛也沒有,卻鼓出了無盡的大風,使爐火熊熊,使溫度升高,使爛鐵成鋼成器。他從中悟出了無的偉力。其實橐籥那里不是無,而是空氣大大地有。老子那時候還沒有對于空氣的認知。
  
  古人也有將天地作各式比喻的,多半是喻成房屋、帳篷。如蘇軾的詞:
  
  醉醒醒醉,憑君會取這滋味,濃斟琥珀香浮蟻。一到愁腸,別有陽春意。  須將幕席為天地,歌前起舞花前睡。從他落魄陶陶里。猶勝醒醒,惹得閑憔悴。
  
  蘇軾的天地里充滿了春意酒意睡意才子意。他是無中自有千番愁千番醉。
  
  而《敕勒歌》里則是這樣唱的: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講無的背景下的有,由于無的背景,才有如許蒼茫。
  
  著名的張打油則吟詠大雪后的天地說:
  
  天地一籠統(tǒng),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天地一籠統(tǒng)云云,倒有點不小心撞到老子身上的味道。籠統(tǒng)接近于混沌,接近于恍兮惚兮,接近于大道了。
  
  至于把天地比作橐籥,只有老子一家。但三首詩(詞)里,都有那種“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味道。嗚呼天地,多少人物在你這里生滅,多少故事在你這里始終,多少智慧在你這里光耀,多少歌哭在你這里感動!你當然不會屈、不會不出了,你如果屈了、不出了,還有什么東西能夠剩下?
  
  認識真理,尤其是力圖靠近終極的真理,僅僅靠邏輯推論,靠實驗與演算,靠實證的綜合是不夠的,也要靠形象思維,靠靈感悟性,靠假想猜測,有時候也或有生拉硬扯。橐籥的比喻是有趣味也有內涵的。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無中生有(雖然空氣是原有的,風動卻是“愈出”出來的),不終不竭。老子喜歡觀察這種相反相成的事例,喜歡琢磨黑中之白、無中之有、敗中之勝、弱中之強。他喜歡從反面琢磨道與理。
  
  還有一個細節(jié):任繼愈的《老子繹讀》的有關注解中,提到據吳澄解,古代的橐籥是由皮口袋制成的。太棒了,因為至少在新疆,農村鐵匠至今仍然用著羊皮口袋做的風箱,我親眼見過多次。有關老子的知識里,不無生活細節(jié),不無生活氣息。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