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第三章
-
·古玩門診·
古玩一
這是一對方瓶。方瓶比圓瓶難做,因為我們都知道,瓷器燒之前是軟的,方形的東西一入火很容易變形。簡單地說,圓形的瓷器變形率很低,它受力是均勻的。但方形的,尤其這種扁方形的,它的受力是不均勻的,所以很容易變形,這也是歷史上方形瓷器為什么少的一個原因。
瓶上的圖案比較雜。這兩個畫片過去叫“文武片”,一文、一武。一面畫的都是刀馬人,這是武片;另一面畫的都是室內的景,是文片。典型的文武片兩面是不一樣的。從陳設的角度來講,它擺在那兒,今天擺這個面,明天換那個面,可以換一種心情。它的側面什么都有,有鳥、花卉,還有兩個侍女,這些恰恰是晚清時期的文化特征。
這對瓶子應該是清代晚期同治到光緒年間的。過去有一個簡單的說法,把這種叫作“同治彩”,所謂同治彩,典型的特征就是雜七雜八的各種顏色都涌在這里。為什么這個時期有這樣一個特征呢?是由于西方列強進入中國以后,給中國人帶來了各種西方的文化信息以及其他的需求。這對瓶子應該有100多年了,在那個時期算是比較高檔的民間陳設,跟宮廷無關。
這上面畫的侍女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我們很難在瓷器上看到這種侍女,還露著小腳。為什么這樣露著小腳呢?這是當時社會的需求。纏足從隋唐時期開始有,在宋代開始普及,一直對中國的封建社會有極強的文化影響,大部分漢族地區(qū)的女子都是纏足的。纏足形成的歷史原因非常復雜,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的。西方人進入中國以后,看到中國這么多纏足女子,感到非常難以理解,因為他們認為,我們是一個昌盛、文明、發(fā)達的國家,但纏足是一個陋習。但西方人會欣賞或者說會以一種獵奇的心理去欣賞我們的纏足。這種瓶子,我懷疑就是那個時期為誘惑西方人而做的,夸張地將我們的纏足展現(xiàn)給外國人。在乾隆以前的瓷器上,如果表現(xiàn)纏足,一般情況下用長裙覆蓋的,還是保留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心理,輕易不讓你看到小腳。過去,盡管有曬腳會,一年也只有一天,女子可以把腳露出來讓男人看,但平時都是遮著的,講究“笑不露齒,行不露足”,走路的時候腳不能露出來。而這對瓶子上的圖案,這樣夸張地把腳伸出來,作為陳設,我想它一定受到了某種商業(yè)利益的驅使。我想可能是那時候被西方人的這種市場需求給逼成這樣的,看起來很怪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它不失為那個時期很重要的一件文物。
古玩二
這個瓶子的造型叫“膽式瓶”。今天很多人沒見過苦膽,以前殺完了豬,把苦膽一提溜就是這個樣子,“膽式瓶”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還有一種說法叫“錐把瓶”,就是老太太納鞋底的錐子,今天也很少能見到了。這兩個名稱,叫哪個都對。它的底很有意思,以前這叫芝麻醬底,很形象。過去對器物的很多描述都非常形象,沒有那么學術。它的釉是一種窯變釉,顏色非常純正。
整個清代仿青瓷的時期——從雍正一直到清中期——這100多年的時間,它的大致過程是以閃藍為準,就是藍色越多,相對的年代就越早;藍色越少,相對的年代就越晚。如果基本上是通紅狀,就到了大約道光年間了——這是一個相對的規(guī)律,不是絕對的。這件東西大約是清中期的,如果是乾隆也是乾隆最晚期了,為什么呢?是它的底決定的。這個清乾隆晚期膽式瓶底有大量掰釉現(xiàn)象,它并不是由于后來的磕碰,而是生來就有的。我們知道,釉在高溫下是流淌的,現(xiàn)在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流淌狀,所以它會跟底下的窯具粘在一起,最后把窯具敲打下去,就出現(xiàn)了這種瑕疵。這個瑕疵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間都控制得很好;到了嘉慶道光以后由于國力式微,大家對這個事也不太講究了,所以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但不見得說這種情況乾隆時期就絕對不會出現(xiàn),所以可以認定這個東西是乾隆晚期的。
顏色很好看,紅中閃著藍光。藍是一種冷色調,紅是暖色調,在這種暖色調中閃著藍,它就顯得非常沉穩(wěn),不會那么熱烈。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