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第三章
-
外國人來華。在中國航海家遠航各國的同時,也有不少外國人來到中國。今天的泰國在元代分為兩個國家,北方為暹,南方為羅斛,后來到14世紀才統(tǒng)一為暹羅。南宋滅亡后,左丞相陳宜中先是渡海逃往占城,后來又輾轉(zhuǎn)來到暹國,終老于此。元人《刑統(tǒng)賦疏》記載了泰定二年(1325年)中國船商沈榮前往羅斛,卻被海賊強迫到暹國進行貿(mào)易的案件。由此可見,當時中泰海上交往是非常頻繁的。
元成宗統(tǒng)治時期,暹國國王敢木丁曾親自來華朝貢,成為中泰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敢木。≧ama Khamheng)是暹國歷史上有名的王,他來華的歷史,見于元人貢師泰《四明慈濟碑》。據(jù)碑文記載,南宋泉州監(jiān)舶官員楊秀投降元朝后,曾奉命出使暹國,“以其主來朝”。在路上,他們遇到危險,“風猛濤怒,舟幾覆”,但最終還是抵達大都。敢木丁去世后,新王洛泰也曾在1299年來朝,受賜虎符、金縷衣等。
世界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圖塔(Ibn Battuta)出生于摩洛哥丹吉爾。1332年,他離開家鄉(xiāng),只身一人向東尋夢,開始了近三十年的旅游冒險生涯。1333年,伊本·白圖塔抵達印度德里,受到德里蘇丹的熱情款待。1342年,元順帝的使節(jié)抵達德里,伊本·白圖塔奉德里蘇丹之命,率使團陪同元朝使者回訪中國。
伊本·白圖塔在中國游歷了刺桐(泉州)、穗城(廣州)、行在(杭州)等地,在游記中,他提到了中國的銀錠和錢幣,政府專門負責倒換紙鈔的機構(gòu),中國城市中的回回人聚居區(qū),市舶司機構(gòu)對船舶出海,回港的檢驗制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伊本·白圖塔還提到了泉州回回人首領不魯罕丁與舍剌甫丁,而二人的名字都可以在元末吳鑒撰寫的《清凈寺記》中找到。
伊本·白圖塔的游記,是我們了解世紀上半葉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東方各國歷史文化的寶庫。
《真臘風土記》與《島夷志略》。真臘是中國古代對柬埔寨的稱呼。元人周達觀在元貞元年(1295年)曾奉命出使真臘,在當?shù)囟毫粢荒暧杏,回國后撰寫了一部書,這就是著名的《真臘風土記》。
宋元時代,柬埔寨正處于吳哥王朝的鼎盛時期,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吳哥窟的建筑藝術遙想當時光輝燦爛的文化!墩媾D風土記》根據(jù)作者親身經(jīng)歷,分四十余節(jié),對吳哥王朝的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做了較為全面的記錄。在當?shù)匚淖钟涊d稀缺的情況下,《真臘風土記》反倒成為今天我們了解吳哥王朝歷史的主要資料,備受重視。
與周達觀不同的是,《島夷志略》的作者汪大淵是一位民間航海家,從至順元年1330 年)起,他先后兩次隨商船游歷南海諸國!秿u夷志略》則是汪大淵對兩次親身遠航經(jīng)歷的總結(jié),全書總共涉及亞非歐三大洲二百二十多個國家與地名,對遠至東非的各國山川、習俗、風景、物產(chǎn)等情況都有非常生動、可靠的記述,對后世影響很大。
明初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早年曾仔細研讀《島夷志略》,以后三次隨鄭和出使海外,將沿途所見與《島夷志略》相印證,并在景泰二年(1451年)寫成《瀛涯勝覽》一書。在序言中,他這樣寫道:“余昔觀《島夷志》,載天時氣候之別,地理人物之異,慨然嘆曰:‘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予以通譯番書,亦被使末,隨其所至,鯨波浩渺,不知其幾千萬里,歷涉諸邦,其天時、氣候、地理、人物,目擊而身履之,然后知《島夷志》所著者不誣。”
當然,馬歡的書雖然比《島夷志略》敘事詳細,但所及地域之廣卻遠遜于后者。
元朝官修疆域圖志。蒙古人興起后,征服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其中許多地方是此前中國人知之甚少的地區(qū)。
元貞元年(1295年),元朝政府開始著手編纂一部全面反映元朝遼闊疆域的總志——《大一統(tǒng)志》,同時準備編繪相應的地圖。這無疑需要在傳統(tǒng)漢地輿圖的基礎上,吸收當時高度發(fā)達的伊斯蘭世界的制圖技術與輿圖資料。當時在秘書監(jiān)任職的回回天文、地理學家札馬剌丁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
札馬剌丁在給世祖忽必烈的上奏中提出自己的設想,即將已經(jīng)征集上來的漢地圖籍四五十冊,與自己掌握的“回回圖子”,匯總在一起,編成元代的地圖總集。札馬剌丁的地圖總集沒有流傳下來,但至順元年(1330 年)元朝修成的《經(jīng)世大典》地圖顯然與此有關。
此外,《大德南海志》是元人陳大震撰寫的刊行于大德四年(1304年)的一部廣州地方志。
廣州,是古代中國南方的重要貿(mào)易口岸,元朝政府在此設立市舶司,專門負責進出口貨物的檢驗與征稅!洞蟮履虾V尽吩瓡黼m大都失傳,但殘留下來的第六卷詳細開列了從海外諸國進口的貨物清單,及與當?shù)赝ㄉ痰暮M鈬液偷孛话偎氖邆。據(jù)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廣州對外貿(mào)易的興盛狀況。
如果說宋代《嶺外代答》《諸蕃志》的記載還多取自傳聞的話,那么《大德南海志》則是元初廣州地區(qū)對外貿(mào)易的一份官方實錄,內(nèi)容比《嶺外代答》《諸蕃志》的可信度自然更高。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是在元末蘇州人李澤民《聲教廣被圖》等的基礎上完成的,這份地圖形制龐大,較為明確地標明了今天的歐洲、非洲、中東和波斯灣等地區(qū)。其中地名雖然與《經(jīng)世大典》圖有很大出入,并非出自一源,但很顯然,地圖的西半部分也應來自伊斯蘭世界的地理學知識,是東西方地理學融合交匯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元朝政府在組織人力編輯地圖的同時,還曾派人到福建沿海各地調(diào)查“海道回回文剌那麻”,所謂剌那麻,就是波斯語“行路指南”的意思?磥恚敃r福建沿海聚居的從事海外貿(mào)易的回回人,一定掌握了不少阿拉伯世界的航海資料。明初鄭和下西洋,包括他本人在內(nèi)的船隊成員中有許多回回人,這決不是一種巧合。
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貿(mào)易為開端,其意義卻遠遠超出這些物品本身。千百年來,它把世界各地文明和文化發(fā)源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條連接亞、非、歐、美的海上大動脈,各種文明通過這條大動脈相互接觸、碰撞、融合。它比陸上絲綢之路延續(xù)的時間更長,通往的地區(qū)更廣,成為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的巨大力量。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證明,對外開放、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越多,國家就越繁榮富強。甚至可以說,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構(gòu)建當今世界不以掠奪和控制為目的的真正意義的“全球化”的先聲。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