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節(jié) 允許孩子按自己的節(jié)奏成長
-
家庭教育,以接納為本。接納孩子,也接納自己。沒有不犯錯的父母,就算我們再謹慎,也還是會犯錯。自責(zé)沒有用,接納反而會讓自己更快想到積極的解決方案。
經(jīng)成千上萬的父母們驗證,傾聽、共情、劃界限、立規(guī)則、我信息,每一步扎實走過,就可以獲得接納力。這種接納不是放縱,不是寵溺,不是忍受,而是對生命歷程的一種了然。
我看過《燈塔之家》這本書,雖然是童書,卻彰顯了什么是接納力。
兩個小鼠娃(丁冬和丁香)去森林探險,按照爸爸(海無畏)的要求帶了指南針。他們在半路卻搞丟了指南針,迷路了。
丁香道:“海無畏從來不會對我們失望。”
這倒是真的。海無畏什么錯誤都能理解。
丁冬說:“反正,我真希望我沒有弄丟指南針!
這就是接納力!孩子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還能想象父母給予的正面反饋,并從中獲得面對困難的力量,覺得父母給予的是支持、理解,而不是指責(zé)、謾罵。這是彌足珍貴的!如果有一天孩子能在背后這樣去看待我們,就說明我們獲得了接納力。
四歲的樂樂大喊著:“快看,是123路公交車!”
六歲的小恒往車窗外一看說:“明明是321路嘛!
十一歲的龍兒瞄了一眼說:“嗯,是321路。”
四歲的樂樂不服氣,堅持道:“就是123路!”
龍兒淡然一笑,沒吭聲。小恒嘟囔了一句“明明是321路”,也不再反駁樂樂了。
大孩子知道自己比小孩子懂得多,不用證明什么,淡然一笑,代表了一種了然和接納。我們成人比孩子早到這世界二三十年,“對什么錯誤都能理解”才是我們應(yīng)有的境界。
孩子需要通過體驗來建構(gòu)自我。我們的接納能讓孩子安心,當(dāng)孩子不用反復(fù)向父母求證自己足夠好時,就可以專心體驗外部世界了。
記得龍兒三歲時,我?guī)抨牭群虺说罔F,他的身體很放松,沒有絲毫向前沖的意思。
因為他在幼兒園里,排隊等著滑滑梯就是這樣子的,沒有人用身體靠著身體去排隊,彼此都知道誰是先來誰是后到的。即使你蹲在旁邊玩沙子,該輪到你了,你會自覺地站起來去滑滑梯,大家都心領(lǐng)神會,這是一種平靜中的秩序,含著彼此對其他人的感知和理解。
有一次,地鐵列車進站,我和兒子排隊在第一位,門剛打開,下車的人尚在陸續(xù)下車。忽然從我們背后竄出來一個人,瞬間擠上了列車。兒子下意識地一躲,然后疑惑地問我:“媽媽,為什么他不排隊?”
我清了清嗓子,開始組織語言:“嗯,他可能想搶個座位吧!
兒子接著問:“為什么要搶?”
“嗯,你知道,中國人口眾多、資源有些緊張,所以,為了獲得一些資源,就需要搶吧。也許他太需要一個座位了!蔽冶M力解釋。
兒子若有所思……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兒子排隊的時候開始身體前傾、緊繃著,隨時準(zhǔn)備沖進去;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兒子會搶座位了。
在浩途的共修,讓我知道這些體驗都是很寶貴的,也讓我有能力做到,只是靜靜地陪伴著他經(jīng)歷著。
這一天,我和五歲的兒子已經(jīng)登上了地鐵列車,我倆站著,快到下一站了。
兒子悄聲對我說:“媽媽,你看那個人把手機裝包里了,他肯定要下車,你去站在他身邊。你看那兒還有一個阿姨,已經(jīng)把包背起來了,我去搶那個位置!
上下車的人帶來一陣躁動,之后,我看到兒子已經(jīng)坐下了。我走在他身邊站著。他悄聲埋怨我說:“你怎么不去搶那個位置?你看我說對了,他下車了!
我淡然一笑說:“我選擇不搶。”兒子訝異地看我一眼說:“為什么?”我說:“我不累,不需要坐!
我想起兩年前我向他灌輸了中國人口眾多、資源匱乏的觀念,便繼續(xù)說道:“如果每個人準(zhǔn)確地知道自己的需要,拿自己所需要的資源,資源是足夠的。我不打算因為資源的有限而去搶,我選擇遵從我的需要去使用資源!
兒子若有所思……
五歲的男孩子哪里需要座位呀!坐一小會兒,他便坐不住了,他仰著小臉對我說:“媽媽,你替我坐會兒,幫我占下位置!
我便依言坐下了,順便笑著說了句:“你占有了一個資源,這個資源便也占有了你。你看,你還得找我來幫你坐在位置上!
當(dāng)兒子六歲時,擁有了一份成熟和淡定。他可以很放松地等車,在別人搶先時,他會很淡然地說“他可能很需要有個座位吧”,也可以很智慧地在我累了時幫助我搞定一個座位。
他已經(jīng)明白,大多數(shù)時候他更喜歡在車廂兩端,看司機駕駛、看各種儀表盤的數(shù)據(jù),而不是需要一個座位。
從兒子的成長中,我體悟到:盡情地體驗事物的兩端,便是自由;在體驗了充分的自由之后,基于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做出的選擇,便是一份成熟;帶著這份成熟,自在地做自己,那便是綻放了!
接納是一種力量,如同大地對萬物的接納,能夠讓萬物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去成長。當(dāng)我們擁有接納力時,便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他們足夠好,有能力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有一位國際著名的教育專家來華做培訓(xùn),參加培訓(xùn)的既有教師也有家長。在培訓(xùn)現(xiàn)場,有人提問時,這位專家會問:“請問您是老師還是父母?”如果你答“是父母”,專家便會說:“放輕松些,每個年齡段孩子該用什么方式教學(xué)是老師需要知道的事情,作為父母,只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接納的家!
我聽了這樣的回答,覺得特別心安。家庭教育,以接納為本。接納孩子,也接納自己。沒有不犯錯的父母,就算我們再謹慎,也還是會犯錯。自責(zé)沒有用,接納反而會讓自己更快想到積極的解決方案。比如,送六歲的龍兒去夏令營之后,我發(fā)現(xiàn)對他有些揠苗助長了,我趕緊進行了之后的梳理。
我先是傾聽、共情,協(xié)助龍兒釋放情緒。我說:“哦,第一天就見到流著血的死人,真的有些嚇人呢!
然后我欣賞他:“你是里面最小的,我聽說你為團隊破案做了很大貢獻呢!彼D(zhuǎn)而有些自豪地說:“嗯!兇手的兇器藏在很高的吊燈里,他們舉起我來,我夠到的!還有……”他越講越興奮。
最后我植入了一些關(guān)于夏令營的正面信息。我說:“你們這個夏令營是以偵探為主題,以后我們可以嘗試其他夏令營,有什么籃球夏令營、棒球夏令營之類的……你覺得下一次你會想去什么樣的夏令營呢?”
……
總之,為人父母,有一份愛和責(zé)任心,看到好的資源便按捺不住想提供給孩子,有時候恰到好處,有時候難免就過了火候。我們不能也不用保證不犯錯,接納自己同時做好善后工作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不管孩子有怎樣的經(jīng)歷,我們都可以協(xié)助他吸收到滋養(yǎng),讓他體驗到自己足夠好,別人也足夠好,這個世界對他都是友善的。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