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節(jié) 第八章
-
61. 常給自己“洗洗腦”
記性不好的人,永遠覺得生活清新有趣。
利弊相衡,這個定律在記憶與忘記上,較其他方面更準確、更有益。若一個人記不起那些曾經(jīng)幸會者的名字,那么他對討厭者的名字也同樣健忘。如果他記不住人類歷史的錯綜復(fù)雜,便也不會記清昨日離婚案中令人惡心的情節(jié)。他的思想像泉水一樣,永遠清澈流暢。他覺得今年更加有趣,因為他對大致一樣的去年已經(jīng)印象模糊。于是一個被稱為記性不好的人,永遠覺得生活有趣,饒有晨輝的清新感。
世上往往有許多事情,智者應(yīng)該避開那些既無力改變,回想起來又會痛心疾首的那些邪惡、悲慘及愚蠢的事。我們這個時代,通常把這種回避視為怯懦,但是,涉世老手的信念是,勇氣存在于奮力以赴的艱辛之中,同樣也存在于安詳和沉著之內(nèi)。不時脫下盔甲的人,更有精力迎戰(zhàn)殊死的搏斗。義務(wù)和樂趣一樣,能促使每個人筑起不受滋擾的心靈堡壘,借以獲得心智自主。經(jīng)過回憶作用所選擇、安排和美化的個人往事,正是這種退隱的最佳去處。
人人都曾有過被痛苦的回憶所纏繞而不能自拔的經(jīng)驗,何不讓我們把這些不美好的回憶摒之千里,代之以自我陶醉的憧憬和對新生活的不斷體驗與歷練呢?
請您記住,健忘是使您更加快樂的秘訣,這適用于任何人,何妨一試?
62. 利用你的逆向思維
成功的契機,往往在于思維的悖逆。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小時候機智過人。有一天他和幾位小朋友在花園里玩,其中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一個大水缸,小朋友們一時都慌亂了起來:有的大喊:“來人啊,救命!”;有的拼命地想把落水的小伙伴從水缸里拉出來;司馬光急中生智,拿起一塊石頭,將水缸砸破,水流走了,那位小朋友也得救了。
我們不難看出,孩子掉下水缸后,大多數(shù)孩子是按常規(guī)思維救人的,即是使人離開水,而司馬光取的是超常思維,即是使水離開了人。
實際上,我們與其說是“超常思維”不如說是“逆向思維”來得更貼切些。也正是憑著“逆向思維”,司馬光才得以化險為夷,其事跡也成為千古流傳的教育精品。
顯然,逆向思維明顯的特點就是不按常規(guī)辦事,不循規(guī)蹈矩,善于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思維在一個方向受阻時,馬上改換新的方向,從而找出新的突破。而那個“新的方向”往往正是常規(guī)思維的“死角”。常規(guī)思維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定勢,往往只有一個思維角度,一個常規(guī)方向。
這顯然是兩種旗幟鮮明的對立,然而,逆向思維往往只有當它被訴諸語言文字時,才會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通常是,離開語言文字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時,又很快把它給忘了。現(xiàn)實生活就像一臺龐大的消化機器,逆向思維一放進去,就被消融得一干二凈。對于逆向思維,常規(guī)思維似乎有著極強的同化作用,這種作用往往在不知不覺中便已完成。
常規(guī)思維有著那么強大的力量,作為一種“定勢”、一種“常規(guī)”,其本身就證實了它的歷史悠久,根深蒂固。它絕非只是個體的問題,而往往與整個民族,與整個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息息相關(guān)。那些常規(guī)定勢,往往正是世代傳統(tǒng)的沉淀,而這,也正是使得它的地位堅固得難以輕易動搖。
而我們仔細探尋那些世代相傳的紐帶時,便發(fā)覺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傳送工具。所以,我們這些經(jīng)過教育與社會磨煉的大人才會不時驚奇于孩子的睿智,并由此以為自己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天才。
蘇格蘭詩人彭斯,一次湊巧見到一個富翁被一位窮人從水中奮力救起。而那個富翁卻連句感謝的話都沒有說,留下一枚銅錢后便揚長而去。圍觀的人都非常氣憤,要求將那可惡的富翁重新扔到河里去。而彭斯卻上前說:“放了他吧,他自己也了解他生命的價值!眹^的人們聽了都哄堂大笑。
不動聲色中,極大地諷刺了那位愛財如命的吝嗇鬼。盡管這其中似乎有阿Q式的自我勝利法,卻仍然無法掩蓋那睿智之光。
有一次,國王問阿凡提:“要是你面前一邊是金子,一邊是正義,你選擇哪一樣?”阿凡提居然出乎意外地回答:“我愿意選擇金錢!眹醮鬄轶@奇:“金錢有什么用?正義可是不容易得到的呀!”阿凡提接著說:“誰缺什么就想得什么,我缺的是錢,所以我要錢;你缺的是正義,所以你要正義。”
那種出其不意的思維,讓本想愚弄阿凡提的國王一時不知如何應(yīng)對,其地位已經(jīng)逐漸地由“主”向“客”靠攏,當阿凡提故作姿態(tài)的作出解釋時,我們就不禁“可憐”起那位被反主為客的君王了。
逆向思維就像天空絢爛的彩虹,無論它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在天空,引起的都是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嘆與向往。
而當今,逆向思維早已成為社會各界推崇的對象,尤其是在當今最熱門的工商業(yè)界,更是備受關(guān)注。經(jīng)濟學家和管理者口中所謂的利潤來源、創(chuàng)新,實際上便是對逆向思維的一種訴求。創(chuàng)新不同于發(fā)明,它只是要求人們把握住別人所忽略的機會。通俗一點,它只是對一些現(xiàn)存的東西加以利用,而這些現(xiàn)存東西的價值通常是無法為常規(guī)思維所察覺的。所以,人們對企業(yè)家最首要的要求,便是能夠創(chuàng)新。因為,創(chuàng)新便是利潤,而對企業(yè)家本身而言,創(chuàng)新便是成功。
所以,逆向思維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競爭激烈的工商界,都有著其獨特而巨大的價值。啟發(fā)自己的逆向思維,無疑是一個邁向成功的極好法寶。
63. 包容過去,融通未來
生命并非只有一處燦爛輝煌,包容過去,融通未來,創(chuàng)造人生第二個春天。
認真思考自己該如何生活、如何為人處世,永遠不要嫌太早或太遲。未雨綢繆不但沒有損失,反而使人獲益良多,你必須讓思想盡情展翅翱翔,走出眼前生硬的疆界,突破現(xiàn)有的成見?绯鲂律畹牡谝徊,對于自己的過去,大可不必耿耿于懷,是好是壞都已過去,且把它看作一張白紙,你心中就沒有了埋怨與不滿,生活將一切順利平穩(wěn)。
如果你認為人來到世上是應(yīng)該有所作為的,那就更要重視自己的存在。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偉大的、有創(chuàng)造力的,只是我們常忽視這一點,生活中永遠不乏體驗與成長的機會,哪怕身處絕境,卻正是開辟新天地的大好時機。一味沉浸在過去的回憶里,只是浪費生命,如何生活的決定權(quán)在自己,這是別人無法取代的,如果此時的生活并不快樂,也不成功,何不勇敢地嘗試去改變,去另辟蹊徑呢?有的人堅持著“矢志不渝”的思想,守著最初的道路不放,如果你堅信是正確的那就去堅持;如果從實際出發(fā)認為有偏頗,也可以退回來另走別的路!白擦四蠅σ仡^!币患虑槲闯晒Γ灰虼硕p視自己的能力,許多人之所以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多半因為小看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大的發(fā)展領(lǐng)域。固守一處,沒有信心,會使你失去發(fā)展的機會,失掉可能會有的成功。
古人落榜不失志的例子可能會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曾鞏,北宋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胞弟、表弟共六人,幾次在科舉考試中都未考中進士。有一年,曾鞏與其弟去應(yīng)試,不料又名落孫山,有人做詩諷刺他們說:“三年一度科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曾鞏對此并不介意,也不灰心,一再教育諸弟要經(jīng)得住失敗的考驗,在學習上要永不懈怠,刻苦攻讀。又到大比之年,曾鞏與兄弟六人去赴試,臨走之前,曾母感嘆地說:“你們六人當中,只要有一個金榜題名,我就心滿意足了!”考試結(jié)果張榜公布。曾鞏兄弟六人都中進士,且名次都在前列?梢娙藨(yīng)該有信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落第不灰心,尤其對莘莘學子們更有借鑒意義。
既然你選擇了考試成材這條路,就要懂得,堅持才能成功。
矢志不渝的追求進取固然可貴,開創(chuàng)生命新天地的精神更值得欽佩。例如,蒲松齡,清初山東人,由于當時科舉制度不嚴謹,科場中賄賂盛行,舞弊成風,他四次考取舉人都落第了。蒲松齡志存高遠,并未因落第而悲觀失望,他立志要寫一部“孤憤之書”。他在壓紙的銅尺上鐫刻一副對聯(lián),聯(lián)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以此自敬自勉。后來,他終于寫成了一部文學巨著——《聊齋志異》,自己也成為萬古流芳的文學家。
蒲松齡雖然落第,與仕途無緣,但他找到了成就自己的另一個方向,在這條新開辟的道路上,他取得了成功,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像他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還有很多。
由此可見,人生并非只一處輝煌,而是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創(chuàng)造,審時度勢,尋找新的生活目標。若要尋找它,你須從新的角度看待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心,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多值得欣賞的地方。唯有充滿信心,才能真正認識自己,才能注意到生命中許多微妙的層面,抓住成功的機遇,拓寬視野,走向生命的開闊處。
64. 最合適的才是最美的
一種活法,只要是最適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最美的。
誰甘愿度過平庸的一生?誰沒有過美好的憧憬?人和植物、動物的區(qū)別,重要的一點恰恰在于人會設(shè)計自己的愿望,有實現(xiàn)這一愿望的沖動。理想使人具有不折不撓的精神力量。如果統(tǒng)計一下,實現(xiàn)了自己理想的人并不少,而有些不成功的人的例子被常常引用,讓人誤以為理想太不容易實現(xiàn)。
理想,說到底,無非是對某一種活法的主觀選擇?陀^的限制通常是強大于主觀努力的,沒有現(xiàn)實根基的理想只能是妄想。有理想有追求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法,不被不切實際的理想或追求所折磨,調(diào)整選擇的方位,更是積極主動的活法。
一切生活都是值得好好去過的。須知無論主觀選擇的還是客觀安排的生活,都是有正面和負面的。帝王的權(quán)威不是農(nóng)夫所能企盼和擁有的,但農(nóng)夫卻不必擔心被殺身篡位。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改變自己命運的想法永遠是天經(jīng)地義、無可指責的。但首先應(yīng)是從實際處開始改變。
一個人不論何時開始考慮怎樣度過一生都為時不晚。未雨綢繆不但沒有損失,反而使人獲益很多。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有所為的,沒有人生來就輕視自己,不是嗎?如果你缺乏成就感,就該趕緊想辦法拓展自己的思考范圍,開創(chuàng)全新的人生。
另一方面,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從字面上看來有點兒像是聽天由命,其實強調(diào)的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沒有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哪還談得上什么積極進取呢?只要你愿意,切實掌握每一分鐘,今天便是重生的起跑點,每分每秒都可以不斷充實生活。
社會越是發(fā)展,人的機遇將會越多。人到中年未實現(xiàn)或未達到的,并不意味著你一生不能實現(xiàn)。你的一生也許將幾次經(jīng)歷得到、失去,再得、再失,有時你的人生軌跡會被完全徹底地改變,迫使你一切從頭開始。誰準備的越多,應(yīng)變能力就越強,成就也就越多。
別忘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
65. 天公不作美,人自尋找之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當上天不作美時,人只好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
美麗的含義不是單一的,因為人們的觀點和愿望各有不同,美麗也因此融入了各個人視力所及的萬物之中。
我問,你真正地細心觀察過哺育我們的大自然嗎?走向自然,你將發(fā)現(xiàn),每一片天空都飄著自己的彩云、每一片田野都展現(xiàn)自己的綠色、每一朵小花都吐露自己的芬芳。
我說,美麗就在你的身邊,有愛的地方就有美麗的畫面。在那里,你會看見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勞動者辛勤工作的汗水、情侶手挽手散步的悠閑,還有節(jié)日焰火的燦爛和一家人坐在一起談笑聊天。
可是你還是高興不起來,你說,湖光山色很美,自己卻是只丑小鴨,白天鵝只是一個美麗的夢。一副飽經(jīng)滄桑的樣子,好像很成熟。也許你覺得自己長得不漂亮,是女媧娘娘漫不經(jīng)心用泥甩出來的孩子,于是很懊喪地待在灰暗的角落,怕見陽光。也許你嘆息自己沒有伶俐的口齒和智慧的雙手,無法創(chuàng)造美麗的事物,表達美麗的情感。你覺得什么都不如別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覺得自己再也沒有進取的希望了。
那么,你錯了。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同樣,你并不缺少美麗的一瞬,也不缺少美麗的長久,你所缺少的,只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尋找屬于你的美麗。應(yīng)當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種色彩。有信心的樣子,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天公不作美,你就要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
眼睛里的悲哀常常是因為看到別人卻看不見自己。你的美麗沒有失落,而是沒有被發(fā)現(xiàn)。不知從何時起,你把自己拘在一個小圈子里,看圈中這個人這里比你強,那個人那里比你優(yōu)秀,殊不知,也許你所羨慕的那個人也正羨慕你有著這樣的慧眼和洞察一切的心靈呢!也許你只知懊悔自己烏黑的顏色,卻不知自己便是寶貴的煤炭;也許你只知抱怨自己是株無名的小草,卻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正點綴著春日的大地;也許你只看到一條歪歪扭扭的來路,卻從未察覺那彎彎曲曲的大道中有你閃光的足跡!我不舉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這樣幾個形象的比喻,你自己去對號入座。
現(xiàn)在,你該從那小圈子中跳出來了,給你周圍再添一道美麗的風景。把眼光放高放遠一點兒,外面的世界和未來的路更值得你皺著眉頭去思考,去琢磨。對嗎?沒有笑容的你。
你笑了,笑得很美麗!
66 .像貓頭鷹一樣看世界
貓頭鷹活得很好,因為它常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睜一只眼為了洞察周圍,閉一只眼是巧妙的省略和包容。
良辰美景盡收眼底,烏煙瘴氣不聞也罷。人無完人,世無完世,睜一眼,閉一眼,擇善而從,不善的且包容或棄之。道家講世間萬物由陰陽二極而成,辯證法認為世界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既然是矛盾,就有好有壞,有苦有甜,不同的判斷體現(xiàn)不同的價值觀,矛盾雙方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人們向往完美,但是向往追求的事物未必都能實現(xiàn),或許正是因為遙不可及才更有誘惑力?墒,人還是要在現(xiàn)實中生活的,于是只好將眼睛一睜一閉,反而更加心明眼亮。
在此以交朋友為例講述這用眼之道:
一個人要贏得友誼,就要多看對方的優(yōu)點和長處。比如某人事業(yè)心強,工作成績突出,但生活處世能力差,那么就擇其長處學習,這樣你會和對方和睦相處。相反,你睜開兩只眼看對方,要求對方什么都好,那么最終是你失去友誼,嚇跑朋友。
閉一只眼看朋友,還是一種寬容的處世之道。比如你的朋友曾失足過,或者至今仍有某些缺點,你與他相處的時候,不妨回避他的傷疤,忘記他的過去,尊重他的今天,寄希望于他的明天。這樣,你交朋友的視野就會更為寬廣,你的生活也會更加豐富多彩,決不會因斤斤計較著某個朋友的過去而與其無法相處。又比如說,某人曾經(jīng)冒犯過你,或做了對不起你的事,如果他已經(jīng)認識到錯誤,你不妨閉一只眼,讓昨天的誤會與沖突隨著歲月而流逝,這不是無緣無故的寬恕和放縱,而是一種風度。同時,對方會被你的胸襟和大度折服。
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挫折,從挫折中獲取考驗,從幼稚中走向成熟,從認識弱點走向克服弱點。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把別人的過去洞察得一清二楚,你只要認為對方對你很真誠,那么即使他有某些與你格格不入的東西,也不必大加追究,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如果你睜大眼睛看對方,總可以發(fā)現(xiàn)對方的弱點或缺點,拿尺子去量人,尺寸總會有差距。
睜一只眼,即是多看對方的長處,閉一只眼,即是少看對方的弱點。我認為,唯有如此,才能永遠保持處世的樂觀。
如果你睜大雙眼,想將世界和世人看個透,那么勞累的將不只是眼睛。人總得在一堆目光下活著,有人整日忙于服侍人家的眼色,且依順眼色去做人。一個眼色,便足以傳遞或阻止一個喜悅,無論是興奮還是驚訝,總是怯怯地懸著心,活得多緊張!面對一些殘酷的景況,最好也閉上一只眼,省得加重眼睛的辛苦,也免得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如此這般情形,請用你的慧眼去擇善,而后從之,遇不善,“閉”而不見省了麻煩,如果有勇氣,見不善則改之,那就更好了。
67. 過而不改,是為過矣
知錯就改是一種聰明的做法,死不認錯會把事情弄得更糟。古人云:“過而不改,是為過矣。”正是明智的見解。
當我們對的時候,要溫和而巧妙的去獲取到人們對我們的贊同,當我們錯的時候,先別驚慌地掩飾它,因為紙里是包不住火的,我們要勇敢地承認我們的錯誤。這種方法不僅能產(chǎn)生驚人的結(jié)果,而且在某種情況下,比為自己辯護更為有意義。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有錯就改才是好孩子!狈稿e誤的原因歸納起來有這么幾條:年齡和客觀條件所限造成知識的不足,能力有限,行為有悖客觀規(guī)律;初入社會,見識短淺、經(jīng)驗不足,加上莽撞與沖動,錯誤易出;在經(jīng)歷了大風浪之后,不小心為一時的欲望和邪念所動心,在陰溝里翻船;小錯不斷,知錯不改,終成大錯;等等。
如果你不是記性太糟糕,轉(zhuǎn)臉就忘的話,常出錯不是缺點。“吃一塹,長一智”,挫折能使意志得到鍛煉,使人變聰明。因為做錯某件事而吃了虧,下次碰到類似的事情,就不會效仿上次的“笨”法子,即便這一次不是最聰明的辦法,也比上一次的要高明,如此這般不斷改進能應(yīng)付自如,較他人棋高一籌。
在犯了錯誤的當時,且不問錯的原因,人們會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法。我常常看到有的人明明是他的錯,卻緊咬牙關(guān),“我錯了”三個字怎么也擠不出牙縫。也有的“口才好”,好強辯,無理也要攪三分。如果拿以上兩種辦法來對待你頂頭上司的批評,或者對待一個同樣死不認錯者,情況就不會像你想象的那樣——死不認錯,結(jié)果往往使自己處于被動的境地。
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我們不必計較太多。有一則相聲叫《糾紛》,簡言之,故事是這樣的:雨后,馬路上積了很多泥水,這時正值上班高峰期,故事的兩位主人公,一個趕著去買藥,一個忙著去上班,由于人車擁擠,買藥的沒留神,從上班的人身邊擦過去,弄臟了他的鞋和褲腿,繼續(xù)向前騎。“上班的”怒了,一把抓住“買藥的”,要他賠錢,言語過激,“買藥的”聽得不入耳,火氣一上來,兩人開始爭辯,最后吵到派出所。民警沒有立即調(diào)節(jié),而是讓二人到另一間小屋里等候。兩人靜靜地坐下來,心平氣和之后才清醒地回想事情的經(jīng)過。“買藥的”開了腔:“這事最初是我不對,你的腳還疼嗎?”,“上班的”面有愧色說:“不打緊,在這兒待了半天也活動開了,其實當初你要客氣一點,也就用不著來這里給民警添麻煩了。”“我是想道歉來著,可是當時你又是什么態(tài)度?你的話也相當不客氣呀?”“你得原諒我年輕嘛!”兩人走出小屋,向民警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歡喜地走出了派出所。臨別時,一個問另一個:“怎么樣,兄弟還生我的氣嗎?”“哪兒的話,不打不成交,有空上我那兒玩去!”另一個回答,糾紛就此化解。仔細想想這個故事,如果那個軋別人的腳弄臟他鞋子的人,迅速地、熱忱地承認自己的過失,謙遜一點,矛盾也就化解了。我自認為“如果你錯了,就迅速地承認”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做法,死不認錯反倒是愚魯之人的行為。
假如我們知道自己勢必要受責備了,不妨先自己責備自己,巧妙而委婉地陳述事實。你自我批評的誠懇態(tài)度和急切程度將使他的憤怒和爭斗性頃刻間被化解,也許他還會幫你開脫呢。這種方法的明智之處還表現(xiàn)在能使你處于主動地位,在對方有機會說話以前,將他的批評轉(zhuǎn)成你的自我批評。這時,你是在聽自己的批評,不是比忍受別人口中的斥責好了許多嗎?人都有自衛(wèi)的心理,自我批評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著想,故而言語之中少了誹謗,態(tài)度顯得誠懇。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風平浪靜!边@不是被動的退讓,而是主動積極的辦法。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方法,你可得到比期望的更多。這里強調(diào)的是一種主動的行事原則,打個比方,公園的石板路窄,原本就有過節(jié)的兩人相向而行,一個人傲慢地說:“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另一個不慌不忙地說,“我向來給傻瓜讓路。”于是從容地繞道而行。這個故事與我講的中心議題似乎不相關(guān),但我們可以依此類推,舉一反三,體會其中的方法。
如果你有分析力和判斷力,你會贊同我的。出了錯就迅速地主動承認,死不認錯才是錯上加錯的笨法子,你一定會比我做得更好。
68. 別讓猜疑折磨自己
無端猜疑,于事無補;疑心太重,害己殃人。
有這樣一則故事:“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溧徣酥敢嘣。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智子疑鄰”的故事。由此看出,猜疑使友善被曲解為惡意,好心被當成歹心,扭曲了事情的本來面目。
猜疑,就是無中生有地起疑心,對人對事不放心。有了猜疑之心,對待朋友,看待事物,就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fā),進行合乎邏輯的判斷、推理,而是憑借一點表面現(xiàn)象,主觀臆斷、隨意夸大,進而扭曲事物,得出一個不切實際的結(jié)論。猜疑使人際交往中本來小小的疙瘩發(fā)展成長期的不和。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因為猜疑疏遠了朋友,中斷了友誼,甚至斷送江山。猜疑實在是害己又殃人,具體歸納一下猜疑的不良后果:
猜疑使人失去公正的態(tài)度,正像上面引用的“智子疑鄰”的故事,同樣是忠誠的勸告,富人對兒子稱贊,因為親近,忠告便顯得聰明;與鄰人之父非親非故,結(jié)果“信而被疑,忠而被謗!憋@然失去了公正的態(tài)度。
猜疑危及國家安全。歷史告訴我們,君臣相互猜疑則天下就會動亂。賢明的君主和精明的大臣,都把猜疑視為相處的一大禍害而加以避免。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向被認為精明能干,但也有一定偏頗之處,就是過于明察,反生疑人之心,大事小事無不親自過問,出將入相,煢煢孑立。諸葛亮對受降之將魏延始終用而不信,懷疑他有反叛之心,致使軍事上失去“股肱”之助。諸葛亮死之后,又發(fā)生魏延的冤案,蜀漢元氣大傷,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不利局面。
猜疑是自己折磨自己。杯弓蛇影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證。弓影投映在盛酒的杯中,好像小蛇在游動,飲者以為真的把“蛇”吞下去了,越想越惡心,結(jié)果害得自己重病一場。這才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疑之,疑心太重,到頭來自討苦吃。
信人者不疑人,疑人者不信人。對別人無端地猜疑,貌似無端,實則有端,猜疑源于褊狹的私心!耙孕∪酥,度君子之腹”,疑心太重的人,總怕別人爭奪自己的所愛、所求、所得,怕別人損害自己的利益,終日疑神疑鬼,顧慮重重,你不放心別人,別人能信任你嗎?雖說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時時提防,處處疑心,還會有知心朋友嗎?
猜疑之心形成,是由于不夠了解和不夠信任造成的。信任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猜疑是通向友誼和友愛的障礙。要消除猜疑,杜絕疑慮,可以從三方面努力:
(1)排除私心雜念。私心作怪,患得患失,怕他人爭取權(quán)財,勢必疑慮重重,難展宏圖。
(2)實事求是,弄清事實真相。社會上對人對事褒貶不一,讒言訛語,攪得你真假難辨好壞不分。我們應(yīng)該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不要聽信謠言。
(3)經(jīng)常溝通,增進了解。俗話說,友誼靠熱情來澆灌,感情靠聯(lián)絡(luò)來維系。朋友之交,實際上就是思想、感情、信息的交流。朋友之間來往多了,相互了解也就加深了,沒有言語和行動上的溝通,何以見得志同道合、心心相?交友須交心,交心必須真誠坦白、推心置腹,你對人說三分話,怎能乞求別人全拋一片心給你。老抱著“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的舊皇歷,就會失去知心朋友。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猜疑是一塊為人處世的絆腳石,趕快將它踢開去!
69. 生得快樂,活得瀟灑
快樂瀟灑是生活應(yīng)有的原則,瀟灑給生活帶來快樂,快樂地過生活也是一種瀟灑。
人生本是一種快樂,雅人有雅興,俗人有俗趣,無論在朝為官或是在野為民,都自有其樂。錦衣玉食也好,粗茶淡飯也罷,求暖求飽而已,當然也求美。
人的一生總是一波三折,七災(zāi)八難,瑣事煩事難事甩不開,扔不掉。即使是時時小心、處處設(shè)防,說不定什么時候還會遇上倒霉事,讓人怎么快活得了?但是總得活著吧,無論是勁頭十足還是虛有其聲,總是往前奔,不然怎么對的起父母勞造的血肉之軀呢?于是,想法兒去活,想法兒活得滋潤、瀟灑,像個人樣。
快樂是一種獨到的體驗,只要樂趣真實常在,無論雅俗,都會活得有滋有味,用不了太多的心思,你就會發(fā)現(xiàn)活著本來就不錯。比如說,你有大本事或小本事,朋友多,路子廣,會有種種發(fā)跡的機會。你擁有愛情,擁有家庭,擁有一些盼望,會發(fā)現(xiàn)一些趣事,甚至某個消息、某個話題、某種現(xiàn)象都能讓你興奮。這興奮可能太俗,讓人瞧不上眼,但只要是真實快樂的體驗,也就夠了。即使是真正遇上不稱心的事,也別抱著死理,跟自己過不去,這樣你便能瀟灑地走出困境。即使一時解不開也用不著煩愁,日子還長著呢。
活得瀟灑才有快樂,瀟灑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態(tài)度,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瀟灑自如。
有人把瀟灑理解為穿著新潮,談吐倜儻,舉止干練飄逸。我認為,這僅是淺層次的認識。真正的瀟灑,應(yīng)該是指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順境不放縱,逆境不頹唐的精神境界。古今名人中,能真灑脫者,大有人在,唐朝詩人劉禹錫,因革新遭貶,但他不為壓力所阻,仍以頑強的精神與政敵相抗爭,寫出“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的樂觀詩句。他以瀟灑的態(tài)度,超過“巴山蜀水凄涼地”,堅守“二十三年棄置身”的人格,終于迎來了仕途上新的春天。
有如范仲淹所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睂τ谖逸呥@種小人物,面對復(fù)雜多變的人生,也要有大境界才能包容得下。另外,更需要有平常的心境,快樂才能常駐。引兩句歌詞作結(jié)尾:“何不瀟灑走一回,真心真意過一生!
70.生命的進程原來就是時光流動
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開創(chuàng)。對于虛偽欺詐,必須絕對摒棄拒絕。
宇宙無限,生命有限,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生命都只有行使一次的權(quán)利,沒有來生,沒有轉(zhuǎn)世,沒有輪回,多么彌足珍貴的生命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生命是簡單的、短促的,李白有詩云:“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為青絲暮成雪!保ā秾⑦M酒》)
如何用這有限的生命作出更多的事情呢?那就需要我們分秒必爭地把握時日,對生命進行規(guī)劃!熬凵吵伤,集腋成裘”,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魯濱遜漂流記》一書之所以三百年來,一直吸引無數(shù)讀者,原因就在于書中主人公身處厄境卻熱愛生命,挑戰(zhàn)困難、樂觀自信、積極進取的精神在激勵著人們。“黃河人海尚要九曲”,人生會經(jīng)受許多痛苦和挫折,然而痛苦挫折本身并不是壞事,百煉成鋼,琢玉成器,誰能否認它們對人的磨煉呢?
一鳥一天堂,一花一世界,熱愛生命吧,只要規(guī)劃好生命,你就是自己生命的主宰。
71. 不要把寶石當石子放棄
漫漫人生,我們往往把寶石當石子一樣仍掉。
在《一千零一夜》里,出現(xiàn)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夜里,一位巴格達商人在空曠無人的山路上行走,突然,他聽到一個神秘的聲音對他說:“請你彎下腰來,在路邊撿起幾個石子,明天早晨,你將因此得到快樂!鄙倘水斎徊恍攀訒o他帶來快樂,但他還是彎下腰去,在路邊撿了幾個石子,裝入衣袋,繼續(xù)趕路。第二天早晨,商人想著衣袋里還有石子,就掏出來看。當他掏出第一粒石子時,商人一下愣了——原來那不是石子,而是鉆石!商人又慌著去掏第二顆,第三顆,第四顆……一顆顆,都是紅寶石、綠寶石、藍寶石……
一下得到好幾顆寶石,這位商人當然很高興,同時,他也很后悔——我怎么不多撿幾個石子呢?多撿幾個石子,不又多得到幾顆寶石!
所謂知識,就是看去不中用的石子,而所謂學習,就是我們?nèi)炱疬@些石子。我們一旦撿起這些石子,那么這些石子,最終也會變成寶石。時間越長,它越是光芒四射,我們年齡越老,也越會感到它的珍貴。
剛上學時,老師教我們背乘法口訣,讓我們從一一得一,背到九九八十一。我們念啊、背啊、唱啊……那情景,在我們幼小的心里,何止是撿石子,實在比撿石子還要乏味!
然而,在老師的督促和教誨下,我們最終還是撿起了這粒石子。正是這粒石子,我們上學時會用它,工作中也會用它,即使將來退了休,恐怕仍會天天用到它。就這么一粒石子,竟使我們終生受益!而能夠讓我們終生受益的東西,不就是一顆璀璨的寶石嗎?
知識、技能、學問,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寶石。雖是寶石,我們卻在不斷地放棄。之所以放棄,就因為起初總將它看成石子——既為石子,何必撿起?殊不知就像那位巴格達商人,放棄了石子,也就丟掉了寶石。而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結(jié)果也像那位巴格達商人,只剩下后悔。這方面的后悔,我們每個人都不止一次,明白這些道理,也因此后悔過多次,可一到學習的時候,仍然打不起精神,一曰沒時間,二曰沒精力。麻將桌前面通宵達旦,哪里有時間?酩酊大醉樂此不疲,哪里還有精力?如果說我們現(xiàn)在后悔還能來得及,那么今后后悔,恐怕會追悔莫及。
72. 金錢與快樂,不完全相關(guān)
金錢的放棄能讓你接受教訓,心里的放棄讓你得到解脫。
一對青年男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愛情的新鮮甜蜜過去之后,他們開始面對日益艱難的生計。妻子整天為缺少財富而憂郁不樂,他們需要很多很多的錢,1萬,10萬,最好有100萬。有了錢才能買房子,買家具家電,才能吃好的穿好的……可是他們的錢太少了,少得只夠維持最基本的日常開支。
她的丈夫卻是個很樂觀的人。丈夫不斷尋找機會開導妻子。
有一天,他們?nèi)メt(yī)院看望一個朋友。朋友說,他的病是累出來的,常常為了掙錢廢寢忘食;氐郊依铮煞蚓蛦柶拮樱骸凹偃缃o你錢,但讓你跟他一樣躺在醫(yī)院里,你要不要?”妻子想了想,說:“不要!
過了幾天,他們?nèi)ソ纪馍⒉。他們?jīng)過的路邊有一幢漂亮的別墅。從別墅里走出來一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丈夫又問妻子:“假如現(xiàn)在就讓你住上這樣的別墅,同時變得跟他們一樣老,你愿不愿意?”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才不愿意呢!
他們的城市破獲了一起重大團伙搶劫案,這個團伙的主犯搶劫現(xiàn)鈔超過100萬,被法院判處死刑。
罪犯押赴刑場的那一天,丈夫?qū)ζ拮诱f:“假如給你100萬,讓你馬上去死,你干不干?”
妻子生氣了:“你胡說什么呀?給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干!”
丈夫笑了:“這就對了。你看,我們原來是這么富有:我們擁有生命、青春和健康,這些財富已經(jīng)超過了100萬,而且我們還有靠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雙手,你還愁什么呢?”妻子把丈夫的話細細品味了一番,也變得快樂起來。
人的財富不僅僅是錢財,它的內(nèi)涵很豐富。錢財之外更重要的東西。可惜,世間有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許多煩惱由此而生,他們難與幸福結(jié)緣,常常和不幸結(jié)伴同行。
73. 沒有挫敗的人生,是無彩的
1996年世界愛鳥日這一天,芬蘭維多利亞國家公園應(yīng)廣大市民的要求,放飛了一只在籠子里關(guān)了4年的禿鷹。事過三日,當那些愛鳥者們還在為自己的善舉津津樂道時,一位游客在距公園不遠處的一片小樹林里發(fā)現(xiàn)了這只禿鷹的尸體。解剖發(fā)現(xiàn),禿鷹死于饑餓。
禿鷹本來是一種十分兇悍的鳥,甚至可與美洲豹爭食。然而由于它在籠子里關(guān)得太久,遠離天敵,結(jié)果失去了生存能力。
無獨有偶。一位動物學家在考察生活于非洲奧蘭洽河兩岸的動物時,注意到河東岸和河西岸的羚羊大不一樣,前者繁殖能力比后者更強,而且奔跑速度每分鐘要快13米。
他感到十分奇怪,既然環(huán)境和食物都相同,何以差別如此之大?為了能解開其中之謎,動物學家和當?shù)貏游锉Wo協(xié)會進行了一項實驗:在兩岸分別捉10只羚羊送到對岸生活。結(jié)果是送到西岸的羚羊發(fā)展到14只,而送到東岸的羚羊只剩下了3只,另外7只被狼吃掉了。
謎底終于揭開,原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身體強健,只因為它們附近居住著一個狼群,這使羚羊天天處在一個“競爭氛圍”中。為了生存,它們變得越來越有“戰(zhàn)斗力”。而西岸的羚羊長得弱不禁風,恰恰就是因為缺少天敵,沒有生存壓力。
上述現(xiàn)象對我們不無啟迪,生活中出現(xiàn)一個對手、一些壓力或一些磨難,并不是壞事。一份研究資料說,一年中都不患一次感冒的人,得癌癥的概率是經(jīng);几忻罢叩6倍。至于俗語“蚌病生珠”,則更能說明問題。一粒砂子嵌入蚌的體內(nèi)后,它將分泌出一種物質(zhì)來療傷,時間長了,便逐漸形成一顆晶瑩的珍珠。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籠子,不少人的處境和那只籠子里的禿鷹差不了多少。雖然它能讓人暫時地樂而忘憂,但籠子畢竟是籠子?梢韵胂,最后的結(jié)局會和那只禿鷹沒有什么兩樣。
74. 鉆石就在你的腳下
有些人總是舍近求遠,放棄眼前最好的東西,最終結(jié)果是什么也得不到。
印度流傳著一位生活殷實的農(nóng)夫阿利·哈費特的故事。
一天,一位老者拜訪阿利·哈費特,說道:“倘若您能得到拇指大的鉆石,就能買下附近全部的土地;倘若能得到鉆石礦,還能夠讓自己的兒子坐上王位!
鉆石的價值深深地印在了阿利·哈費特的心里。從此,他對什么都感到不滿足了。
那天晚上,他徹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便叫起那位老者,請他指教哪里能夠找到鉆石。老者想打消他的念頭,但無奈阿利·哈費特執(zhí)迷不悟,死皮賴臉地纏著他,最后他只好說:“您在很高很高的山里尋找淌著白沙的河。倘若能夠找到,白沙里一定埋著鉆石!
于是,阿利·哈費特變賣了自己所有的地產(chǎn),讓家人寄宿在街坊家里,自己出去尋找鉆石。但他走啊走,始終沒有找到傳說中的寶藏。他終于失望,在西班牙盡頭的大海邊投海死了。
可是,這故事并沒有結(jié)束。
一天,買了阿利·哈費特房子的人,把駱駝牽進后院,想讓駱駝喝水。后院里有條小河。駱駝把鼻子湊到河里時,他發(fā)現(xiàn)沙中有塊發(fā)著光的東西。他立即挖出那塊閃閃發(fā)光的石頭,帶回家,放在爐架上。
過了些時候,那位老者又來拜訪這個人家,進門就發(fā)現(xiàn)爐架上那塊閃著光的石頭,不由得奔跑上前。
“這是鉆石!”他驚奇地嚷道,“阿利·哈費特回來了!”
“不!阿利·哈費特還沒有回來。這塊石頭是在后院小河里發(fā)現(xiàn)的。”新房主答道。
“不!您在騙我!崩险卟幌嘈牛拔易哌M這房間,就知道這是鉆石啊。別看我有些嘮叨,但我還是認得出這是塊真正的鉆石!”
于是,兩人跑出房間,到那條小河邊挖掘起來,接著便露出了一塊比第一塊更光澤的石頭,以后又陸續(xù)從這塊土地上挖掘出許多鉆石。獻給維多利亞女王的那塊有名的鉆石也是出自那里,凈重達100克拉。
事實不正是如此嗎?我們常常會舍近求遠,到別處去尋找自己身邊有的東西。而往往機遇就在您的腳邊,在您的心里。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