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免费看_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_国产视频精品视频_1024cl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2019

用戶名:
密碼:
第3節(jié) 第三章

“格竹”失敗

王陽明和父親在京城同住期間,曾遍尋朱熹的著作,如饑似渴地閱讀。當時王陽明曾和好友錢氏熱烈討論如何才能成為圣賢的問題,最后他們達成一致,要想成為圣賢,必須要掌握朱熹所說的“格物窮理”。

在朱熹的著作中,曾經提到過程伊川(程頤)的“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父親就職的官署中有許多竹子,王陽明讀到這句話之后,立刻和錢氏一起“格竹子”,二人日夜沉思,但是毫無所得。

三天之后,錢氏因為疲勞過度病倒了,于是不得不放棄“格竹子”。王陽明覺得這是錢氏精力太弱的緣故,所以更加發(fā)奮圖強、不分晝夜地全力“格竹子”。但等待王陽明的依然是失敗。七天之后,王陽明也因勞累過度而病倒了。因此,二人嘆息說:“圣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就這樣,王陽明放棄了宋儒的格物之學。十七歲時,王陽明開始潛心于神仙養(yǎng)生之道,這可能與他的個人經歷有關。

前文所述的“格竹”內容,被記錄在《傳習錄》下卷中,但《王文成公全書》中的《陽明先生年譜》卻將此記述為陽明二十一歲時的事情。后來據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陳來考證,王陽明十九歲時,祖父竹軒公去世,父親龍山公回余姚守喪三年,陽明二十一歲時應該在余姚,所以《陽明先生年譜》中的記載有誤。

為什么王陽明“格竹”會失敗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沒有按照朱熹的教誨去“格物窮理”。清初的朱子學者陸桴亭對王陽明的這一做法持批評態(tài)度,他認為王陽明完全沒有理解朱子格物窮理的主旨,他的做法類似于禪宗的竹篦子話。

竹篦由剖竹制成,弓形,彎曲狀,長約三尺,頭部多纏繞藤條,下部裝飾有絹帶結成的穗飾。禪林中師家指導學人時,大抵皆手持此物,作為點醒學人悟道之工具。一旦學人答出規(guī)定答案之外的答案,師家就會用竹篦擊打學人的掌心,這在禪學中被稱作“竹篦商量”。確實如陸桴亭所說,王陽明的“格竹”之法不是依照朱熹“格物窮理”的理論,而是更接近于禪宗參禪悟道的一種形式。

朱熹在給陳齊仲的書信中說:“且如今為此學而不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間,此是何學問!”

清初朱子學者呂晚村也曾指出:“陽明求竹理之法,為朱子所排斥,故失敗乃是必然!

朱熹曾說過,“窮天理”、“明人倫”是他“格物窮理”理論的根本,這些內容圣人都已教過,因此認真學習圣人之言非常重要,朱熹推崇“讀書窮理”的原因也正在于此。但是,朱熹的“格物窮理”并不僅僅局限于道德和人倫,而是將其擴展到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雖然范圍擴大了,但其大綱還是人倫道德。如果舍棄大綱,僅就具體的一草一木去探求其理,那就喪失了朱熹思想的精髓。

王陽明的格竹之法,其實更接近于禪學。當時陽明之所以選擇格竹,是因為竹子已經在那兒。說得極端一點,如果當時在那個地方的不是竹子,而是別的東西,那么王陽明也會去格別的東西。依照王陽明當時的想法,格什么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窮盡其理。

如果換作朱熹去“格竹”,他會采取什么辦法呢?恐怕朱熹首先會弄清楚竹之理和其他草木之理的不同。這就和水墨畫家畫山水木石一樣,在畫之前要首先明白山之理、水之理、木之理、石之理,然后才能繪出山水木石。

格物也是一樣,首先需要弄清楚每種事物特有的法則,然后才能進一步探究其存在的生命根本之理。朱熹認為,總合天地萬物之理,會形成大的“一理”,每個事物分開來又都有各自之理,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一理”的體現(xiàn),即所謂的“理一分殊2”然而,王陽明在“格竹”時卻不這樣認為,他希望通過“格竹”立刻悟出總合天地萬物的大的“一理”。他沒有看到分殊之理,而是直接來探求大的“一理”,因此說他的做法更接近于道家和禪家的做法。儒家注重分殊之理,所以儒生才會那么重視出仕。

有儒者認為佛教持高遠參悟之說,但他們基于建立在人之上的政治,而不能不對人人施以教化。

這句話反映了儒者注重分殊之理的態(tài)度,但當時的王陽明還不知道朱熹格物之學的根本就是探究分殊之理。

物是理的載體,理不能脫離物而存在。格物必須有物,有物才能窮其理,因此朱熹說:“蓋言理,則無可捉摸,物有時而離;言物,則理自在,自是離不得!

在探究竹子之理時,如果忽視竹子這一客觀事物的存在,僅將其視為一種方法或手段,這就不是儒家之道,而是道家或禪家之道!肚f子·知北游》篇中有如下記載:

東郭子:“所謂道,惡乎在?”莊子:“無所不在!睎|郭子:“期而后可。”莊子:“在螻蟻!睎|郭子:“何其下邪?”莊子:“在稊稗!睎|郭子:“何其愈下邪?”莊子:“在瓦甓。”東郭子:“何其愈甚邪?”莊子:“在屎溺!

東郭子聽到這里,驚得目瞪口呆。莊子接著說:“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于監(jiān)市履豨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從王陽明“格竹”之中,我們仿佛看到了《莊子》中“道”的影子。此事姑且不論,王陽明“格竹”是想一舉求得窮極之理,但按照他當時的資質,這一目的顯然是不可能達到的。

王陽明的這一窮理方法雖然違背了朱熹之道,卻和陸九淵的窮理之道如出一轍。陸九淵主張“心即理”,把理看成是心的體現(xiàn),陽明的窮理方法和他的主張極其相似。

新婚之日出走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七歲的王陽明與諸氏完婚。這一年,王陽明從京師回到家鄉(xiāng)余姚。同年七月,他前往江西洪都(今南昌)迎娶妻子諸氏。諸氏是當時江西省布政司參議諸養(yǎng)和之女,陽明在洪都期間就住在諸養(yǎng)和的官邸中。諸養(yǎng)和也是余姚人士,而且和龍山公是至交,所以王陽明才會和諸氏成親。

王陽明迎娶的這位夫人究竟是位怎樣的女性呢?

宸濠之亂時,陽明為了家人的安全,打算和家人分開,單獨乘船走。但是他又放心不下妻子,所以一直猶豫不決,這時諸氏從懷中取出一把短刀,激勵陽明說:“我身上帶著這把刀,什么賊人來了我都不怕,您趕緊乘船走吧!”從中可以看出諸氏應該是一位女中豪杰。

據《陽明先生年譜》和《陽明先生行狀》記載,王陽明在婚禮當天突然離家出走。翌日早上,眾人將其尋回,當時他正在一座道觀中靜坐,在眾人的勸說之下,陽明才同意回家。

故事的真?zhèn)我褵o從考證,也許是后人覺得他在這一時期潛心于神仙養(yǎng)身之道,所以才杜撰出這樣一段逸事。雖然王陽明一向豪放不羈,但他當時身患結核病,內心充滿不安,做出這樣的舉動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自宋代以來,儒學家在年輕時大多沉迷于道教。道士基本上都是隱士,在世人看來,他們脫離塵世,志向高遠,因而受到世人尊敬。加之宋朝建立伊始,皇帝特意召見隱士,向他們咨詢治世之道,致使很多有識之士都想成為道士,或者沉迷于道教。

王陽明十一歲時就能寫出充滿哲學意趣之詩,后來沉迷道教也是必然的。但是在婚禮當天離家出走,和道士會面,并在道觀度過一宿,這樣的行為如果僅從他癡迷于道教來解釋,就有點兒說不通了。應該還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當時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充滿了不安,這種不安促使他從外向型行為轉變?yōu)殚_始探究人的內心世界。王陽明最終成為心學大師,也許和這種轉變有密切關系。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