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第三章
-
>> 學校不會教我們探索人生目標。
如今,成千上萬院校的學生,絕大部分都還在拼命尋找他們的“一件大事”。大學原本該協(xié)助他們發(fā)掘展開成功且圓滿人生的秘訣,但許多大學卻利用學生這方面的需求,維持學費收入并填滿入學名額。多年前,大專院校的確是為了幫助學生做好創(chuàng)造未來的準備,他們不但教導學生真正的職場技能,而且毫無顧忌地輔以倫理道德和價值觀的教育,幫助他們在人生戰(zhàn)場上做出實用的決定。
但是在今天,經過幾世紀建立起強大基礎的西學,已被更新潮的科目所取代而崩塌。全美各地的大學課程普遍提供多元文化、性別研究、哲學解析、經典文學,甚至18世紀室內設計之類的科目。他們提供的課程“顯然”是為了幫學生達到人生更深一層的目標,但實際上卻沒有達到這樣的目的。
有些人不上大學也能獲得教育,而其他人則是在離開大學之后才獲得教育。——馬克•吐溫(Mark Twain)
這也是電影學校招生大爆滿的原因之一。在最難以想象的地方,就算是規(guī)模最小的大學也會設電影學系,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并沒有合格的教職員、教學設備,或是與相關產業(yè)有實質的連結。然而,這門科系的確有需求,所以他們才設立——雖然有時看起來似乎是硬著頭皮非要設立不可,但是他們真的幫到這些學生了嗎?未必!結果是,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年輕學子從電影學校畢業(yè)后涌入好萊塢,卻只能從真正對電影制作有才干和天賦的人手中,爭取到剩下的零星機會。其余畢業(yè)生不是一面賣房地產、一面自稱“點子王”游走于派對之間,就是回到學校繼續(xù)精修電影碩士課程,如此循環(huán)(或繼續(xù)幻想)下去。
不論是哪一種情形,都不是在尋找自己真正要找的答案。
我支持高等教育,也在世界各地的大專院校授課。但是,在絕大部分大學生努力應付困難的教育挑戰(zhàn)時,另有一群年輕人選擇另一種簡單的出路。以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標來說,恐怕絕大多數(shù)大專院校會采取更簡單的一條路——政治正確之路。這些學校原本該協(xié)助我們發(fā)掘天命,結果換來的卻是一連串沒完沒了的課程,內容往往是說教一些瑣碎淺薄之事。
>> 你要往哪里去?
現(xiàn)在,你要展開的旅程無比重要。在前方的道路上,你會遇到挫折、障礙,甚至失敗,這本書不會解答你所有的疑問,但可以幫助你開始提出正確的問題。在我們一同踏上這趟旅行前,有幾個重要準則要注意:
第一,探索你的“一件大事”,跟人生中的地位、存款多少或目前的工作無關。
這個問題遠比工作重要,而且是每一個人隨時隨地都會問的問題。你可能正處于失業(yè),而且內心有未了的遺憾;或者你可能是億萬富翁,但內心同樣有遺憾。不論是哪一種,你都會感到苦惱,除非你知道自己的“一件大事”。地位、銀行存款或以往的成就,在這趟人生目標的探索之旅中都不是重點。
第二,這趟旅程未必是簡單的。
在講求自立自助的世界,有些人會以為自己需要的是一本最新出版的書,內容是關于如何克服所有面臨的障礙。所以,書店中的勵志或自我成長書區(qū)總是擠滿了讀者。這本書并不是在進行深入探究,而是一趟需要你下定決心,找出自己“一件大事”的旅程。幾乎不用說也知道,答案不一定顯而易見。咨詢可以由我來提供,但你必須帶著自己的人生經驗、才能、天賦和志向。關鍵在于一起合作,而且這項任務可不適合膽小鬼。
最后,開始以嶄新、真誠且明確的態(tài)度來檢視自己的人生。
大家都知道,世上有無數(shù)人寧可活在逃避中,也不愿多花點工夫坦承面對自己的人生。面對自己的缺點以及改變自己的人生,是吃力的工作;相較之下,為自己的失敗辯護或找借口比較容易。
每年我都會到好萊塢參加電影放映會,這些電影當中,有些耗資數(shù)百萬美元的制作,有些則是預算微薄,只花了幾百美元。最近,我和妻子剛看了一部長片,只花了一千五百美元制作,卻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只有充滿創(chuàng)意、干勁十足且下定決心付出心力和時間的團隊,才能造就這部片子——整個團隊都坦然接受了預算有限的事實,并認清現(xiàn)實,向前邁進。
心存逃避或拒絕面對事實的人,無法成就大事。你目前所處的環(huán)境形勢,并不如你想的那么重要。重點不在于你現(xiàn)在身在何處,而是你要往哪里去。只要你有熱情、有動力、下定決心——而且能真心誠意地檢視自己的人生——幾乎任何事都能實現(xiàn)。跟我一起合作過的全球組織中,大部分都懷有許多愿景,但其中仍有多數(shù)組織尚未打造出足以實現(xiàn)愿景的原創(chuàng)文化。
運用你擁有的,這才是真正重要的!査梗℉.G.Wells)
這不是一本指南,也不是一份簡易步驟的核對清單,因為說到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需要傷點腦筋。在《圣經》的《腓立比書(2:12)》中,信徒保羅提醒我們,要“戒慎恐懼地完成自我救贖”。尋找你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同樣是件困難的工作。別想在這本書中看到“五個簡單步驟”或“十個神奇的關鍵”這種東西,而是做好思考的心理準備吧!
我不是研究員,只是個觀察者。在這本書里,你會看到“我”這個字用得很頻繁。這并非因為我是自大狂,而是我也經歷過同樣的心路歷程,所以只是在做心得報告。從我在四十多個國家制作媒體節(jié)目,到執(zhí)導黃金時段的電視節(jié)目;以企業(yè)合伙人身份加入制作公司制作超級杯廣告,到為世界非營利機構和慈善組織制作公益廣告,再到成為好萊塢少數(shù)擁有博士學位的前線制作人之一——我只是以站在第一線的角度做報告。我不會像旅行社代理人,只給你一份簡章,而是像個真正經歷過那些歷程的導游。我也經歷過同樣的挫折、阻礙與成功,而且我只想分享我這一路上所學到的一切。
>> 有許多人想改變這個世界,卻沒有多少人愿意改變自己。
最近在排隊等候一場放映會時,有人遞給我一張宣傳卡,正面引述一段霍華德•瑟曼的名言:“別問自己在這個世界需要什么,而是要問你自己,有什么事情能讓你感覺像是活了過來,就去做那件事吧!因為這個世界需要的是充滿活力的人!
領導者都有宏偉的愿景,但仍會感到煩悶;上班族則是背負著工作壓力,直到瀕臨崩潰為止;而組織里彌漫的是畏懼和恐嚇的氣氛。他們可能都有宏偉的愿景,但他們可有一番不同的作為?
并沒有。什么事能讓你充滿活力?什么事能激起你的動力?你天生的使命是什么?又要如何從這世上得到這樣的信息?讓我們一起找出一些答案吧!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