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建立國家與普通民眾之間的鏈接點
-
喚醒民眾內心的認同感對國家形象的塑造至關重要,可以稱其為國家形象構建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當我們在討論國家形象這一宏觀的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無數(shù)的宏大敘事,不應該是繁復的傳播技巧,而應該是所有生活在這個國家和社會當中的人的內心。向著這個方向努力,才是一個好的和正確的開始;而最終著落在這個方向上并取得實際效果,才是國家形象的真正堅強根基。民心向背關系國家形象,只有喚起民眾內心的認同感,國家形象的構建才不是一句空話。
要喚起民眾內心的認同感,就需要找到“國家”這個龐然大物與每個個體的鏈接點。當我們準確找到這些鏈接點并建立起充分的聯(lián)系時,認同感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而國家形象也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并深深印刻在人們的心中。也就是說,在構建國家形象過程中,我們首要關注的,應該是千千萬萬普通民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憂其所憂、樂其所樂,進而做到解其憂、助其樂,這樣國家和人民才是一體的。按照這種路徑和方式建立起來的鏈接,其強度和韌性要遠遠好于其他手法;在這種鏈接中構建起來的國家形象,其親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也是其他國家形象所無法比擬的。
更明白地說,國家形象并不一定要通過多少偉大故事和刻意宣傳來塑造,而是可以建立國家與普通民眾之間的具體鏈接,以此來進行細致和扎實的構建。只要能夠讓民眾感受到這種鏈接進而激發(fā)內心的認同,即使很小的事情同樣可以取得出色的效果。
2009年,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抵達上海機場時,親自手撐雨傘走出機艙。2011年8月22日,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從成都飛往北京,乘坐經濟艙,謝絕享受VIP服務,登機時沒有人員引導,落地后與普通乘客一同離去。同年,美國副總統(tǒng)拜登在北京小餐館吃中國傳統(tǒng)炸醬面,以“面條外交”的舉動獲得了中國媒體和民眾的認可。這些原本都是小事,但正是這些小事與我國一些官員形象的對比,喚起了民眾最直接的情感認同。有人感嘆,國家形象就是在官員們的一言一行中建構的,美國人只花了一點差旅費和面錢,卻取得了遠勝于幾億美元廣告的效果。
2013年12月28日中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到了一家普通的慶豐包子鋪,在這里點了二兩包子,一碗炒肝,一份芥菜,花了21元,用餐20分鐘。習近平主席自己排隊、付錢,又自己去取包子。排隊時,群眾過來握手、合影,習近平主席親切地和大家拍照。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舉動,卻在民眾中引發(fā)了如潮熱評,網絡上和媒體上對這件事進行了細致的挖掘,國家主席平易近人、貼近百姓的形象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國內外均得到了高度關注和無數(shù)正面評價,“主席套餐”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可以說,中美兩國領導人的這些行動并沒有耗資巨大的工程支撐,卻取得了深入人心的效果。究其根本,正在于這些普普通通的舉動喚起了民眾內心對于平等、親近等理念的認同和追求,因而能夠成為熱點,引發(fā)巨大的社會反響,成為樹立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將視野放得更加開闊一些,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傳承千年源遠流長的佛教教義,還是為西方津津樂道和追捧的美國精神,都是以其與民眾內心的緊密聯(lián)系而得以長存。換言之,能夠長存不朽的,只有人們內心的認同和尊崇。因而,國家形象的構建自當從這個角度出發(fā)。
如果將視線轉回當下,轉回國內,我們發(fā)現(xiàn)相關部門在國家形象的構建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在很多地方可以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動作;而同時,在很多時候卻依然可以看到,刻意拔高和虛假無力的情況依舊存在,而這無疑是舊有思路未能轉變的直接后果。本章接下來將從這個角度繼續(xù)進行探討。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