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節(jié) 5.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
-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不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①。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②。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③。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④。
《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七章》
譯文:
自然規(guī)律不正像拉弓射箭嗎?高了就壓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減少些,不足的就補充些。
自然規(guī)律是減少有余的而補充不足的。人的道卻不是這樣,是減少不足的而補充有余的。
誰能把有余的拿來補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
所以圣人做出了貢獻不依賴,成功了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現(xiàn)自己的賢能。
疆注釋:
①天之道,自然法則。張弓,拉弦開弓。《說文》:“張,施弓弦也!
自然法則就如拉弦開弓,高了就壓下一點,低了就抬高一一點,拉得過滿就適當減力,拉得不足就適當用力。
②損,減損。補,彌補!疤熘馈睖p損有余以補不足; “人之道”
卻不是如此,減損不足以供奉有余。人之道,實指統(tǒng)治者的行為。損不足以奉有余,指向窮苦人民掠奪供統(tǒng)治者奢靡花費。
③“孰能有余”二句的意思是,誰能以有余供給天下的不足,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④見,表現(xiàn),顯露。賢,賢能。
解析:
老子以“天之道”和“人之道”作對比,突出“天之道”的博大和“人之道”的渺小。進而主張“人之道”要效仿“天之道”!疤熘馈钡奶攸c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痹谥v“天之道”時,老子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老子將“天之道”比喻成張開的弓箭,張開的弓箭是為了射捕獵物,要隨著獵物的位置的移動而改變,高了壓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減少,不足的加以補足。所以“天之道”就是減少有余而補充不足。老子在講完“天之道”后并沒有停下,而是很自然地引出了“人之道”!叭酥馈焙汀疤熘馈鼻『孟喾础!叭酥馈笔恰皳p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反對這種人間法則,他認為只會造成天貧富不均和權(quán)利的不平等,古人說: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不均是一切禍亂產(chǎn)生的根源,大自然的法則是追求平等,所以它能長存;而人間的法則是不平等,所以人心才會不安,才會有動亂的發(fā)生。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崩献影咽ト说乃魉鶠樽龅浞,圣人決不會將自己推到溢滿的地位,他們會將自己多余的部分分給不足的人,而決不炫耀,而是適當?shù)刭H損自己,始終保持謙和、恭敬、卑下的德行。圣人有所作為而不據(jù)為己有,有功而不居功自傲。
故事:
智者有功不驕:
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大封有功之臣。他封丞相蕭何為侯,所得的城邑很多。武將們都有些憤憤不平,說:“我們沖鋒陷陣,多的打過一百多仗,少的也有幾十仗。蕭何沒有汗馬功勞,不過是寫些文告,發(fā)些議論,他反而在我們之上,為什么?”
高祖說:“你們知道打獵吧?打獵,追殺野兔的是獵狗,而發(fā)出指示的是人。你們能夠得到獵物,是有功的獵狗;至于蕭何,發(fā)布指示,是有功的人。”
眾人都不再說什么。
張良是謀臣,也和蕭何一樣沒有戰(zhàn)功,高祖讓他自己選擇齊國,食三萬戶。
張良說:“臣最初從下邳起事,在留地見到皇上。是上天把微臣授給陛下的。陛下用臣的計策,有時有幸得中。我愿封留就足夠了,不敢要三萬戶的封賞。”
高祖很高興,就封張良為留侯。
高祖又封陳平為戶牖侯。
陳平推辭說:“這不是臣的功勞!
高祖說:“我用先生的計謀,克敵制勝,這難道不是功勞嗎?”
陳平說:“不是魏無知,臣怎么能夠為陛下效力?”
高祖稱贊說:“像你這樣,真可謂不忘本啊。”
于是又重賞了魏無知。
榮譽與玩具一天,居里夫人的一個朋友來到她家作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獎給她媽媽的一枚金質(zhì)獎章,大吃一驚,忙問:
“居里夫人,現(xiàn)在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這是極高的榮譽,你怎么能給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躺在成就上,就像行者躺在雪地里一樣危險,會在昏昏沉沉的熟睡中死去。對于一個人來說,他的最大的敵人就是滿足自己的成功,誰在成功之后又征服了自己,誰就贏得了兩次勝利。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