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前言
-
前言
明末的大哲學家王夫之說老子是“機械變詐徼幸之祖”,即:研究陰謀詐術本質規(guī)律的祖師爺。老子的確是一個大謀略家,他關于“為人處世”的智慧博大精深,千百年來,中外歷史上有無數智者從老子那里學到了處世智慧的技巧和原理。
在中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用了老子的智慧來治理天下,所以才有了聞名歷史的貞觀之治。
老子為人處世的智慧精髓是“無為而治”,漢朝典籍《淮南子》里解釋“無為而治”時說:一個大力士拉著牛尾巴牽牛,即使拉斷了牛尾巴,也不可能牽走它。而一個10歲的牧童,用桑條穿著牛鼻子輕輕一拉,卻能牽著它走。
老子認為,無論做什么事一定順著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去做,只要抓住了本質,再難再復雜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不得要領?磫栴}必須看其本質,把現(xiàn)表面象只作為入門的向導,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本質。
老子為人處世的智慧博大精深,豐富異常,僅舉幾例說明:上善若水;以柔克剛;示人以柔弱,勝入以陰謀;知足不辱;曲則全,枉則直;禍莫大于輕敵;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1)上善若水。
老子認為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它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洼地方。老子告訴我們:處世,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心胸,要像水那樣淵深沉靜;待人,要像水那樣真誠友愛;說話,要像水那樣誠實可靠;為政,要像水那樣長于治理;做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動,要像水那樣把握時機。
(2)以柔克剛。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認為天下人都已清醒地認識到了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道理,但都不能像水一樣貌弱而實強這是因為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里,人們從小就被灌輸一種思想,那就是要爭先、爭強,決不能軟弱,因為軟弱就會被欺負。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人們變得爭強好勝,然而越是爭強越不可能強,反而真正的強者都是不爭,就如同水,甘居下位、溫順無比,卻是最有力量。
(3)示人以柔弱,勝人以陰謀。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把至柔的意識滲進我們的人生觀,并不會使我們軟弱;懷有守雌的思想,決不會使我們無能。因為至柔守雌的理念,是將韌性、耐性和智謀融合貫通后而形成的一種既超脫而又適用的生存法則和處世哲學,它是一種變相的進取和強大,而且這種進取和強大是時間意義上的最終勝利者。
(4)知足不辱。
老子認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他告訴我們應該有個適可而止的人生觀。知道滿足的人,是不會受欲望左右的;知道把握分寸的人,是當行則行、行止則止的人,所以才能夠避免災禍,才能夠保住為人的根本,才能夠得到永久的快樂。
(5)曲則全,枉則直。
生存競爭是極為殘酷的,老子告誡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為了一時的尊嚴而自誤。在自己處于不利境地時,重要的是生存下來,哪怕有所屈辱也別氣餒。保住了這個根本性的東西,我們就有了發(fā)展壯大的種苗。
(6)禍莫大于輕敵。
輕敵者與犀牛作戰(zhàn)時,肯定會用面包做的盾牌迎敵。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他把犀牛角想像成是火腿做的。輕敵者其實是在客觀上幫助了對手,配合對手來打擊和消滅自己,所以說輕敵是自取滅亡,輕敵等于輕生。
(7)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如果你想擒虎于山,不妨故意放它走遠。欲擒故縱的關鍵是“縱”字,不要舍不得看似即將到手的東西,時候不對,出手太急往往會造成事與愿違的情況。只有耐心一些,準確把握局勢,巧妙地“縱”才會達到牢固地“擒”。學不會“縱”的人,“擒”了也不會長久。
綜上所述,老子的智慧,是他對人性本質深刻剖析的結果,是經過時代戰(zhàn)亂、社會動蕩、人事紛爭和生命無常等諸多因素積淀而成。因為他最早提出“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陰”謀策略,所以被后世學者稱為“月亮下的智者”。
但是,老子的為人處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實他提倡的是更大的進攻,如:“將欲取之(剛),必先予之(柔)”;“夫唯不爭(柔),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剛)”。他認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爭”,舍己從人,不強出頭,退一步海闊天空,不作正面沖突,偽裝示弱,棄近謀遠,這才是真正的深謀遠慮。因為它超越了有限、暫時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長遠和實質性的利益。不爭表現(xiàn)出一種品性,美好和諧,最得人心,卻又得到了最大的實惠。
老子智慧的原理,對我們?yōu)槿颂幨婪浅嵱。它教導我們,?chuàng)業(yè)時強手如林,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潛心研究對策和計謀,不要跟對手硬碰硬。要以巧取勝,這樣才能以弱勝強。
讀了老子的智慧,會使你成為一個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精于世故的智者。
蕭龍
2007年7月于北京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