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推薦序
-
你的眼神,我的天空
施琪嘉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yī)學院武漢市心理醫(yī)院常務副院長)
我曾經在東北一個小城講課,課上來了一個帶著兩歲多孩子的母親。在母親講述的過程中,孩子一直靜靜地在一邊玩耍,等到治療師要和孩子一起玩時,孩子經常抬頭看看母親。母親在講述過程中流淚,孩子會停止玩耍,過來撫摸母親。治療師問孩子最喜歡玩什么,孩子說,最喜歡躲貓貓。治療師和孩子躲貓貓時,孩子一下子高興起來,一不留神跌下樓梯。治療師大驚失色,而母親則在一旁沒有什么反應。在治療師四處查看孩子有沒有摔壞四肢而很焦急時,母親甚至連手都沒有伸出來一下。
治療師稍后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母親說,她事前告訴過孩子要聽話,不要惹麻煩,否則自己負責。母親說,這孩子長得和他父親一模一樣。
母親繼續(xù)說,我懷上這孩子就和他爸爸離婚了,和他爸爸全家人變成了仇人,可我還是把這孩子生了下來。他越長越像他爸爸,而我越來越矛盾。我知道他是我兒子,可是一看到他就想起讓我痛恨的人。有時他不聽話,我就讓他在門外罰站,不許進屋。
母親說到這兒,淚流滿面。
作為治療師,我仍然記得當母親在說這些話時,孩子停止了玩耍,過來摸母親的臉。
孩子在出生之后很長的時間里,完全需要母親的照護,完全依賴母親。在他/她眼中,母親就是天,就是一切,而也許母親并不這樣,她有她的生活、想法和態(tài)度。反過來講,那些因生孩子而將全部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的母親也并非就是最合格的母親。
我們曾經將母親視為鏡子,孩子從母親這個鏡子中照出的是自己,但因為孩子小時候有太多的恐懼和空白,所以僅僅作為鏡子的母親只能照出恐懼和空白。
后來,我們視母親為白板,孩子可以以母親為白板恣意寫出自己,可這個白板仍然沒有生命,孩子書寫的自己有太多的無助和無奈。
現(xiàn)在,我們將母親視為容器,孩子的無助、無奈、憤怒、嫉妒和種種幻想都能被這個容器承受和接納。
記得米爾頓·埃里克森說過:“孩子在母親欣賞自己的喜悅眼神中看到了自己!”
想做一個具有“容器”功能的母親嗎?讀完這本書你就是了!
2014年6月 于南京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評價:表情: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