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節(jié) 序言: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
-
在2014年年初召開的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提出要將家風教育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
他說,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孩子的心靈。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但有的家長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風教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要引導廣大家長樹立良好家風,注重自身修養(yǎng),注意行為舉止,傳承家庭美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良好家庭環(huán)境。
在傳統(tǒng)社會, “家風”這個詞人們都耳熟能詳。如今卻是久違了,似乎為人們所忘卻。
“家風”,我的理解應該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被家庭、家族成員認可并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思想作風、審美觀點、價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總和。
“家風”是精神、文化層面的東西,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還可稱為“家庭文化”。不論貧窮與富有,也不論社會地位高低,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特定的家風。有的用文字記載了下來,即社會上廣泛流傳的《家訓》《家規(guī)》《家范》等,絕大多數(shù)則是通過口耳相傳延續(xù)下來。
作為“文化”現(xiàn)象,“家風”跟生物一樣,是可以“遺傳”的,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一代一代不間斷地傳遞、延續(xù),逐步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特定的風俗、習慣、作風、傳統(tǒng)。在這個過程中,隨著社會的變遷會有所“變異”,但基本的核心的東西是不會改變的。
“家風”對家庭成員來說,就好比物理學中的“磁場”,每個成員生活在其中,其思想行為,必定要受到“磁力”的制約。長期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家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必然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家風的影響和熏陶,其言行舉止,性格氣質,必定要帶有這個家庭家風的特征,并自覺不自覺地朝著家庭所希望的方向發(fā)展。
特別對可塑性很強的年幼一代的性格氣質,家風甚至起著“形塑”的作用。良好的家風可以使家人朝積極的方向發(fā)展,不良的家風會引導家人走向歧路。
“家風”好不好,對外還決定一個家庭樹立什么樣的社會形象,能不能獲得積極的社會評價、社會威望,是否能贏得社會的尊重,也就是能不能贏得積極的口碑和廣泛的人脈,這預示著家庭、家族未來的興衰,事關重大。
家庭雖然是比較封閉的社會組織形式,但家庭不是孤立于社會之外的,家庭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通!凹绎L”好不好不單純是家庭的私事,也直接關系到社會風氣的建設。家風好,會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發(fā)揮積極的作用,而家風不好,會給社會風氣造成污染。
因此,中國古人歷來都非常重視家風培養(yǎng)、建設、延續(xù),努力維護家風的嚴肅性。
兩漢三國南北朝時期,實行“舉孝廉”的推選官員的制度,被推薦、選拔者必須出身于具有良好家風的家庭,必須具備孝親、廉正的品行。為了適應這種選官制度,魏晉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總結、展示、頌揚家風家教的文學作品。
宋朝史學家司馬光為樹立節(jié)儉的家風,特意給兒子司馬康撰寫了《訓儉示康》一文。他要求兒子:“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币馑际牵悴坏约阂獌樸,還要教導你的子孫后代,使他們也知道并堅守我們家先輩建立的儉樸家風。
宋朝政治家包拯更是視家風為家族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他的家訓只有三十七個字,言簡意賅,旗幟鮮明:“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是說,子孫后代為官者有貪贓枉法行為的,不許進入家門,死后不得葬入祖墳之中。如有不服從我的訓誡的,我不承認是我的子孫。包拯要求非常嚴格,為官者不能貪贓枉法,這是家庭行為規(guī)范的“底線”。如若違反家風,堅決開除“家籍”。
注重家風建設和維護是我國古人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家庭文化傳統(tǒng),這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繼承并將之發(fā)揚光大。
當我們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小時候父輩究竟對我們說過什么話,記得住的并不多,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有長期生活的那個家庭的印記或痕跡。這充分表明,無意識的“潤物細無聲”的家風的熏陶、影響要比具體的教育活動給人的影響更為深刻而持久。
家長必須明白,培養(yǎng)、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個相當漫長的熏陶、浸漬的過程,是通過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實現(xiàn)的,不能指望通過“短平快”的方式立竿見影,必須有打“持久戰(zhàn)”的思想準備,沒有良好的家風是不可能的。
特別是在當今開放的社會,各種價值觀并存,社會環(huán)境復雜,孩子生存環(huán)境中的變數(shù)越來越多,而且難以預測和控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每個孩子都必須經(jīng)歷的三道“加工工序”,家庭教育作為第一道“工序”是給孩子“打底色”的,至關重要!暗咨贝虻谜,以后即使遇到不良的影響也不會出格;而“底色”打得不正,以后想再更改是很難的。而家風對人的影響是終生起作用的,良好的家風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
“家風”看起來很抽象,實際是很具體的,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風應該全家人共同創(chuàng)建,也應該全家人共同遵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家庭習俗、風尚、風氣。
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家風呢?
第一是父母要立足家庭,面向社會。
這不是口號,是行動指南。雖說家庭是相當封閉的社會組織形式,但家庭跟社會生活是息息相通的,孩子們長大后都要進入社會,融入社會。因此,要建立家風,就必須了解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和對未來成員的要求,使家風既有家庭的個性特征,也具有時代特征,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第二是父母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
家風的決定者,或者說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父母。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家風。家長的自身修養(yǎng)至關重要。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這不是以身作則的問題,而是父母的人格決定家風的方向,自然也決定孩子發(fā)展的方向。
第三是利用家庭集體教育教育和影響孩子。
所有家庭成員要統(tǒng)一思想、行動一致,每個家長都不能放任自己,誰也不能遷就孩子。也就是說,教育孩子不能只靠某一個人,而要依靠一個教育的整體,而這個教育的整體,實際上就是家風。
總之,建設有時代特點的積極的家風,一定要了解社會,研究社會。同時,還要提高分辨、識別、篩選能力,對待社會上的各種教育觀念,應該有所選擇、取舍。要時時刻刻堅持主流的價值取向,不能籠統(tǒng)地把社會上宣揚的東西都搬到家風中來。
進入21世紀后,我國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加強家風建設的要求,這給新時期家庭建設指明了方向。
為貫徹中央加強家風建設的號召,我特意編寫了《家風正,子孫興》一書。書中收集、整理了我們國家歷朝歷代一系列有特色的優(yōu)良家風的典型,介紹給讀者,以便學有榜樣。
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在道德水準上,給人們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要適應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要求,每個家庭應首先從建設優(yōu)良家風做起。每個家庭的家風建設好了,每個家庭成員的道德素質提高了,整個社會就會越來越文明、健康,就越富有生機和朝氣。
《家風正,子孫興》一書,內容豐富,特色鮮明,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是家長教育子女的教材,是學校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參考書,是干部、黨員加強自身修養(yǎng)和廉政建設的讀本,也是大人和孩子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美德的通俗讀物。
我希望讀者喜歡它。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趙忠心
2014年9月1日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