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不想要孩子的爸爸
-
陪審員評判輸?shù)囊环揭膼傉\服
這是1998年的事情。當時,《東亞日報》上登載了一個叫做“女人vs男人”的專欄,副標題叫做“版面陪審員評判生活中的小分歧”。在專欄中,大家對于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分歧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然后由律師、電視臺制片人、教師、家庭主婦、公司職員等從事多種職業(yè)的十名陪審員進行評判。為了公平起見,陪審員為男女各五人。評判之后,在下周會刊載相關事件的后續(xù)報道來解答觀眾的疑問。這個專欄占用了報紙三分之一的版面,引起了大眾的關注,F(xiàn)在的很多媒體也有反映男女心理的欄目,但在當時,這是非常新鮮的形式。
這個專欄的其中一個主題是“是否想要第二個孩子”。當時,《東亞日報》以此為主題尋找彼此意見相左的夫婦。通過公司宣傳部門的推薦,我們夫婦倆決定借這次機會公開我們各自不同的見解。
那段時間,我們夫婦倆關于要不要第二個孩子一直有分歧。本來我們生完第一個孩子之后并沒有要第二個孩子的打算,但是當孩子兩歲時,妻子的想法開始改變了。妻子一開始總是說“要是再生一個就好了”,后來“一定再要個孩子”成為了她的愿望。
這個問題逐漸上升為我們之間的一個熱點問題,隨著反復爭論的深入,我非但沒有說服對方,反而使對方更加堅定了,我們兩個人的觀點成為了兩條繃直的平行線。就在這時,我接觸到了《東亞日報》的專欄。一開始是因為好奇和試試看的心情;后來,我們夫婦二人以問路人的心情積極地參與了進去;再后來,我們半開玩笑地決定,被陪審員評判輸?shù)囊环揭膼傉\服。
妻子的主張:孩子需要兄弟姐妹
綜合整理我們雙方的立場來看,妻子最主要的主張是孩子需要兄弟姐妹。
你想象一下我們親愛的允浩孤單成長的情景吧!沒有可以依靠并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是多么可憐!家庭是孩子感悟社會生活最初的地方。孩子像光桿司令一樣長大很難形成好的性格。和兄弟姐妹一起玩、一起打鬧,這樣才能很自然地學會適應社會生活。
這是妻子當時寫給陪審員的表達自己觀點的信件的一部分內(nèi)容。妻子認為,只養(yǎng)一個孩子是僅考慮到父母自己的自私行為。她認為,為了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適應社會,以后能彼此依靠,孩子需要兄弟姐妹。
我的主張:父母的人生也同樣重要
相反,我認為如果有兩個孩子的話,父母要擔負的責任就也加倍了。孩子固然重要,但是父母的人生也一樣重要,從這個立場出發(fā),我主張不要第二個孩子。
“孩子是帶著飯碗出生的!边@只適用于農(nóng)耕時代,F(xiàn)在哪怕是一個孩子也要全心全意地去養(yǎng)育。養(yǎng)育孩子固然重要,但是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父母也要制訂好計劃才能保證在中壯年時過得有意義。如果有了第二個孩子的話,我和妻子就要改變我們的人生規(guī)劃了。
妻子擔心孩子像光桿司令一樣成長,對于這個觀點,我主張獨生子女家庭可以探索“應對方案”,從而克服孩子沒有兄弟姐妹的短處。我的孩子有20多個堂兄弟姐妹,為了方便和他們在一起,我們可以搬家,我認為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才能造就共同體文化,這樣就可以培養(yǎng)孩子成長為懂得關愛他人的人。
我們把各自的主張交給報社記者,殷切地等待著陪審員的評判。結果是4比6,多數(shù)陪審員贊成妻子的觀點。有一名陪審員去年剛生完孩子,她說看著孩子長大,發(fā)現(xiàn)孩子的確需要弟弟妹妹。還有一名陪審員也贊同妻子的主張,表示“或許是因為只想到自己,獨生子女一般不太有禮貌。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在這方面就要好一點。”
報道登載之后就是春節(jié)連休了;蛟S是因為報道的關系,我和妻子雙方的家人都成了陪審員。結果我不得不在下一周把以下的后續(xù)報道給他們看,才結束了爭論。
在春節(jié)期間,主張“好好養(yǎng)一個孩子”和“一定要再生一個孩子”的徐真錫夫婦,雙方的家人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男方家人判定徐真錫輸,而男方的岳母則認為“女婿的話對”,持積極支持的態(tài)度,雙方比分為1比1。在主張“有必要生第二個孩子”的陪審員們的判決和家人的說服下,徐真錫決定夏天過后開始計劃生第二個孩子。
徹底誠服陪審員的評判
在陪審員評判中我輸了。在經(jīng)歷了一番苦惱之后,我向妻子雙手投降了。只不過我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在春天,這是一個好時候,所以我們把要孩子的計劃推遲了幾個月。是新聞報道改變了我們家的未來。
后來,我的二兒子每當看到新聞剪報的時候還是會埋怨我,問我當時怎么那么不想要他,有時候還說我是叛徒,說沒想到我是這樣的人。長大之后,二兒子偶爾會輕描淡寫地說“爸爸是不是因為沒想到會生出我這樣的孩子,所以當時才不愿意吧?”但是仍然帶著埋怨。
我對不起二兒子。但事實是,我不僅對不起二兒子, 就連大兒子我也不想要,幸虧要大兒子的事情沒有被刊登在報紙上。在大兒子出生之前,我始終認為孩子會打亂我們夫婦的生活,所以不想要孩子。但是從社會角度來看,不要孩子是“隱性”意識,而生孩子則是“顯性”意識,妻子的態(tài)度也稍微緩和了些,最終我漸漸轉變了想法,決定生孩子。顯性優(yōu)于隱形這一點,不僅適用于遺傳學,在意識層面上也是如此。就在這樣的明爭暗斗之后,大兒子在我們結婚三年后出生了。
我寫過許多本關于育兒的書,還在電視上發(fā)表過關于育兒的演說,所以別人都想不到我曾經(jīng)不想要孩子。我害怕孩子會打亂我的生活。事實上,從我的孩子一出生,我的生活就被卷入了激流之中。正如我所預料的,孩子深深地影響到了我的生活。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