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第一章
-
◆ 夏商時代的夏王和商王,是各個方國之王。到了周代,周王在行政上是諸侯之君,在血緣上是諸侯之長,其威信已經遠遠超過夏商之王。
◆ 從周開始,周王號稱周天子。
◆ 周后期,春秋戰(zhàn)國開始,各個諸侯國的最高首領做大,于是各國出現(xiàn)了國君。嬴政統(tǒng)一全國以后,議定帝號,最高統(tǒng)治者不再有國君之名,而是開始稱皇帝。
◆ 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大大小小的皇帝出了幾百個,具有貴族血統(tǒng)的居多,如秦始皇、李世民,但也有少數(shù)皇帝出身于社會底層,比如唐末的黃巢,起義后占領長安并稱帝,前后有三年之久;明末的李自成于1644年正月建國,號大順,1644年4月29日在北京稱帝,次日逃往西安,于1645年兵;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其實也是一個平民皇帝。
◆ 皇帝的權力是上天授予的,他不是人,是神,和凡人不一樣。其實,皇帝比常人強不了多少,甚至還不如常人。然而,一個人無論多么平庸,當他覺得自己有望成為皇帝的時候,必須要獲得、強化神圣性,攀援神靈。
◆ 經過一番包裝,皇椅終于出現(xiàn)在眼前,可那位朝思夜想當皇帝的人偏不著急,玩“三推讓”之禮。所謂“三推讓”,就是想當皇帝的人,在即位之前,謙虛推讓,表現(xiàn)出一種冷靜對皇權的高境界。在群臣沒完沒了的勸諫之下,最后為了大局,才勉為其難接受大家的擁戴,登上皇帝寶座。
據(jù)說,考古學者在挖掘古代文化遺址時,常有大型玉鉞或石鉞出土。那些“鉞”,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后期的。古人為什么對“鉞”感興趣?原來,在甲骨文中,那個“王”字之形,頗似斧鉞。斧鉞是禮器,象征王者的權威,具有征伐和殺戮的權力。
可見,很久以前已經有了王權。
但那個持有王權的人,不能稱為天子、國君,更不能稱作皇帝。這些稱呼,那時還沒有出現(xiàn)。遠古的時候,沒有階級,沒有國家,當然也沒有君主!秴问洗呵铩な丫[》:“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闭f明當時的社會與階級社會完全不同。夏王朝的建立,宣告了奴隸制國家的形成。夏王朝開啟了“天下為家”的制度,王位父子、兄弟相傳。
王位世襲制的出現(xiàn)和確立,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變革。
無道的夏王桀,末年失掉民心。商湯趁亂舉兵,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商朝歷時四百九十六年,后期統(tǒng)治力量日益削弱,許多小國擺脫控制,出現(xiàn)了三分天下周人有其二的局面,最后商被周滅掉。
夏商時代的夏王和商王,是各個方國之王。到了周代,周王在行政上是諸侯之君,在血緣上是諸侯之長,其威信已經遠遠超過夏商之王。周王號稱周天子。周后期,春秋戰(zhàn)國開始,各個諸侯國的最高首領做大,于是各國出現(xiàn)了國君。嬴政統(tǒng)一全國以后,議定帝號,最高統(tǒng)治者不再有國君之名,而是開始稱皇帝。蔡邕《獨斷》說:“上古天子庖羲氏、神農氏稱皇,堯、舜稱帝,夏、殷、周稱王。秦承周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王、功包五帝,故以為號!边h古稱皇稱帝者都為誰,說法不一,沒有定論。時間長了,有些很不易混淆的問題,也可能變得一塌糊涂。三皇五帝即如此。
皇帝的權力是上天授予的,他不是人,是神,和凡人不一樣。加上他有意識的行為,神圣性就更不得了。
其實,皇帝比常人強不了多少,甚至還不如常人。然而,一個人無論多么平庸,當他覺得自己有望成為皇帝的時候,往往要先做這么兩件事:
首先,攀援神靈
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大大小小的皇帝出了幾百個,具有貴族血統(tǒng)的居多,如秦始皇、李世民,但也有少數(shù)皇帝出身于社會底層,比如唐末的黃巢,起義后占領長安并稱帝,前后有三年之久;明末的李自成于1644年正月建國,號大順,1644年4月29日在北京稱帝,次日逃往西安,于1645年兵敗;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其實也是一個平民皇帝。
但最為人熟知的,還是開創(chuàng)了西漢王朝的漢高祖劉邦和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
劉邦只做過秦朝的泗水亭長。亭,是漢秦時期的一種行政機構,“十里一亭”,“主亭之吏”是“亭長”,負責維護社會治安等事,直屬縣令管轄,是職務最低的基層小吏,大體與后世的鄉(xiāng)長、保長等同,也有人說約略同于今日的村長或村治保主任?梢哉f,他是貨真價實的布衣天子。
世人常說英雄不怕出身低,其實出身對中國的英雄來說,并不是無所謂的。生于官宦之家的人,和在貧苦環(huán)境長大的人,未來的道路是根本不同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愛打洞這些話,有濃厚的血統(tǒng)論色彩,但有的時候你不得不承認這是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為什么漢朝的讖緯之學最興盛?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肯定有關系,F(xiàn)實中的一些事情,常理解釋不了的時候,神秘的讖緯之學就會異常興盛。讖緯認為,統(tǒng)治者是受命于天的,統(tǒng)治人民有天然的合法性。
秦漢以前的不少國君,身世奇特得令人目瞪口呆,不是其母踏了神仙的腳印所生,就是他們的母親吞了什么卵,或看了什么奇怪的東西而受孕懷胎,生出了他們這幫小統(tǒng)治者。秦漢以后,此風仍然很烈,再平凡的皇帝,也要從平凡中找出一點超絕塵寰之處,以便使人們認為他是“真命天子”,當皇帝是上天授予的權力。
劉邦,本是很平常的一個人,沛豐邑中陽里人,字季。父親叫太公,母親叫劉媼。沛是秦朝的一個縣,屬泗水郡,今天的江蘇省沛縣即是劉邦的家鄉(xiāng)。那么,“季”字是什么意思?實際是排行,沒有深意。劉邦上面有兩個哥哥,他行三,自然稱“季”,“劉季”意思與“劉三”差不多。再說其父其母,“劉太公”是對有把年紀男性的尊稱,大概與今日的“劉大伯”“劉大叔”等同。媼,則是對老年婦女的敬稱,《戰(zhàn)國策·趙策》觸龍(亦作“觸詟”)對趙威后說:“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边@里的“媼”就是指趙威后,當時趙威后已有四十歲了,自稱“老婦”。當然,“媼”字也是婦女的通稱,“劉媼”不一定就說明劉邦的母親老態(tài)龍鐘。不過,我們可以十分肯定地認為:劉邦家境與顯赫無干。
然而,劉邦還是不同于常人——是龍、人野合的產物,是龍種,是天神的后代。《史記·高祖本紀》記述道:勞累的劉媼在澤旁堤上坐下休息。在似睡非睡之時,一個奇怪的夢便出現(xiàn)了。稱其“奇怪”,那是常人以常理度之,將要承受大任的劉邦之類是不在其內的。怎的“奇怪”?原來劉媼夢見自己與神人交合。尋找老婆的劉太公看見劉媼躺在澤畔,一條蛟龍臥在她身上翻云覆雨。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劉邦,就是這樣降臨人間的。
以世俗之理看,此情此景頗有些不堪,太奇特了,太不是人類了。但從此,劉邦的身世便和龍連在一起了。當時的人對劉邦能立國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個劉邦,是神是龍種,而不是人。
我們把《史記》中涉及劉邦傳奇經歷的文字梳理一下,還可以尋到一些與此互相印證的文字:
其一,劉邦“常從王媼、武負貰酒”,喝醉就在酒館躺下,“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
其二,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直白而言,即劉邦有異相,高鼻梁,前額突起,有一副漂亮的胡須,“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其三,劉邦豐西澤縱徒后,在逃往芒、碭山的路上,拔劍斬了一條巨蛇,后面跟來的人看見一個老婦人坐在路邊哭泣說,她的兒子是白帝子,變成一條蛇在路中間玩耍,結果被赤帝子殺了。另有傳說曰:劉邦押送犯人去修皇陵,走到芒、碭山澤時人已跑掉大半。晚上他喝得大醉,解開民夫身上的繩索,對他們說:“大伙都逃命去吧,我也躲藏起來!”有一部分民夫見劉邦很仗義,愿意追隨他。劉邦一伙人準備逃到芒、碭山隱藏起來。走在前面的人突然稟報說,前邊有一條大蛇擋住道路。劉邦即刻走上前去,拔出寶劍。白蛇道:“我乃白帝子,愿和你一起誅滅暴秦,平分江山!眲畈淮饝。白蛇對劉邦說:“你斬吧!你斬我頭,我亂你頭,你斬我尾,我亂你尾!币还闪α坑可蟿钚念^,他手起劍落,將蛇斬為兩段,繼續(xù)前行。突然有一老母啼哭:“我兒乃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擋道本是討封而來,卻被赤帝子殺了!闭f罷突然無影無蹤。據(jù)說,劉邦所斬白蛇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地上長出一片紅草來,于是后人稱這個地方為紅草坡。為了紀念漢高祖斬蛇起義這件事,漢文帝時人們在芒碭山紫氣巖前建了高祖廟,在廟前立了漢高祖斬蛇碑。后來碑文殘缺不全,后人多次修復或重建。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永城知縣左思明重新修廟、立碑。清代歸德知府趙瑗在《漢高祖斬蛇碑》中寫道:“中原競逐鹿,一蛇阻中谷。揮劍白帝終,蛇母秋郊哭!鼻宄娙司氊懠獎t寫道:“沛公夜過芒碭路,白蛇擋道攖其怒。劍殺飛動濺血紅,蛇本無知身死誤。王業(yè)何曾關此蛇,事出偶然非有故!泵鞔h高祖斬蛇碑因字跡漫漶,在1982年復制之后,重立于斬蛇處。
其四,秦始皇曾說:“東南方有象征天子的一團云氣。”劉邦藏身在芒山和碭山一帶的山澤巖石之間,呂雉從幾百里之外的豐邑來找他,每次都能找到。劉邦感到很奇怪,問她原因。呂雉說,你住的地方,天上常有云氣,看著云氣來找你,都能準確找到你。
其五,公元前205年四月,項羽把劉邦打得大敗,漢軍四處逃散,士卒十余萬人都掉進睢水,睢水被堵塞都不向前流動了。正在這個時候,狂風從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樹木,掀毀房舍,飛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晝如黑夜,向著楚軍迎面撲來。楚軍大亂,漢王劉邦乘機逃生。
這些情節(jié)太詳細了,使人不得不相信劉邦異于常人。這場造神運動劉邦自己該負多大責任,實在說不清楚。中國古代社會的思維模式就是如此,皇帝是“真龍?zhí)熳印,所有圍繞皇帝的話題,不論情節(jié)如何怪誕,沒有多少人提出質疑。實際上,也根本無法質疑,因為許多事并不透明,信息沒頭沒腦,云山霧罩,從何質疑呢?在古代,皇權的獲得不是與透明度有關,不是和能力相連,而是靠刀和槍去爭奪,用血和淚去奠基。從某種程度講,不止一個劉邦如此,中國古代帝王,都把自己和龍聯(lián)系在一起,都視自己為真龍?zhí)熳,具有天然的權威?
后來的朱元璋,家境連劉邦也不如,身世更令人唏噓。但在神化自己的路上,卻和劉邦邁著同樣的步伐。
朱元璋,幼名重八,后改名興宗,參加起義軍后再次改名,名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在明朝諸帝中,是壽命最長的。元天歷元年(1328年),他出生于濠州(今安徽鳳陽)鐘離太平鄉(xiāng),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卒于南京。在中國歷史上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君主中,朱元璋是唯一一位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的。
出身社會底層的朱元璋,沒有任何家族背景。因此,他登基之后,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借助神靈神化自己。
于是,社會上流傳著一些關于朱元璋的故事。據(jù)說,在朱元璋出生之前,他母親陳氏在田地里干活,由于疲憊至極而睡去。夢中一道士給她吃了一粒仙丹,過了不久陳氏干活的時候忽然覺得就要臨盆了。她連忙往家趕,但是,走到半路的時候再也支持不住,就在山坡下的二郎廟里生下了朱元璋。朱元璋誕生的時候,整個廟里面閃著紅光,映得附近的山嶺也呈現(xiàn)出紅色。而當陳氏把朱元璋抱回家之后,街坊鄉(xiāng)親們發(fā)現(xiàn)朱元璋的家里也是一片紅光。起初,人們還以為朱家起了火,就連忙拿著救火的工具跑了過來。等到了近處一看,才知道是紅色光芒。就是朱家人自己,一年之中也經常發(fā)現(xiàn)家里有紅光閃爍。從此,人們認為朱元璋非同俗人凡胎。
但只神化出身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神化。為此,朱元璋撰寫過一本《周顛仙人傳》,其中說,周顛面見朱元璋,唱道:“山東只好立一個省!比缓笥檬之嫵傻貓D,指著朱元璋說:“你打破一個桶(統(tǒng)),做一個桶!敝煸拔髡骶沤,行前問周顛:“此行可以嗎?”回答說:“可以!庇謫査骸坝颜徱呀浄Q帝,消滅他怕不容易!庇谑呛,周顛仰首看了一會兒天,然后說:“上面無他的。”又說十年之后,一次朱元璋害了熱病,幾乎要死。這時赤腳僧覺顯送來藥,說是天眼尊者和周顛仙人送到。朱元璋服下后,晚上病就好了。
與真實的情況相比,此情此景,也許讓人難以置信。但這個傳說流傳的范圍極廣,傳播者也津津樂道。這就使朱元璋的出身高貴起來,“君權神授”嘛,朱元璋與一般的窮苦人不同,他做皇帝是上天的旨意。
你也許覺得古人天真幼稚,實際上任何人在科學技術落后、知識文化貧乏、生活困苦無助的環(huán)境下,都會特別看重超自然力的事物,何況又有人千方百計造勢呢。人們具有這些不科學的觀念,對統(tǒng)治者而言是求之不得的絕好條件,最少,麻痹的大眾不會生出反叛之心,有利于統(tǒng)治政權的穩(wěn)固。
其次,推讓皇位
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的時候,雖然往往流血漂櫓,但領袖們多會玩弄一下“禪讓”的把戲。所謂“禪讓”,就是古代在位的君主自愿把領導權讓給更賢能的人。這樣的時期或者有過吧,反正言之鑿鑿的學者不少。據(jù)說“禪讓制”是從堯、舜、禹開始的——堯禪讓給舜,舜又禪讓給治水英雄禹。權力嬗遞而能不流血,古代的“禪讓制”真稱得起偉大的創(chuàng)造。不過,平心而論,后人已經使“禪讓”成了掩人耳目的政治云霧,成了遮蓋鮮血的絢麗迷彩!岸U讓”掩映下的暴力戲劇一直都在上演。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建立魏朝;公元265年,司馬炎又逼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一個劇目接一個劇目,煞是好看。
但禪讓者與接受者,似乎多是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比如曹丕是漢朝的丞相,司馬炎是魏元帝曹奐的相國。像劉邦、朱元璋這樣毫無政治背景的平民皇帝,逼迫前朝帝王“禪讓”的機會是很小的,只能憑武力奪取政權。
不過,體現(xiàn)自己靠天命、靠德行得天下的招數(shù)遠非“禪讓”一途,還有在權力面前故作謙讓狀這出大戲。
楚漢之戰(zhàn),進行了一百多次大小戰(zhàn)斗、歷時近五年,最后以項羽自刎烏江而結束。劉邦封韓信為楚王,稱王淮北,都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封彭越為梁王,都定陶臺。公元前202年正月,楚王韓信組織諸侯及各軍團將相聯(lián)名奏疏,請劉邦晉位為皇帝。上疏之前,韓信有個講話,闡述了上疏的意義:“漢王自斬蛇起事,率義師西滅暴秦,東亡逆楚,仁義布滿天下,F(xiàn)天下已定,我等也被分封為王。俗話說天下不可一日無主,我想與眾位聯(lián)名上疏,尊漢王為皇帝,不知大家意下如何?”諸王聽韓信這么一說,都搶先表態(tài),贊許這個決策。韓信見狀,立馬找來文吏,令其修成疏章,諸王分別簽字加印,送往漢王行宮。
漢王劉邦認真閱讀了奏疏,見其中寫道:“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
劉邦看后,立即召集群臣,說道:“寡人聞古來帝號,只有賢王可當此稱,虛名無實,殊不足取。今諸侯王乃高推寡人,寡人怎敢當此尊號?”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劉邦的推讓之詞:“我聽說皇帝之位應由天下最賢能的人擁有,否則只是空言虛語,得不到大家誠心支持,根本無法建立穩(wěn)定的政權,反有害天下和平,所以我實在不敢負擔這個責任!边@些話,有一箭雙雕的功效。一方面,劉邦表示自己并不是看重權力,對皇權謙遜推讓;另一方面,可以試探那些人的真正意圖,看他們是不是真心擁護自己。也許群僚發(fā)自內心擁戴劉邦,也許群臣看透了劉邦的真實思想,齊聲說道:“大王起自細微,滅亂秦,威震海內。又以辟陋之地,自漢中行威德,誅不義,立有功,平定天下,功臣皆得裂土分封,可見大王本無私意。大王德施海內,諸侯王不足與比,據(jù)實而言,應居帝位,如此,天下幸甚!”劉邦還想推辭,內外臣僚便都跪在地上不起,劉邦這才說:“如諸侯王所請,有利于天下之民,寡人自當準請!比撼家姖h王劉邦已經應允,從地上爬起來,高興地咧著嘴退下。太尉盧綰、博士叔孫通等沒有和那群臣僚一塊退下去,他們還有好多后續(xù)工作需要商定,如擇吉日,制定定儀等。
二月初三,定陶汜水(今山東曹縣附近)北岸,祭壇筑起,旌旗招展,鼓角喧天,漢王劉邦要在這里登基稱帝。到了吉時,鼓角齊鳴,劉邦在群臣的簇擁下,登壇拜祭了天地,然后回到大殿,面南坐于高位,即了漢帝位。文武百官,分列兩旁,禮官宣禮,群臣朝賀,“萬歲!”呼聲四起,震懾人心。朝賀完畢,漢帝頒詔大赦,然后又接連下諭旨二道,進行分封。
諸事理畢,漢帝詔令,定都洛陽,并派人到櫟陽奉迎太公、呂后及太子盈;又派人去沛邑迎接次兄劉仲、從子劉信、少弟劉交,以及沒有發(fā)達時結交的情婦曹氏及子劉肥、定陶戚氏父女及子如意。不久,有大臣建議遷都關中,劉邦便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至此,國事初定,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漢朝建立了。
朱元璋稱帝,與劉邦稱帝大同小異。兩個皇帝都起于平民,奮斗的路徑基本相同,履登極位的程序也就大體相同。所不同者,漢高祖劉邦之前,雖有一個統(tǒng)一的秦朝,但秦朝的皇帝出身高貴,另外秦朝短命,政治體制等等一切,劉邦這樣的底層人物來不及受到充分的熏陶。對千年之后朱元璋來說,已經不成為問題。朱元璋做皇帝時已是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末,距大一統(tǒng)的秦帝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時間,君臣禮節(jié)早已浸透于每個人的骨子里。
丙午年(1366年)十二月,小明王乘船赴應天府,在長江溺亡,于是龍鳳年號隨著小明王的死亡而消失在歷史煙塵中。龍鳳十三年,朱元璋改元吳元元年(1367年),并下令恢復中原傳統(tǒng),將百官禮儀由原來尊右改為尊左。這時將士們紛紛上表,希望朱元璋稱帝。但朱元璋認為,天下大局雖然已經確定,然而稱帝的時機還不成熟。因此,他對勸他做皇帝的李善長等人說:“自古以來,帝王擁有天下,都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就是這樣他還是禮讓再三呢。這種事不可倉促行事,如果真是天賜我皇權,我又何須匆忙呢!边@話很有意思,既說明自己不是永不稱帝——古人禮讓再三;也為上表的人指明了方向——帝王擁有天下,天命、人心很重要。
李善長是安徽定遠人,書念得多,學識能力都不錯。他比朱元璋大十多歲,明朝的很多制度是李善長擬定的。李善長諳熟中國的體制,也了解朱元璋。他明白,古代皇帝在即位之前是講究“三推讓”之禮的,朱元璋仿照的就是這一點。何謂“三推讓”之禮?就是想當皇帝的人,在即位之前,表現(xiàn)出一種冷靜對皇權的高境界。在群臣沒完沒了的勸諫之下,最后為了大局,才勉為其難接受大家的擁戴,登上皇帝寶座。
“三推讓”可能和古代的泰伯有關系。《史記·吳太伯世家》云:“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余家,立為吳太伯!
孔子很推崇太伯、仲雍的這種做法,《論語》記載了孔丘先生的話:“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民無得”幾個字,楊伯峻先生解釋為:“老百姓簡直找不出恰當?shù)脑~語”。
太伯是不是“三以天下讓”,我們姑且不去管它,最少太伯的時候,“三推讓”也許含有真誠的意思,可惜演展到后來,就成為一種姿態(tài),成為一出必備的劇目了。因此,朱元璋拒絕稱帝以后,李善長并沒有停止上勸表,也仍然馬不停蹄地進行皇帝登基的準備工作。比如,營建皇宮,制定新的歷法與政令,制作皇帝即位的朝服、后妃百官的朝賀禮服,演練皇帝登基儀式等,大事小情李善長都親自去抓。
十二月十一日,李善長帶領文武百官再上勸表,勸朱元璋稱帝。老朱沒有答應。十二月十二日,李善長率領百官再次勸諫,他說:“主上謙讓的品德,上感神明,下感天下之百姓,名德早已傳遍天下四方。愿主上為天下人著想,盡早登基做帝,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請主公答應群臣的請求吧!闭f著自己先跪下來,文武百官一見也一同下跪。朱元璋做出很無奈的樣子說道:“諸位愛卿,屢請不已,我只好勉從輿情了。但此事非同小可,切不可草率行事,望諸位斟酌儀禮而行啊!卑俟龠殿^謝恩領旨。
登基的日子選在次年正月初四,這是由謀士劉基擇定的。正月初四晌午時分,朱元璋在文武大臣簇擁下來到南郊城下,登基儀式正式開始。拜謝天地眾神之后,朱元璋換上繪有日月山龍圖案的袞服,頭戴平頂冠冕,在祭壇的正南面,正式登基即位。文武百官山呼萬歲,向北跪拜行禮。禮畢,登基儀式結束。朱元璋率領文武百官到太廟追封四代祖先,然后回到新建成的奉天殿,正式接受百官的朝拜。又冊封馬氏為皇后,長子朱標為太子,宣布定都應天,國號改為大明,改元洪武。
大明朝從此建立,直到1644年4月25日明思宗在北京景山自縊,明朝滅亡。也有人認為,崇禎死后,福王朱由崧(弘光帝)才是明朝最后一個皇帝。1645年弘光帝被俘殺,明朝至此滅亡。
文字獄表皮上的華麗外衣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沙龍女王一生崇尚革命,卻最終被革命者處以極刑,臨刑前,羅蘭夫人發(fā)的感慨是:“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外延卻能涵蓋世間一切,而不單單囿于“自由”和“罪惡”。
當世人擦亮眼睛,可以很輕易地發(fā)現(xiàn),凡是齷齪邪惡的東西,外表必定包裹著冠冕堂皇、高尚善美的華麗外衣,當事人總會想盡辦法去遮掩,讓不明真相的小民去相信他們做的是正確的,是不容指摘的,或者是跟“國家利益”掛鉤的。比如現(xiàn)在才“臭名昭著”的文字獄。
文字獄,顧名思義就是因為文字的原因而構成的罪案。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里,統(tǒng)治者們往往會借“疑似影響之詞”,羅列罪狀,濫殺無辜,以達到消除那些“不聽話”的文人、維護統(tǒng)治的目的。文字獄一般都是冤獄,是反動統(tǒng)治者為了防止和鎮(zhèn)壓知識分子的反抗,故意從作品中尋摘字句,羅織罪名構成的。
在封建社會,文字獄通常十分殘酷,且有特定的“受眾”,可以說,文字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乃是針對知識分子的“特種刑庭”。一般獄訟,往往都是先有犯罪嫌疑或行為,然后再據(jù)以判處,文字獄卻不是這樣,它往往是先有特定的對象,可又找不到對方的錯處或無法定他的罪名,于是就在他的作品中找證據(jù),以此定刑。而文字獄的量刑一般都很重,嚴重者不但會招致殺身之禍,甚至會連累所有親戚——滿門抄斬乃至株連九族。
由于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文字的意思太繁復,所以給統(tǒng)治者找到了很多口實。也因此,文字獄很早就出現(xiàn)了。
西漢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官當?shù)貌诲e,但人際關系比較不靠譜。他本人又愛寫些酸溜溜的文字。本來很正常的一些話,卻讓政敵戴長樂抓住了把柄,將一封檢舉信遞到了中央,稱楊惲“誹謗當世,無人臣禮”。這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告發(fā)語,妙在無論有無證據(jù),從正反兩方面來看都能發(fā)現(xiàn)告發(fā)者的忠誠和為國家著想的胸懷,都可以撼動皇帝的思想。果然,楊惲很快被“雙規(guī)”。
世界真是奇妙無比,偏偏五鳳四年(前54年),天上很正常地出現(xiàn)日食,科學知識不夠的古人以為這是老天爺?shù)木,人心惶惶。楊惲沒處好關系的一個仆人趁機上書西漢朝廷,說楊大人居家時愛講牢騷話,日食就是他驕奢不悔招致的。皇帝火大,派人前往查證,結果在楊家搜得《報孫會宗書》。這封信是他回答友人孫會宗的,內有“宣帝見而惡之”,本來是說漢宣帝看見孫會宗不喜歡,但皇帝把語義搞錯了,以為是自己招別人厭,皇帝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楊惲不久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斬,楊惲的老婆孩子也遠徙到了甘肅酒泉。
說起文字獄,清朝是最多的,其實不止是清朝,每個朝代都有文字獄的影子,只不過清朝是滿族王朝,統(tǒng)治者的神經更為敏感,忌諱也更多,故而案件連發(fā)而集中,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別的王朝與清朝比較起來,不過是五十步百步之差。從楊惲事件可以看出,統(tǒng)治者對臣子的伺察歷來是極其嚴格的,神經也很脆弱。
統(tǒng)治者的目的是要讓讀書的人服服帖帖,哪曾想這里面卻誕下一個怪胎,除了思想的河床逐漸干涸以外,想升官發(fā)財?shù)娜擞挚吹搅肆硪粭l門路,告訐,用犧牲別人的手段來為自己吃官飯鋪路。
莊廷鑨《明史》案打的也是“為國家著想”的旗子,這個案子的處理結果是70人同時遭凌遲、重辟、處絞。它成功地教訓了文化人,使他們老老實實鉆入故紙堆,考訂、整理史籍,但也禁錮了思想,抑制了各種學術發(fā)展。同時,誣陷、威脅、勒索他人之風,也愈演愈烈,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莊廷鑨是湖州富戶,而且是個盲人,大概是受“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的鼓舞,也想搞一部史學巨著。但他自己并不怎么通曉史實,當時的思想家顧炎武又瞧不起他,為了臉上有光,出錢從明天啟朝內閣首輔朱國楨后人手中買了史稿,又延攬江南有志于纂修明史的士子,補齊了崇禎朝和南明的史事。書成后,題名為《明史輯略》。為了彰顯才能,莊廷鑨把此書標為自己所著。
在這部書中,敘述南明的故事時,仍奉南明年號,還直寫努爾哈赤的名字,斥罵降清的明將等。這書剛刊刻時本來沒事,但是因為莊廷鑨的父親莊允城虛榮心太重,在沒經人允許的情況下,把江浙名流查繼佐、陸圻、范驤三人列成了參訂者。這事情傳出去以后,三人很窩火,認為莊允城沒有一點版權意識,且不知道書中內容違不違禁,一怒之下把這事捅給了浙江教育局(浙江學道)。令三人沒想到的是,錢的力量是巨大的,莊允城得知此事后,很快用錢擺平了浙江教育局和浙江省委。莊允城天真地以為,有這些大員撐腰,自己也就沒什么問題了。
然而,三人在背后戳《明史》的消息傳開后,很多居心不良的人也看到了希望,雖然很艱難,但有希望總比沒希望好吧。一個叫李廷樞的也買了這書,拿到湖州市長(湖州知府)陳永命處去告,不過陳早收了莊家的錢,把書沒收后再把李趕回了老家。一氣之下,李廷樞把書轉給了自己的親家吳之榮。
吳之榮是個無賴,心眼也多,早前就是個敲詐行家。得知此事后,先是去莊允城家敲竹杠,被莊拒絕。吳之榮轉過頭來向浙江軍區(qū)司令(鎮(zhèn)浙將軍)柯奎處告。柯奎委婉地向吳之榮表示,自己是武將,不是文職,不管文字官司。吳之榮回過頭再去莊家索賄,莊家派遣女人出戰(zhàn),在女人的口水中,吳之榮憤恨而退。
在不打倒莊家誓不罷休的缺德心眼驅使下,吳之榮最終把這事捅到了中央,寫下“造寫逆書”的牌子向最高人民檢察院(刑部)指控。刑部很重視這個案子,派人找到原書,落實罪狀。結果,凡參與纂修《明史》,以及寫字、刻板、校對、印刷裝訂的人和賣書、購書、藏書以至于閱過此書者都大禍臨頭了。死了躺在棺材里的莊廷鑨也未能幸免,墳前的牌坊被搗毀,棺材被劈爛,尸體被剁成碎塊。
在明史血案的背后,吳之榮卻以大功升官,不只得到了莊家一半財產,而且當上了京官。
實際而論,發(fā)生如此慘烈之案的起因,只為一個“錢”字——告訐者為錢——富豪以錢賄賂官員——富豪拒絕告訐者——進京告發(fā)。令人掩卷而思的是,這樣卑鄙的事情,卻是在“國家利益”的大旗下進行的。吳之榮告發(fā)時稱那是“逆書”。何為逆書?說白了就是政治不正確之書。約略說來,告密的原因,大致有三種:認為被告者的行為大逆不道;報復被告者;利益驅使。無論哪一種,告密者多用高尚的理由做盾牌。
對告訐風氣的危害,乾隆時期的曹一士說“述懷詠史,不過詞人之習態(tài),不可以為援古刺今”,并希望朝廷對這種案子放松點,沒必要掐得那么死。乾隆也意識到此風不可大長,開始對一些誣告者律以反坐。此后,告訐之風才有所收斂。
古人云,亂自上做。清廷根本沒有逸出這個邏輯!
“展示”論
外交官一般都是風度翩翩,機警靈敏的。尤其后一點,在國家間交往時,比個人的長相重要得多。晏子出使楚國,初遭輕視,根源在于容貌,后受垂青,則是因為機敏過人。晏子之后的外交使節(jié),往往容貌與機敏并重,他們不僅對朝廷的政治經濟文化極力維護,而且舉手投足,無不體現(xiàn)著國家氣概和風范。但是像晏子那樣問答都充滿個性的外交官卻越來越少。
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年),南齊武帝蕭賾派驍騎將軍劉纘率人到北魏朝貢,李安世負責接待他們。這個李安世“美容貌,善舉止”,是李祥的兒子、李孝伯的侄子。李孝伯和李祥都在北魏為官,是北魏的名臣,儒界的名士。可見,李安世是名副其實的紅色人物。
可能出于對外交往的需要,北魏為了接待這個使團下了許多工夫,從府庫中拿出金玉珍寶,然后又發(fā)了一個通知,讓京都的富商穿著華麗的衣服和那些使團成員交易。南齊的使者到了一家金店,問了問價錢,結果目瞪口呆——價錢便宜得不像話。劉纘說,金玉這么便宜,是從山里采集的嗎?我們猜測,可能劉纘心里打鼓了,一分錢一分貨,這么便宜,是真貨嗎?李安世當即說:我皇朝把金玉看成極其平常的東西,因此價格賤如泥土瓦礫。原話是:“圣朝不貴金玉,所以賤同瓦礫。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愛寶,故無川無金,無山無玉。”劉纘本來想大買特買,聽李安世這么講,“慚而罷”。
北魏一朝是不是經濟好得“金玉大賤”?是不是“皇上德通神明,山不愛寶,故無川無金,無山無玉”?史書上有許多具體數(shù)字可供引用,舍繁就簡,概而言之,當時許多官吏不僅貪污公帑,而且搜刮老百姓幾乎達到殘酷的程度,從北魏統(tǒng)一到孝文帝改革前的五十多年時間里,農民起義就有七八十次之多。李安世的“皇上德通神明”等語,究其實只是官員在外交場合慣用的唇槍舌劍之語,睿智而已,切不可視作真情。
不過從此事推斷,在社會上,尤其某些場合,辭令的重要程度常常讓人無法想象。比如李安世這幾句話,除了自夸、吹牛、炫耀,有什么積極作用?自夸者盡管一本正經,一派嚴肅,到最后老百姓還是窮如故,愚如常。以他的智慧,他不會不知道空洞的外交辭令毫無作用,可他仍舊說,原由就在于最高統(tǒng)治者希望他那樣說,欣賞他那樣說。說一句中聽的話,比做一件漂亮的事情更能得到贊許。做一件虛假的樣板工程,比踏踏實實工作更能獲得上峰歡心。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秋天,蝗災大起,蝗群遮天蔽日,所過之處一片赤地?删┱滓鼦钪,上本奏稱,托皇上的恩庇,蝗蟲飛到京畿一帶,不僅不吃莊稼,而且都抱著荊棘自殺死掉了。這顯然是黃口小兒的誑語,可才高八斗、滿腹經綸的大臣們,偏偏相信這樣的謊言,正兒八經為這個奇跡互相祝賀。外國的一位政客說,謊話重復千遍就成了真理。那是在外國,在古老專制的社會,看樣子用不著強調那樣多的次數(shù)。
李安世是一位不錯的官員,太和九年(485年),他感于貧富不均,豪強廣占田土,百姓無立錐之地的社會現(xiàn)狀,上疏建議實行均田制,限制士族多占田產,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此舉深為百姓所稱道。可見,他并非只會玩弄詞匯之輩,而是有求實的一面,并不把實力誤認為軟實力,把軟實力誤認為宣傳,也沒有因宣傳工作干得不錯就把宣傳看得天高地厚,而是在做實事。他在外交場合口若懸河,應對自如,可能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外國人的挑釁逼迫;二是自然而然對歷史遺產的繼承。別國人巧舌如簧,挑釁生事的情況并不鮮見,查查戰(zhàn)國時代的說客之言,就可以約略了解這一點;說到歷史遺產,翻翻史書,也能發(fā)現(xiàn),能言善辯之士的腔調多是如此。
這次外交上的勝利,只能說明古人創(chuàng)下的展示史極其深厚。
世界上不具有展示功能的事物,我們實在舉不出幾件。不論好壞,凡是事物公之于眾之后,都具有了展示的功能。不過,自夸、展示等等,總分兩個方面,既是事物本身的展示,也展示了與之相關的因素。比如隋煬帝在外人面前展示了他領導的隋朝很富裕,但通過展示各種事物的行為,也展示了隋朝領導人的好大喜功,浮夸自賞。人們臧否人物,評論古今,所據(jù)的資料無論是地上的或是地下的,多是當時人物不忌諱的文字,這些資料公布出來以后就具有了展示功能。當然,也有良史甘冒被砍頭的危險,按他們所見到所理解的真相撰纂文字,然后藏在密處,等待后人閱讀。有朝一日這種文字解密了,除了文字表面敘述的事情有了展示功能,文字后面的事情也具有展示功能。比如解密時的政治狀態(tài)、經濟狀態(tài)等等。
因此,我對“展示”的做法,并不反感,覺得它無可厚非。因為不管你是否想借某事展示什么,從根本上講都是“展示”。也可以說,不管你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展示”意義,諸事本身具有的“展示”功能是不變的。而“展示”的難點就在于如何準確把握“刻意”展示與“自然”展示之間的尺度。
隋煬帝“刻意”展示隋朝富庶的例子,被后人引用了成百成千成萬次。隋煬帝大業(yè)六年(610年),各蕃部落酋長請求到豐都市場進行交易,隋煬帝批準了。他先下令整修裝飾店鋪,屋檐式樣要統(tǒng)一,店內掛設帷帳,店堂中擺滿珍稀貨物,商人們服飾華麗,連賣菜人也要用龍須席鋪地。胡客凡有經過酒食店的,店主都要邀請其入座,酒足飯飽之后,不要酒飯錢,并誆騙他們說:“中國富饒,酒食照例不要錢!焙硕俭@嘆。很多胡人發(fā)現(xiàn),路上的樹木居然用絲綢纏裹,聰明的人就問:“中國也有窮人,衣不蔽體,為什么不把這些絲綢給他們做衣服,卻用來纏樹呢?”做買賣的人非常慚愧,答不出來。
“示強”無錯,難的是不明晰如何“示強”。隋煬帝雖然“天資”不錯,卻是一個“單向思維”者。他只知“示強”,卻不知道“示強”是個很復雜的事情——你本想“示”此事之“強”,結果可能“示”了彼事之弱。胡客中的“黠者”不就提出來中國也有窮人么?因此膚淺的“示強”,永遠與實力無緣,也與真正的軟實力不相干。
有趣的是,人們總是以為這種帶有明確目的性的展示,就是國家強大的根本,甚至奇妙地以為得到夸贊就是強大的標志,受到責備就是腦后有反骨。于是,“展示”的雪球越滾越大,幾乎諸事都想展示。進而發(fā)展為做事就為“給人看”,浮躁之氣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雞生蛋蛋又生雞,周而復始,浮躁就成壯觀之氣了。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