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節(jié) 道不同,不相為謀——與人交往,求同存異
-
你愛吃魚,我愛吃肉,但我們還是可以一桌共食;你有你的思維方法,我有我的思考方式,我們還是可以同席而坐。道不同,也可以為謀,只要求同存異,你我就可以謀利謀益。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般的人都愿意同性情相投的人在一起相處,這是無可厚非的;但若要想和所有的人都成為親密朋友,那也是不實際的。如果我們就由此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那就太片面了。
應該看到,既然別人與我們性情不太相投,我們也應該求同存異,如果當我們看到別人與自己不同時,就覺得這也不順眼,那也看不慣,嫌棄別人,那我們就很難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做成大事。
我們應當承認差別,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千差萬別,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若是我們能夠體悟到各自相異的本質,那么便會對彼此的相異成趣感到快樂。這種快樂可以穩(wěn)定一個人的心。
“道”不同是正,F(xiàn)象,你信基督,我信馬列,但既然上天安排我們在一起,我們又能夠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就是“緣分”。
“道”不同,不論各自有何不同,你我都各有長處與缺點。若是我們能坦然地不斷活用這些長處與缺點,即可提高我們的生活和思想境界。
人類的生命是無限的,未來也是無限的。我們總是要尋求你我互相促進之道。
要是一個人保持著嚴肅認真、不辜負他人的想法,而別人也抱著如此一本正經(jīng)、全力以赴的態(tài)度,那么人人都能以自己的風格,默默地謹守自己的崗位,辛勤地工作。放眼所見,人人都從善如流、力求改進,人人都為恢復善良天性而謹慎自守。如此一來,人與人之間就無所謂成敗勝負。
然而,要是一個自以為很真誠,卻誤以為他人都是作表面功夫的偽君子,那么他必定為“別人皆負我”的念頭所錮,而變得更加無視于他人,時時詆毀他人,于是乎真正變成心狹氣窄的小人了。因此,即使人人從善如流,但彼此卻互不信任,就會削減彼此的善良愿望,而影響大家同心努力的工作成果。
打仗的時候,有句話叫,“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而孫武也說過:“雖為敵人,其人表現(xiàn)卻頗杰出,令人敬佩!边@句話是提示我們對自己和敵人都要給予正確真實的評價。
我們如果能夠體悟到“雖為敵,亦可師”這句話的精髓,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或許就能夠對你我存在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與評價。能做到這一點,實乃人間偉丈夫矣!
現(xiàn)在雖然不打仗,也沒有所謂的真正敵人,不過人際交往卻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如果人際關系處處講究性情相投,你的人際交往就會不順。所以求同存異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們與不同性情的人相處,不過求同存異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平等的原則:求同存異,首先要堅持平等的原則,無論是公務還是私交,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2.相容的原則: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系,與人相處時的容納、包含以及寬容、忍讓。
3.互利的原則:指交往雙方的互惠互利。求同存異是一種雙向行為,故有“來而不往,非禮也”之說,只有單方去求同存異的人際交往是不能長久的。所以要雙方都同心,才能彼此受益,才能達到互利的目的。
4.信用的原則:交往離不開信用。信用指一個人誠實、不欺、信守諾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格言;現(xiàn)在有以誠實為本的原則,因此,對人不要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就要設法實現(xiàn),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間,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端莊而不過于矜持,謙虛而不矯飾詐偽,不俯仰討好位尊者,不藐視位卑者顯示自己的不可一世。只有堅持這個原則,才能促進人際關系的良好發(fā)展。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評價:表情: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