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莫做無謂的競爭,去積蓄自己的力量
-
“我每天都會慢跑一小時。學校課程結束后,會去外國語學院進行研修。另外,為了考資格證,也在一直的努力奮斗。”
“真的很努力!但無論如何,還是要循序漸進地做!
“但想要培養(yǎng)競爭力,不是只能靠努力才能得來嗎?”
“如果運動選手特別在意其他對手的話,反而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實力。不要想著去增強競爭力,而是應該用輕松愉悅的心態(tài)去培養(yǎng)自己的實力。想一想吧!”
無論是什么樣的組織機構,指明全局方向都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能力。領導者為將來做出的選擇、下達的指示,直接決定著組織未來的命運。同樣對個人來說,成功的先決條件也是要具備做出正確決定、正確選擇的能力。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里,知道自己未來發(fā)展方向是什么、自己的選擇是什么、該向哪個方向努力,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
對那些在校大學生和剛剛工作的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與傾盡全力學習相比,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做出正確決定的方法”。為什么會這樣說?這是因為雖然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公司工作,但還是會遇到很多因不能做出正確決定而慘遭失敗的情況。
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是需要通過堅持不懈地學習、分析、思考、判斷后才可以形成的。像這樣的特殊科目,是沒有初級、中級、高級之分的具體過程的,我們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進行培養(yǎng)。再說學問和工作,也是要通過日常生活,多讀、多想、多說、多用的方法進行訓練的。不要白白地浪費擁有的時間和已知的經驗,要認真仔細地分析、研究,做判斷,努力地生活。
人生,就是由數萬個決定組成的。有競爭力的人,能做出比其他人更明智的選擇。在此我想用“自身實力”來替換“競爭力”。因為競爭力唯一能讓人聯想到的就是,拼盡全力與別人一爭高下的場面。而培養(yǎng)自身實力則是指,不和別人競爭,用平常心發(fā)掘自身的優(yōu)點。這里的實力,不僅僅是指智力、體力,還包含可靠性、道德心、誠實性、忍耐心、熱情、獻身精神、判斷力、冒險精神、積極態(tài)度、創(chuàng)造力等品質。
“我的實力(對別人來說,就是競爭力)到底是什么?”
如果這樣問的話,很多人都不能馬上回答出來。競爭力是別人不易模仿,自己獨有的特殊能力。能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或是別人能做,但你能做得更好的,就是競爭力。如果說別人模仿你需要花費3個月的時間,那么你的競爭力就只有3個月而已。如果說需要1年的時間,那么你的競爭力就是1年,如果說需要花費10年的時間,那么你的競爭力就是10年。說了這么多,那么各位的競爭力到底能維持多長時間呢?
雖然別人不能輕易模仿,但是卻不被社會所需要,那么即使是再特別的能力,也只能變成無用之物。不僅是社會需要的,而且是別人不易模仿的能力,才是競爭力。在某些情況下,時代發(fā)展潮流發(fā)生了變化,那些平時沒有作為的人,可能會突然受到關注。了解社會發(fā)展趨勢的理由也就在這兒。
掌握兩個不同領域的技能,也是種競爭力。例如,既懂經濟學又懂電腦技術,就會大受歡迎。這就像是給未來繳納了一份保險。但現如今是一個掌握一門技能都很吃力的專業(yè)化時代,所以,如果再不多加努力的話,稍不注意就會讓我們處在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如果有自信能做到合理地掌控平日與周末時間的話,那么就試著學習掌握兩個領域的技能,F在是終身學習的時代,只要有努力的覺悟,即使是在工作以后,想要掌握其他領域的技能也不是很難。
只要社會需要,就算去鉆研人們不關心的領域,那也會是一種競爭力。假設統(tǒng)計學是既難學又沒有意思,任誰都會逃避的科目。但是進入信息化社會后,經常需要分析大量的資料,那么統(tǒng)計學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經濟困難的IMF經濟救濟時代,統(tǒng)計學出身的學生,相對而言就更容易找到工作。但這并不是說要讓我們去專門地研究統(tǒng)計學,而是在說明只學習統(tǒng)計學的幾個科目的話,在競爭中也會比別人占有優(yōu)勢。
不要只把競爭力局限在技術或是資格證的范圍里。就像前文中說的那樣,競爭力的核心不是競爭,而是可以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和知識。雖然因不能預見數字時代到來而慘遭淘汰,但也許會因了解模擬技術而再次受到歡迎。假設比爾•蓋茨是在其他領域創(chuàng)業(yè)的話,那么也不會有現如今的成就。數字技術不一定都是好的,而模擬技術也不一定會失去競爭力。所以,客觀地、正確地看待自身和社會才是最重要的。
培養(yǎng)競爭力有兩種辦法。一、為了利益,咬緊牙關努力奮斗;二、雖知道利益點,但并不執(zhí)著于此,而去積蓄自身實力。兩種辦法都嘗試的話,肯定會看到效果。如果是追求一時的競爭力,那么第一種辦法更見效。但如果是從長遠出發(fā)、綜合考慮的話,第二種辦法則更具競爭性。第一種辦法稍微使用不當,身心都會受到傷害,并且還會給他人帶來不便。所以,像流水一樣,沉穩(wěn)但努力做事的第二種方法更好。
呂克•貝松導演的電影《碧海藍天》,講述的是水手杰克和恩佐的故事。兩人從小就是好朋友,都有精湛的潛水技藝,但在對待自身能力的看法上卻持不同意見。富有挑戰(zhàn)意識、名譽心極強的恩佐,為了戰(zhàn)勝對手,經常獨自練習。相反,杰克僅僅是因為喜歡大海,才去練習潛水的。在一次世界性的潛水大會上二人相遇了,最終杰克贏得了比賽。但是恩佐卻不承認自己的失敗,而妄圖去突破人類的潛水極限,最終卻因此失去了性命。讓他丟掉性命的不是大海,而是他的好勝心。
對所有的事情都過分努力,不僅會令自己壓力大增,還有可能傷害身體。只關注峰頂,疾步爬山,與觀賞沿途景致,徐步爬山,是完全不一樣的。默默地享受登山的樂趣,不需要歇息地去爬山,在不知不覺間自己已然到達了頂峰。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