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旅行的意義
-
甘肅的大象山唐代石窟,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說起旅行家,人們總是會想到這樣的畫面:攀爬雪山、穿越沙漠、進入危險的熱帶雨林、和鱷魚搏斗……好吧,這些事情我多少經(jīng)歷過一些:爬過雪山,不高;走過沙漠,不遠;在佛羅里達掉進過全世界最大的鱷魚潭,鱷魚好奇地看了看我,大概覺得不好吃,游走了,于是我也懶得再去和它搏斗一番。說實話,我去過的地方絕不是世界上最危險最刺激的。但我的確曾經(jīng)和危險結(jié)緣:在伊朗邊境坐的大巴上有塔利班打出的槍眼;在以色列和埃及好幾次跟人體炸彈擦肩而過;還有幸遇到過兩次定時炸彈。至于沙漠里的響尾蛇和宿營地里的美洲獅啥的,相對而言都不值一提了。然而這些不是我追求的,“君子不處危地”是古訓(xùn),只是走得太多,難免會碰到一些意外。有人說,幸福的國家沒歷史,幸福的女人沒故事。我要說,對于旅行而言,故事也是越少越好,一路無話平人類還遠遠沒有達到天下大同的境地,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風(fēng)景,都有毀于一旦的可能,而且從一個長遠的角度說,世上沒有任何一個東西能贏得了時間,到了幾千幾萬年之后,我們這一代就會是被后人羨慕的玄奘和希羅多德。
我們生活在一個很巧的時代,這個時代恰好處于古代和現(xiàn)代的交界之處,帝王將相的歷史剛過去不久,而科學(xué)的光芒還沒有照遍全球。再早一兩百年,科技的力量還不能讓人周游世界,再過一兩百年,如果人類結(jié)束了這個從 17世紀(jì)開始的知識大發(fā)現(xiàn)時代,整個地球的組織結(jié)構(gòu)將會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各種文化都將會在全新世界觀的洗禮下重新洗牌,很多不適于未來時代的觀念和習(xí)俗將徹底離開這個世界,就如同“天圓地方”和鼻煙壺。于是,我們既可以看到古代的宮殿教堂和現(xiàn)代的高樓大廈,又可以看到不同國家自古流傳的文化和習(xí)俗。在很多年前,它們都是遠方飄渺的傳說,在千萬年后,這些都將成為史書中才有的傳奇。于是,我開始旅行,想用自己并不長的生命中的一段時間,來看看這個世界的精彩和遺憾。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痛下決心,甚至沒有一個目標(biāo)說想走多遠,或者去多少地方,只是單純想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我用了十來年,去了五大洲四百多處世界遺產(chǎn),中國境內(nèi)去了近千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走著走著,回首一看,我好像已經(jīng)成了一個旅行家。佛經(jīng)上記載,世上有一朵千葉大蓮花,其中一葉一世界,一花一如來,號為“蓮華胎藏世界”,這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藍色星球的寫照。每走一步,來到一個未知的國家,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遺產(chǎn),總會有點不一樣的新感受。十年旅途,化為一本薄書,如果它能讓您拓寬哪怕一點點視野,增長哪怕一點點見識,我就算沒有白走。安歸來,才是上上大吉。
在這個上珠峰都要排隊的時代,我甚至算不得什么壯游四方的行者。當(dāng)年徐霞客在旅行的時候“能忍饑數(shù)日,能遇食即飽,能徒步走數(shù)百里”,是因為條件不行,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那個時代了。我只是一個好奇心很強,并且去看了一些地方的人而已。我也沒本事說自己能幾千美元周游世界,因為那不現(xiàn)實。我會各種省錢的技巧,搭過車,也睡過機場,但都是為了旅行而省錢,不是為了省錢而旅行。
旅行對我而言,有一種獨特的意義。我從小愛看書,長大愛旅行,所以在我看來,旅行和讀書差不多。世界就是一本厚厚的書,一個國家是一個章節(jié),一個地區(qū)是一頁,一個社區(qū)是一個段落,一個人是一個字。我們都知道世界非常廣闊,有四大洋七大洲,但我們的內(nèi)心并不知道,它總以為世界只有那么一點點大,眼前這一段中的幾個字,就是世界的全部了。似乎只有到陌生的地方旅行,親眼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我們的心才會明白,這世界真的比想象中的廣闊,真的還有其他的風(fēng)景,真的有人在你完全未知的地方,過著你完全未知的生活。所以,我們的人生其實還可以有其他的樣子,我們有翅膀,而且不必經(jīng)過任何人同意就能飛。反過來,讀書也是一種旅行,在書里看到的,是別人的旅程和別人眼中的世界。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而世界又太大,一輩子體驗不過來,能跟著別人去體驗也是不錯的。讀一本好書,可以幫你看清自己和世間的奧妙,也可以為你的思考指明方向。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覺得這兩句話缺一不可,只讀書,就缺了自己的體驗,永遠只能吃別人嚼過的饃;而如果不讀書,那縱使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但這依然是我見過的最美麗的墓地了拍攝于斯德哥爾摩的世界遺產(chǎn)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其實要說旅行,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旅行?我們糊里糊涂地來到人間,完全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等要走的時候也是不得不走,而且也不知道將要到哪里去,我們擁有的一切,無非就是人生這場大旅行而已。所以,站在人生的角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旅行家,只是每個人去的地方不一樣,有的人選擇了去異國他鄉(xiāng)旅行,有的人選擇了去都市職場旅行。這沒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體驗到的風(fēng)景略有不同罷了?梢钥隙ǖ氖,每條路上都有快樂和艱辛,有人薪水很高,但是每天加班到深夜;有人享受自由,卻總也有要為這份自由而放棄的東西。一切都是有成本的,無論是哪條旅程。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這是人生的真諦。
練習(xí)寫生的少女,攝于柬埔寨吳哥窟
如果說人生就是一場旅行,那么這場旅行會有什么意義呢?答案很簡單:這場旅行的意義是空白的,需要人自己去填寫?瞻撞坏扔沒有意義,因為沒有意義其實也是一種意義。空白的意思是什么都可以,什么都有可能。因為無論是旅行也好,人生也罷,歸根結(jié)底都是客觀的東西,它們本身只有規(guī)律,沒有意義,而意義是人賦予的。所以旅行的意義是私人化的,你是誰,決定了你在旅行中尋找什么,得到了什么感受,絕對不會千人一面。人和人不一樣,所以尋找的東西也不一樣。
同樣的旅行,有的人關(guān)心去哪里,有的人關(guān)心和誰去,有的人是為了逃避舊的生活,有的人是為了體驗新的生活,而我只是純粹想當(dāng)個好奇的游客,仔細看看這個我也許只會來一次的地方。一個人自己怎么去的呢?是摸索著去的嗎?然而他真的是個旅行者,就在我面前,這幾天去了很多地方,還拍了些照片,只是拍得歪歪扭扭,說是要拿回去給家人看。“你對這些地方有什么感受呢?”我好奇地問。
人和人不一樣,所以感受到的東西也不一樣。大千世界包羅萬象,于是旅途中的人們總能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憂傷的人看到了黑夜,快樂的人看到了光明,他們看到的都是對的,因為世界有不同的側(cè)面。光明還是黑暗,快樂還是憂傷,這不是判斷,而是選擇,有人把快樂當(dāng)作是夢幻無常的泡影,有人把挫折看成是值得感激的歷練,如此而已。我在倫敦的時候,
住的旅館里有一個盲人。有一次聊天的時候,他告訴我,他是個音樂教師,來自波蘭,先天失明,從生下來就沒看見過東西,但他很喜歡到陌生的地方旅行,這次到倫敦就是一個人來的。我一開始根本難以置信,他來倫敦干什么呢?白金漢宮、西敏寺、圣保羅大教堂、丘園、格林威治……他什么也看不到啊,而且他“白金漢宮的前面很熱鬧,大家都很開心;西敏寺大教堂里很安靜,有一種肅穆的感覺,有人還帶我摸了達爾文的墓碑;我最喜歡丘園,那里有一種大自然的氣味!彼苷J(rèn)真地回答我。“聽起來真不錯呢。說實話,在遇到你以前,我完全想象不出盲人也會出來旅行。”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