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節(jié) 譯本前言
-
精致的象牙塔
張經浩
簡·奧斯丁(JaneAuston,1775—1817)的名字對外國文學愛好者來說并不陌生,她的《傲慢與偏見》andPreyuA'ce)更為許多人熟知。
這部小說的主題是愛情與婚姻,全書或詳或略涉及了五門婚事。
作者主要著墨于伊麗莎白和達西。這兩人性格大不相同,伊麗莎白外向,活潑可愛;達西內向,給人的感覺非常傲慢。第一次相逢在舞會,達西得罪了伊麗莎白。后來伊麗莎白又聽信了別人對達西的中傷,覺得達西可惡極了。同時,兩人的門第與財產有別’達西大富大貴,伊麗莎白只能算中產階級,由于父母膝下無兒,財產還得由一個遠親繼承。最糟的是,伊麗莎白的母親腦子笨,常出洋相,妹妹行為不檢,都被達西瞧不起。然而達西喜歡伊麗莎白的聰明,無形中墜入愛河,把門第之差拋到了一旁。伊麗莎白了解到事實真相后,不但消除了誤會,還發(fā)現達西原來心地善良、品德高貴,而且覺得不同性格正好互補。這兩人的婚姻既有愛情又有財產作基礎,是很美滿的。
伊麗莎白的姐姐簡和賓利的婚姻同伊麗莎白的有相同之處,都是既有感情又有財產作基礎。
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真心喜歡威克姆,最后與威克姆結了婚,卻無幸?裳。她單純追求外表美,不問其他,盡管如愿以償得到了一個美男子’卻與幸福無緣。威克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開始時迷惑了包括伊麗莎白在內的幾乎所有姑娘,但最終上當的是莉迪亞。究其原因,是莉迪亞虛榮心太重。
伊麗莎白的好友夏洛特與牧師柯林斯的結合屬另一種情況。夏洛特其貌不揚,又無財產,難于出嫁,所以不在愛情,只在生活的依靠;而柯林斯只要娶個女人就行,所以兩人一拍即合。他們的婚姻當然遠遠比不上伊麗莎白與達西、簡與賓利,卻勝過莉迪亞和威克姆,雖談不上愛情、幸福,卻有滿足、太平。伊麗莎白父母的婚姻又有其特殊性。他們有一定財產,但沒有愛情。伊麗莎白的父親年輕時以為美貌女子能給他帶來幸福,也如愿以償,娶到位漂亮姑娘,婚后卻發(fā)現與美貌而不聰明的女人共度人生索然無味。他的生活寬!星閰s空虛。
作者沒有把這五門親事各表一端,而是通過主人公伊麗莎白很自然地聯系在一起?磥恚瑠W斯丁認為愛情與財產是構成婚姻幸福的兩要素,缺一不可。
奧斯丁善于刻畫她那個時代中產階級婦女的形象,善于描寫愛情和婚姻,同時她還算得上是個美人兒,然而,她終身未婚。她曾接受過一位愛慕者的求婚,但苦想一宿后,拒絕了那人。
簡·奧斯丁的父母有8個子女,女作家排行第七。她的一生主要是在默默無聞的斯蒂文頓(Steventon)與喬頓(Chawton)這兩個小鎮(zhèn)度過的,其作品描寫的也只是一方小小的天地。
這位英國18—19世紀杰出的現實主義女作家所受教育大多來自于父兄和所看的大量小說。其實,她一家人都是小說迷,不但看18世紀的名著,而且看恐怖、傷感小說。她常在客廳的一張小桌上寫作,來了客人,便用一張紙或針線盒將書稿遮蓋起來,也不承認出版過小說。作家這樣做是社會情勢所迫,當時的人對女人寫小說抱有偏見。
奧斯丁21歲(即1796年)開始寫小說,名為《最初的印象》(FirsImpressions),于次年完成,由父親交給一出版商,被拒。作者并不氣援,將作品作了精心修改,書稿更名為《傲慢與偏見》,于1814年才問世,前后歷時17載。奧斯丁寫作的第二部小說是《理智與情感》(SenseandSensibility),開始于1797年,出版于1811年,雖也經過了14年的漫長時間,卻成為奧斯丁首先推出的作品。
《理智與情感》出版后,奧斯丁才遇上順風,不但于1812年出版了《傲慢與偏見》,而且于1814年出版《曼斯菲爾德莊園》masfieldnPark),1816年出版《愛瑪》(Emma),1818年出版《好事多磨》(Persuasion),與《諾桑覺寺》(northangerabbey)。
然而,也就是在奧斯丁的作品連接出臺時,死神悄悄走近了她。她患上了一種叫迪阿生病(Addison’s disease)的腎上腺疾病。奧斯丁離開喬頓去溫切斯特(Win-chester)求醫(yī),醫(yī)生回天無術,女作家于1817年病故,年方42歲。實際上,她的六部長篇作品在生前僅發(fā)表了4部,評論界承認她為名作家更晚在20世紀。
在六部長篇作品中,《傲慢與偏見》與《愛瑪》是兩部名作。讀者與評論界對這兩部作品的喜好似乎不完全一致!栋谅c偏見》出版后馬上受到讀者好評,也一直是奧斯丁流傳最廣的作品。在我國,讀者對《傲慢與偏見》也比對《愛瑪》熟悉。但是,評論界開始賞識奧斯丁卻是在《愛瑪》問世后。而且,國外當代大多數評論家也認為,在她的全部小說中,最優(yōu)秀、最能代表她風格的也是《愛瑪》。
奧斯丁的父親是位牧師,父女間感情篤厚,但在作家的這兩部主要作品中出現的兩位牧師都不是什么正面人物,特別是《傲慢與偏見》中的那位柯林斯先生,又愚笨,又虛偽,還心地狹窄,對有錢有勢的人就一味阿諛奉承,令人惡心。奧斯丁的父親看來對此并不介意,因為這部小說開始時還是她父親拿去找出版商的。作家的妙筆為什么會勾畫出這樣一位牧師來后人就不得而知了。
簡·奧斯丁的小說都以她那個時代平凡瑣碎的事為題材,卻經久不衰。她去世后的19世紀與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大動蕩、大變化的兩個世紀,社會制度的更替、科學技術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不僅帶來滄海桑田的大變遷,而且?guī)砣藗兯枷胗^念的大變化。然而,處在完全不同時代、國情、環(huán)境的我國讀者今天依然喜愛她的作品,這就太不容易了。其中原因,恐怕主要在于作家的高超藝術。
奧斯丁筆下的小說故事情節(jié)和場面經過了仔細的推敲。她用細膩的文筆把事件和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玲瓏剔透。略帶尖刻的評論和巧妙的文筆更是獨具匠心,語言幽默,妙趣橫生,各種人物躍然紙上。
與奧斯丁差不多同時期的英國著名小說家沃爾特·司各特(SirWalterScott)曾高度評價她的才能,說:“這位年輕小姐在描寫人們的日常生活、內心感情以及許多錯綜復雜的瑣事方面,確實具有才能,而且這種才能極為可貴,我從來不曾見過。說到寫些規(guī)規(guī)矩矩的文章,我也像一般人那樣,能夠動動筆;可是要我以這樣細膩的筆觸,把這些平凡人物刻畫得如此惟妙惟肖,我實在辦不到。”
司各特還說,奧斯丁的作品“不是向讀者繪聲繪色描寫一個假想世界,而是真實、生動地再現讀者身邊每天都會發(fā)生的事情!鄙畹恼鎸崗膩砭褪敲琅c丑共存,善與惡同在。奧斯丁的作品通過對生活瑣事的描寫表現了兩者,既有人們的道德與理智,也有人們的愚蠢、虛偽、貪婪和欺騙,等等。
奧斯丁自己曾說:“我的作品好比是一件三英寸大小的象牙雕。”
《傲慢與偏見》在20世紀50年代由復旦大學王科一先生譯出,在上海出版,到90年代還在重印。去年南京出了新譯,據說海南出的譯本早已發(fā)稿。
有人認為重譯容易,因為有老譯本作為借鑒。當然,借鑒給后來的譯者帶來一定方便,但新譯和老譯雷同,出版有何必要?而且,白紙黑字睽睽,欺世盜名,又談何容易。拙譯出版,譯者不敢奢求,但愿能不愧對在天有靈的作者與心明眼亮的讀者,不辜負出版社的信任和厚愛!
1995年9月于上海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