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紅色年代
-
歲月的腳步從來都不等人,當時光隧道進入2014年,趙建國突然發(fā)現(xiàn),一直在事業(yè)當中忙碌操勞的自己,已經(jīng)年屆六旬……
回想當年,1984年5月,創(chuàng)辦“建國木器廠”的情景,宛如發(fā)生在昨天,可是,時間這東西,猶如飛速而逝的白駒,還沒等我們看清楚它的模樣,它卻早已翩然而去,消失在歲月的盡頭。
歲月的故事猶如一幕幕循環(huán)往復的戲劇, 2013年,李春波一首懷舊的民謠突然躥紅:
毛主席教導我們說
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
毛主席還教導我們說
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
毛主席的手一揮
揮到哪里我們到哪里
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現(xiàn)在想想我們還愛你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步調(diào)一致才能得勝利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
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呼兒嘿喲
廣闊天地的父老鄉(xiāng)親
現(xiàn)在你們都干啥呢
勞動中結(jié)下的友誼
真的我會好好珍惜
啥時候你們來城里
我會好好地招待你
多難得的那份情誼
我感謝毛主席還要感謝你
呼兒嘿喲
呼兒嘿喲……
趙建國最初聽到這首民謠的時候,他有一種感覺,感覺這首民謠好像是專門給他寫的,不,準確地說,這首歌應(yīng)該是給他們這一代人寫的。因為在“上山下鄉(xiāng)”那段難忘歲月里,每一個知識青年都有一段難以忘懷的崢嶸歲月,沉淀著勤勞的汗水和飛揚的青春……
1971年,趙建國中學畢業(yè)了。對他來說,“上山下鄉(xiāng)”是他唯一的出路。作為一名插隊知青,他來到了北京郊區(qū)的昌平前藺溝村。四十多年以前的昌平區(qū),遠不是今天高樓林立的景象,當時的前藺溝村是一個遠離鎮(zhèn)中心的小村子,村外有一條河靜靜地流淌,日夜陪伴著他們這些從城里來的知識青年,這些年輕而躁動的青年無助地生活在這個非常沉積的小村子里。
趙建國來到前藺溝村的時候,他在心里暗暗發(fā)誓:“一定要在這廣闊的天地里大有作為,干出個樣來!彼麘阎@樣一種改天換地的熱情,投入到生產(chǎn)勞動當中,整天帶領(lǐng)人修水渠、種樹、開荒地,由于他積極肯干,而且頭腦靈活,很快被村里委以重任,當上了民兵副連長,兼任青年突擊隊隊長。
由于工作認真負責,難免跟當?shù)氐拇迕癜l(fā)生一點小小的摩擦。這些事情在趙建國看來,都是為了公家的事情,不摻雜一點個人恩怨,再說,他是一個知青,跟村里所有人的關(guān)系都是一樣的,沒有親厚遠近之分。可是,他較真的態(tài)度卻得罪了村里的人,招來了別人的嫉恨,可他自己卻對這一切一無所知。
1971年12月16日,在趙建國的記憶中,那是一個滴水成冰的季節(jié)。北方的冬天晝短夜長,一到了晚上,村民們早早就熄燈休息了。
那天晚上,月黑風高,棲息在樹上的烏鴉發(fā)出一陣陣瘆人的叫聲,西北風挾帶著雪花,吹打在臉上就像利刃劃過一樣疼。
可是,別人可以早早休息,趙建國卻不能,作為青年突擊隊隊長,他還要到水渠上巡視一番才能回去睡覺,因為水渠里的水是春天灌溉莊稼的命根子,只有水渠里有水,才能保證明年的春耕生產(chǎn)。
趙建國拿著手電筒,來到水渠上一看,水渠外面白花花的,結(jié)了一大片冰。他想,“糟糕!水渠發(fā)生滲漏了!”
他往前試探地走了一步,沒承想,“撲通”一聲,自己陷在了冰窟窿里,幸好,水渠滲漏出來的水不太深,就算是掉進去也沒有生命危險。不過身上的棉襖棉褲全都濕透了?墒牵@個時候趙建國已經(jīng)顧不上自己了,他急忙到宿舍去喊人,一起排查水渠,忙了大半夜,終于找到了水渠滲漏的地方,將潰漏的地方堵好之后,天已經(jīng)快亮了。
忙碌了一夜的趙建國這個時候又累又困,他身上的棉衣服全是濕的,干活的時候,心里著急,他也沒有感覺到冷,可是,一停下來,身上的棉衣服就凍成了一副硬邦邦的冰鎧甲。實在是太難脫了,他回到宿舍以后,費了好大勁,總算是把凍硬了的衣服脫了下來,然后倒頭就睡。
第二天早上起來,他感覺自己頭重腳輕,嗓子里面像是有一團火,燒得難受。他感覺眼皮沉得好像是灌了鉛,眼睛總是睜不開。一連幾天,趙建國一直在發(fā)燒。村里領(lǐng)導看他病得很厲害,就要叫救護車,送他到昌平縣醫(yī)院去救治?墒,一打電話,說昌平的救護車不在,還要等幾天才能回來。
趙建國跟隊長說:“算了,再忍忍,過兩天就好了!苯Y(jié)果,又挺了兩天,病情仍然不見好轉(zhuǎn)。
一轉(zhuǎn)眼,趙建國病了十天,生產(chǎn)隊隊長見他的病一直不見好轉(zhuǎn),就讓他回城里去休息兩天。
從昌平的前藺溝到西城區(qū)甘雨橋,距離有70多里地,隊長見他正在病中,不放心他一個人獨自回家,就派了一名民兵護送他。他們早上9點出發(fā),趙建國不想給人添麻煩,走到半路上,他就把村里給他派的那個民兵打發(fā)回去了,自己一個人騎車往家里走。
騎在車上,人直冒虛汗,全身無力,兩條腿酸疼得厲害,每蹬一圈兒都要咬著牙使出全身的力氣。
走到大羊坊的時候,他感覺自己頭昏腦脹,突然看到路邊有家副食店,他下了自行車,走進去,用身上僅有的兩角錢買了兩根香蕉,把香蕉吃下去之后,冰涼的水果起到了給身體降溫的作用,再說,身體里增加了一些糖分之后,他感覺又多了一點力氣,再次咬牙上車,堅持著往家里走。
35公里的路程,如果放在平時,也許只要幾個小時就到了,可是,人在生病的時候全身都沒力氣,他整整騎車走了一天,直到傍晚的時候才到家。
進了院子之后,他連把自行車支好的力氣都沒有了,他一開門人就倒在了地上,嚇得母親連連喊叫,他這才從昏厥中醒來,家里人趕緊把他送到醫(yī)院,一檢查,高燒39.7度。
趙建國在醫(yī)院里住了17天才出院,住院費用花銷了八十多元,這筆錢放在今天,也許連一頓飯錢都不夠,可是,在四十多年以前,八十多元可以算是一筆巨款,因為一個知青在農(nóng)村,每天的工分折合成現(xiàn)金,也不過是三角錢左右,辛辛苦苦地干一年,全年的收入也不過一百多元。
趙建國是為了維修水渠才生病的,生產(chǎn)隊的書記說,這筆錢可以由隊里報銷。但是,趙建國在當民兵隊隊長的時候,公事公辦,鐵面無私,得罪過隊里赤腳醫(yī)生的哥哥,趙建國的這筆醫(yī)藥費,醫(yī)生說什么也不給簽字報銷。于是,這個醫(yī)生就跟趙建國兩個人較上勁了。
隊里的副書記為了緩和他們倆的關(guān)系,就把醫(yī)生和趙建國兩個人都請到家里,希望調(diào)解兩個人的關(guān)系。沒想到,赤腳醫(yī)生見到趙建國,上去就給了他一記耳光,嘴里還不干不凈地罵著:“知青就沒一個好人,男的都是騙子,女的全都是流氓!”
趙國建那個時候年輕氣盛,哪能忍得下這樣的屈辱,他一拳打在那個赤腳醫(yī)生的臉上,把他一下子打到了墻角站不起來。
后來,趙建國因為這一拳,八十多元醫(yī)療費的報銷問題徹底無望了。生產(chǎn)隊的領(lǐng)導都知道趙建國是冤枉的,可是,赤腳醫(yī)生不肯簽字,他們也拿他沒有辦法!八十元錢,差不多相當于趙建國在農(nóng)村插隊一年的收入,就被他這一拳打得全都泡了湯。當年的收入雖然很微博,但是由于趙建國急公好義,非常樂于助人,他發(fā)現(xiàn)有一個跟他一起插隊的知青生活能力非常差,他就把自己一年的收入八十元錢全都給了他。
多年以后,在一起知青聚會上,趙建國見到了他當年的老同學,這個同學還記得趙建國當年給了他八十元錢的往事。對于友情,趙建國看得非常重,他還寫過一首《滿江紅》,表達了他對友情的看重:
唇槍舌劍,
常往來,
雌雄難辨。
結(jié)友朋,
推心置腹,
豈容虛顏。
兩肋刀插事知己,
一腔血流為友伴。
劉關(guān)張,
義重留佳話,
誰不贊!
管鮑情,
有續(xù)篇,
臏涓事,
皆心寒。
史為鏡,
友情亦分忠奸。
誠謙互助同長進,
虛偽造作皆敗殘。
效古人,
我輩需努力,
同心干。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