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節(jié) 力挽狂瀾——毛澤東
-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少年時的毛澤東很相信孔孟之道,而老師照本宣科的教法對他沒有吸引力。1908年在井灣里私塾就讀時,他最愛讀被塾師稱為“閑書”和“雜書”的《水滸傳》、《西游記》、《精忠岳傳》、《隋唐演義》等舊小說。在學校里,老師不讓讀,他用課本擋住偷著讀;在家里,父親不讓讀,他就用布把窗戶遮住,使父親看不見燈光。
1910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閉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他的激動心情是可以想象的。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了。新成立的湖北軍政府派代表趕來長沙,要求湖南革命黨人立即舉義響應。一位代表還到湘鄉(xiāng)駐省中學介紹武昌起義的情況。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講演,二十多年后毛澤東仍記憶猶新:“當場有七八個學生站起來,支持他的主張,強烈抨擊清廷,大家行動起來,建立民國!彼约焊桥d奮異常,覺得正在進行的激烈戰(zhàn)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決定投筆從戎,北上武漢參加革命軍。正當他和幾個朋友整裝待發(fā)的時候,長沙革命黨人于10月24四日發(fā)動武裝起義,成立了湖南軍政府。毛澤東隨即投入長沙革命軍。他不愿參加學生軍,而是投入湖南新軍二十五混成協(xié)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了一名列兵。
在當兵期間,他除了接受軍事訓練外,把每月七元的軍餉大多用來訂閱報刊和購買書籍,了解時事政治。他讀報讀得十分認真,以后成為他一生的習慣。有一天,他從《湘漢新聞》上讀到一篇談論社會主義的文章。這是他第一次知道“社會主義”這個名詞。其實,當時他所看到的社會主義是江亢虎的中國社會黨鼓吹的社會改良主義,毛澤東卻很有興趣,和士兵們討論,還熱情地寫信給幾個同學提出應該研究這個問題?墒牵磻芾渎洌挥幸粋人回信表示同意。
革命形勢發(fā)展得很快。武昌起義后不到兩個月,全國大多數省份已宣告獨立。袁世凱通過南北議和竊取了革命勝利的果實,當上了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清王朝宣布退位后,人們普遍興高采烈,認為革命已經成功了。毛澤東也覺得自己參軍的目的已經實現,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前程,決定退出軍隊,繼續(xù)求學。他一共當了半年兵。
1913年春,毛澤東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師范。第二年春,第四師范合并到第一師范,毛澤東被編入第八班。四師是春季開學,一師是秋季開學,因此他重讀了半年預科,到1918年暑期在一師畢業(yè),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師范生。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在長沙南門外妙高峰下,面對著滔滔北流的湘江,東側靠著粵漢鐵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蔥蔥的岳麓山。周圍的大自然環(huán)境是那么優(yōu)美。經常馳過的火車發(fā)出隆隆的轟鳴聲,又不時傳來時代的氣息。第一師范創(chuàng)建于1903年,最初稱湖南師范館,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械講學的城南書院。同朱熹講學的岳麓書院只有一江之隔。1912年改稱現名。它的規(guī)模、教師力量和設備,都是毛澤東以往讀過的幾所學校所不能比擬的。校章規(guī)定的教育方針“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義”,即“道德實踐”、“身體活動”、“社會生活”,“各種教授應提倡自動主義”,很強調人格和學識的全面培養(yǎng)。學校還先后聘請了一批學識淵博、思想進步、品德高尚的教師,如楊昌濟、徐特立、方維夏、王季范、黎錦熙等。與毛澤東差不多同時,一批追求進步的熱血青年也紛紛考入第一師范,其中有蔡和森、張昆弟、陳章甫、羅學瓚、周世釗、李維漢、蕭子升、蕭子械等。本來已是秀才,比毛澤東大十七歲的何叔衡,也一起考了進來。在當時的湖南,一師堪稱培養(yǎng)新青年的搖籃。
第一師范對毛澤東的成長無疑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他在這里打下了深厚的學問基礎,他的思想隨著新舊交替的時代前進,開始形成自己的相識方法和政治見解,獲得社會活動的初步經驗,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當毛澤東進入一師時,中國正處于令人難熬和困惑的沉悶歲月;食兂闪斯埠,中國卻并未由此獲得新生。人們在革命前所預期的民族獨立、民主和社會進步不僅沒有到來,相反,在很短的時間里,日本強迫中國接受“二十一條”,袁世凱恢復帝制,張勛又演出復辟鬧劇,各路軍閥的割據混戰(zhàn)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讀經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嚴峻的現實不允許人們長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著新的出路。
毛澤東當時還是個正在求學的學生。在這樣的時代氣氛中,他為自己設定了怎樣的讀書之路呢?
在學校的課程中,毛澤東把重點放在修身、哲學、國文、歷史和地理等幾門上,對數學、圖畫不花很多精力。他給朋友的信中說:“從前拿錯主意,為學無頭緒,而于學堂科學,尤厭其繁碎。今聞于師友,且齒已長,而識稍進。于是決定為學之道,先博而后約,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專門!彼刻炜偸窃谔焐⒚鲿r就起身,晚上熄燈后還借外面一點微弱的燈光苦讀,從不肯浪費半點時間,而且持之以恒。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時代思想家的著作,從二十四史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從《昭明文選》到《韓昌黎全集》,從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到本省的縣志,他都認真地研讀。他在給好友蕭子升的信中開列了七十七種古代經、史、子、集的著作,說“有志于學問,此實為必讀而不可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包括人格修養(yǎng)和智慧,對青年毛澤東都留下深刻的影響。
毛澤東很推崇徐特立老師“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方法。所謂“動筆墨”,就是不只是讀前人的書,而且要經過認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寫下來,其中包括對書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當時有許多種筆記本,包括聽課的,自學的,摘抄的,隨感的和日記等,積了有好幾網籃。后來送回韶山存放。1929年國民黨軍閥何鍵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聽到風聲,就把它們連同毛澤東存放的書籍報刊一起燒掉了。一位塾師先生從火堆里搶出兩冊教科書和一個筆記本。
幸存的這個筆記本,是一個九行直格本。前面有他手抄的屈原《離騷》、《九歌》,后頭毛澤東把它題為《講堂錄》,是1913年10月至12月的聽課筆記,也間有讀書札記。主要是修身和國文兩門課的內容。
耳濡目染,手寫心記,強化了毛澤東對社會實際的重要性的認識。他常對同學們講,不僅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這無字之書,就是實際的社會。
1918年春天,毛澤東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東岸,經湘陰、岳陽、平江、瀏陽幾縣,游歷了半個多月。他日后養(yǎng)成的調查研究作風,從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中國社會這時正處在劇烈的動蕩中,毛澤東自然強烈地感受到這種動蕩風云。在一師期間,他總共花了一百六十塊錢左右,大約有三分之一用在訂閱報刊和買書上面。他每天讀報的時間很長,還常帶著地圖、字典和筆記本。和同學們談起時事,他總是有條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滿著激情。于是就有了“時事通”的外號。這更加深了他那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1937年,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這位24歲的師范生果然言中。
毛澤東常對人說,丈夫要為天下奇,即讀奇書,交奇友,創(chuàng)奇事,做個奇男子。同學們用諧音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毛奇”。毛奇是普魯士一個很有學問的將領。1917年6月,一師開展了一次人物互選活動,包括德、智、體三個方面近二十個項目。全校有四百多名學生參加,當選者三十四人,毛澤東得票最高。在德、智、體三個方面都有項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膽識”一項,則為他所獨有,評語是“冒險進取,警備非!。
毛澤東的膽識,半年后有過一次受到眾口稱贊的顯露。
1917年11月護法戰(zhàn)爭期間,北洋軍隊從湖南衡寶一線沿鐵路線向北潰退。長沙市民很是驚慌。一師位于南郊,靠近粵漢鐵路,是潰軍必經之地,隨時可能遭受劫掠。學校當局準備將師生疏散到城東暫避。擔任學友會總務的毛澤東提出,可以讓正在受軍事訓練的學生自愿軍負責守衛(wèi)。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議。于是,一些零散潰兵途經校門口,都不敢輕易闖入。18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潰軍因為不知長沙的虛實,在一師以南的猴子石一帶徘徊。毛澤東把幾百個學生自愿軍分成三隊,拿著木槍,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幾個山頭上。同時,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聯絡,由他們鳴槍吶喊,學生自愿軍大放鞭炮。在這種突然襲擊下,本來就張皇失措的潰兵不敢抵抗。毛澤東便派人去交涉,他們全部繳了槍。長沙免去了一場兵災。
對毛澤東來說,這件小事是他平生搞的第一次軍事行動。事后,人們稱毛澤東“渾身是膽”。他的大膽卻不是盲目蠻干,而是基于對情況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慮,謀定而后動。同班同學鄒蘊真問他:“萬一當時敗軍開槍還擊,豈不甚危?”毛澤東回答說:“敗軍若有意劫城,當夜必將發(fā)動,否則,必是疲憊膽虛,不敢通過長沙城關北舊,只得閉守于此,故知一呼必從,情勢然也。”
1918年8月15日,毛澤東和蕭子升、張昆弟、李維漢、羅章龍等二十四名青年,坐火車離開長沙,奔赴向往已久的祖國首都——北京。這是他們第一次走出湖南。8月19日,毛澤東一行到達北京。隨即會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從事赴法勤工儉學的準備工作。
朋友們分赴各預備班學習以后,毛澤東留在北京。同行來京的羅章龍這時考進了北大預科,毛澤東卻沒有按楊昌濟的希望去報考。這可能是出于經濟上的原因,同時也與他一向推崇自學的主張有關。此外,當時教育部還有一個規(guī)定,中等師范畢業(yè)生不能馬上考大學,先要服務幾年。不進大學,總得要找一個托足之地,以獲得生活來源。十月間,經楊昌濟介紹,毛澤東認識了當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李大釗安排他到圖書館當一名助理員。每天的工作除打掃外,便是在第二閱覽室登記新到的報刊和前來閱覽者的姓名,管理十五種中外報紙。當時北大教授的月薪大多為二三百元,毛澤東每月薪金只有八元。但這個工作對他來說是相當稱心的,可以閱讀各種新出書刊,結識名流學者和有志青年。
在北京,毛澤東起初暫住在鼓樓后豆腐池胡同九號楊昌濟先生家中。其他會員分住湖南在京設立的會館。往來相聚,諸多不便。不久,他和蔡和森、蕭子升、羅章龍等七個人搬進景山東街三眼井吉安東夾道七號,八個人擠住在三間民房小屋里,每屋有一鋪通炕,人多炕窄,只能駢足而臥。棉被又大,攤不開,只好合蓋。生活是清苦而緊促的,但古城北京豐富多彩的景色卻是心理上的一種補償。
1919年春天,毛澤東要回湖南。原因是母親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再則,湖南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們結束了半年預備班的學習,就要啟程出洋。3月12日,毛澤東離開北京。途中轉道上海送別了蔡和森、蕭子升等湖南赴法青年。
1919年4月6日,毛澤東帶著許多剛剛學到的新的思想和活動經驗回到長沙,住在修業(yè)小學。他的同班同學周世釗在這里任教。經周世釗推薦,校方聘請毛澤東擔任歷史教員,每周上六節(jié)課。一個月后,五四運動就爆發(fā)了。5月9日,長沙的報紙沖破湖南督軍張敬堯的新聞封鎖,紛紛報道了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中旬,北京學生聯合會派鄧中夏回湖南聯絡,向毛澤東、何叔衡等介紹了北京學生運動的情況,商量改組現在的湖南學生聯合會,以便發(fā)動湖南學生響應北京的愛國運動。6月3日,在學聯的組織下,長沙20所學校學生統(tǒng)一罷課,并向北京政府提出了拒絕巴黎和約、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等六項要求。
“五四”運動以后,毛澤東開始了他的革命家生涯。從此,毛澤東和他的革命隊伍與國民黨政府展開了長期而堅決的戰(zhàn)斗,直到1949年,終于將國民黨政府徹底推翻,建立了一個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歌頌毛主席的歌曲也在大街小巷廣為流傳。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